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 評 丨看完之前沒有真相——《目擊者之追兇》

2021-02-21 編劇那點事兒

我始終認為一部精湛的懸疑推理劇需要達到如下境界:看完之前沒有真相。這個真相包含的內容很豐沛:它可以是那個或者那些兇手,也可以是真相被蒙蔽的過程,還可以是事件發生的緣由,更可以是潛藏在人心最深處的黑暗與陰森。而如果同時兼備了這些,則是上乘之作。例如,近期悄然火爆的《目擊者之追兇》。看完之後,只想感嘆:悄然之間,臺灣懸疑片精進到如此地步。

 

 

故事很簡單,這不是一句貶義評價。事實上,雖然不拒絕也很歡迎複雜故事。但是,電影藝術因其自身的限制,它可能更奉行:簡單是一種美德。幾乎,大部分電影,都可以用很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美國麗人》:一個沮喪的居家中年男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但是這樂趣源於他對自己未成年女兒的閨蜜萌生了不可告人的欲望。《永不妥協》:一個單親媽媽和一家巨型公用事業集團較量,但是這位單親媽媽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並且沒有錢。《摔跤吧,爸爸》:一個退役的摔跤選手想要將自己的兒子培養成全世界最優秀的摔跤手,但是生來生去的他只生了4個女兒。

 

 

簡單絕對不意味著簡單化。簡單化意味著膚淺和可以預知,不只是一眼可以看到頭,而且一眼可以看到全部的故事——編故事的人編出這樣的故事,應該會很想死吧。簡單,意味著,故事很容易被敘述明白,但是它卻有一個或者多個非常能誘發戲劇衝突的矛盾和主題。例如,以上所舉出的例子中,每一句話裡的「但是」,這些「但是」包含了故事主要的衝突和突轉。

而《目擊者之追兇》則是:一個富有野心的社會線記者,目擊了一起極具轟動效應的車禍,成為新聞的首發報導者,但是這件事不僅讓他丟掉了工作,還讓他重新捲入了9年前他目擊的另一宗肇事逃逸案。在這個簡單的故事框架之下,編劇和導演秉承環環相扣、層層剝落、起伏跌宕、翻轉到死、不嚇唬完你絕對不算完的原則,講述了一個精彩而完整的故事。

 

 

故事起筆是一個小高潮,男主目擊了一場意外的車禍並發現——暈倒在車裡的一對男女,一個是有妻室的政治要員,一個是巨乳模特——說真的,一個社會線的記者看到這一幕,內心的情感波動可以用百感交集來形容吧,觀眾也自然會期待,因為可以推測:接下來是政治醜聞、主角被整、各種揭秘與抗衡嗎?並沒有。編劇很快就將這個起點收尾,告知這不是政治醜聞,政治要員早就悄悄離婚和巨乳模特結婚了。男主被開除成了理所應當的結局。

然而,看過全部故事後,就會知曉編劇的心思:他就是要用這麼一個具備轟動效果的事件做引子,然後切斷觀眾依據經驗做出的劇情推測,來吸引觀眾往下看。這就是簡單但絕不簡單化。而更加不簡單化的是,這個引子並不單純是為了吸引觀眾而設置,它本身兼備推動劇情的效果(甚至是推動劇情更為重要):

就是因為搶到了頭條新聞,男主才會興奮的給心目的女神自己的上司打電話。結果,分神之時,出了車禍,不得不去檢修。然後,被告知這輛新買的車是改裝車,其中做了很多的手腳,作為已然有了「成功人士」感覺的男主自然不容別人如此欺瞞自己,利用自己在警隊的資源去調查這輛車的原型。緊接著,「回魂車」帶出「回魂事」,九年前目擊的一起肇事逃逸案,鬼使神差的回到了男主面前。於是,男主很自然的去查看當年的照片,很自然的發現某些照片缺失,很自然的發出疑問,很自然的找到懷疑對象,又恰好被人告知就是懷疑對象提名開除自己,很自然的——開始調查9年前的事件——自然流暢的推進與銜接。

 

 

