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陰,有這麼一個黃氏家族,近代先後誕生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設計師黃寶瑜、江陰市書畫院首任院長黃亞蒙、篆刻藝術家黃寶珉,人稱「黃氏三兄弟」。「黃氏三兄弟」10位清一色的兒子從事文化教育的有8位,其中,黃煌是將中醫經方推向世界的領軍人物,黃豐是用鏡頭將江南水鄉展示給世界的攝影家,黃磊一曲《相思紅豆》摘得國家級音樂最高獎「金鐘獎」,畢業於南藝壁畫系的黃兵成為江陰電視臺副臺長……黃氏家族世代傳承、人才濟濟究竟有何秘訣?
在江陰黃氏眾多令人矚目的才俊中,
近代的「黃氏三兄弟」
黃寶瑜、黃亞蒙、黃寶珉最為有名,
其中長兄黃寶瑜更是因為設計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聲名遠播。
在臺北市郊士林區外雙溪,一座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背負青山,氣勢不凡,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石欄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顯得清麗典雅而又宏偉壯麗,這就是珍藏著大量祖國文物精品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它的總設計師是江陰籍的著名建築家黃寶瑜。
黃寶瑜,字完白,號宿園,1918年出生於無錫江陰華士鎮。黃寶瑜自小勤勉苦讀,高中畢業後順利考取南京電訊局。不久,日寇侵華,南京淪陷,黃寶瑜隨局撤往重慶。
在重慶,黃寶瑜報考進入國立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49年,黃寶瑜隨中央大學遷到臺灣。1956年,黃寶瑜赴美深造,後獲得博士學位。
黃寶瑜繪畫作品
黃寶瑜繪畫作品
黃寶瑜篆刻作品
上世紀50年代,臺北故宮博物院為新館設計方案公開招標的消息傳出,許多設計師紛紛參與。有5位設計師進入最後一輪,其中青年設計師黃大閎的方案因更符合現代建築特徵,被美國專家一致看好。然而,臺北故宮方面更希望建造一座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最終,憑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來自江南小城的評委黃寶瑜摘得橄欖枝。
由黃寶瑜主持設計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2年動工興建,1965年竣工。這座中國宮廷式的建築分為四層,五個大廳呈梅花形分布,內設演講廳、圖書館、展覽廳、畫廊等,落成後贏得了業內專家和各界人士的讚譽,成為臺北市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黃寶瑜的設計方案以中國傳統的中軸線和對稱為主。這座由大廳、畫廊和四隅小廳組成的建築,被自然構建成一個對稱的「器」字。黃寶瑜曾這樣描述他設計的臺北故宮:外牆之米色鋼磚,其設計為連續之圖案,於陽光轉移時呈現出中國綢緞之紋樣。當陽光自左上方入射時,則可獲得四十五度角之陰影。人在影中,可得如北平午門前的感覺。
黃寶瑜曾作為訪問學者作客英倫,他的建築類著作有《中國建築史》、《建築製圖學》、《建築造景計劃》等。晚年定居加拿大,2000年,82歲的黃寶瑜在加拿大逝世。他臨終前表示,此生唯一的憾事是還鄉夢未成。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大陸遊客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聲聲遲來的鄉音或許能彌補黃寶瑜生前遺憾。
「黃氏三兄弟」共養育了十個孩子,
清一色兒子。
說起自己的這些兄弟們,
黃煌言辭間掩不住的讚許:
「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得都很不錯。」
黃煌
黃亞蒙的長子黃煌,是南京中醫藥大學的教授,也是江蘇省中醫院名醫堂的坐堂醫生。每周兩天的專家門診,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病人總是排得滿滿當當。不過,病人中很少有人知道,這位醫術高明、寫得一手漂亮字的醫生,曾經是個會拉二胡、愛拉小提琴的「文藝青年」。
