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底的一天,趁著去泉州修配廠放電影的機會,俞組長要去採辦一些文化用品。他特地去宣傳科借了個照相機,說與我們一道去泉州拍幾個照。他還安排小雷頂替小任,搞一天營區廣播。於是廣播員小任,也可以同小馬和我一起上泉州了。
對這樣的安排,我跟小任心裡明白,他是在優待我們新調來的兩個新兵。當兵的人都知道,新兵在連隊要拍個照片寄回家去,那真的是很難!
後勤部的修配廠在泉州市區九一街,離羅山師部16公裡,電影組一般每個月要去那裡放2~3次電影。我自從6月底調到電影組後,已經幾次去過泉州。不過每次都是提早吃了晚飯,乘著汽車出發;等放好電影後,就匆匆趕回師部。所以,我只在修配廠附近的街上轉悠過幾次。
我剛調到電影組不久,第一次去泉州時買了1斤山核桃,才6毛幾分錢。發現這東西很便宜,又隨便買。回到宿舍後,我就用修機器的小錘子敲著吃,俞組長看到後覺得好奇。他看了一會兒說,「你這種東西是猴子吃的!」我向他解釋,在我們常熟,這種山核桃在逢年過節時才有貨,而且是按計劃配供的。我叫他也嘗嘗,告訴他味道是很不錯的,但他執意不嘗。俞組長的老家在江西會昌,那裡山貨很多。但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往往賣貨的賣不出,要貨的買不到。物資流通的步履艱難,也是當時商品緊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午8點,電影車離開羅山師部後一個左拐,上了公路後就一直往北行駛。車子過了橫跨晉江的順濟橋後,就進入了市區。這順濟橋建於南宋時期(1211年),它的長度約有500米,寬度4.6米,在1932年因通行汽車需要,由石板橋改為鋼筋水泥橋。晉江泉州一帶盛產花崗巖石,除了到處可見石牆、石窗、石門框、石屋頂外,竟然石橋也相當多,而且有的規模大得令人難以想像。在離泉州城30多公裡的北面,有座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北宋期間官方依靠民間資助建成的,是我國古代第一座梁式跨海大石橋。它建於1053-1059年,橫跨泉、惠之間,雄峙洛陽江出海口。其長度834米,寬度7米,獨創船型橋墩,可減少上遊江水和下遊海潮的交相衝擊。橋墩的最高兩層條石向左右挑出,以加寬墩面,減少石樑跨度。泉州洛陽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上泉州可以逛大街,又有相機拍照,我的心情爽得不用說。到了修配廠,俞組長安頓好電影車駕駛員之後,我們四個人就上街了。所謂的電影車,其實是蘇聯製造的嘎斯51卡車。這車是汽車運輸連派駐在電影組的。運輸連對這份「美差」採取輪番派駐,一個月換一輛車。運輸連的駕駛員都樂意來電影組值班,因為這裡不要出操、不要站崗,每晚還有電影看。
泉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著名僑鄉。在宋元時期,一度成為世界最大海港。其古城區的格局是「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這是國家領導人董必武視察泉州時留下的詩句。他所說的「塔」就是開元寺的兩座古塔,稱為東西兩塔。遺憾的是我們去的時候,正值文革後期,開元寺的佛殿都關閉著,不對外開放。兩座塔樓是西街最高的建築,分別是鎮國塔、仁壽塔,已有1300年歷史。東面的「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改七級磚塔。西面的「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政和四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改木為磚,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基本相同。
俞組長這次借到的是德國產的135手動相機,與科裡協商到一個黑白膠捲,可以拍36張相片。我們三個戰士,每人叫他在東西塔那兒「咔嚓」了好幾下,其中還拍了幾張戰友合影。
董必武所說的「街」就是中山路,中山路縱貫古城南北,寬12米,長5華裡。街的兩側都是廊柱式騎樓,一般均為兩層,樓上住人,樓下則可開店經營。中山路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是連接泉山門(中山公園)和崇陽門(花巷口)的一條主要街道。至唐末,泉州擴城,中山路南端延伸到現在的塗門街,宋代再向北延伸到朝天門(環城路)、往南至德濟門,已經初步形成全長5華裡的規模。民國時期,為紀念孫中山,各大中城市的主要街道都統一以中山命名,泉州這條南北大街從此改名為中山路。
在上世紀70年代,中山路是泉州城區最熱鬧的商業街。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建築精華,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街兩邊的連廊連柱式騎樓,雨天遮雨,夏天遮陽。騎樓的形式既方便了行人出行,又有利於店鋪經營。中山路的騎樓街景體現了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的緊密結合,也體現了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努力、精心營建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中午,我們在中山路找了一家飯店就餐,各人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充飢。我是飯桶,喜好米飯。結果吃到的米飯,磣得厲害,飯裡的沙子實在太多了,只能吃了一半就此擱碗。那時候,國家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糧食作物嚴禁自由流通。那家飯店採購的米飯食材,估計是在晉江本地的沙土地上種植、脫粒的。當時的晉江地區是一片聲的地瓜縣、地瓜市,這種能夠供應大米飯的飯店,在泉州市區還真不太好找。
午飯後,我們在中山路取了些鏡頭,大家又「咔嚓」了一陣。中山路有好幾家著名的百貨商場,從北往南分別為鐘樓百貨、泮宮百貨、南國百貨、建成百貨、南門百貨。這些商場裡的商品琳琅滿目,使人眼花繚亂;但好多東西都是憑票供應的,與我們無緣。於是,俞組長和我們在一個百貨商場的文具部,買了一些筆墨紙張之類的文化用品,之後就匆匆趕回了修配廠。
時光飛逝,轉瞬50載過去,當年泉州古城的模樣,至今想起,猶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