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中華布袋戲,臺灣沒有忘記 ▏文創臺灣

2021-12-24 臺灣68海裡


穿


布袋戲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當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讓這個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看見臺灣 你知道的臺灣 不知道的臺灣


掌中論古今 金光布袋戲

文創臺灣

-

金光布袋戲《風雲算》,很好聽的主題曲


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臺灣的發展最為蓬勃。金光布袋戲,實際通稱為黃俊雄布袋戲,因其推出劇集名稱多數有金光二字,如《金光霹靂菩薩藏》、《金光十八龍》等,遂成為代表名稱。


- 主角大起底

史豔文,金光布袋戲最具生命力的正義代言,純忠、純孝、純情、純義的男子漢,忠勇孝義四全君子,山醫命卜相五皮賢人,文武雙全,尊崇儒道, 溫文爾雅, 行俠仗義,以天下為己任,一生行事光明磊落,忠君愛國,堪稱完人的化身,世人之楷模。


藏鏡人,金光布袋戲第一大反派,在江湖中興風作浪,為求擊殺仇敵史豔文。武功高強,兼具謀略膽識,為人坦坦蕩蕩,喜歡光明磊落一決生死。身為苗疆戰神,氣勢蓋天、威風八面,善用各種計謀將仇敵史豔文逼至絕路,乃是一代梟雄人物。


黑白郎君,本名南宮恨,是金光布袋戲的知名角色之一,武林狂人,以五絕神功獨步天下,喜愛四處挑戰天下高手,並以得勝為樂,且號稱天下第一狂,當年闖入史豔文與藏鏡人戰局,之後一分為二,化為黑龍與白狼,後又合體。

臺灣地區發行《雲州大儒俠》人物郵票

- 庶民社會的政治文化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政界大咖吳敦義、朱立倫、王金平都是布袋戲的忠實粉絲。正式因為布袋戲在臺灣人民心中特殊的地位,在選舉年份,政治大咖們都會親赴布袋戲團拜票,馬英九還曾親自為「史豔文」40歲生日站臺。


臺灣布袋戲,堅持「忠孝禮義」精神的傳承,說的是人情義理,講的是「人民語言」;劇情與時俱進,詭譎多變的權謀鬥智和江湖爭霸情節總能與現世政局相呼應,已跨越藍綠陣營累積起百萬臺灣粉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不可忽視的地標。

- 金光布袋戲發展歷程


1st 通天教主 黃海岱

「五洲園」,由有「通天教主」之稱的黃海岱大師(1901-2007)所創團。初創時期,「五洲園」南徵北討在各地鄉鎮演討生活,以章回小說形式推出「劍俠戲」,劇情節奏明快見長,轟動南臺灣。之後,「五洲園」更將清代章回小說《野叟曝言》改編成為《忠孝節義傳》,劇中主角史炎雲即為今日臺灣民眾所熟知的「儒俠史豔文」前身。五洲流派簡稱「洲派」,屬臺灣布袋戲眾多流派中分枝最廣的系統。


2nd 金光宗師 黃俊雄

「真五洲掌中劇團」(原來為「五洲園三團」)組於民國40年(1952年),由黃海岱大師的次子黃俊雄先生帶領。民國46年(1958年),黃俊雄的「真五洲」也已從南臺灣一路竄紅往北,開啟「金剛戲」(金光戲)的全盛時期。民國47年(1959年),「真五洲掌中劇團」邀中央製片場出資拍了全球第一部布袋戲電影《西遊記》,此部電影還曾被在臺美國新聞處剪接成三十分鐘的短片,參加法國坎城影展。


民國58年(1970年),黃俊雄布袋戲受到臺灣電視公司聶寅先生的青睞,大力推薦黃俊雄進入電視熒幕。原定每月1集30分鐘的試播,卻史料未及的轟動全臺灣,改為每天1時的節目,並創下高建97%收視率的紀錄。其中,「儒俠史豔文」形象在臺灣社會造成了空前絕後的轟動。有許多小學生試卷答案上的民族英雄是「史豔文」,每到中午播出時段則造成農人不耕田、學生不上課、工人不上班萬人空巷的景象。


