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殺青,2020年底播出。在複雜的播出環境中,歷史劇《大秦賦》能夠如此熱乎乎地與觀眾見面,算是步履快捷了。
這部開機時叫《大秦帝國之天下》的劇集,在開播後改名《大秦賦》。然而,在官方海報上,依然標註著「《大秦帝國》系列收官之作」。顯然,改名不並影響這個系列的傳承性。為了方便行文,姑且稱之為「大秦」四部曲。
事實上,《縱橫》與《崛起》兩部是2012年-2013年一個創作班底同時開拍的。這也意味著,四部「大秦」其實拍了三次。《大秦賦》的導演延藝曾經與黃健中聯合導演了第一部《裂變》,編劇李夢則參與了《縱橫》劇本改編工作。可以說,《大秦賦》集聚了「大秦」系列多方面的創作人才。
與前三部不同,《大秦賦》的片頭沒有再出現「根據孫皓暉同名小說改編」的署名。這意味著,這部講述「秦王掃六合」的歷史劇,是「平地起高樓」的原創作品。
從《裂變》到《天下》,「大秦」系列播出跨越了11年,如果從首部開機算起,還得追加3年。花十多年時間堅持拍一個系列歷史劇,講述秦國六世七王在「大爭之世」的戰國統一天下的故事,製片人焦陽真有定力。
在此之前,中國電視劇最大的野心或許是《上海滄桑》。該劇用50集的篇幅,講述一個大家族在中國近現代100年(1899-1999)歷史中六代人的沉浮。但顯然,比起年代劇,歷史劇在製作上更具挑戰性。
「大秦」系列的故事其實也不複雜,2000多年前的賈誼就曾在雄文《過秦論》中有過提煉: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崛起》中嬴稷夢見父親嬴駟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這是前三部故事的主人公。這才4個王,「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這是《大秦賦》覆蓋的歷史區間,於是,該劇開篇呈現出了一副「四世同堂」的局面。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秦孝文王(嬴柱)在位3天,秦莊襄王(嬴子楚)在位3年,秦始皇(嬴政)在位37年。如果把嬴政當國的「進度條」看做是正常倍速,那麼他爸嬴子楚(嬴異人)是10倍速,他爺爺嬴柱是4000倍速,他曾祖嬴稷開的是0.75倍速。
嬴稷夢見曾孫嬴政
由於是三個創作班底接力完成,「大秦」雖然在氣質上有共通之處,但各有各的特色。具體到每一部的接續上,其實並沒有那麼嚴絲合縫。
就拿《崛起》來說,開篇有兩集其實是《縱橫》的內容,這是給《崛起》開篇中嬴稷的「頹廢之氣」做鋪墊。由於《縱橫》與《崛起》是同一班底拍攝,所以直接剪輯了上一部的素材。
而《大秦賦》卻是新的創作人馬。仔細看,《大秦賦》開篇與《崛起》結尾有不少相似的劇情,但在具體呈現上差別卻很大。
在《崛起》結尾,嬴稷把汾陽之戰作為破解趙、魏、楚合縱攻秦的突破口,並且親赴周王畿,自封天子,「問鼎」中原。
而在《大秦賦》開篇,秦國通過進攻洛邑來化解韓、趙、魏、楚、燕五國聯軍攻秦,嬴稷並沒有親赴周王畿,而是讓孫子嬴子楚代勞,並運回了九鼎。
《崛起》中的嬴稷父子;《大秦賦》中的「三世同堂」
《崛起》中演員的年齡差也有問題。張博雖然化了老年妝,但是顯然沒有王慶祥在《大秦賦》中出演這位年過七旬的秦王更有說服力。《崛起》中與嬴稷自封天子時身邊的兒子——嬴柱,看起來和《大秦賦》中的少年嬴政一個年紀。
總的來說,《崛起》的核心人物是嬴稷,因而淡化了對其後嗣的塑造。而《大秦賦》的關鍵人物是嬴政,必須為他的出場做好鋪墊,因此才折回邯鄲之戰來講。嬴稷雖然也出場,但已然只是個象徵性的串聯人物,甚至,嬴政的爺爺嬴柱也是個「工具人」。
