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2020-12-25 霧滿汝河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聖賢帝王,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此二者是「聖人」。

病諸:病,擔憂,憂慮。諸,「之於」的合音。

夫:句首發語詞。

能近取譬:能夠從切身的生活中選取例子,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施愛於人民而又能救濟人民,怎麼樣呢?可以稱得上仁德嗎?」孔子說:「何止於仁呢?那是聖德了!堯舜都恐怕難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凡事都能從切近的生活中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可以稱為是實行仁道的辦法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現在大話說就是:同理心。孟子說的更直白:「無側隱之心,非人也」,側隱之心也是指同理心。作為一個人,若無同理心,就成了別人達成目地的一件工具、一隻追腥逐臭的蒼蠅。

名家註解

程顥、程頤:「醫書以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屬己,自與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故博施濟眾,乃聖人之功用。仁至難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觀仁,可以得仁之體。」

朱熹:「近取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猶是也。然後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也。於此勉焉,則有以勝其人慾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儒家道德修養中的核心標準是「仁」,是一切美好的道德行為的總和,博大而精深,但是只要立志於道,即便是普通人也能接近「仁」的境界。

作為社會一員的我們自然有義務有責任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成全別人就是在成全自己,服務人民就是在奉獻社會。

所以,我們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得失,凡事要心懷愛意,懂得成全別人。可見,達到「仁」的境界並非遙不可及,一切就讓我們從生活的細微處入手吧!

相關焦點

  • 端木賜,子貢也
    他「行行如也」,和冉有一樣總是和樂的樣子;人長得帥,學習又好,愛問問題;善於雄辯,且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的丞相;還善於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簡直滿足了我對國民黃金男的所有想像,完全的高富帥啊! 而且,越王勾踐能復仇成功,也是聽從了子貢的建議,作為越人,當然對子貢心存感激。當時孔子得知魯國即將遭齊國侵犯後,派擅長辨說的學生子貢解決此事。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仁」涉及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地說,孔子的「仁學」就是關於人與人如何相處的學說。那麼,人與人應該如何相處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 三月論語直播(第一場):「仁」到底是什麼?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
  • 普通人的論語-28-智者樂仁者樂
    先來看今天的第一章: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樊遲問知」的知讀為四聲,與智慧的智相通,但由於本章涉及的主題是關於治國原則的,所以這個智解釋為明智更為合理。「務民之義」的民就是人,這個民不是政治概念上的人民,而是倫理意義上的人,那麼,民之義就是人之義,也就是人道,歸根結底就是人倫。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誰到了仁的境界】那麼在夫子眼中誰又達到了仁的境界:《憲問》十四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
    求善賈而沽諸」者,子貢欲觀孔子聖德藏用何如,故託玉以諮問也。韞,藏也。櫝,匱也。諸,之。沽,賣也。言人有美玉於此,藏在櫝中而藏之,若求得善貴之賈,寧肯賣之邪?君子於玉比德。子貢之意,言夫子有美德而懷藏之,若人虛心盡禮求之,夫子肯與之乎?「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者,孔子答言,我賣之哉。不炫賣之辭。雖不炫賣,我居而待賈。言有人虛心盡禮以求我道,我即與之而不吝也。
  • 如果把《論語》打亂你能理出頭緒嗎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 能和範蠡比商富 敢與諸侯抗禮庭——古聖商賢(端木 子貢)給我們的啟示之二(刁朝焰)
    他的政治才幹也非常出色,有「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兩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2、司馬遷作為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在《史記》中甚至認為孔子的名聲之所以能布滿天下,儒學之所以能成為當時的顯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子貢推動的緣故。
  • 從「子貢贖人」說起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子貢贖人》,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大概是說: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報銷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