後來,劇中人物「怪老子」被當局認為影射蔣介石、而「藏鏡人」則有諷刺蔣經國之嫌,結果於1974年6月被當局以「妨礙農工商正常作息」為由禁播。

3rd 大俠慎行 黃立綱

黃俊雄小兒子黃立綱,高中畢業後正式投入布袋戲團,從77歲的父親手中接下傳承棒子。剛開始,父親要求他從基層學起。因為他對攝影、攝像較有興趣,所以先當攝影助理,學習如何取鏡、抓角度,過了5年才升為導播,開始接觸劇情、學習戲劇、正式接觸木偶。漸漸地,他有了「布袋戲王子」、「大俠」的封號,在同一家族「霹靂布袋戲」系統之外另闢「天地」旗號,出任天地多媒體公司總經理,黃立綱一肩扛起編、導、演的工作。


- 中華布袋戲重煥新生

「三分鐘的武戲,我們大概要拍五天。」黃立綱擅長用武打套招操偶真功夫與音樂節奏詮釋戲劇氛圍。文、武戲,搞笑預告,爭選人氣王的橋段,展開都恰到好處。他說因應時代趨勢,電視布袋戲加入大量的電腦動畫,木偶造型也改走華麗風格,類似動漫人物,人物角色安排上,也會穿插時下流行的卡通或動漫人物,增加更多愛恨情仇的情節,音樂風格則加入搖滾風、HiPOP等,不過劇本內容絕對維持忠孝節義的精神,這也是父親最初的堅持。

