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今日起頒發了!湯森路透的權威預測雙語版!

2021-02-12 譯匠

9月26日,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發布了2016年諾貝獎獲得者的預測名單,列出了諾貝獎委員會很可能會青睞的分別來自5個國家24位科學家。其採用的方法是通過學者引文分析篩選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者,並揭示有望獲得科學界最高榮譽的研究者。每年湯森路透社都會在諾獎正式公布之前,預測一下。自2002年以來,湯森路透已經成功預測出3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並不是所有獲獎者都是預測發布當年的諾貝獎獲得者,但總的來說,湯森路透的預測名單是一個十分可靠的風向標。

今年諾貝爾獎近在咫尺,揭曉儀式將於今天10月3日起陸續舉行,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北京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3日17時30分;

  物理學獎:10月4日17時45分;

  化學獎:10月5日17時45分;

  和平獎:10月7日17時;

  經濟學獎:10月10日17時45分。

  

文學獎的揭曉時間尚未最終確定,但按照往年規律,文學獎當會在化學獎

公布的次日揭曉,也就是10月6日。獎金方面,由於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從2012年起,諾獎總獎金由1000萬瑞典克朗(約780萬元人民幣)縮水至去年的800萬瑞典克朗(約624萬元人民幣),今年獎金的具體數目尚未公布。

預測名單上有三位研究者來自亞洲研究機構,其中兩位來自日本,一位來自香港。

以下附上這次湯森路透的諾獎預測完整名單:

英文版:

The 2016 Thomson Reuters Web of Science Citation Laureates:


PHYSIOLOGY or MEDICINE

James P. Allison
Professor and Chair,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University of Texas
Houston, TX USA

Jeffrey A. Bluestone
A.W. and Mary Margaret Clause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Metabolism and Endocrin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Medical School
San Francisco, CA USA

Craig B. Thompson
President and CEO,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ew York, NY USA

 For explaining how CD28 and CTLA-4 are regulators of T cell activation, modulating immune response

Gordon J. Freem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and Professor of Medicin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USA

Tasuku Honjo
Visiting Professor, Kyoto University
Kyoto, JAPAN

 Arlene H. Sharpe 
George Fabyan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biology,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Member,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oston, MA USA

 For elucidating 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 and its pathway, which has advanced cancer immunotherapy」

Michael N. Hall 
Professor Biozentrum, University of Basel
Basel, SWITZERLAND

David M. Sabatini
Whitehead Institute, Member; Professor of Biolog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vestigator,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Member, Koch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Research; Senior Associate Member, Broad Institute.
Cambridge, MA USA

Stuart L. Schreiber
Director of Chemical Biology, Broad Institute, Morris Loeb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Investigator,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Cambridge, MA USA

For discoveries of the growth regulator Target of Rapamycin (TOR) and the 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

PHYSICS

Marvin L. Cohen
Universit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enior Scientis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Berkeley, CA USA

 For theoretical studies of solid materials, prediction of their properties, and especially for the empirical pseudopotential method

Ronald W.P. Drever
Professor of Physics Emeritu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 USA

Kip S. Thorne
Feynman Professor of Theoretical Physics Emeritu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 USA

 Rainer Weiss
Professor of Physics Emeritu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US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LIGO) that made possible the 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Celso Grebogi
Sixth Century Chair in Nonlinear and Complex Systems, School of Natural and Computing Sciences, University of Aberdeen
Aberdeen, SCOTLAND

 Edward Ott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Yuen Sang and Yuen Kit So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ysic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Electronics and Applied Physic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 USA

 James A. Yorke
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Research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Institute for Phys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 USA

For their description of control theory of chaotic systems, the OGY method

CHEMISTRY

George M. Church
Robert Winthrop Professor of Genetic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Boston, MA USA

Feng Zhang
W. M. Keck Career Development Professor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Core Member, Broad Institute
Cambridge, MA USA

For application of CRISPR-cas9 gene editing in mouse and human cells

Dennis Lo Yuk-Ming 
Li Ka Shing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of Chemical Pathology, and Director of the Li Ka Shing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For detecting cell-free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 revolution in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Hiroshi Maeda
Professor, Institute of Drug Delivery Science, Sojo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Emeritus, Kumamoto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Kumamoto, JAPAN

 Yasuhiro Matsumura
Director, Division of Developmental Therapeutics, Exploratory Oncology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ial Center, National Cancer Center
Tokyo, JAPAN

For discovering the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PR) effect of macromolecular drugs, a key finding for cancer therapeutics

ECONOMIC SCIENCES

Olivier J. Blanchard
C. Fred Bergsten Senior Fellow,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USA and Robert M. Solow Professor of Economics Emeritu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 USA

For contributions to macroeconomics, including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employment

Edward P. Lazear
Morris Arnold and Nona Jean Cox Senior Fellow, Hoover Institution, and Jack Steele Parker Professor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Stanford, CA USA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distinctive field of personnel economics

Marc J. Melitz

David A. Wells 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USA

 For pioneering descriptions of firm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中文版:

 

生理學/醫學:

 