接下來的劇情,基本就是:揭開一個真相,翻轉掉它;揭開一個真相,翻轉掉它;一直到最後一個真相被揭露,實在沒得翻轉了,編劇也要堅持來一發「別眨眼,我還有更深邃的陰森哦~ ~。」據說,負責演變態的李淳被他的父親李安建議:以後還是不要演變態了。身為觀眾,我希望李淳不要採納此建議。不過,其實真正可怕的變態並不是李淳飾演的人物,而是男主。當他沉靜的講述著冷笑話,並在腦海裡不斷回憶自己所經歷的「修羅場」,並逐步堅定了內心對黑暗的臣服與首肯時,那才是真正可怕的變態,儘管他一副文質彬彬禮賢下士的模樣。

 

如果要說敗筆的話:最後一刻,男主邪魅的笑,實在是敗筆。近年來,大量的懸疑恐怖片在最後都會讓主角邪魅的笑,看多了之後,已然看不到邪魅只能看到複製了。期待能有誰想出個新結尾來,把這該死的「邪魅一笑」徹底給擊斃了。畢竟是,任何東西,被模仿太多,都只剩下一個詞可以形容:爛。

當然,影片中還有其他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李淳飾演的那個角色,最後為什麼要把徐愛婷給鋸了,前面的鋪墊不足以支撐出這個結果來。只能是說,編劇為了製造一個「修羅場」而製造了一個「修羅場」,對此觀眾表示很不滿。

再例如,吉安的死,前前後後都沒交代,他為什麼死了怎麼死了。反正,當小齊接到吉安的電話,有經驗的觀眾都知道,吉安要死了。但是,也不能因為如此就隨隨便便讓他死了啊~,這太不負責了。後期採訪中,導演交代了吉安死是有一條線的,但因為與主線無關,考慮支線太多,就給剪了。作為一個剛剛開始學習編故事的人,我很理解這種為什麼要編無關的支線為什麼又給剪了的心情,但作為觀眾我覺得——死的太隨便了!

 

 

最後一個例如,影片開篇用了九年前的那場車禍,鏡頭經過剪輯,用意當然是,留下懸疑,在隨後的展示裡,讓觀眾再看第一個鏡頭時感慨「原來如此」。隨後的故事裡,這段鏡頭不斷重複和復原,也基本實現了用意。但是,全程觀影裡,我一直都覺得,或許不用這段九年前的車禍開場會更好。至於為什麼?請自行觀影。

總體而言,近些年觀眾很喜歡說某部電影是良心之作,其實很多時候都用錯了。但是,這部電影是良心之作,可以看出導演和編劇很認真的在學習、模仿和自我原創。於是,它似乎比那些成熟的電影,更容易讓人意識到一件事:敘述中的切換順序。也就是說,對於故事進展來說,從什麼地方切走以及從什麼地方切入,有時候,比場景本身的內容更重要。

