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程偉豪的作品與其說是類型片,不如講是「作者電影」。
記得巴贊所主導的《電影手冊》中曾經闡釋過關於「作者電影」的概念,該理論主張導演是一部影片的核心,並且應張揚導演的創作個性。縱觀程偉豪過去的幾部作品,不僅風格鮮明,而且更融入了他的全盤價值觀。雖然講述的故事截然不同,但集合在一起,可以成為相對完整的系列風格作品。他對每一部作品的創作,即是對人性和社會陰暗面的再一次深入探索。
程偉豪曾憑藉《紅衣小女孩》獲得第5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今年又以新片《目擊者之追兇》獲得了第二十屆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的提名,導演功力可見一斑。
所謂《目擊者之追兇》,即便被冠以了個很「網大」的爛名字,但仍舊能成為今年極具可看性的電影候選名單之一,豆瓣評分高達8.1。
主角被設定為兩名社會新聞條線記者。九年前,男主角小齊成了一場車禍的目擊者,九年後,他陰差陽錯地變為當年事故車改裝後的現任車主,由此,他開始聯合同事一起著手調查九年前車禍的真相。本以為自己扮演置身事外的「目擊者」就好,但沒想到,到頭來自己深陷其中。
案情就像是一張導演以上帝視角所布下的關係網,將涉事的人、無辜者、乃至觀眾都緊密纏繞在一塊兒。大銀幕上演的是他們的貪嗔痴罪惡,實際上,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陰暗。
影片後三分之一處,已經被金錢利益所腐化的上司質問小齊:「你想當15分鐘英雄,還是繼續跟著我(做工作)呢?」要是現實生活中面對此情景,你我的答案相信都不一樣。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現如今很多年輕人都選擇跟小齊那樣,在選擇的當口走向了現實,最終變成當年他們最痛恨的那種人。
電影此處為小齊的答案留白靜音了,鏡頭將視角轉向臺北繁華美麗的俯瞰夜景,這種「很電影」的處理手法真是比直接用嘴巴說出來的高明許多。類似的,用鏡頭語言代替冗長臺詞在影片中可謂隨處可見,說明導演真的是在拍電影,而不是在說電影,值得肯定。
懸疑的套路無非就是不停做反轉,下一秒推翻上一秒給觀眾下的套。最新上映的西班牙懸疑犯罪神片《看不見的客人》,真的把劇情解剖開來,也不過如此。
一直認為,懸疑片導演極需具備全方位的把控能力,在沒有最終解密前,他們就必須hold住所有。若有絲毫洩氣,劇情就會跟失控的氣球似的,不知飛到哪個方向去了,而這片子也就失敗了。還好導演此次崩得有夠緊,《目擊者之追兇》很巧妙地運用了些手段,例如「稍微修正事情的真相」亦或是「故意掩蓋一些致命線索」來令觀眾產生假性型「眼見為實」,即便老套路了,但完成度非常高。
《目擊者之追兇》全篇採取羅生門式敘事手法,不到最後一刻無法得知真相,而真相則是由每個當事人內心最黑暗的秘密組成。他們不會對周圍的任何人講實話,我們只是幸運地通過導演製造的上帝視角,才領略到所有。
最欣賞導演片尾通過男主角小齊之口所講的那個鬼故事,如果有空的話希望你能親自去看。
另外,提到羅生門時,不得不讓我聯想到程偉豪曾經的一部獲獎短片《保全員之死》。故事設定也很有意思,一名夜班保全員死在自己值勤的社區中,經親友和命案關係人等口中透露出,他疑似因感情因素而自殺。在電視新聞媒體、談話性節目爭相追查報導下,眾人死命地想挖出更多真相,連網路鄉民也不忘插上一腳。這種鬧劇式短片,也非常能見真知,關於人性黑暗面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