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文創|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2022-01-04 風景文創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當我們大談邵氏、華娛、好萊塢等電視劇電影娛樂公司的時候,一個臺灣的傳統地方藝術——霹靂布袋戲卻格外引人注目,並且已經悄悄勾搭上島國做了《東離劍遊記》動畫。在這傳統地方文化藝術日益舉步維艱的時候,霹靂布袋戲作為一種傳統地區文化遺產,為什麼可以突破壁壘,做成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同時也為更多的人所欣賞。這無疑是傳統民俗文化之中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接下來我們就以臺灣的《霹靂布袋戲》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將地區傳統民俗文化與經濟結合,建立創新型文化產業。



Part 1

源發




 

布袋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於泉州。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而據說臺灣之所以俗稱「布袋戲」,大約有四種原因:

1  音傳統戲偶本身除頭部、手掌與腳的下半段以外,軀幹部分、手肢與腿部,都是用布縫成的,其形如布袋,謂之。

2  最早的布袋戲演出,藝師習慣將一身行當裝進布袋內,一隻布袋行遍天下,而稱之。

3  藝師常在演出時,將用過的戲偶,隨手丟進掛在戲棚下的布袋中,因而得名。
4  早期演出的戲棚形狀類似布帳,因此稱為布袋戲。


布袋戲與傀儡戲有千絲萬縷干係,上可追溯,為傳統的偶戲脈流。可以說布袋戲是地方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盛行閩南語地區。霹靂布袋戲於1980年代被開發出來,因其每部戲都以「霹靂」二字打頭而成名,如早期《霹靂金光》《霹靂紫脈線》,至如今的《霹靂兵燹之聖魔戰印》《霹靂兵燹之問鼎天下》。自其上演後就一發不可收,連續播出十多年,迄今一千多集,劇中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數千,宏大直逼三國,細緻堪比紅樓。劇情亦真亦幻,既環環相扣,又可獨立成章。



Part 2

營運方式





影音出租


將最新出的劇情錄製成DVD(早期是錄像帶、VCD),分送至出租店出租。維持每周五發行兩集新劇集的進度,代理商則為巨邦國際公司。

2009年9月起,霹靂布袋戲與合作5年之代理商結束代理關係,通路全面轉移至全家便利商店。

 

電視電影播映  



較舊的劇情於霹靂衛星電視臺(已於2005年10月01日改名為霹靂臺灣臺)播出。為拓展至國際,霹靂布袋戲亦曾拍攝成電影。2000年上映的《聖石傳說》便是以傲笑紅塵為男主角所架構的霹靂布袋戲電影,號稱票房打敗同期於臺上映的好萊塢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2》。而2001年的作品《霹靂英雄榜之爭王記》,亦曾改編為英文版,在美國的卡通頻道(CartoonNetwork)上映。

 

品牌優勢    布袋戲作為臺灣意向的代表,而《霹靂布袋戲》是現今布袋戲中影響最廣的一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

硬體優勢    2013年,《霹靂布袋戲》掛牌上市,融資更加方便,而且擁有自己的衛星電視臺,這是其他布袋戲不能比的。1998年, 無非文化成立,霹靂有了自己專們的音樂創作團隊,如今,霹靂音樂已經成了一種單獨的音樂種類。
市場優勢    霹靂的目標市場很寬廣,霹靂本身適合多個年齡層的觀眾,16歲以上,無論男女,都可以作為霹靂的目標市場。
忠誠優勢   《霹靂布袋戲》作為一種小眾文化,其愛好者極具忠誠度,很多人一看就是十多年,把它當作了一種興趣愛好,而不是單純的喜歡一部戲而已。 


Part 3

獲利方式



 


霹靂以儒釋道為核心,發展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遊戲Game、小說Novel的「偶像經濟」,分別是木偶戲偶動漫、線上遊戲霹靂神州、粉絲自由文本創作,抓緊著作權與粉絲,從中演繹出變換8大精彩分身。

發行出版    DVD、原聲帶發行製作(劇場、電視、電影、3D動畫)、平面出版

周邊商品    精緻化生產,發行木偶、公仔、兵器、文具等收藏品

實體通路    透過超商發行DVD,另有實體店家販賣周邊

虛擬通路    打通兩岸網絡商店,並搶灘大陸影音平臺,同時圍繞戲迷喜好開發遊戲

會員活動    粉絲自組北中南粉絲團,霹靂還另設會員制,積極經營社交媒體

授權開發    偶像本尊發展穩固,利用魅力授權肖像

品牌代言    除授權外,還跨品牌代言,創造結盟效益

展演平臺  「霹靂奇幻武俠世界」,集結粉絲、合作廠商,共同展演CIT願景




 

霹靂布袋戲讓我們看到,傳統文化也是在不斷適應時代的過程中變革創新,而呈現出今日的面貌。唯有不斷嘗試,才能探索出合適的發展模式,也唯有找出合適的發展之路,本土文化才能繼續延續。