黃亞蒙夫婦與四個兒子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黃煌的同事和學生評價他「柴胡半夏合體」。這個評價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是指「在學術上一絲不苟,情感又是奔放中帶著細膩」。
幼時的黃煌兄弟四人
自己從醫的緣起,黃煌說,要追溯到曾祖父。曾祖父年輕時,在藥店做小夥計,他做事麻利,後被經常來店歇息聊天的一位骨傷科醫生收為徒弟。師父教徒弟的第一招是脫臼復位。「老先生忽然將曾祖父的肩關節猛一拽,上臂便動彈不得,又聽咔的一聲,關節復位。從此,曾祖父就開始了學醫之路,並成了地方上的名醫。」
曾祖父有三個兒子,黃煌的祖父是老二。祖父經商,是江陰華士鎮的商會會長。但祖父經商的基因似乎並沒有傳給黃煌,他對中醫倒是有種天然的親近。在黃煌的記憶裡,小時候的夏天,他常撿知了殼到藥店去賣。在藥店那股特殊的清香味中,黃煌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中藥。從曾祖父留下來的醫書裡,他又將這些藥材與那些奇妙的文字一一對號入座。
上世紀70年代,黃煌師從葉秉仁等江陰名中醫,打下了良好的醫學基礎。1979年,黃煌離開家鄉,來南京深造,一步一步成長為中醫名家。上世紀80年代末,黃煌赴日本京都大學進修。日本人對中醫經方的推重,讓他深為震撼。回國後,他致力於破解中國古代經方使用的密碼,將經方用於治療現代疾病。他還致力於將經方推向世界,成為業界領軍人物,他的著作更是被翻譯成了英、法、德、韓等多種文字,廣為流傳。黃煌還開辦了公益性的經方沙龍網站,點擊量達到570萬次之多。
黃煌認為,他的事業之所以能夠成功,得益於故鄉給予的滋養:「故鄉老中醫們的教誨,故鄉獨有的山水造就的江陰人細膩纖巧又不失剛烈剽悍的性格,都讓我受益終身。」
黃豐
黃寶珉的長子黃豐,是中國著名的水鄉攝影家。也許是從小生長在江南水鄉的緣故,在他的作品裡,「江南」是永遠的主題。江南的水、江南的船、江南的牆、江南的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獲得20屆國展藝術類金獎的作品《水鄉煙雨》系列。
黃豐拍攝的《水鄉煙雨》系列作品之一
這是一組隔著玻璃拍攝的作品,談及自己當初的創意,黃豐說:「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將水珠淋在玻璃上,透過玻璃拍攝可以營造出江南的另一種風韻。」
黃豐攝影作品
黃豐認為,每個時代都存在表達,攝影也是表達的一種生動的表現形式,在記錄歷史、傳承文化方面有其獨到的作用。為此,多年來,黃豐一直在用鏡頭記錄故鄉的一草一木。
黃豐攝影作品
迄今,黃豐與父親黃寶珉已為江陰市檔案館捐贈了4000多張老照片,從各種角度反映了江陰市歷史的變遷,成為江陰文化界不可多得的瑰寶。
黃磊
因為選擇了醫學,心愛的音樂只能成為黃煌的業餘愛好。但是他那位政教專業出身的三弟黃磊,卻把音樂修成了自己的主業。
大學畢業後,黃磊當上了母校江陰縣中學的歷史老師,同時擔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黃磊開始自學音樂樂理知識。一個偶然的機會,「音樂發燒友」黃磊認識了在文化館工作的陳復觀老師,在陳復觀的輔導下,黃磊的第一首歌曲《我歡笑》寄到了南京,並在一個月後被錄用。
從此,黃磊一發不可收拾,創作出《媽媽和我》《月亮星星太陽彩雲》《牧童哪裡去了》《蓮鄉小曲》等多首著名歌曲,屢獲全國性大獎。2008年,黃磊更是以一曲《相思紅豆》摘取第六屆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優秀作品獎。
黃磊的音樂作品深得孩子們的喜愛。在一次央視舉辦的少兒卡拉OK比賽決賽中,36人進入決賽,24個人不約而同選擇了黃磊的作品。看到黃磊的名字不停出現,現場的評委都很吃驚:黃磊何許人也?這場決賽簡直就是他的音樂會!決賽結束後,參加比賽的老師向黃磊講述了這件賽場趣事,黃磊自己也是連呼意外。
驚喜之餘,黃磊充滿了感激,「如果說黃豐是在用鏡頭記錄下故鄉景,那我就是用樂章唱出故鄉情。黃家的每一個子孫都在用他們的方式表達著對家鄉的愛和謝。」
江陰黃氏人才輩出的秘密是什麼?
