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曹公迎天子都許。這是三國愛好者耳熟能詳的史實。曹公天下布武,縱橫中原,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都以許縣為核心。
曹公是豫州譙縣人,起兵之初,治所在兗州東郡。為何最終會遷至豫州許縣呢?難道許縣的基礎設施良好、道路四通八達嗎?
我仔細閱讀相關材料,發現一條驚人的暗線:
曹公遷治許縣,不是因為許縣基建良好;恰恰相反,許縣所在潁川,郡治殘破,不堪大用。
曹公遷治許縣,不是為了發展,而是為了避禍。前期是避「老家譙沛之禍」;後期是避「袁紹之禍」。
本文為姊妹篇,上半部分"譙沛之禍"已詳細敘述分析、曹操為何不將治所設在老家譙縣。
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參考閱讀。傳送門如下:
曹操遷都許縣始末(上):被史書掩蓋的真相,譙沛之禍
本部分將分析曹操治所遷徙、反映的幕後思路。
即:脫離袁紹,謀求獨立發展。
本文共 5200 字,閱讀需 15 分鐘
為了解釋曹操逃離袁紹的原因,必須先介紹曹操加入袁紹陣營的原因。
① 曹操的「開門黑」
與演義小說不同,曹操在中平六年(189)逃離洛陽後,並未返回譙縣老家,而是進入陳留。投靠好友陳留太守【張邈】、及當地孝廉【衛茲】。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汴水之戰,邈遣衛茲將兵隨太祖。--《魏書七》
初平元年(190)群雄會師酸棗。諸侯置酒高會,各懷鬼胎,名為討賊,實則坐觀成敗。曹操進兵至滎陽,遭董卓大將【徐榮】痛擊,全軍覆沒,衛茲戰死。
曹操與曹洪、夏侯惇赴淮南國、丹陽郡募兵,揚州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各贊助兵馬二千,合計四千。還軍途中,全軍叛變,曹操被逼手劍奮起,親自搏戰。
戰後清點殘軍,僅餘五百。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魏書一》
兵謀叛,夜燒太祖帳。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其不叛者五百餘人。--《魏書》王沈版
沒有固定治所,沒有兵馬,沒有錢糧,甚至老家也回不去了。曹操陷入了絕境。
將曹操拉出絕境的,就是袁紹。
② 投名狀
曹操在龍亢(屬豫州沛國)遭遇士卒叛亂後,一貧如洗。為謀求東山再起,曹操投靠了袁紹。
曹操依附袁紹的方式,屬於「從肉體到精神完全出賣」的形式,絕非盟軍之間的平等地位。
王氏《魏書》、魚氏《魏略》和陳氏《三國志》對「曹操曾替袁紹打工」的黑歷史,雖然多有隱瞞回護;但曹操依附袁紹時間過長,即使從現存史料分析,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曹操交出的第一份投名狀,便是跟隨袁紹、韓馥,共立新君。即幽州牧劉虞。
《魏書》(王沈版國史)和《三國志》眾口一詞,都說曹操不肯與袁紹同流合汙。王沈說得更加繪聲繪色,甚至說曹操厭惡袁紹的行為,產生了「誅殺袁紹」的心思。實在滑稽。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武帝紀》