詹姆斯·P·艾利森(James P. Allison),美國休斯敦大學免疫學教授

傑弗裡·A·布魯斯通(Jeffrey A. Bluestone),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內分泌學教授

克雷格·B·湯普森(Craig B. Thompson),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CEO

以上三人解釋了CD28和CTLA-4如何控制T細胞的激活並調節免疫應激。

 

戈登·J·弗裡曼(Gordon J. Freeman),美國哈弗醫學院醫學教授

本庶佑(Tasuku Honjo),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

阿琳·H·夏普(Arlene H. Sharpe),美國哈弗醫學院比較病理學、微生物學和免疫生物學教授、美國Brigham and Women醫院病理部成員

以上三人闡明了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功能,該結果大力推動了癌症免疫療法的發展。

 

麥可·N·豪爾(Michael N. Hall),瑞士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教授

大衛·M·薩巴蒂尼(David M. Sabatini),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

思帝華·L·施萊伯(Stuart L. Schreiber),美國哈弗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以上三人發現了生長調控器雷帕黴素標靶(TOR)和雷帕黴素機械標靶(mTOR)。

 

物理學:

馬文·L·科恩(Marvin L. Cohen),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資深科學家。他致力於固體材料的理論研究以及材料的性質預測,其中最重要的貢獻是經驗贗勢方法(empirical pseudopotential method)。

 

羅納德·W.P·德雷福(Ronald W.P. Drever),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

基普·S·索恩(Kip S.Thorne),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

雷納·韋斯(Rainer Weiss),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

以上三人研發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讓探測引力波的探測成為可能。

 

塞爾索·格裡博格(Celso Grebogi),英國阿伯丁大學自然科學與計算機學院教授

愛德華·奧特(Edward Ott),美國馬裡蘭大學物理和電子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詹姆斯·A·約克(James A. Yorke),美國馬裡蘭大學數學和物理學教授

以上三人用OGY(Ott, Grebogi and Yorke)方法描述了混沌系統的原理。

 

化學:

喬治·M·徹奇(George M. Church),美國哈弗醫學院基因學教授

張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醫藥工程學教授

以上兩人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到了老鼠和人類細胞上。

 

盧煜明,中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和化學病理學教授,他發現了從母親血漿中檢測胎兒DNA的方法,為非侵入性產前檢查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前田浩(Hiroshi Maeda),日本崇城大學教授,熊本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中野修(Yasuhiro Matsumura),日本國立癌症中心治療發展部主任

以上兩人發現了高分子藥物能提高藥物的高滲透長滯留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這項發現對於癌症治療至關重要。

 

經濟學:


奧利維爾·J·布朗查德(Olivier J. Blanchard),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名譽教授,他對宏觀經濟學做出了貢獻。

 

愛德華·P·拉澤爾(Edward P. Lazear),美國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坦福商學研究生院人力資源學教授。他發展了獨樹一幟的「僱員經濟學」(personnel economics)。

 

馬克·J·梅裡茲 (Marc J. Melitz),美國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他對企業的各異性以及國際貿易進行了全新地描述。

關註譯匠,回復關鍵詞:

航空資料 | 法律資料 | 航空翻譯 | 法律翻譯 | 航空筆記  |  L10N  | MTI   | 梅花劍法  | abbyy |  FQ  | Lingoes | Trados |  memoQ  | 法律翻譯筆記連載 | 經濟學人 | 譯匠 | 牆測試 | B20 | G20 | 經典譯著

置頂譯匠,每天漲本事:

課程、翻譯、編譯、撰寫文案、原創文章、觀世界

一群翻譯/編譯在玩

正事請聯繫:xperception@foxmail.com

相關焦點

  • 湯森路透預測2016年諾貝爾獎
    湯森路透旗下的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今天發布了其2016年引文桂冠獎(Citation Laureates)名單,預測在今年或不久的將來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精英。
  • 關注 諾貝爾獎今起陸續揭曉 2016大獎將花落誰家?這兩位華人在熱門名單裡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獎項,涵蓋諾貝爾在遺囑中設立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5類獎項。從1901年到2015年,諾貝爾獎共計頒發573項,共授予了900位獲獎者。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是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時年17歲的馬拉拉,而最年長的獲獎者是200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時年 90歲的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湯森路透結盟四年 加拿大湯姆森家族走向臺前
    在交易完成四年之後,與路透的結盟讓投資者大失所望,擔任合併後的公司董事長的湯姆森開始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去年年底,他主導了一次大規模的管理層改組計劃。就在今年11月底,他還換掉了持有湯森路透55%股份的其家族控股公司的總裁。知情人士稱,被換掉的傑奧夫•貝亞蒂耶(Geoff Beattie)仍將擔任湯森路透的副董事長,其工作重心是改善公司的業績。
  • 湯森路透2016年全球賣方分析師評選揭曉 中資機構34名分析師獲獎
    湯森路透近日揭曉了2016全球賣方分析師評選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獎項結果。這是該評選連續第11年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主流券商和分析師進行排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獲獎的中資機構達11家,來自中資機構的獲獎分析師達34人,表明中資機構分析師的綜合選股能力正愈發受到肯定。
  • 諾貝爾獎鳴鑼精準醫療受關注 歷年概念股盤點
    2015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於當地時間5日開始陸續揭曉。諾貝爾獎得主運用獎金的方法,有時和獲獎的成就同樣匠心獨具。今年諾貝爾獎5日起跑,最先公布出醫學獎,經濟學獎將最後公布。精準醫療概念成為今年最大熱門9月24日,湯森路透在美國費城發布本年度「引文桂冠獎」(CitationLaureates),預測18位科學家有可能獲得2015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醫學、以及經濟學獎。值得注意的是,自2002年以來,引文桂冠獎已經成功預測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被廣泛認為是諾獎的風向標。
  • 你想知道的有關諾貝爾獎的小知識都在這裡了
    由此,第118個諾貝爾獎「開獎周」正式開啟。10月7日起,6個獎項將輪番揭曉,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因醜聞而停發的文學獎,將隨2019年的獎項一同「雙倍奉送」。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彼得·拉特克利夫在英國牛津大學受訪。諾貝爾獎歷經百年,截至2018年,已頒出590個獎項,共935個個人或組織獲獎。
  • 湖南科大曾超峰博士獲Elsevier頒發的「傑出審稿人」獎
    湖南科大曾超峰博士獲Elsevier頒發的「傑出審稿人」獎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19-01-09 15:34:25
  • 2016諾貝爾獎即將公布 10個冷知識全面了解諾貝爾獎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今年的諾貝爾獎的公布時間以及一些免責預測吧。小猿老師還總結了一些關於諾貝爾獎的冷知識。當然了,像小猿老師這種沒啥科學素養只會蹦迪的人民教師,這些東西小猿老師靠自己是搞不出來的。感謝超級靠譜的科普組織「蝌蚪五線譜」(搜狐公眾平臺@蝌蚪五線譜官方)。
  • 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獲獎者竟然是中國殺手!這個獎也太權威了吧!
    你聽說過「搞笑諾貝爾獎」嗎?諾貝爾獎全世界都知道,代表著人類智慧與文明的巔峰。但「搞笑諾貝爾獎」還真不是人人都了解!這個聽起來不太正經的獎項事實上是有年頭、有歷史的。1991年,「搞笑諾貝爾獎」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主辦,至今已跨過30個年頭。每年九月,這個獎項都會頒發給那些「乍一聽很搞笑,細細琢磨起來發人深省」課題項目。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有特定的主題,並有模有樣地設置了十種類型的獎項設置,頒發給10項成就。
  • 直播預告 | 2018諾貝爾獎今日揭曉!
    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6個領域(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經濟學與和平)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自1901年(至2017年,已有117年)頒獎以來,諾貝爾獎各類獎項共計頒發了585次。其中,物理學獎頒發次數最多,為111次,共207位科學家獲獎。
  • 【聚焦諾獎】2018年諾貝爾獎揭曉時間公布
    學術圈內,對這一科學界最高榮譽新一輪歸屬的預測也將紛紛湧現。這一切的答案,將在2018年10月初揭曉。五天後,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投票選出最高榮譽的獲得者。2018諾獎預測    諾貝爾獎這一年度盛典每年都會引起全世界的猜想。
  • 湖人宣布揭幕戰頒發冠軍戒指,2K預測:湖人衛冕詹皇再奪FMVP
    在揭幕戰大戰快船賽前,湖人將會舉辦2020年總冠軍頒獎活動,為奪冠功臣們頒發總冠軍戒指;看到這樣的好消息,湖人球員大莫裡斯發推寫道:Damn! 我們明天就能得到冠軍戒指了#湖人國度。這是大莫裡斯職業生涯第一枚總冠軍戒指,難怪他會這麼開心、興奮;不過快船隊扎心了,不知他們會躲在更衣室等湖人頒發戒指後上場還是直接觀看湖人的榮耀時刻。
  • 諾貝爾獎老了嗎?
    在多年前進行理論預測的科學天才當然值得尊重,配得上科學界的最高榮譽,但是因為評獎規則的限制,歐洲核子中心作為驗證這一理論並做出了決定性發現的科學機構卻無法獲得諾貝爾獎帶來的榮譽,這在很多人心中未免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也難免會讓人質疑諾貝爾獎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 諾貝爾獎本周陸續揭曉 獎金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
    從10月5日起,2020年度的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將依次在本周一(5日)至周五(9日)的北京時間傍晚時分公布。經濟學獎將於下周一(10月12日)公布。
  • 盤點日本百年間的諾貝爾獎得主
    「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諾貝爾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證書以及一筆獎金。迄2020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日本人為何能頻頻獲得諾貝爾獎?除了科學家善於自我反省和勤奮工作之外,日本的科研環境、評價機制以及經費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沒。日本政府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可見日本十分重視教育科研。
  • 分散頒發 各自領獎 2020諾貝爾獎傳統頒獎典禮因疫情取消
    據報導,2020年諾貝爾獎6個獎項的得主於10月陸續揭曉時,宣布方式幾乎和以往相同,僅到場的記者較少。但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所有得獎者都不會前往瑞典或挪威親自領取證書和勳章。資料圖:諾貝爾獎牌。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