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泉州,難忘的故鄉

2021-02-08 騰訊網

1971年10月底的一天,趁著去泉州修配廠放電影的機會,俞組長要去採辦一些文化用品。他特地去宣傳科借了個照相機,說與我們一道去泉州拍幾個照。他還安排小雷頂替小任,搞一天營區廣播。於是廣播員小任,也可以同小馬和我一起上泉州了。

對這樣的安排,我跟小任心裡明白,他是在優待我們新調來的兩個新兵。當兵的人都知道,新兵在連隊要拍個照片寄回家去,那真的是很難!

後勤部的修配廠在泉州市區九一街,離羅山師部16公裡,電影組一般每個月要去那裡放2~3次電影。我自從6月底調到電影組後,已經幾次去過泉州。不過每次都是提早吃了晚飯,乘著汽車出發;等放好電影後,就匆匆趕回師部。所以,我只在修配廠附近的街上轉悠過幾次。

我剛調到電影組不久,第一次去泉州時買了1斤山核桃,才6毛幾分錢。發現這東西很便宜,又隨便買。回到宿舍後,我就用修機器的小錘子敲著吃,俞組長看到後覺得好奇。他看了一會兒說,「你這種東西是猴子吃的!」我向他解釋,在我們常熟,這種山核桃在逢年過節時才有貨,而且是按計劃配供的。我叫他也嘗嘗,告訴他味道是很不錯的,但他執意不嘗。俞組長的老家在江西會昌,那裡山貨很多。但在那個計劃經濟年代,往往賣貨的賣不出,要貨的買不到。物資流通的步履艱難,也是當時商品緊缺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午8點,電影車離開羅山師部後一個左拐,上了公路後就一直往北行駛。車子過了橫跨晉江的順濟橋後,就進入了市區。這順濟橋建於南宋時期(1211年),它的長度約有500米,寬度4.6米,在1932年因通行汽車需要,由石板橋改為鋼筋水泥橋。晉江泉州一帶盛產花崗巖石,除了到處可見石牆、石窗、石門框、石屋頂外,竟然石橋也相當多,而且有的規模大得令人難以想像。在離泉州城30多公裡的北面,有座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北宋期間官方依靠民間資助建成的,是我國古代第一座梁式跨海大石橋。它建於1053-1059年,橫跨泉、惠之間,雄峙洛陽江出海口。其長度834米,寬度7米,獨創船型橋墩,可減少上遊江水和下遊海潮的交相衝擊。橋墩的最高兩層條石向左右挑出,以加寬墩面,減少石樑跨度。泉州洛陽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次上泉州可以逛大街,又有相機拍照,我的心情爽得不用說。到了修配廠,俞組長安頓好電影車駕駛員之後,我們四個人就上街了。所謂的電影車,其實是蘇聯製造的嘎斯51卡車。這車是汽車運輸連派駐在電影組的。運輸連對這份「美差」採取輪番派駐,一個月換一輛車。運輸連的駕駛員都樂意來電影組值班,因為這裡不要出操、不要站崗,每晚還有電影看。

泉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著名僑鄉。在宋元時期,一度成為世界最大海港。其古城區的格局是「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這是國家領導人董必武視察泉州時留下的詩句。他所說的「塔」就是開元寺的兩座古塔,稱為東西兩塔。遺憾的是我們去的時候,正值文革後期,開元寺的佛殿都關閉著,不對外開放。兩座塔樓是西街最高的建築,分別是鎮國塔、仁壽塔,已有1300年歷史。東面的「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改七級磚塔。西面的「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政和四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改木為磚,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基本相同。

俞組長這次借到的是德國產的135手動相機,與科裡協商到一個黑白膠捲,可以拍36張相片。我們三個戰士,每人叫他在東西塔那兒「咔嚓」了好幾下,其中還拍了幾張戰友合影。

