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泮進明教授:種蛋孵化LED光環境調控技術研究

2020-12-24 第三代半導體產業觀察

近日,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與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

期間,「生物農業光照技術分會」上,浙江大學教授、杭州朗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泮進明做了題為「種蛋孵化LED光環境調控技術研究」的報告。密集生產,特別是封閉的設施需要改進照明技術。結合具體數據,從光強度、光照持續時間、機制等角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報告指出具有最佳強度和持續時間的綠燈可以顯著提高受精卵的孵化性能。綠光促進了胚中鈣含量的吸收,並增加了蛋殼的孔面積,從而加速了孵化過程。

綠燈促進了雛雞的發育,並提高了孵化前後的糖原含量。綠光促進了孵化之前和期間的胚胎和雛雞的卵黃和脂質吸收。

泮進明教授是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智能化養殖),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現代物理農業工程分會主任委員,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ISA)專家組成員和標準技術委員會WG9組長,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應用推廣委員會設施養殖光照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設施農業裝備與信息化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863重點項目課題1項、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課題2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EI收錄論文22篇,第一發明人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6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第6、第10)、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第10)。家禽特種LED光照技術產業化成果兩度榮獲ISA「全球半導體照明示範工程100佳」(2011年起全球通訊評審,養殖領域僅此2項),在全國30省500餘家知名養殖企業推廣應用,牽頭制定了2項CSA標準。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成立一周年!科研成果彙編
    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康利軍教授和段樹民院士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段奪、張虎、嶽曉敏和範月丹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浙江大學徐素宏教授、王志萍教授、中國科技大學溫泉教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劉傑教授等團隊的支持。
  • 浙江農林大學香榧研究項目再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資助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吳家勝主持的「光合同化物積累與分配調控香榧產量和品質的機理」獲資助,資助直接經費為273萬元。這也是該校連續第四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香榧是我國南方特色乾果,其果實營養價值很高,還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在促進山區農民持續增收和助力精準脫貧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 鄧興旺在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研究獲進展
    植物雖沒有眼睛,卻也能「看見」光,甚至能「看見」人類眼睛看不到的光,感知光的強度、顏色,並對不同的光照周期做出反應。近日,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鄧興旺在《植物通訊》上在線發表了綜述文章,對近30年來,植物光信號調控網絡中的「明星基因」COP1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總結。
  • Light人物:專訪西湖大學副校長仇旻教授
    他就熱輻射調控技術及自主研發微納加工儀器表達了他的觀點和看法,並對年輕學者的工作給出了他個人的建議。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仇旻教授,了解他和Light背後的故事。歷任瑞典皇家工學院助理教授(2001年)、副教授(2005年)、光子學正教授(2009年)、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2010年),現任西湖大學光學工程講席教授(2018年)、副校長、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Springer Nature) 專題編輯(Topical Editor)、Science Bulletin (Science China Press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
  • 浙江大學爆發!一個月內連續發表5篇神經科學領域高水平的論文
    02,Cell Reports 2020年11月10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羅建紅、李相堯教授團隊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解剖學與生理學系徐天樂教授團隊合作在《Cell Reports
  • 杭州朗拓:破解動物光密碼 點亮養殖新視界
    核心研發團隊由浙江大學教授泮進明(公司董事長)、蔣勁松(公司總經理)等組成,並與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所形成緊密的產學研合作。公司已在規模養殖特種LED照明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截至目前,公司產品已在全國600餘家養殖企業推廣應用,促進產品總量提高2%以上,增收2億元以上,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ISA)把它作為重點推介技術在金磚成員國及觀察國推廣。
  • 【催化】福州大學王緒緒教授等在PNAS 發表光催化研究成果
