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將謀士荀彧逼死?權力之局,不是理想主義者就能活下來的

2021-01-14 小小寶讀書

建安十七年,曹操手下重要謀士荀彧死了。歷史上荀彧之死帶有神秘色彩,他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任勞任怨二十載,那麼他的死和曹操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荀彧

荀彧可以說是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也是曹操極為信任的人,歷史上的荀彧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吾之子房

荀彧出身名門,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大為驚異,說道:「這是王佐之才啊!」。曹操得到荀彧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吾之子房也」,在之後曹操南徵北戰中,荀彧一直幫助曹操出謀劃策、克敵制勝。

荀彧有自己的理想信念,當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為是否迎奉天子到許縣而猶豫的時候,荀彧說出了這樣的話。

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不能為累,明矣。

後來曹操親率大軍到了洛陽,奉迎獻帝遷都許縣。從此曹操開始了「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決策,在當時的天下大勢中佔據了先機。可以說荀彧功不可沒。

曹操

荀彧有戰略眼光,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曹操因為軍中缺糧寫信給荀彧,準備退守許都。荀彧卻告訴曹操,撤退的話一定會處於被動,現在正是發動突襲的最佳時機,不可失去。曹操最終採納了荀彧的建議,贏得了官渡之戰的最後勝利。

荀彧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曹操當年得到兗州後,傾巢而出去徵討陶謙,留守曹操大本營的正是荀彧。因為有荀彧的存在,曹操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地去徵討敵人。

那麼,荀彧這樣一個傑出的謀士,到底因為什麼和曹操唱起了反調,因為什麼惹怒了曹操,他們的關係到底為什麼惡化了呢?

封魏公,加九錫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為了擁立之功,向漢獻帝提議,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魏公就不用多提了,最高的爵位。加九錫是指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的表示。

此時的曹操已經權力巨大,野心也變得非常大。荀彧又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呢?

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覺得曹操是一個忠臣啊,君子愛人以德,應該做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這樣做不太好吧。

《三國志》記載曹操聽到這幾句話後,寫了四個字:「心不能平」。曹操生氣了,儘管他是荀彧。

曹操

同年,曹操徵討孫權,讓尚書令荀彧到譙縣勞軍,之後曹操趁機把他扣留起來,等到荀彧走到壽春的時候,一病不起,最後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歲。

權力之局

幾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權力之局陷進去之後就無法掙脫,滾滾歷史長河不知道埋沒了多少英雄淚。

「逆我者亡」這4個字似乎就是那些反對者的最終歸宿,哪怕是智謀超群、盡心盡力、堅持自我的荀彧。

那麼,我們要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曹操變了,荀彧和曹操的根本矛盾點又在哪裡呢?

政見分歧是導火索。

荀彧投奔曹操時提出過: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荀彧一直希望曹操維護大漢王朝,他對曹操給予厚望,認為曹操是拯救天下的英雄,會將這個亂世平定,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在《厚黑學》中李宗吾是這樣評價曹操的。

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並且明目張胆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於極點了。有了這樣本事,當然稱為一世之雄了。

曹操是英雄這是毋庸置疑的,他破呂布,徵張繡,戰袁紹,穩定了北方。他的功勞越來越大,野心也變得越來越大,他想要更大的話語權,他在權力之局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曹操

此時的曹操似乎已經走火入魔,他想要更大的權力,任何反對他走這條路的人,他都毫不留情,即使他不做,他後面的集團,那些利慾薰心的人也會推著他走。

正如《厚黑學》講的那樣,「臉厚心黑」的曹操終於拿起了屠刀,對反對自己的荀彧下了手。

曹操

冷酷的現實和理想主義的碰撞。

這是我的個人觀點,以我們後人看歷史的角度,當時的東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權力實際上已經代替了皇帝。荀彧眼中的曹操早已不是之前的曹操,荀彧心裡還對大漢王朝抱有幻想。