相關焦點

  • 目擊者之追兇 (2017)
    類型: 懸疑 / 驚悚 / 犯罪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臺灣語言: 漢語普通話 / 閩南語上映日期: 2017-03-31(中國臺灣) / 2017-06-21(上海電影節)片長: 117分鐘又名: Who Killed Cock Robin豆瓣評分8.2目擊者之追兇的劇情簡介 · · ·   衝勁十足
  • 【影片分享】《目擊者之追兇》內附下載連結
    正面評價《目擊者之追兇》在臺灣市場是少見題材,並把在地文化融入故事中,不僅臺灣人看了有共鳴,也能行銷國外。影片以「真相往往是拼湊出來,每一個都只是部分真相甚至假相」為概念核心,主線與支線相互呼應,用倒敘和插敘呈現,節奏緊湊不拖泥帶水。
  • 《目擊者之追兇》:臺灣難得的懸疑片佳作
    在懸疑/驚悚類型片並未成氣候的臺灣,1984年生人程偉豪此前已憑《保全員之死》(2014)和《紅衣小女孩》(2015)嶄露頭角。《目擊者之追兇》劇照到這部《目擊者之追兇》,年輕的類型片導演已熟悉小成本製作之道。沒錢拍大場面,斷頭巷追車一樣緊張刺激。
  • 《目擊者之追兇》:抵達真相的路,都是在自掘墳墓|五官科
    文|July 《目擊者之追兇》的最後一段,男主小齊就是作為倖存者,也是最終站上食物鏈頂端的人,講了一個冷笑話,大意是一個小孩花了1000元買了一本鬼故事集,被告之千萬不要翻到最後一頁,不是鬼有多可怕,而是因為寫著這本書只值15塊。
  • SFA·薦影 | 《目擊者之追兇》:你看到的被殺死的,也曾殺死別人
    最近在網絡上相當火爆的一部電影是來自中國臺灣導演程偉豪的懸疑動作片《目擊者之追兇》。
  • 《目擊者之追兇》:是宿命的循環結果還是人性的黑暗沒有底線?
    《目擊者之追兇》是來自寶島臺灣的一部懸疑犯罪電影,從故事情節的設計,不斷反轉的劇情和緊湊的敘事方法都可以讓其在國產的懸疑片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豆瓣評分達到了8.1分。一般來說小魚兒我是不看懸疑片的,主要因為智商不夠。
  • 《目擊者之追兇》,華語燒腦神作它當得起
    國產燒腦片不多,能夠排得上號的也就那麼幾部,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部影片,可以稱得上當之無愧的華語燒腦,就是它——《目擊者之追兇》作為一部成熟完整的驚悚類型片,它的劇本非常強大,劇情充滿反轉而不生硬。而除了一個好故事,《目擊者》還有一個大噱頭:影迷們頂頂膜拜的李安之子李淳,在影片演了一個大變態。影片講述的是社會線記者小齊(莊凱勳飾)意外發現自己開的車子是借屍還魂的事故車,而且很巧的是,這起車禍的「目擊者」剛好就是九年前剛到報社實習的小齊。小齊回想起當年那場事故有許多疑點尚未釐清。
  • 《目擊者之追兇》:一部打破對臺灣影視作品固有印象的好片
    《目擊者之追兇》這部電影的出現打破了小編對臺灣影視作品的固有印象。《目擊者之追兇》講述的是一個記者小齊意外發現九年前的一起車禍的發生另有隱情,為了找出真相,他想方設法找人幫忙調查,後來卻發現找到的那個知道真相的徐愛婷神秘失蹤,最終發現真相,而自己也成了罪犯的故事。
  • 《目擊者之追兇》電影賞析:世間萬物好壞皆有兩面性!
    看多了「正義戰勝邪惡」的套路,當連真相大白都成為一種不可求的東西,反而覺得「每個人都是不乾淨的」是一股清新之風,讓人清醒。每個人身上都背負著骯髒不堪的交易,西裝革履者也有可能為了一己之私施暴行,面若桃花的外表下也沒準包藏著無數顆禍心。
  • 《目擊者之追兇》:哪一本鬼故事最可怕?恐怕是人心
    程偉豪曾憑藉《紅衣小女孩》獲得第53屆臺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提名,今年又以新片《目擊者之追兇》獲得了第二十屆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獎的提名,導演功力可見一斑。所謂《目擊者之追兇》,即便被冠以了個很「網大」的爛名字,但仍舊能成為今年極具可看性的電影候選名單之一,豆瓣評分高達8.1。
  • 專訪《目擊者之追兇》導演程偉豪丨這部年度最佳的犯罪片是如何煉成的?