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紹復使人說太祖,太祖不應。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魏書》王沈版
袁紹此時(190)尚未發跡、區區一渤海太守;而曹操麾下兵馬不過五百,他萌生個屁的「討賊理念」,他自己還指著袁紹賞他口飯吃呢。這純粹是魏朝筆桿子,替曹操撇乾淨「另立新君」的黑歷史,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罷了。
劉虞在位3年,至初平四年(193)被公孫瓚所殺。而替袁紹打工的曹操,在此階段從未遣使赴長安與獻帝往來。直到劉虞死後,曹操用董昭計策,才開始與長安遣使往來。
足見,擁立劉虞,袁紹是挑頭人,曹操、韓馥是大幫兇。
③ 寄居東郡
曹操窮困潦倒,翻遍褲兜就百十來個大子兒。此時,曹氏夏侯氏宗親們,不是在揚州做流氓(曹仁、曹純),就是在老家忍飢挨餓(夏侯淵、夏侯尚),還有為了躲避仇家,隱姓埋名一晚上睡覺換仨地兒(曹休)。甚至連曹操他爹都逃到徐州琅琊(今山東青島)去了。
此時跟在曹操身邊的宗室親信,僅夏侯惇和曹洪。
《武帝紀》對於初平元年末、至初平二年年中的記載,完全省略。不足半年的功夫,曹操突然湊了一支部隊,在兗州東郡,擊潰黑山賊於毒、白繞。
而前文非常值得玩味,袁紹脅奪韓馥冀州(實際是魏郡鄴縣)。
後文更為有趣,袁紹「表奏」曹操為東郡太守,郡治在東武陽(屬東郡治下縣)。
初平二年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武帝紀》
前任東郡太守是王肱(兗州刺史劉岱心腹),被黑山軍所殺;足見這支黑山賊戰鬥力超群。曹操絕不可能是靠著自己那500條雜魚擊敗的黑山軍。
結合前後文,曹操擊破黑山軍的部隊,毫無疑問來自霸佔鄴郡後的袁紹。這也解釋了,為何曹操事後會接受袁紹的封賞表奏。類似君臣關係,與劉備接受公孫瓚表奏的「平原國相」完全相同;足見曹操此時完全是袁紹的附庸。
④ 潁川荀彧
曹操在東郡,從老大哥袁紹處、挖來了一個重量級牆角,就是荀彧荀文若。
袁紹內部人才來源極端複雜:有自己的舊人,有韓馥系降臣,還有治鄴郡後招募的新人。荀彧自感在袁紹處不得志,便改換門庭,投靠袁紹部將曹操。
彧弟(荀)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魏書十》
註:關於袁紹系人才來源分類,我之前單寫過一篇文章有涉及,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自行閱讀。傳送門如下:
韓馥系黨爭及諸子相殘:袁紹軍質量問題淺探
荀彧的到來,為曹操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即脫離袁紹控制,進軍荀彧老家——豫州潁川,即許縣所在。
當然,此時曹操無力脫離袁紹,更無力南下潁川。曹操真正取得潁川,已經是5年後建安元年(196)的事情了。
⑤ 青州兵與曹氏入兗
初平三年(192)青州黃巾入兗州,連續擊殺刺史【劉岱】,任城相【鄭遂】。濟北相【鮑信】迎曹操人兗州,亦不幸敗歿。
曹操在壽張縣(即兗州刺史治東平國下轄)擊敗青州黃巾,追至濟北,逼降了30萬黃巾流寇。沙汰後得勁卒數萬,號稱「青州兵」。
因東平國、任城國、濟北國同一時間都失去主君,曹操遂提領兗州三郡,勢力急速膨脹。
註:東漢,王國等同「郡」,侯國等同「縣」。國相,位等同郡守。
曹操入兗州不是重點,重點是,曹操本來的治所東郡,此時是什麼情況呢?