    近日,福州大學化學學院/能源與環境光催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緒緒教授課題組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臺灣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等大學學者的合作研究論文「Defect engineering of metal–oxide interface
  • 賀冬仙教授:光照強度和LED光質對水培貫葉金絲桃生長的影響
    近日,由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與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南方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與北京麥肯橋新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 2020)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
  • 對話浙江大學海洋科學系主任李春峰教授——JMSE「求是創新訪學記」
    李春峰教授作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與海洋科學系主任,近期與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MSE) 期刊籌辦了「海洋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線上研討會
  • 浙江農林大學柳參奎教授、雲南大學餘迪求研究員應邀來我院開展...
    2020年12月15日下午,應我院邀請,教育部長江學者、浙江農林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柳參奎教授與中科院百人計劃、雲嶺學者、雲南大學餘迪求研究員到我院作專題學術報告。院屬各單位科技人員共40餘人參加學術交流,會議由易幹軍副院長主持。
  • 即將召開|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 「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最新議程一覽
    會場主席:吳忠標 浙江大學環境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 閆克平 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1.多級結構光催化劑的設計及應用於環境淨化——李和興 上海電力大學校長、教授2. 礦冶廢氣中硫的氣固相協同轉化與循環利用關鍵技術——寧 平 昆明理工大學教授,冶金及化工行業廢氣資源化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3.
  • 重慶大學這個跨學科研究「天團」 引領清潔能源研究前沿
    近期,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廖強教授牽頭的「多相反應流傳遞與轉化調控」科研團隊成功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設立於2000年,旨在支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為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幹,圍繞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合作開展創新研究,培養和造就在國際科學前沿佔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體,是目前我國學術影響力最大、競爭最為激烈的人才計劃類項目。這是我校時隔6年後再次入選該項目,也是重慶大學第4個入選團隊。
  • 不用苦等光刻機,浙江西湖大學另闢蹊徑,彎道超車機會來了?
    據杭州網報導,在晶片行業遭遇歐美企業卡脖子的困境下,浙江西湖大學另闢蹊徑,研發了一種名叫「冰刻」的技術,其技術關鍵是把傳統光刻過程中使用的光刻膠換成冰,這一換給我國晶片行業帶來了廣闊的想像空間。那麼,我們彎道超車機會來了嗎?
  • 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央廣網天津3月26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通訊員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
  • 2019年終盤點 | 範先群教授:眼腫瘤研究進展
    為比較MMS和WLE在治療瞼板腺癌療效上的差異,範先群教授團隊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和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進行了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建立360例無眼眶浸潤的瞼板腺癌研究隊列。中位隨訪時間5年發現,與WLE組相比,MMS組復發率顯著降低,而轉移和腫瘤相關死亡率無明顯差異。因此,MMS治療無眼眶浸潤的瞼板腺癌療效優於WLE,復發率更低,並可最大限度保留眼瞼正常組織,有助於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 浙江大學-時代天使智慧醫療聯合研究中心啟動
    合作創新 加速產學研助推中國口腔數位化發展2020年12月18日,在時代天使第七屆A-Tech大會上,浙江大學-時代天使智慧醫療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成功舉行,浙江大學李爾平教授、時代天使集團COO陳鍇先生共同揭牌。
  • 浙江大學八零後教授王立銘:科普衝動,按捺不住
    最近,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立銘回了趟北京大學。在自己的母校,他帶著新書《上帝的手術刀》舉辦發布會。王立銘的上一本科普著作《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獲得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回歸科研、入職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後,推動王立銘從事科普寫作的,或許是一種「傾訴的衝動」。他了解基礎科研,也熟悉醫藥產業,閱讀和遠行讓他積攢了太多精彩的故事。而他的兩本科普著作,講述的正是這樣的故事:一項科學發現如何在不經意間誕生,又是如何實現轉化從而影響社會的。  「我想寫些東西、做些事。
  • 鸚鵡電孵化技術
    三、入箱前的前置作業一般來說大部分的電孵者都會建議將種蛋消毒過後再置入電孵,但是,個人經驗來說,將電孵箱消毒過後,孵化率會比直接消毒種蛋高出一成以上。另外,對於有沾染到排洩物的種蛋,請以衛生紙或棉布沾溫水輕拭,將沾黏物清除,否則,很容易造成失水率過低,種蛋感染,或者在轉蛋器中造成壓迫導致破損。
  • 武漢大學宋保亮課題組《自然》發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北京時間11月12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的調控機制。這項研究有助於認識人體膽固醇代謝的規律,並為治療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