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店大欺客—縱然你和小夥伴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對酒當歌共享人世繁華,可是當餓了肚皮,思念老友且活在在生疏了廚藝的新時代,也只能三五成群去餐廳,多半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天價菜單,倒口飯菜,尚能忍受;但是很多飯廳的潔白大牆上赫然寫著:本店謝卻自帶酒水—我們都是紅酒狗,不讓帶酒,我怎麼能在這數九霧霾天「溫酒斬華雄,自拍裝逼走」,朕做不到啊。
好在生活在天朝,有皇法傍身:《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說,主隨客變,酒可自帶。自然,眾所周知在餐飲行業,酒水行業利豐,而葡萄酒這舶來品更有「助紂為虐」的頭銜。一瓶稀鬆平常的南法AOC賣上你個上千也是稀鬆平常。所以,有了這道鐵打的法律加持,我們自然腰杆挺起來,不能當小白—帶上自己的酒,胡吃海喝有沒有。
不信?你看在那上海灘,有人三天兩頭在大飯店組酒局,喝了法國、喝西班牙,喝了澳大利亞喝紐西蘭。環球葡萄酒均價都讓他們喝高了一番兒。
中國如此,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德、法、意豈非該喝上九天了。於是,我小小做了個調研詢問了幾位被資本主義盤剝的青年酒圈人士:你有帶自己葡萄酒去餐廳吃飯的經歷嗎?
WSET Diploma在讀 來自義大利Trento地區
「哎呀,這個情況很少呢,餐廳裡面酒水選擇很多,而且自己帶有stappatura,很貴貴的」資深披薩客,超級酒小白 德國10年原住民
「恩,可以自己帶酒嗎?倫家滴酒不沾的啦,不過我也不想額外付Korkengeld」叔的MBA同學 一頭金髮的法國妹子
「有啊,那年我在巴黎開生日趴就帶了,不過只帶了一瓶哎,明顯不夠喝,而且要付droit de bouchon」Master of Wine 學生 來自西班牙的漢子
「這個呀,要帶酒幹嘛要去餐廳吃呢,還要找我餐廳人脈賣人情免Descorche?」雖然,叔我學「負」五車,也有點茫然若失的感覺。他們語氣裡透露出來的天真和無邪是什麼東西呢?待我核查完這幾個單詞的時候,我瞬間秒懂,不信,你看!
語言
詞彙
義大利語
Stappatura
德語
Korkengeld
法語
Droit de bouchon
西班牙語
Descorche
英文
Corkage fee
中文
開瓶費
啊,這不就是我們說的開瓶費嗎?怎麼在我們天朝都令行禁止的東西,在你們西方法制民主之地還開出了瑰麗的花朵了呢?
於是我好好的研究了下這中外有別的開瓶費:
首先啤酒和白酒都是坐地大戶,人均輕輕鬆鬆就喝個百八十瓶,有這基礎銷量,咱們大可做著薄利多銷的順水人情。葡萄酒正在長市場基礎,壓低餐飲渠道的利,提高市場份額也屬情理之中。其二,電商崛起,線上線下結合解決了最後一公裡的問題,臨時起意買酒輕鬆愜意。第三,你在沿海一帶開酒晃杯聞香優雅,去了內陸大西北鋁帽都不揭就給你倒酒的也不罕見。如此一來,這開瓶費既擋了葡萄酒的拓張之路,各地侍酒服務又天差地別,所以,不如一下取締了清淨。
而中國餐飲的特色也決定了,即便放棄了酒水中的利潤,在食品中也能找補回來,畢竟咱們吃一次飯,那是滿滿一桌子的菜,而且我們還擁有西餐羨慕的翻臺率。
第一,餐飲行業普遍的服務水準好,名店也並非富集一地,無論大城小鎮都可以找到精緻的餐館;
第二,葡萄酒消費成熟,市場開拓早已被剪顧客的酒水羊毛拋在身後;
其三,發達國家的電商發展一點都對不起發達兩個字,買酒容易,自己拎著沉。
而大多消費者也就順其自然放棄了自己帶酒去餐廳的想法,畢竟不是天天上館子:某一天西服長裙,優雅的去吃飯,手裡還拎著瓶葡萄酒,也有礙觀瞻。「開瓶費」也慢慢成為了一個國際慣例的事情。
而精品西餐行裡,流傳著食品毛利50%,酒水加價300%的不傳之秘,酒水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更別提,好多餐廳晚上八點才開門,一張餐桌一晚只接受一次預定,所以這單次顧客價值就很重要啦。
看來,在地球村這個小地方,帶酒去吃飯還有許多要小心的埋伏呢!話分兩頭,如果您問:人逢喜事精神爽,要特別紀念一下,我非要自己帶酒去歐美的館子搓一頓,那又有什麼該注意的呢?