當冰冷冷的現實擺在面前的時候,荀彧內心應該非常痛苦,支持曹操就是與自己的理想抱負背道而馳,因此他選擇了對立面,他心甘情願的為自己的理想獻身。

荀彧

此時的荀彧沒有想到兩點,一個是曹操已經不是以前的「治世之能臣」;另一個就是權力之局下曹操也沒有退路了,他只能往前走,儘管沒有回頭路。

《厚黑學》中說過:

厚而硬,黑而亮。

深於黑學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買主越多,曹操就是這類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傾心歸服,真可謂「心子漆黑,招牌透亮」。

荀彧這樣有理想抱負的人碰到了深諳「厚黑」理論的曹操,肯定是逃不過他的手心。和我們普通人一樣,理想總是很美滿,現實卻是很骨感。當理想和現實發生碰撞時,支離破碎也就不遠了。

我很喜歡新版《三國》中一句臺詞,曹操在知道荀彧死後去看望他,曹操的兒子曹丕說了這樣一句話:父親是殺了一個不得不殺的老友。

曹操

寫到這裡,我們其實也就明白了,荀彧和曹操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如果荀彧明白《厚黑學》中的「臉厚心黑」,或許他就是另外一種結局,可是這樣的話他就不是荀彧了。

《厚黑學》是民國年間李宗吾先生所作,這本書將人性剖析的淋漓盡致,讀完這本書你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人性。不管你是身處職場還是生活中,只要是人多的地方,研究明白這本書你就更會看人、懂人。

這本書讀起來容易理解,價格也是十分便宜。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的卡片進入店鋪查看書籍詳情。

#今日推薦書籍#今天推薦的書籍就是——《厚黑學》,寫了很久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喜歡,還可以在下方留言哦!

喜歡文章的朋友長按下方點讚按鈕,一鍵三連,每天分享好書!

