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舞乾坤,臺灣布袋戲

2021-01-21 藝術品修復


  中國地方木偶戲的一種。布袋戲是把傀儡託在掌上搬演,所以在臺灣,布袋戲又叫做「掌中戲」。因戲偶小巧而裝以小戲籠,與提線木偶大籠相對,故又名之為小籠。臺灣的布袋戲是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帶隨著移民來的,不過,在臺灣倒也發展出自己的本土特色。從早年師承唐山師父,專門演出代代相傳的老戲碼;到專門搬演神仙魔道大戰,劇情光怪陸離,集怪誕、懸疑、刺激於一身的「金光布袋戲」階段;到以「雲州大儒俠—史豔文」風靡全臺灣的「電視布袋戲」階段;到現在最「炫」 的「霹靂布袋戲」。布袋戲在臺灣雖然也曾經面臨中斷的危機,但是,在許多老藝人的堅持與努力之下,不但使布袋戲曾經風風光光地收服了臺灣老小觀眾的心,現在更逐漸發展成為臺灣偶戲的特色。



相關焦點

  • 掌中木偶:「掌中戲」,乾坤大
    掌中木偶:「掌中戲」,乾坤大 2020-09-06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臺灣布袋戲藝師角逐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
    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華夏經緯網10月1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10月13日2019雲林國際偶戲節金掌獎頒獎典禮,除了邀請知名歌手荒山亮、李千那演繹布袋戲經典歌曲之外,還有來自島內外優秀的表演團隊,一同為盛典喝採。
  • 掌中江湖,扭轉乾坤——臺灣布袋戲發展史
    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福建泉州,因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得名,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
  • 掌中江湖——金光布袋戲
    今天小編將帶你們走進布袋戲的世界領略掌中江湖的風光。什麼是布袋戲      布袋戲(閩南語讀音:boo dei hi)又稱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臺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 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掌中曲到布袋戲,霹靂布袋戲都經歷了什麼?) 17世紀手掌中的戲曲:霹靂布袋戲的起源17世紀福建泉州的民間流行著一種用木刻人頭,以人手作為偶的軀幹跟四肢進行演繹,並以布料作為偶的衣著進行表演的戲曲。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掌中論古今,金光布袋戲,牆裂推薦!
    金光布袋戲,實際通稱為黃俊雄布袋戲。以聲音道具等奇光變景吸引觀眾的表現形態,所以被稱之為「金光戲」。
  • 布袋戲在臺灣
    中華技藝 薪傳火繼  陳錫煌(左一)與臺灣弟子陳冠霖(右一)、日本弟子金川量(右二)合影。  「傳藝未完成,誓願老不休。」耄耋之年,臺灣布袋戲藝師陳錫煌創立「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只要有人肯學,他就願教,並且毫無保留。
  • 閩南布袋戲:掌上春秋戲裡乾坤
    「掌中戲」、「掌中木偶」,是福建閩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傳統偶戲劇種,藝人以指掌直接操縱偶像表演。它歷史悠久,據載布袋戲「源於晉,興於宋,盛於明」,早在明代萬曆年間就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和我國臺灣省。布袋戲充滿想像力,通過手指,可以賦予木偶以骨骼、皮膚和表情,可以玩雜技、耍盤子,甚至可以表現相互打鬥、騎馬射箭等高難度的動作。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布袋戲的掌中技藝源自17世紀泉州,跨海流傳至臺灣後,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 臺灣布袋戲走進四季家園
    11月25日晚7:00,臺灣青年木偶發展聯合會在南安四季家園開展交流巡演活動,來自臺灣高雄五洲如真園掌中劇團的藝術家們給小區居民帶來了精彩表演。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其中最普遍的傳說是明末泉州書生梁炳麟,屢試不中,一年應試之前,與友人至九鯉湖,夜裡夢見一白法老翁於其手掌題『功名利錄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以為是佳兆,不料,那年依然名落孫山,失意之下,便借木偶解悶,由於言詞博雅,技藝精巧,歲轟動於泉州一帶,一些失意書生競相仿效,使得掌中戲成為知識分子的娛樂。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被遺忘的中華布袋戲,臺灣沒有忘記.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主角大起底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臺灣的發展最為蓬勃。金光布袋戲,實際通稱為黃俊雄布袋戲,因其推出劇集名稱多數有金光二字,如《金光霹靂菩薩藏》、《金光十八龍》等,遂成為代表名稱。
  • 被遺忘的中華布袋戲,臺灣沒有忘記 ▏文創臺灣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當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讓這個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 「布袋戲大師」鍾任壁紀錄片《掌中傳啟》首映 傳藝精神獲贊
    華夏經緯網9月26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布袋戲大師」鍾任壁紀錄片《掌中傳啟》首映記者會,於24日上午在雲林舉行。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記者 卓曉熹)本周,「東亞文化之都」南安文化展示周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嘉義長義閣掌中劇團、高雄天宏園掌中劇團紛紛登臺亮相,為南安市民帶來視聽盛宴。臺北興洲園掌中劇團運用特效融入新元素創新傳承金光布袋戲「我們金光布袋戲與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它更注重特效,在道具和燈光方面下工夫。」
  • 指出風雲動 掌中弄乾坤——閩南布袋戲藝術
    (圖 1)從歷史記載和現存情況來看主要有四種: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和掌中木偶。布袋戲是掌中木偶戲的俗稱,又稱掌中木偶、手套木偶等。「布袋戲」一詞從何而來呢?根據前人的研究,說法大致有三:  第一,戲偶除了偶頭、手掌、腳的下半部之外,軀幹、上肢、腿部都是由布縫成。其外貌與布袋相似,呈四角方形,所以稱為布袋戲。
  • 《偶戲西遊記—臺灣李天祿布袋戲精品展》你來了嗎?
    表演結束後,「亦宛然掌中劇團」的老師們還帶著到場的小朋友們一起動手,親自操縱著劇中人物,體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獨特魅力。《偶戲西遊記-李天祿布袋戲精品展》2017年10月14日-12月3日大唐西市博物館 三樓臨時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