積極探索創新與傳統相結合的新時代生存之道,文化產業企業要學習霹靂公司的現代化運營理,應該塑造核心產品品牌產品內容推陳出新,注重企業創意能力的積累和內生性的增長。在了解目標受眾的需求之下,有效整合資源,進行社會分工,多元化延伸產品價值,拓展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建立關聯產業鏈。但創新並不是顛覆,傳統文化要善於發掘自身優勢,在保持根基不變的基礎上創新,緊跟時代步伐,生產符合新時代受眾需求的產品,通過文化產業實現傳統文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注釋:圖片來源於網絡

聲明:風景文創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



About Us


北京大地風景國際諮詢集團旗下子公司

風景文創|旅遊文創商品一站式服務商


品牌策劃與形象設計 | 產品研發與生產供應

空間設計與營銷推廣 | 品牌管理與店鋪託管

Contact Us


18611471478    13241770313

bescci@sina.com

 

相關焦點

  • 臺灣布袋戲——傳統文化文創演繹成功典範
    臺灣霹靂社的布袋戲是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最成功的文創逆襲演繹,也是中華範圍內第一個文創上市公司。
  • 霹靂布袋戲推出文創產品,淺談傳統文化如何「吸睛」
    故宮文創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文創代表,成功激活了人們對於故宮文化的好奇與熱愛,甚至因為其故宮文創的成功,帶動了眾多文創品牌的發展。而作為傳統文化重要部分的霹靂布袋戲也在為文化傳承而努力著。霹靂布袋戲作為傳統布袋戲的全新演繹,本就獲得不少消費者的支持,如今又發力新文創領域,是想通過新興板塊持續刺激布袋戲文化的市場活躍度。
  • 打造國際級文創品牌,上海世博源·兩岸文創高地項目即將啟動
    30年來,臺灣文創業爆發式發展,產值增長達幾萬億,臺北故宮便是臺灣文創產業最成功的代表典範之一。一張印有康熙硃批「朕知道了」的膠帶紙,臺北故宮就可以賣到7億元。另闢蹊徑的還有陶作坊、霹靂布袋戲這樣的文創品牌。成立於1983年的陶作坊,投入陶瓷茶器具開發已三十年。從創辦人林榮國所制的第一把小壺開始,迄今已成為知名的專業茶器具創作品牌。
  • 【解讀】從臺灣文創上市公司看傳統文化IP傳承與商業再造
    臺灣在全球化時代中有著市場規模小、文化相對弱勢的先天不利因素,在前面針對IP進行簡單的分析之後,回頭觀察臺灣的市場,能真正打到國際間的內容IP屈指可數,漫畫、電影、影視無不受到國外眾多優秀作品的競爭,但仍有數家上市企業試著走出自己的發展之道,例如以臺灣特有的文化,布袋戲為主的上市公司——霹靂布袋戲。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創IP讓粉絲瘋狂
    霹靂布袋戲在烏鎮舉辦的「三十還真•蓮華誕」系列活動無疑是成功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粉絲現象背後文創IP可能創造的巨大商業價值。
  • 文創 臺灣霹靂布袋戲,很炫酷!
    如今,閩南各地的布袋戲傳統舞臺逐漸消失,臺灣卻通過創新,讓這個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布袋戲又稱作傀儡戲、掌中戲。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早期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裡,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布袋戲在臺灣的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衍生出電視布袋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傳統的劇臺廟會走上螢屏。
  • 臺灣文創:風景之外,風情更重要
    風景以自然為勝,風情卻是人文的,以民俗為重,離不開原著居民,且帶有濃鬱的地域文化。風景是環境的,風情卻是情境的。風景是觀光旅遊真核,風情卻是休閒度假旅遊真諦。風景可能是一次性的觀賞,風情卻一定是可以重複性的體驗、體味和體悟。在旅遊成為一種生活的時代,沒有文化風情就沒有樂趣和靈魂,就沒有體驗和回味,就不會產生更大的效益和效應。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這尊傳奇戲偶叫「清香白蓮素還真」,他是霹靂布袋戲第一男主角,背後那家老店如今是臺灣首家上市的文創企業,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  從傳統形態的布袋戲到豐富多元的文創事業,霹靂布袋戲走了多遠的路,又如何能在兩岸乃至國際上打響名號?記者日前探訪了位於臺灣雲林縣的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總部。
  • 一木之城 | 臺灣文創成功的背後
    今日,一木為大家深度總結臺灣文創8大主題多個經典標杆項目,解讀臺灣建築住宅項目設計,從專業視角吃透臺灣文創成功關鍵點 「華山文創園區」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位於臺北忠孝東路,前身是臺北第一酒廠,為臺灣臺北市市定古蹟。長期舉辦藝術文化活動,不少餐廳、酒吧、咖啡店、手工藝品店也陸續入駐,是臺灣文藝人士大本營。