    最近一部華語犯罪題材電影獲得了影迷的廣泛關注,這部在上海電影節獲得亞洲新人獎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提名的《目擊者之追兇》,目前在豆瓣上是今年華語犯罪題材電影最高分。影片不僅劇本紮實,人物豐滿,曾因恐怖片《紅衣小女孩》提名金馬的青年導演程偉豪對氣氛把控也很有想法。這樣一部小成本電影做到如此高的成熟度,可謂非常難得。
  • 《目擊者之追兇》:直面人性黑暗,比《看不見的客人》更深刻
    要說中國近幾年有哪些優秀的懸疑驚悚電影,大家說得出的可能就只有《催眠大師》,《記憶大師》,《心迷宮》等等,在這些優秀的電影當中,臺灣電影《目擊者之追兇》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電影於2017年在臺灣上映,上映後廣受好評。的確,這次影迷們沒有亂吹,這確實是一部優秀的影片。
  • 《目擊者之追兇》,WHO KILLED COCK ROBIN?沒有人能看見真相的全貌,因為我們都是其中撕裂的碎片
    ▲《目擊者之追兇》官方預告片
  • | 《目擊者之追兇》影評
    目擊者、追兇——片名本身即可成為內容簡介,雖然簡潔明了,但卻稍嫌落俗。正是因為如此,從範·達恩(S·S·VanDine)的《主教殺人事件》開始,直至後來各種推理日漫,知更鳥之歌幾乎成為了現成的懸疑模板,而《目擊者之追兇》也不例外,劇情套用得絲絲入扣。導演甚至安排了一隻鳥兒,不時地出現在幾處關鍵場景,雖不能說匠心獨運,卻實實在在地深化了主題。
  • 電影《目擊者之追兇》劇情燒腦升級,網友:請拿走我的膝蓋
    《目擊者之追兇》乍一看,和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情節很相似,比如劇情的開端都是以車禍為引線,運用同一個人的敘述使情節跌宕起伏,但清攸認為《目擊者之追兇》的故事情節更加扣人心弦,劇情設計更加巧妙,尤其是對當今社會所存在的矛盾點,真實而不失全面。情節發展不斷地拋出線索,又不斷的反轉,懸疑氣氛緊張而有邏輯感,整部電影下來,無不讓喜歡懸疑題材的影迷們大呼過癮。
  • 目擊者之追兇,毒Sir強烈推薦懸疑片!
    這段時間偏懸疑劇情的電影有點多,像黃渤、段奕宏的《記憶大師》,像楊冪霍建華的《逆時營救》,但是有一部黑馬電影,你絕對是錯過了,而且他還是毒Sir強烈推薦的真正國產懸疑片 —— 《目擊者之追兇》毒Sir對這部電影的評價相當之高,在這大片頻出的時間。
  • 《目擊者之追兇》百度雲 在線觀看 高清資源
    目擊者之追兇的劇情簡介 · · · · · ·   衝勁十足、富有野心的社會線記者小齊,在報導一則事故車還魂新聞時,意外發現9年前一宗肇事逃逸命案並不單純
  • 高分懸疑電影《目擊者之追兇》什麼才是真相?知道真相又能怎樣?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不敢看第二遍的燒腦劇《目擊者之追兇》。想要講清楚這個事故還真不容易,就讓水哥先簡單介下故事的人物。男主報社線人小齊,女主小齊的女神兼頂頭上司MG,小齊的好友阿吉,小齊的老上司老邱,受傷女子小婷,警察小偉,報社組長老鍾。好,開始理清故事。小齊開車堵在五環上,走狗屎運報了個「高官劈腿嫩模搞外遇出車禍的大新聞」,非常得意。他打電話約女神吃夜宵,卻被撞車。
  • 臺灣懸疑新力量:《目擊者之追兇》
    其影射之意:1、最恐怖的故事是自己親歷之事。2、有些事,沒看見比看見要好。不過,影片故事詭譎、場景驚悚,和笑話沒有一毛錢關係。 好片不怕劇透,況且,要劇透該片並不容易,它比一般觀眾所能想像的都要複雜,且屢屢出人意表。
  • 專訪《目擊者之追兇》導演程偉豪丨對於年輕導演,類型片更考驗能力
    《目擊者之追兇》講述報社記者小齊在調查一樁多年前的撞車事件時,牽扯出了一連串的異象,意外發生了多年深藏的秘密,而隨著調查的深入,他發現「真相」眾說紛紜,疑點重重的故事。早在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他就憑藉25分鐘的短片《保全員之死》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獎,那時他對懸疑電影中人性的表達就讓評委眼前一亮,而兩部長篇之後,冷峻、驚悚的風格也讓他在一眾青年導演中脫穎而出。不過他坦言,作為新導演,懸疑和犯罪非常考驗能力,今後也想嘗試其他類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