小哥這麼有情懷,請先記住這幾個單詞-BYOB (Bring Your Own Bottle)自帶酒水:在歐美,經濟發展的滯後也拖癟了食客的錢包,而大藏家也樂於品飲自己的收藏,再加上信息透明、葡萄酒零售業的發展,諸多因素作用下,以美國為主力,byob開始在餐飲行業流行起來。
那麼下一個問題呢?
自然就是開瓶費(Corkage Fee)了。
我做好準備要付費,可是該付多少呢?
這個費用從美到歐取決於就餐餐廳的等級可多可少,從5歐元起跳至100歐元以上不等。在大美利堅一線城市你通常需要付大概30美刀(約合人名幣200元每瓶)的開瓶費;歐洲餐廳則給你一個稍微友誼一點的20歐(約合人名幣150元每瓶)的均價;而在星級餐廳裡,收到80歐起跳的開瓶費,也不要驚訝。
搞定銀子後,
問好可以BYOB,
這飯可以大口吃,
這酒就一定喝得舒心了嗎?
還是允許我再來八一八俺們圈的潛規則BYOB吧:
在決定自帶酒以前,要和餐廳溝通做好確認,明了他們是否有BYOB政策;
不少餐廳人多粥少,一飯難求,自然就從骨子裡瞧不上「來我這吃飯,卻自己帶喝的」做法。提前不問,臨了硬闖,西式閉門羹是少不了;或者面臨以下的情況也要充分
Yeah, we would like to bring our own wine with us.
那個,我們想要自己帶酒
Oh, um, sorry (dazed and confused),
we can't do that for you.
(Translation: what, are you stupid? Next thing you'd ask me to bring sandwiches too!)
哦,不好意思,這生意我們做不了
(潛臺詞:你是彪呢吧,下一個問題是不是要問可不可以自己帶三明治!)
如果餐廳有BYOB政策,提前問好開瓶費的標準也是必要的。
曾有土豪開趴,支付了高達400美刀的開瓶費,雖然酒的價值必定遠超這小錢,但是我們開酒莊的和開銀行的還是有天差地別:酒放開喝,錢省著點花。
侍酒師學貫中西,眼神能殺人,帶上一瓶比餐廳酒單上最便宜的還不如的葡萄酒,實力打臉。這中策略只適合和任何「前」關係飯局;
BYOB的原則是,特殊場合,特殊酒款。要喝的開心,就不用實力省錢了;
畢竟,侍酒師也是有壓力賣酒的。不賣酒,至少可以酒會友,說不好,開瓶費給免了呢?
帶酒這個量,一般就一瓶,最好在餐廳再買上一瓶,好事成雙。
如果你帶的酒多,那以1比1的比例在餐廳買酒,相信老闆和侍酒師都會愛上英明的你;
千萬別做「開瓶牛仔」(Corkage Cowboy)
「開瓶牛仔」(Corkage Cowboy):既是那種既要自己帶酒,又要和餐廳經理耍嘴皮子免除開瓶費的酒客。也有聰明人帶上許多珍釀,以侍酒師試飲為交換開瓶費,不甚優雅的做法。
最後,勇敢的爆料下。不是所有的西方餐廳都可以收你開瓶費,以美國為例,部分州規定「如果餐廳沒有酒類執照,是不允許收開瓶費的」。啊,難道這麼多年的開瓶費,都是被亂收費了?哈哈哈,別開心太早,開餐廳的,幾個會沒有酒類執照呢?OMG
自己心情不錯,想要出去吃飯,嘔心瀝血搜羅的葡萄酒當然要挑上一瓶,然而,有這麼多「繁文縟節」要小心遵守,一不小心因為拒付開瓶費,還有被拍照上頭條的風險。我們葡萄酒圈的,靠顏、靠才還得靠拼,單是想一想,都覺得心累。而在那帶酒按法律不收錢的祖國大地,還不痛飲?
Wait,在中國廣袤的北上廣和部分準一線城市,一些西餐廳也是要收開瓶費的,人家給你用riedel水晶杯、天鵝頸醒酒器,首席侍酒師侍酒,這個服務水準國際化,收費嘛,不國際化能行?
開瓶費,夥伴們已經哭暈在您裙下。
文明社會,開瓶費更多是對優質服務和侍酒人員付出的肯定,也是對餐廳眾多投資的變相回饋。和小費流向服務人員不同,開瓶費流向餐廳是酒水利潤損失的補充。因此,當你享受classy的就餐環境和頂級的服務時,就不用靠著法律來爭辯了,做一個優雅的開瓶費支持者。而開瓶費作為一把雙刃劍也可以為餐廳所用,從流行的「corkage fee free monday」(免開瓶費周一)餐廳政策到侍酒師自行掌握的按單免開瓶費策略,這些都是餐廳加強與優質顧客聯繫,著眼於長遠發展的好表徵。
開瓶費這個逼格技能get了嗎?
撰文 | 藍叔
編輯 | 風魚
關於樂酒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一個倡導快樂喝酒、快樂學習的媒體社交平臺
請加樂酒客Lisa的微信:51638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