相關焦點

  • 三國人物之荀彧:成也曹操,敗也曹操
    作為曹操身邊的第一謀士荀彧,在曹操欲稱王之際背離曹操,也肯定沒有好果子吃,遭曹操滅口。那荀彧為何反對曹操稱王,當初卻又不遺餘力輔佐他呢?荀彧出身士族,祖輩皆是士族出身,祖父做過郎陵縣令,父親為濟南相,叔叔為司空,可以說他是名副其實的世家出身。而荀彧自幼受家庭文化薰陶,也是個見識不俗之人,年少出名,才華卓然。
  • 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劉備逼死的人太厲害!
    《三國演義》中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與黃蓋的願打願挨、關雲長的單刀走千騎等等,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則是孫權逼死了陸遜,曹操逼死了荀彧的事情,在這裡設一個小疑問劉備逼死了誰呢?我們一一來看。
  • 若將荀彧當做曹操麾下第一謀士,就太簡單了
    他手下謀士賈詡,乃是三國數一數二的人精,先是親自開口把袁紹使者給趕走了,自己又跟張繡說: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譽;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讓他彰顯自己寬厚大度嘛!——於是張繡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對張繡厚待,不計前嫌,還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的,就是你啊!」——劉琮的父親劉表一死,劉琮的媽媽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荊州原有的名流謀士蒯越等,都勸他投降。
  • 為何說郭嘉和荀彧根本不是一個級別?
    比如郭嘉,人稱鬼才,被譽為是曹操早期時期第一謀士,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如此才能為何曹操卻沒有提拔他呢?可見,郭嘉也就在計謀上可能和荀彧有的一拼,其他方面完不是一個檔次,那麼為什麼郭嘉的名聲那麼大呢?
  • 孔融荀彧和崔琰名滿天下,為何均死於非命?曹操此舉大有深意
    這三個人分別是荀彧、崔琰和孔融。荀彧是曹操手下的文臣之首,智謀無與倫比;崔琰是士族集團的代表人物,在名士中享有很高的聲望;而孔子的後代孔融,更是文壇執牛耳者,在天下士子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曹操在朝堂上實行的「白色恐怖」,引來了很多人的不解。一方面,如荀彧、崔琰等人,都是才學過人之輩,尤其是荀彧,被曹操本人都稱作為「吾之子房」,曹操將其除掉,莫不是自毀長城?
  • 曹操送給荀彧一個空食盒,為何荀彧打開看了一眼便自殺了~
    而且他還為曹操舉薦了不少賢能之士,其中就有司馬懿和郭嘉。                                              司馬懿的才智完全不遜色於蜀國的諸葛亮,郭嘉更是曹操最看重的臣子,如果不是郭嘉逝世的比較早,魏國統一的時間或許還要提前。
  • 曹操給荀彧「送禮」,在打開後發現是空盒,沒過多久荀彧自盡而亡
    文/紀布話說,對於三國比較感興趣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在曹魏陣營中,曹操麾下有五大謀士。他們依次是,荀彧荀文若,荀攸荀公達,賈詡賈文和,程昱程仲德以及郭嘉郭奉孝。在這五個謀士中,荀彧可以說在當時的名氣是最大的,勞苦功高,為曹操能順利一統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將其稱為首席謀臣一點也不為過。
  • 傳統戲曲中曹操的首席謀士不是荀彧郭嘉,而是一員虎將
    張遼是五子良將之首,文武雙全,戰功赫赫,斬蹋頓、破烏桓,逍遙津以八百人大敗孫權十萬大軍,成就「張遼止啼」的神話;而且武藝高強,關羽曾經對張飛說:此人(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
  • 曹操給荀彧一個食盒,荀彧看完後便選擇自殺,他到底看到了什麼?
    而且他還為曹操舉薦了不少賢能之士,其中就有司馬懿和郭嘉。司馬懿的才智完全不遜色於蜀國的諸葛亮,郭嘉更是曹操最看重的臣子,如果不是郭嘉逝世的比較早,魏國統一的時間或許還要提前。但是荀彧的資歷比這兩位高,更是在曹操還沒有所勢力,白手起家的時候來投奔的曹操,這份人情不可謂是不深。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魏國崛起立下汗馬功勞的權臣,最後的結局卻是服毒自盡,這是為何?
  • 讀不懂荀彧之死,就讀不懂三國政治主線,也弄不懂曹操為何不稱帝
    曹操給荀彧的評價是:「吾之子房也(張良)」,張良是誰,不用說了。漢初三傑,劉邦的主要謀士。 潁川家族除了荀彧外,荀攸也是曹操的重要謀士,曹操稱其「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降張繡、擒呂布、敗袁紹,定河北,荀攸都參與其中,據說共獻大計十二次。 總之,潁川荀氏為曹操集團內部的士人之首,影響巨大。其與潁川陳氏、潁川鍾氏、河內司馬氏等世家大族盤根錯節的關係,使其形成了一股龐大的勢力,僅次於掌軍的諸夏侯曹。
  • 揭秘:「王佐之才」荀彧何以排三國十大謀士首位!
    ,何況還有《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小說夾雜其中,所以,丁丁從歷史的關鍵時刻和最終推動歷史的進程方面謀士所起作用的角度出發,從眾多傑出謀士中遴選十位進入丁丁認為的榜單,自然引起了巨大非議,不僅如此,對於進入十大榜單的謀士排名也是熱議不斷,其中有人對荀彧排第一更是不認可,說荀彧只是「王佐之才」,何以排首位,簡直是笑話,王佐只不過是嶽飛手下普通的謀士,竟然將只有「王佐之才」的荀彧排到首位,肯定令人不服。