- The End -

在這裡,看見臺灣

你所知道的臺灣,所不知道的臺灣

相關焦點

  • 被遺忘的中華布袋戲,臺灣沒有忘記.
    ▍主角大起底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臺灣的發展最為蓬勃。金光布袋戲,實際通稱為黃俊雄布袋戲,因其推出劇集名稱多數有金光二字,如《金光霹靂菩薩藏》、《金光十八龍》等,遂成為代表名稱。正式因為布袋戲在臺灣人民心中特殊的地位,在選舉年份,政治大咖們都會親赴布袋戲團拜票,馬英九還曾親自為「史豔文」40歲生日站臺。 ▼
  • 布袋戲在臺灣
    「說起臺灣的布袋戲,大家都知道的還是電視布袋戲,像霹靂和金光。日本人編劇、霹靂製作的《東離劍遊紀》,在日本影響比較大。」金川量告訴記者。  11年前,舞臺劇演員金川量開始學習布袋戲,至今依然不會說多少句閩南話。他每周四在日本橫濱中華街茶莊用日語給當地觀眾演布袋戲,已經持續了七八年。30年前他還學過京劇和崑曲,迷上布袋戲也是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
  • 臺灣布袋戲:臺灣年味裡最傳統的流行元素
    布袋戲是廟會上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它既保留了中華文化基底,又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深受臺灣島內各年齡層的喜愛。春節期間高雄市舉辦霹靂藝術科幻特展臺灣霹靂布袋戲經典人偶在夜市中與民眾互動布袋戲表演是臺灣廟會的"常客",近年來,臺灣的霹靂布袋戲經典角色嘗試突破傳統,走下戲臺,與民眾進行一對一互動遊戲,在玩樂中體驗年味。像是春節來臨,臺灣霹靂布袋戲經典人偶及模仿者走進臺北士林夜市玩快閃,瞬間引爆現場人氣。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有一次他正搬演文狀元角色時,往日夢中的籤詩,不知不覺順口而出,當下領悟原來富貴榮華、功名利錄就在眼前的掌中世界。民間流傳清嘉慶以後,此種輕便靈活,小巧細膩的偶戲,因規模小,戲金便宜,表演技術高妙,風靡閩南一帶。
  • 從野臺布袋戲到螢屏偶動漫 ——將傳統藝術流行化的臺灣布袋戲
    然而這些年,隨著臺灣電視布袋戲逐步進入大陸市場,通過網絡的多平臺宣傳,和線下的「道友」(戲迷們的暱稱)口口相傳,反倒在一些年輕人之間颳起了一陣布袋戲的風潮,使這種傳統藝術又重新迸發出了時尚的生命力。臺灣的電視布袋戲,最為著名的便是被稱為「霹靂布袋戲」的系列劇集。霹靂布袋戲,是因每部劇名皆有「霹靂」二字得稱。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同根同源——臺灣布袋戲
    傳承與創新兼備,開出中國傳統戲曲前所未有的演出題材──金光木偶戲;代表劇團:明興閣掌中劇團、金門傀儡戲劇團等「師心而不蹈跡。」這一宋人論畫的金句用在臺灣布袋木偶戲風格上也恰如其分,畢竟藝術總是相通的。閩臺文化,同根同源。
  • 臺灣布袋戲走進津南
    為活躍區域旅遊文化氛圍,促進兩岸民間交流,5月22日-24日在天津建鑫城鑫河灣商業廣場由臺北木偶劇團給大家帶來精彩的臺灣傳統戲——布袋戲。
  • 《轉載》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自此,布袋戲更加發達,演出形式更為豐富,直至今日,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偶戲。布袋戲與傀儡戲有千絲萬縷干係,上可追溯,為傳統的偶戲脈流。可以說布袋戲是地方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盛行閩南語地區。像布袋戲這樣的區域性戲曲在那個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傳下的仍有「崑曲」、「黃梅戲」等等。
  • 臺灣寫真:面向青年、創新不斷——霹靂布袋戲的變遷
    接觸過臺灣霹靂布袋戲的人,一聽這幾句「詩號」,就知道首席男主角素還真出場了。   極具中華文化內涵的傳奇故事、結合聲光電最新技術,走過30餘年曆程的霹靂布袋戲,不止讓紮根於臺灣南部地區的傳統藝術煥發活力,近年更已打開大陸及海外市場,創造新的文化產業故事。   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位於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初次接觸大型布袋戲攝影棚,了解其臺前幕後的變遷。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布袋戲的掌中技藝源自17世紀泉州,跨海流傳至臺灣後,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 臺灣布袋戲走進四季家園
    11月25日晚7:00,臺灣青年木偶發展聯合會在南安四季家園開展交流巡演活動,來自臺灣高雄五洲如真園掌中劇團的藝術家們給小區居民帶來了精彩表演。
  • 掌中江湖,扭轉乾坤——臺灣布袋戲發展史
    臺灣的布袋戲由漳州、泉州、潮州一帶移民帶來,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如今布袋戲在臺灣已是家喻戶曉。2006年,霹靂布袋戲竟然擊敗玉山、臺北101大樓等強勁對手,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臺灣意象」。傳統布袋戲演出傳統的臺灣布袋戲,據說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從閩粵沿海一帶傳入。
  • 掌中舞乾坤,臺灣布袋戲
    中國地方木偶戲的一種。
  • 科普百科:風靡臺灣—霹靂布袋戲
    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臺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臺,將掌中戲流傳到臺灣,廣受民間歡迎。自此,布袋戲更加發達,演出形式更為豐富,直至今日,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偶戲。像布袋戲這樣的區域性戲曲在那個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傳下的仍有「崑曲」、「黃梅戲」等等。而相較這些已經成為高雅藝術的代名詞的戲曲,布袋戲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臺灣毅然與商業傳播結合,運用新的演繹手法,使得布袋戲更生在電視連續劇的世界裡,並由此發展出包括霹靂布袋戲在內的一系列精彩作品。
  • 臺灣布袋戲 | 糾你來看戲,糾你啦!
    就是被稱之為臺灣三大偶戲的懸絲傀儡、皮影及掌中戲。掌中戲又名布袋戲,如今懸絲傀儡和皮影的演出已經比較少見,但布袋戲仍然是非常受歡迎的劇種,甚至部分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在電視上播出。沿革篇裡提到可以把布袋戲劃分為古典與金光兩個系統,其中古典布袋戲最具代表性的劇團非小西園莫屬,而金光布袋戲如今最流行的則是霹靂布袋戲。
  • 風景文創|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 南安與臺灣初步達成兩岸布袋戲薪傳合作協議
    近距離接觸臺灣布袋戲,孩子們開心極了。東南網5月3日訊(海絲商報記者 蘇明明 李想 文/圖)電子音樂響起,酷炫的舞臺上出現了唐僧和孫悟空的身影。布袋戲由福建傳入 經過三次創新風靡臺灣臺灣布袋戲是極富鄉土特色的傳統戲曲表演,從福建傳入臺灣,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日,在市文化館內,隨行的天宏園掌中劇團團長葉勢宏,用風趣的語言為南安市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上了一堂課,講述的是臺灣布袋戲的歷史與傳承。
  • 臺灣寫真:探訪臺北布袋戲主題餐廳
    17世紀,布袋戲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等地流行。隨著福建、廣東等地居民移居臺灣,布袋戲也飄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成為臺灣偶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表演類型。  記者近日在臺北市的吉林街偶遇了一家布袋戲主題懷舊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