  • 臺灣華山文創園林羽婕:創意園區完整產業鏈的路徑探索者
    、臺北當代藝術館顧問及特約策展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副秘書長、臺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獨立策展人。  近年來,文創產業迎來了發展春天,各大創意園區作為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的有效形式而不斷湧現。然而,創意園區的發展並不能僅僅依託於創意,背後創意產業鏈的構建才是創意園區發展的核心。如何建立完整的創意產業鏈,促進創意產業向傳統產業的滲透?如何將創意成果轉化為企業家的經營資源,實現創意市場化和產業化,成為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
  • 霹靂布袋戲黃亮勳:文化的創新傳承與商業變革始終在同一條路上
    也正是秉承著這份執著的匠人精神,作為文創產業的代表,霹靂布袋戲傳承百年布袋戲世家精神,曾祖父黃海岱創立五洲園,奠定其臺灣布袋戲圈裡不可取代的地位,祖父則將布袋戲搬上電視螢屏,到其父輩,布袋戲開始拍歷史故事,擁有了粉絲後援會與電商網絡平臺,完成由線上走到了線下的創舉。
  • 文創 | 臺灣文創繁榮的背後:無情感,不文創
    臺灣旅遊業繁榮的原因不是因為風景名勝,而是當地所營造的文化氛圍和傳達出來的文化精神。那是一種既不是照搬歐洲個體自由,也不是奉行日本群體意志的文化精神,更像是中華文化所孵化的現代文明。在以科技為底色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已經悄然改變,人們只會向「錢」看齊,工作標準化和機械化,讓時代的效率越來越高,仿佛處理人際關係也變成了一種低效。
  • 霹靂布袋戲:從粉絲現象看文創IP的巨大潛力
    訪問三文娛網站3wyu.com查看產業必讀文章霹靂布袋戲在烏鎮舉辦的「三十還真•蓮華誕」系列活動無疑是成功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一系列粉絲現象背後文創
  • 同根同源——臺灣布袋戲
    傳承與創新兼備,開出中國傳統戲曲前所未有的演出題材──金光木偶戲;代表劇團:明興閣掌中劇團、金門傀儡戲劇團等「師心而不蹈跡。」這一宋人論畫的金句用在臺灣布袋木偶戲風格上也恰如其分,畢竟藝術總是相通的。閩臺文化,同根同源。
  • 文創:風景之外,風情更重要
    風景以自然為勝,風情確實人文的,以民俗為重,離不開原著居民,且帶有濃鬱的地域文化。風景是環境的,風情卻是情境的。風景是觀光旅遊真核,風情卻是休閒度假旅遊真諦。風景可能是一次性的觀賞,風情卻一定是可以重複性的體驗、體味和體悟。
  • 【文創考察】解讀臺灣八大類文創商業
    因此我們看到各類創意零售店鋪,還包括法藍瓷、琉璃工坊這樣的品牌商店,都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用時尚、新穎的形式進行體現。臺灣典型生活美學零售店鋪民以食為天。臺灣這樣一個傳統文化濃鬱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對美食的尊重。
  • 這次去臺灣,我在尋找潮汕的文創生機
    站在臺灣的街頭,思緒萬千,那遠在屏東縣的潮州鎮,近在耳旁的臺灣話(閩南語),艋胛剝皮寮的布袋戲……無不訴說著這片千裡之外的土地與潮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次去臺灣,我在尋找潮汕的文創生機。在去臺灣的前夕,一則消息刷屏了朋友圈,汕頭第一家24小時書店結業,4年零5個月,1610個日夜,38640個小時,壹蔦書巢在一片唏噓聲中落下帷幕。
  • 臺灣文創精品「登陸」兩岸文博會 小物件內蘊乾坤
    【解說】作為大陸對臺文化交流融合第一平臺——海峽兩岸文博會歷經十多年發展,已贏得兩岸業界人士的認可與青睞。展會期間,不少臺灣青年帶著創意產品慕名而來,他們希望能在這裡和同業者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解說】在上海工作二十多年的臺商張富賢,近幾年來專注開發文創產品,為了參加海峽兩岸文博會,他特地帶來了團隊新開發的高密度毛氈材料作品,小小的文創產品蘊含著新材料科技、循環利用的環保理念等創新思維。
  • 霹靂布袋戲:讓傳統文化創造無限可能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間,霹靂作為布袋戲領域的佼佼者,一步步將這個本是小眾的戲劇藝術逐漸推向大眾甚至走出國門,其不僅成功地將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心裡,更是成就了臺灣第一家文創企業上市公司,甚至於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代表。這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以傳統文化為根,不斷探索勇於創新的努力。
  • 解讀:臺灣文創的民間活力與情感營銷
    臺灣社會饒富人情味,所以有人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臺灣成功的文創案例也常見打動人心的「情感營銷」(Emotional Marketing)。2002年,臺灣開始把「文化創意產業」列入「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主管機關在中央政府是文化部、經濟部,在地方政府是各縣市的文化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