東郡被袁紹沒收了。對,沒收了。
《武帝紀》和《魏書六》均未提及東郡下落,但是《魏書七》臧洪傳附帶的一封書信,卻點出了東郡下落。
臧洪在興平二年(195)據東郡反叛袁紹,他在信中清楚地寫明:自己上任已三年。
紹嘆其能,徙(臧洪)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魏書七》
況僕(我臧洪)據金城之固(東郡),驅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為一年之資,匡困補乏,以悅天下,何圖築室反耕哉!--《魏書七》
臧洪信中明言,可散東郡三年之積蓄,足見其上任東郡太守至少3載。
足見,曹操入兗州惡鬥青州黃巾的同年(192),臧洪便接手了東郡。
聯繫曹操後來並未與袁紹或臧洪翻臉,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袁紹看曹操入兗州,越混越壯,遂將東郡收回,賜給了部將臧洪。
替人打工,就是如此。生殺予奪、富貴榮辱,皆懸於他人之手。
遇上好老闆,比如劉備替劉表打工,那是雙贏。遇見坑爹老闆,比如孫策替袁術打工,那是雙輸。
不想輸,就只能謀求獨立。曹操不想輸,便在霸佔兗州三郡後,走上了脫離袁紹的道路。
⑥ 入潁川
曹操入兗州第二年(193)發生了一件大事兒:劉虞死了。曹操、袁紹他們當年立的皇帝,被公孫瓚殺掉了。
劉虞死後,袁紹、曹操他們實際失去了「旗幟號召」。曹操萌生迎立長安獻帝的戰略構想,應該在此時已初具萌芽。
可惜,現實沒給曹操時間多想。興平元年(194)兗州陳宮、張邈叛亂,趁曹操東徵徐州,迎呂布偷襲兗州後方。
平叛過程很枯燥乏味。戰爭持續了一年多,直到雙方斷糧,人民相食才停戰。呂布敗入徐州,又趁亂偷襲與袁術作戰的劉備。因不是本文重點,不再展開。
重點是,曹操在徵伐、平叛兗州八郡國後,終於可以騰出手來,考慮5年前荀彧提出的問題,即:
「徵伐潁川」。
此時(195)的潁川,是個極為糟糕的地方。當年荀彧背井離鄉,恰恰是為了避董卓的西涼賊軍之禍。荀彧離開老家不久,潁川即遭李傕的涼州兵擄掠,屍橫遍野。
卓遣李傕等出關東,所過虜略,至潁川、陳留而還。鄉人留者多見殺略。--《魏書十》
考慮到董卓西遷長安是在初平元年(190),那潁川遭到李傕擄掠的時間,最晚不晚於中平六年(189)。
即:曹操入許縣前五年,潁川郡已經被西涼軍夷為平地。
《魏書九》曹仁傳和《魏書十四》董昭傳,透露了曹公徵伐潁川的情況。說:
「潁川許縣,此時(195)竟被黃巾賊霸佔著。」
太祖平黃巾,迎天子都許。--《魏書九》
建安元年,太祖定黃巾於許,遣使詣河東。--《魏書十四》
曹操為何要入許縣?因為天子此時在洛陽,困於楊奉之手。
曹操入許,表面原因是為了迷惑楊奉。深層原因是為了避開袁紹。
⑦ 被愚弄的楊奉
【楊奉】是流賊出身。本名楊鳳。當時還沒有「梁山好漢」的稱呼,楊奉在白波河谷中做賊,號稱「白波軍」。
東漢末年,與明廷末期頗為相似;流賊遍地,自相冠蓋。泰山兵、青州兵、汝南兵、黑山兵、漢中米賊、白波谷兵簡直不要太多。他們名為兵,實為匪,弱者打家劫舍,強者攻城略地。其中勢力猖獗者,如泰山臧霸,漢中張魯等,竟然能建立獨立王國。
楊奉就是賊軍中的強者。有多強呢?他此時在洛陽挾制著逃亡而來的天子(即獻帝劉協),頂著「車騎將軍」的名號,氣焰極為囂張。
楊奉善戰。且手下做賊日久,皆驕兵悍將。曹操擔心練不過楊奉,不敢在洛陽硬搶天子。
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楊奉近在梁耳,聞其兵精,得無為孤累乎?」--《魏書十四》
曹操藉口將天子迎至魯陽(在荊州東北,靠近豫州西南邊境),大家利益均沾。獻帝出發後,曹操迅速毀約,將天子轉運至豫州潁川許縣,並在此建都。
楊奉是個賊,沒念過書,傻呵呵就信了。守在洛陽,等著利益均沾,做中興功臣。不料被曹操戲弄,大怒。交兵戰敗。投袁術,後被呂布所破,最終被劉備所殺。
太祖乃迎天子都許。(韓)暹、(楊)奉不能奉王法,各出奔,寇徐、揚間,為劉備所殺。--《魏書六》
⑧ 脫離袁紹
袁紹此時正在向北攻略公孫瓚,而盟友曹操則向南發育,不敢與老大哥爭地盤。
為什麼說曹操入潁川,不僅是為了欺騙楊奉,劫奪天子,而是為了遠離袁紹呢?