不過,《崛起》中嬴稷一番感懷——「只有滅了六國,我大秦才能真正一統天下,爾等回去好生吃喝,縱情享樂,沒有多少年了,六國說滅就滅了」,與《大秦賦》中嬴稷去世前的遺言——「告訴嬴姓後裔的子子孫孫,大秦男兒,勿忘東出,興我大秦,一統天下」,在精神上還是若合一契。
從上兩部「大秦」到《大秦賦》,中間隔了8年。中國的電視劇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在《大秦賦》的前6集中都能找到影子。
片頭。近年來,國產劇的片頭設計走出了「拍攝素材剪輯+主題歌」的傳統樣板,在表現形式上有了不少創新。《崛起》在2017年播出時,也因時而變,使用了「人物定妝照摳圖後,放在某一器物、建築等代表性元素的背景板上運動」的流行片頭樣式。《大秦賦》的片頭更進一步。
受美劇的影響,權謀、歷史類劇集的片頭,多化具體為抽象,用象徵主義的方式來表現主題,結尾烘託出一個代表性的符號。這在《權力的遊戲》中是鐵王座,在《王冠》中是皇冠。《大秦賦》則在血與火中熔鑄了一頂帶有冕旒的王冠。類似的片頭在《九州縹緲錄》中也出現過。
服化道。秦題材的影視劇有很多,但《大秦賦》的人物造型可能是最接近兵馬俑的。事實上,兵馬俑本身是有顏色的,只不過與空氣接觸後褪色。劇中的秦國兵士在髮髻上都有紅色頭巾做裝飾,在影視劇中罕見地還原了色澤豔麗的「兵馬俑」。此外,七國尚色不同,《大秦賦》中表現得也很明顯。
「大秦」系列在製作上橫跨十多年,也見證了中國影視基地的繁榮與發展。2006年拍《裂變》時,主要在因電視劇《東周列國》而建的焦作影視城取景;2011-2012年拍《縱橫》《裂變》時,除了焦作影視城,也使用了因電影《趙氏孤兒》而建的「春秋城」(象山影視城)的景。
到了《大秦賦》,焦作影視城的景已不見蹤影,除了象山「春秋城」,大量使用了新建的都勻秦漢影視城的景。除此之外,該劇還在新疆拍了不少外景,戈壁、雪山、胡楊林……辨識度很高。在新疆實景拍攝,也成為近年來古裝大劇的一種風潮。
電影感。所謂的「電影感」,大抵說的是,劇集越來越多使用更加精緻的視聽語言來講故事,這表現在很多技術層面。在敘事上,《大秦賦》第一次使用了倒敘的手法來講故事。張魯一扮演的秦王緩緩走向象徵權力的高臺,在獨白中緩緩開啟了故事的大幕。
在戰爭戲的表現上,《大秦賦》的升級是顯而易見的,龐大複雜的的攻城器械、殺氣騰騰的戈矛,真人實拍加上後期特效,為觀眾展現了擁有「虎狼之師」之稱的秦軍的磅礴氣勢。某種程度上講,《大秦賦》的戰爭戲比《英雄》的戰爭戲也不遜色多少。
「黃金七分鐘,生死前三集。」這是劇集傳播與營銷提到的一個概念。可以說,《大秦賦》將嬴異人出逃與邯鄲之戰融合,用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的戰爭戲牢牢抓住了觀眾的眼球,也展現出這部劇的氣質與風格。
但長板再長,也難掩短板。出趙歸秦、認母作嫡、替父監軍——這是前三集每一集的核心劇情。但前三集中,除了戰爭戲外,在戲劇上乏善可陳。只有在第三集中,嬴子楚替父監軍與五國和談,在與平原君趙勝的對峙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戲劇張力。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大幕剛剛拉開,希望《大秦賦》的後續劇集在「戲」上面能夠好看一點。
【文/楊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