  • 赤壁之戰曹操那麼多謀士為何看不出周瑜的火攻計來?
    三國演義中的記載是說徐庶識破了周瑜一方所有的計謀,但由於徐庶怨恨曹操逼死了自己母親,所以立誓終身不為曹操獻上一計,並沒有向曹操說破計謀,而是藉故離開了,之後便是孫劉聯軍火燒83萬曹軍。可是三國演義畢竟只是小說,雖然將赤壁之戰描述得非常精彩,但那只不過是作者虛構的,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像草船射箭、蔣幹盜書、龐統獻連環計、群英會蔣幹中計、借東風、三氣周瑜都是不存在的。
  • 曹操與荀彧,從不是君臣關係
    宋朝時,趙匡胤搞杯酒釋兵權,有句話說得厲害極了:「人誰不想要富貴呢?一旦有人強行給你們來個黃袍加身,你們想不當皇帝,還由得你們?」就是這個意思。在亂世中,許多時候,諸侯不是愛聽自己手下的,而是不得不聽。曹操徵定四方,當然很能打;但有三個軍閥,是被手下人哄著投降曹操的。
  • 曹操麾下六大謀士,誰才是第一謀主?不是郭嘉,司馬懿也排不上號
    ,能力出眾的謀士至少有十餘人,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賈詡和司馬懿六人,那麼曹操麾下這六大謀士,誰才是第一謀主?不是郭嘉,司馬懿也排不上號。  先來看看何謂謀主?簡單點說就是主要謀士,也就是曹操身邊不可或缺和參贊軍務最多之謀士,或者說他的主要職責是出謀劃策,其實這六人之中純粹的謀士也就荀攸、郭嘉和賈詡三人,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一一來看一下。
  • 漢末三國助曹操成為北方霸主的智囊團:曹操五大謀士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而終其一生,他終究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王佐之才。荀彧與郭嘉不同,他始終認為曹操為漢臣,他與曹操之間更像是同事而非臣屬,最多是品級高低之分。他先後依附董卓,段煨,張繡等人,直到宛城之戰後隨張繡投降曹操,從此成為曹操帳下的又一名重要謀士。這裡帶出一句,賈詡可是曹操痛失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的幕後黑手啊!賈詡在在董卓,張繡期間屢有發揮,無論是助李傕郭汜重返長安,還是宛城一役夜襲曹營,都是其代表戰役。但在加入曹營之後,賈詡非但沒有被處死,反而被重用,可見其之重要。
  • 郭嘉:曹操的第一謀士
    其早年經歷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並無記載,後來在裴松之《三國志》注引《傅子》一書中簡單記載了一段話,大意是這樣的:郭嘉少年時期就胸懷遠大的理想,弱冠之年正逢天下將亂,於是郭嘉隱姓埋名,秘密結交一些英雄人物而不與平庸之人交往,因此在當時很多人都不了解郭嘉,僅有很少一些人覺得郭嘉是個奇才,而大多數人覺得青少年時期的郭嘉是個問題青年。
  •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說起荀彧,大家應該都聽過他的名字,他的才華非常高,治國理政的能力絲毫不輸於諸葛亮,是曹操開創大業的一大助力。若沒有荀彧相助,曹操想一統北方,估計還是比較困難的。不過最終荀彧的結局卻並不是非常好,在曹操稱魏公以前,荀彧遺憾去世,給眾人留下了許多遐想。
  • 曹操的一位謀士,曾經力挽狂瀾,卻在曹操巔峰時被逼自盡!
    如果荀彧等人沒能堅守住城池的話,曹操很可能要在公元194年無家可歸了。所以,荀彧可以說是為曹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了。興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擊敗侵入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呂布軍。同年,徐州牧陶謙病逝,曹操獲悉後,打算趁機奪取徐州,再回軍消滅呂布。荀彧勸阻,曹操採納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的企圖。抓緊戰機,收割熟麥,儲存糧秣,積蓄實力。
  • 司馬懿一生只怕這三個人:荀彧第二,不包括曹操和曹丕!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無數的英雄豪傑走上了亂世逐鹿的道路,同一時期,也湧現出了無數極具謀略能力的謀士,在這些謀士中,司馬懿算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可即使是像他這樣的鬼才,也會有所忌憚,有這麼三個人,就讓他十分忌憚,即使是曹操曹丕也比不上。 一、諸葛亮
  • 為什麼赤壁之戰時,曹操那麼多謀士,卻沒有一個看出火攻之計的?
    熟悉三國的人,一定對赤壁之戰十分熟悉,這場戰爭對於三國鼎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要是沒有赤壁之戰的發生,曹操可能就已經直接一統天下了,正是赤壁之戰的失敗,才促使原本勝券在握的曹操只能無奈三分天下。有人覺得十分好奇,明明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身邊有那麼多優秀的謀士,為何就沒有人看出來對方有詐,沒有人會考慮到火攻之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