第二篇 改過之法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在東周的春秋時代,各國官吏相互往來頻繁,學問與閱歷都很豐富,因此僅憑觀察一個人的言語舉止,就能推測出他的吉兇禍福,沒有不靈驗的。這種事情在《左傳》《國語》等各類記載史實的書中都能看到。
大概說來,一個人在尚未發生事情之前,預先顯露出來的吉兇禍福現象,都是發自他的內心,而表現於外在的行為。凡是待人處事比較穩重、厚道的人,常能獲得福報;而行為不莊重,過分刻薄的人,常會招致災禍。一般凡夫的學問不深、見識淺陋,沒有識人之明,就像眼睛得了眼翳病似的看不清楚,卻說禍福沒有一定,無法推測出來。
一個人如果能夠以至誠心來待人處事,那麼他的心就與天道相吻合。一個人福報將要到來的時候,只須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定能夠預先得知;而災禍將要降臨時,只須看他所做的惡行,也必定能夠預先推測得到。現在如果想要得到福報而避開災禍,在還沒有講到行善之前,就必須先從改正過失開始做起。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但是改正過失的方法,第一,要發起「羞愧心」。試想,古代的聖賢跟我們一樣都是個男子漢,他們為什麼能夠千古流芳,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而我為什麼一事無成,甚至到了聲名敗壞的地步呢?這都是由於過分沉溺於逸樂,受到世俗的欲望所染汙,並且偷偷地做些不合乎義理的事,還以為別人不曉得,而表現出傲慢的樣子,毫無羞愧之心。就這樣日益沉淪下去,逐漸變成禽獸之流,但自己卻不能發覺。世界上各種可羞可恥的事情,都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孟子說:「恥這一個字,對於一個人來說,關係實在是太重大了!」因為若能知恥,就可以成就聖賢之道。如果不知羞恥,那就只是像個禽獸罷了。這些話都是改正過失的重要訣竅呀!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鑑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改過的第二個要素,是要發起「戒慎恐懼心」。須知,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頂上監察著,他們是難以欺騙的!我們縱然是在幽暗處犯過,大家雖然不容易發覺,但天地鬼神卻像鏡子似的照著我們,看得實在非常清楚。所犯的罪業若是重大,必定會降下許多災禍。就算是輕的過失,也會減損現有的福報。我們怎麼可以不懼怕呢?
不惟是也。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
不只如此。就算是在沒有人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著、指著人們的一切作為,我們雖然掩蓋得非常隱密,文飾得非常巧妙,但內心的種種意念,早就顯露出來了,神明全都看得很清楚,終究還是難以自我欺瞞;如果被人看破了,就會變成一文不值,怎麼可以不時常存著敬畏之心呢?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不僅這樣。一個人只要還有一口氣存在,就算是犯了滿天的大罪惡,也都還是可以悔改。古人有一輩子都在作惡,到了臨命終前卻能夠悔悟過來,萌發一個善的念頭,於是得到了善終的果報。
這就是說,只要能夠發出一個勇猛堅決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積下的罪惡呀!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中,只要有一盞燈光照射進去,那麼這千年來的黑暗就可以完全除去。所以過失不論是久遠前犯的,還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夠改過,才是最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