記者將目光投向了黃氏宗譜,
因為那裡記載了家族成長的軌跡。
不過,最終的尋訪卻證明,
「秘密」就在古老的中國文化裡。
探秘
黃氏追認戰國末年楚相春申君黃歇為遠祖,不過,從黃歇到黃煌、黃豐這一代,歷經66代人。其中傳說多、史料少。
黃磊記得,從小到大,「尋根」一直是父親黃亞蒙的心願。「父親總是說『想當年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黃家人攜子帶女從老家華士一路逃亡,一路上都是黃氏宗親幫忙。宗譜找不到,內心始終不安。』」
黃亞蒙尋了一輩子的宗譜,終究未能心願得償。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黃磊得知在江陰月城有個姓黃的農民家中有黃氏宗譜。黃磊趕到月城鎮,果然在這戶人家的閣樓裡找到了一箱歷史悠遠的線裝本,上書『黃氏宗譜』四個大字,一共38卷,從遠古一直編至1948年。
可惜的是,黃磊並沒有在裡面找到自己家族的記錄,但序言中的一句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華士黃氏、雲亭黃氏單獨立堂」。查閱多項資料後,黃磊聽說,上海圖書館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家譜數量最多的單位。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趕到了上海,終於在1917年的版本中找到了爺爺的名字:黃輪香。
據宗譜記載,元代有黃伯愚,世居松江甫裡村,避兵遷江陰東城外順化裡。康熙年間黃氏建宗祠於月城橋,堂號「古杏堂」。而後隨著華士黃氏的壯大,到黃磊的曾祖父時另立育德堂,由南通張騫題字,至今此匾仍藏在無錫市博物館內。
黃家人才輩出原因何在?黃煌兄弟並不拘泥於古老的宗譜,而是歸功於祖母周雅青。
周雅青是陸橋大戶周家的六女兒,她為人能幹敏捷,年僅十七歲時便代父掌管周家莊園,琴棋書畫也是無所不精。嫁入黃家後,周雅青悉心照料家庭,關懷幼子,三個兒子的書畫音樂啟蒙皆來自於這位傳奇女性。祖父黃輪香精明能幹,然而年紀輕輕就患腦膜炎去世,他走的時候,三子兩女尚未成人,幼子黃寶珉更在襁褓之中。堅強的周雅青硬是咬著牙將五個孩子相繼撫養成人成才。
除了優良的基因,後天的教育也與成才密不可分。黃家長輩教育子女,都強調儒家的家國理念,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理念,黃亞蒙用通俗的話講給孩子們聽就是:「做人要勤勉、要真誠坦率、要樂於奉獻,要對社會有貢獻。做什麼事都要記住自己是黃家的子孫,絕不能丟黃家的臉。」
黃亞蒙曾在華士龍砂中學做校長,幾乎把大部分工資都補貼給了學校的貧困學生,每到月底經常沒有工資拿回家。黃磊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冷,父親竟把自家的被子抱去學校給學生。「說來也有趣,後來有一次和一個江陰當地的老企業家偶遇,對方聽說我是黃亞蒙的兒子,激動萬分,再三邀請一起吃飯。後來我才知道,父親抱走的那床被子就是送給了當時還是貧困學子的他。」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1997年,黃亞蒙去世,自願相送者達八百多人,其中很多是他的學生、朋友,也有很多是他曾經幫助過的人。
黃家的長輩不強制孩子們背誦家規家訓,在他們看來,言傳固然重要,身教才是教育的根本。該做什麼?該如何做?長輩都用實際行動示範給兒女們。或許,這正是黃氏家族人才輩出的秘密所在。
內容源於現代快報 作者:白雁 聶聰 唐奕 ,圖片源於網絡。觀澄綜合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