董必武所說的「街」就是中山路,中山路縱貫古城南北,寬12米,長5華裡。街的兩側都是廊柱式騎樓,一般均為兩層,樓上住人,樓下則可開店經營。中山路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是連接泉山門(中山公園)和崇陽門(花巷口)的一條主要街道。至唐末,泉州擴城,中山路南端延伸到現在的塗門街,宋代再向北延伸到朝天門(環城路)、往南至德濟門,已經初步形成全長5華裡的規模。民國時期,為紀念孫中山,各大中城市的主要街道都統一以中山命名,泉州這條南北大街從此改名為中山路。

在上世紀70年代,中山路是泉州城區最熱鬧的商業街。它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建築精華,是我國僅有、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街兩邊的連廊連柱式騎樓,雨天遮雨,夏天遮陽。騎樓的形式既方便了行人出行,又有利於店鋪經營。中山路的騎樓街景體現了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的緊密結合,也體現了泉州僑鄉人民和海外僑胞共同努力、精心營建的歷史價值和情感色彩。

中午,我們在中山路找了一家飯店就餐,各人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充飢。我是飯桶,喜好米飯。結果吃到的米飯,磣得厲害,飯裡的沙子實在太多了,只能吃了一半就此擱碗。那時候,國家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糧食作物嚴禁自由流通。那家飯店採購的米飯食材,估計是在晉江本地的沙土地上種植、脫粒的。當時的晉江地區是一片聲的地瓜縣、地瓜市,這種能夠供應大米飯的飯店,在泉州市區還真不太好找。

午飯後,我們在中山路取了些鏡頭,大家又「咔嚓」了一陣。中山路有好幾家著名的百貨商場,從北往南分別為鐘樓百貨、泮宮百貨、南國百貨、建成百貨、南門百貨。這些商場裡的商品琳琅滿目,使人眼花繚亂;但好多東西都是憑票供應的,與我們無緣。於是,俞組長和我們在一個百貨商場的文具部,買了一些筆墨紙張之類的文化用品,之後就匆匆趕回了修配廠。

時光飛逝,轉瞬50載過去,當年泉州古城的模樣,至今想起,猶在眼前!

