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官 科
最危險的永遠是倖存者,因為只有天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
文|July
《目擊者之追兇》的最後一段,男主小齊就是作為倖存者,也是最終站上食物鏈頂端的人,講了一個冷笑話,大意是一個小孩花了1000元買了一本鬼故事集,被告之千萬不要翻到最後一頁,不是鬼有多可怕,而是因為寫著這本書只值15塊。
比起影片裡直面而來的血光暴戾,這個息事寧人的結局讓我一激靈,想起了韓國影片《殺人回憶》(倒不是本片想致敬的《目擊者》):案件真兇極可能坐在影院,與萬眾一起觀賞描述他犯罪藝術的作品。懸疑片最懸,驚悚片最驚,就在於跳出來之後的這種後怕,細思極恐,恐極觳觫。
「不要翻到最後一頁」,也仿佛是導演對這個故事的黑暗與荒謬自嘲,轉而向天理的一種戲弄。在一個由眾生和人性構築起來的迷宮,地下兩萬裡,藏著一個暗世界。觀眾跟著導演像坐過山車似的,翻顛再翻顛,反轉疊反轉,最後發現,刨根問底的答案,比偽裝更加不堪。既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人鬼殊途,真相的醜陋程度卻與電影的精彩指數成正比。
故事從一場車禍開始,按慣例,雨中拋錨,必有蹊蹺。無人山區,黑燈瞎火加滂沱大雨,車禍降臨了,頭條也降臨了,熱乎得像從獸類口中搶來的餌,還沾著黏稠的唾沫。熱血記者小齊發現車裡的人正是偷情大明星,當事人奄奄一息,他卻興奮不已。
作為一個發車禍財的人,他也想起了九年前親歷的一場車禍。碎裂的後車鏡前,他盯著自己的無數雙眼睛,這個鏡頭很有意思,一方面說明羅生門的走向,另一方面,暗示故事的碎片七零八落。
以「事故車」為黏合劑,以「替罪羊」為刺激點,小齊一路銳意挖掘,從主觀視角挖出了故事的幾條線:首先,他因頭條的大烏龍被革職,職場打壓是表面,掩蓋罪行才是內情。發現自己開的正是九年前的「事故車」後,他更孤勇到底,糾扯出了一宗豪門綁架案和肇事逃逸案。第三條線,當年車禍的女倖存者不知所蹤。至此,他掉入了一個漩渦,把周圍所有人都卷了進去。
幾條線巧妙地勾連,草蛇灰線,伏行千裡,用劇中唯一的老實人修車師傅的話說,「凡走過,必留痕跡」。得益於導演把閃回玩得爐火純青,再加上劇本捋得清,炫技起來不讓人生厭。
當然,也不是全無缺點,片中巧合的部分太過湊巧,人物的動機太過機動,但瑕不掩瑜。魑魅魍魎各顯神通,人心就是一層失真的濾鏡,真相透過去,投射扭曲的影子,觀眾在不同的面相裡探取故事的全貌,最後關節打通,拼湊完整。
為了保證良好的觀感,我不打算劇透。總之一句話,抵達真相的路,都是在自掘墳墓。
這個故事的高級感,其實並不在於故事本身。它遠不止是一部追求感官刺激的電影,它編織了一個羅生門的修羅場,社會的普遍關係都涵蓋在了其中。最原始如男與女的本能關係,到欲望衍生的社會關係,領導與員工,媒體與當事人,警察與罪犯,被害者與加害人,對蛇鼠一窩、兔死狐悲、狼狽為奸的種種披露,回歸野蠻的叢林法則,撲鼻全是腥羶——那是權勢、色慾、銅臭、血漿化合出的令人作嘔的末日氣味。整部電影在血腥之外,呈現出後勁強烈的深度與張力。
這不由令人想到,在島田庄司筆下,人間就是一片阿修羅樹海:這下面,有虎狼和野狗,還有毒蟲、蛇和各種各樣的細菌。另有一些力量平衡著這些腐敗的東西。這個平衡稍有打破,就要引發各種事件。旁觀者只能看到叢林中的迷路,生存其中的人卻要選擇自己的道路。
好導演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人性,因逼迫而就範,因自保而黑化,因求存而孽變,從審美角度上來講,人性的複雜幽深,襯得陡直僵硬的惡與善都味同嚼蠟。伸張正義與遮掩罪行同步並行,看似無公害的純良之人其實最陰鷙,看似高貴或無辜的女人都有前塵,看似一往無前的勇者其實最狡詐……江湖險惡,才出此下策,必須背信棄義,才能化險為夷。
每個人都在暗地裡違背他的角色,演著1000塊的高貴,背後是15塊的低賤卑微。樹海之下,誰不是背負著這樣的秘密,如履薄冰地攀上頂峰。
在片中飾演重要人物的李淳,被其大師父親李安勸誡少演這種角色,他知道黑暗陷入得太深,猶如凝視深淵,深淵便也會凝視你。
▼ ▼ ▼
目擊者之追兇
導演: 程偉豪
主演: 莊凱勳/ 許瑋甯/ 柯佳嬿
類型: 懸疑/ 驚悚/ 犯罪
語言: 漢語普通話/ 閩南語
首播: 2017-03-31(臺灣)
編輯|胡雯雯
來源|南都周刊
END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newmedia@nbweekly.com
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復「小南」試試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