因為兗州至潁川的道路不通。
曹操想把勢力範圍伸到豫州潁川,必先經過豫州陳國,橫亙在兗州和潁川之間的地盤。而陳國國相,是袁術部將【袁嗣】。
《武帝紀》特意提到,建安元年(196 迎獻帝都許縣同年),曹操攻伐陳國,軍臨武平。逼降袁嗣。打通了入潁川的通道。
長安亂,天子東遷。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軍臨武平,袁術所置陳相袁嗣降。--《武帝紀》
有趣的是,天子之後賜予曹操的封地,恰恰是「武平」。曹操之前的爵位,是承襲自宦官爺爺曹騰的「費亭侯」。
註:武平是縣。曹操從「亭侯」直接跨級至「縣侯」,大概是對迎立天子、豪賭行為的獎賞。
許縣在潁川,而潁川郡治殘破,六年前(189)被李傕的賊兵所攻掠,此時又被黃巾所霸佔,甚至從兗州入潁川,還得攻打陳國。
潁川許縣,基礎設施差、經濟環境差、野無良田、人口稀薄;高風險低收益,如此虧本的買賣,曹操為什麼要做?
聯繫到初平三年(192)袁紹沒收曹操的治所東郡,轉授臧洪事件可知;曹操不甘居於人下,欲治人而不治於人。
曹操的心態,說得通俗一些,就是:
「租來的房子住的不踏實,我要自己買房。」
或者更通俗一些: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曹操很欣賞劉備,曾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
而劉備最大的特質,就是「不甘於人下」。程昱、郭嘉、周瑜、黃權多次提及劉備「梟人不能久屈」的性格特徵。甚至陳壽在贊語處也不吝誇獎「先主折而不撓,終不為下。」
曹操對劉備,與其說是英雄相惜,不如說是對同類的第六感。因為曹操恰恰是一個不能久屈人下之人。
治所遷至許縣之後,曹操的治所不再靠近冀州,便與袁紹翻臉。
最開始是拿「頭銜」做試探,以天子名義賜袁紹太尉(虛職),自領大將軍。袁紹怒,曹操便自領司空,將大將軍轉授袁紹。
之後曹操就開始動兵。先後攻略汝南(袁紹老家),入侵東郡(夏侯惇治濮陽可知),建安四年(199)還殺害了霸佔河內的眭固。眭固當時可是打算投靠袁紹的,竟被曹操所殺。
曹操行為越發放肆,甚至故意尋釁滋事,謀求與老大哥袁紹決戰。
果不其然,眭固死後一年(200),官渡之戰爆發。
曹操的治所,從東郡的東武陽(縣),到兗州的鄄城(屬濟陰郡),再到豫州潁川的許縣,一步一步,離袁紹越來越遠。不僅是為了自身發展,也是為了避禍。避「袁紹轉授東郡予臧洪」之禍。
曹操早期郡治的遷徙,其實可以借用《先主傳》的贊語:
劉備是:
「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曹操則是:
「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袁紹)之量必不容己,非唯避害,且以競利云爾。」
劉備是避害為主,競利為輔;曹操相反,是競利為主,避害為輔。
曹劉二君,天下梟雄;然出奔之事,因由未同。用裴松之的話講,這叫:
夜光與蒸燭,其照雖均,質則異焉。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