相關焦點

  • 在泉州的藝文裡,有福相見
    ● 劉東明 「萬裡之外有晴空」 2020新專輯全國巡演觀影會/《海草》觀影會時間:11月27日 16:00地點:西街裴巷陳厝巷8號|1915藝術空間一個多年漂泊在外的女人,在父親第一年忌日的前一天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海邊故鄉
  • 馮順義: 難忘你,我們的第二故鄉
    一群1963下放到淮安白馬湖農場的鎮江老知青,為了留下青春的記憶 難忘你,我們的第二故鄉 ——馮順義在白馬湖農場建場50周年慶典大會上的講話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父老鄉親:在白馬湖農場建場50周年大慶之際,我榮幸地代表當年的知識青年,向我們的第二故鄉50華誕,表示忠心的祝賀!5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是短暫的一瞬,而50年的農場卻經歷了幾代人的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發展壯大。
  • 一起去阿信的故鄉泉州聽五月天,80歲也要記得青春的模樣
    ——2012五月天諾亞方舟巡迴演唱會,泉州站,陳信宏talking泉州,阿信的故鄉,五月天要回來了!10月29日,泉州海峽體育中心體育場,會再次閃耀藍海星光,因為我們一直愛著的五月天將繼續感動開唱,帶我們重溫那些青春的模樣,#陪五月天一起唱到80歲#的吶喊亦將愈加動聽嘹亮!2012年諾亞方舟泉州演唱會上,五月天的每一首歌至今仍迴蕩耳際。
  • 【泉州五迷福利】在阿信故鄉聽五月天,80歲也要記得青春的模樣
    ,阿信的故鄉,五月天要回來了!因為它們,完整的記錄了我們的整個青春,失望、希望、快樂、痛苦、離別、重聚,每一個難忘的時刻,都有五月天的陪伴。有五迷說,五月天的演唱會有一種魔力,能讓現場每一個人都全身心投入,即便是悲傷情歌,五月天也唱得那般驕傲放縱,不管是全場大合唱,還是主唱暖暖的talking,都是發自內心的感動。
  • 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原標題: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人間百味鄉情最濃,遊子把鄉思鄉愁都寄托在故鄉的酸甜苦辣之中,時時回味,不曾相忘。正如歌曲《味道裡的故鄉》所唱:「如今我在他鄉,時時不曾遺忘,遠方的家,親愛的娘,味道裡的故鄉。」
  • 方照華:故鄉的人是生命中一份永久的記憶
    方照華深愛著他的兩個故鄉——生養於斯的福建惠安和生活近半個世紀的河南。 醉仙圖 《難忘的歌》創作於1989年,曾榮獲「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國際美展」金獎。
  • 故鄉夢憶——記憶中的永寧四季
    #故鄉情結#山清水秀的隴南徽縣是我的第二故鄉,在永寧那個恬靜的小鎮裡度過的美好時光,成了我此生的珍藏。故鄉那條清澈的小河常常在夢中靜靜地流淌。在永寧橋畔, 澄澈明淨的天空下,青瓦蓋頂的土坯房坐落在山坡上,那裡就是我的家。門前小河潺潺流過,對面山上是整片的槐樹林,暮春,漫山遍野的槐花,散發著芳醇的氣息,你若深吸一口氣,準能醉倒在春天裡。最難忘是和鄰家女孩上山採來槐花,淘洗後拌了麵粉蒸成饃,至今回想起那味道來還是頰齒甜香。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二十年前的事情現在想來恍若隔世,但在午夜的夢境裡,在不經意的瞬間裡卻又那麼清晰真實。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
    燎麥仁——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炎炎夏日,灼灼其華,又是一年豐收季!糧食大豐收,疫情被趕跑!沉甸甸黃燦燦的麥穗倔強地矗立在田野間,仿佛在向人間告白:我豐腴,我飽滿!今年的白饃肯定會更香醇。燎麥仁,是農村人鄉愁裡最難忘最香甜的記憶,麥穗將熟未熟之時,麥稈青裡泛著黃,黃裡帶著青,這種麥子燎出來的麥穗最美味。小夥伴們成群結隊,在田野裡奔跑,從來不知道累,一把麥穗,一堆柴火,燎出了童年無比的快樂!再去地裡摘個西瓜,用拳頭一捶下去,一人一塊,大快朵頤,美地很!而今,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奔忙著,很久沒嘗到那種久違的味道了。
  • 他鄉裡的故鄉
    他不用看字幕,聽對白,只是通過畫面就能懂得導演的世界,電影語言超越了文字表達,作為觀者,他感受到天氣的變化,體會出平凡生活的詩意,打開了記憶的大門,回想起已經淡忘的歲月……《在故鄉》 切爾諾夫 200-150cm 賈樟柯在《小鎮》裡找到了自己的故鄉,因此他相信,即使在柏林這個他鄉,也一定有人能夠看懂他的《小武》,找到他們自己的故鄉。
  • 盤桓在故鄉的記憶 / 郭進院
    盤桓在故鄉的記憶郭進院   父母親都不在了,我的故鄉也成了一種符號,一種記憶,一種懷戀,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   對於方彥老師我在《少年的記憶》中有這樣的簡述:「 方彥老師是萬全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師下放農村,拖家帶口來到了壩上我們村落戶的。現在還記憶猶新的是,方老師來到我們村的落腳點就是我曾經提到的生產隊的伺養房兩間土坯房,又破黑又髒的!但在我的記憶中,他住了許多年!也沒有過半句怨言怨語,直到離開我們村去鎮裡教書以前,還是兩間土坯房,不過是換了一個位置而已!
  • 蹇人毅:難忘的記憶
    蹇人毅:難忘的記憶——與吳冠中先生的一面之緣今年是吳冠中先生誕辰百年紀念,清華大學博物館舉辦了吳冠中先生《美育人生》藝術展,展出了吳冠中先生的120幅原作。我有幸收到清華大學博物館杜鵬飛副館長寄贈的《吳冠中先生美育人生畫集》。賞畫思人,使我憶起四十六年前與吳冠中先生近距離的一面之緣。
  • 千山萬水走過,最難忘的還是故鄉的味道
    走過紅塵阡陌,嘗過人間百味,其實,留在心底最深處的美味,依舊是故鄉的味道。對故鄉記憶深刻的是什麼?有時候我也問自己,我想應該是腊味。經過煙火燻烤的美味。男男女女、裡裡外外,各司其職,忙得熱氣騰騰的,勝似一幅「千軍萬馬忙過年」的壯美畫卷。此時的母親早就切好海帶,就等腿子肉下鍋。豬血用蒜苗拌炒,苕粉裹起瘦肉做成滑肉……,一大桌新鮮炒制的肉食,滿屋子都是肉香。
  • 泉州千年西街重拾「煙火氣」 遊人漫步打撈非遺記憶
    中新網泉州5月1日電 (記者 孫虹)「五一」假期的到來,讓古城福建泉州的「煙火氣」又濃了幾分。5月1日,展示泉州「非遺」的2020「潤物無聲」新春展在泉州西街開幕,為假期裡出行的人們增添趣味。在有著千年歷史的泉州西街,穿著馬甲的志願者手舉「出門戴口罩,人員勿聚集」的牌子穿行在街頭。遊客走進非遺展廳之前,也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為其監測體溫、進行登記。
  • 最難忘的滋味,永遠在家鄉…
    「人們總是喜歡說,生活在別處,但最令人難忘的滋味
  • 除了「古早味」,泉州還有這些……
    除此以外,小山叢竹、雙塔凌空、筍江月色、東湖荷香、鳳山春曉、清真夕照、玉球風動、崇福晚鐘,從上世紀50年代起流行的「泉州舊八景」,至今仍是海內外泉州人的「鄉愁」記憶,寄託著濃濃的鄉情。國畫大師李碩卿創作的《泉州八景——小山叢竹》。
  • 1986年的寧夏路大橋,老照片裡的難忘記憶!
    朋友圈裡看到島城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先生收藏的一組寧夏路大橋的老照片,標註的是1986年2月23日(正月十五元宵節)寧夏路大橋臺東區燈會。熟悉的場景與一段難忘的記憶,瞬間將我帶回到三十餘年前.寧夏路大橋未建之前,是我最常去的地方,記憶裡仍然會清晰的記得當年的「萬和」、藥店、理髮鋪、小橋、貿易公司,「萬和」旁邊有一家小火燒鋪,純正的槓子頭火燒,五分錢加2兩糧票一個,直接吃或是燴火燒,味道那個香!
  • 〔紀念兵團組建五十周年專輯(一)〕 花班長和她難忘的第二故鄉
    31團解甫鵬團長同花秀英(後排右一)、馬玉華合影 在那個激情飛揚的日子裡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雖然艱苦全團勞動模範花秀英故鄉她嚮往的家園第二故鄉則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她的青春她的理想她最美好的年華曾在這裡度過   銘心刻骨 永遠難忘……
  • 泉州的清明,是潤餅菜和青團的味道
    在泉州,春與秋這樣的過渡季節似乎總是很模糊。時令在日曆上不疾不徐地循環著。春分之後,立夏之前,天朗氣清,四野明淨,是謂清明。香甜軟糯的青團,可以說是獨屬於清明的舌尖記憶了吧。臨近清明,泉州的大街小巷都會冒出許許多多的綠色小糰子。作為民間小吃,最正宗的味道往往藏身於擁擠的人流和潮溼的菜攤之間。
  • 難忘的記憶
    說不清道不明,和你走過了四個年頭,曾經難忘的記憶總是停留在我的腦海裡浮現,一直揮之不去,有時真的怪自己不夠優秀,達不到你父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