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大半年的波折,電影《奪冠》終於上映了。
這部原名《中國女排》的電影,剛開拍就廣受關注。一方面,「中國女排」代表了幾代人的回憶;另一方面,一度流出的鞏俐劇照,讓人直嘆她完美地演繹了郎平的形象。
然而上映之後,觀眾們才發現這真是一部奇怪的電影。
全片中除了郎平和新女排的隊員們擁有姓名之外,其它人物全部沒有名字,哪怕在片尾字幕裡也沒有為他們署名。
所以我們看到,老女排的功勳教練袁偉民,在片中叫「教練」;彭昱暢和黃渤飾演的主要角色陳忠和,在片中叫「陪打教練」;就連後來在病去世的老女排「拼命三郎」陳招娣,在片中遺照上的名字也很「巧合」地被家屬的手指蓋住。至於老女排的其它成員,在片中也只是被「1號」、「9號」這樣的代號指稱。
這就讓人看得非常尷尬了。
更讓人尷尬的是,如果你有耐心將片尾字幕看到最後,會發現一行小字: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哦,敢情中國女排五連冠都是「虛構」的啊!
經歷過大時代的我們自然知道,這部電影的大多數劇情都是真實的,但也難保95後00後們不會從心底發出靈魂之問:這事兒是不是真的呀?如果是真的,為什麼片裡的人物沒有名字?
《奪冠》是一部主旋律電影,按理說這樣的電影雖然由香港人陳可辛執導,但有關部門一定是大開綠燈。然而事實其實沒有那麼簡單,這和我們特有的電影審查制度有關。
一般來說,在國內上映的電影都需要經過電影局的審查,不過如果電影涉及軍隊、警察、體育、少數民族等特殊領域,除了電影局外,電影還需要其它相關部門審查。比如《奪冠》涉及體育,於是就要接受排球中心的審查。
電影局至少懂點電影,排球中心則不然。如果你是排球中心的管理者,自然希望拍的是一部宣傳中國排球的電影。不過這卻不是導演陳可辛的本意。
從最終上映的電影來看,陳可辛的野心很大,他想把這部主旋律電影從普通的「愛國主義」轉變為探討人性。所以也就有了電影中郎平的改革:打排球首先你得愛排球,你打排球不是為了其他人,而為了你自己。
這種「享受運動」的思想,回歸到了人的本性,確實要比單純的愛國主義要高明很多。只不過,對於《中國女排》這個半命題作文來說,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顯然有些人對陳可辛這樣的表達不太滿意。為了表達不滿,他們放棄了在電影中的署名權。
到了最後,竟然連「中國女排」四個字都不能用,只能叫帶有劇透色彩的「奪冠」,還正好跟去年《我和我的祖國》裡的一個故事撞名了。
你可以想像這部電影受到的挫折有多大。
而即使叫《奪冠》,但因為片中主要人物只有郎平是有名字的,所以看完後很多人都覺得這更像是一部《郎平傳》。
陳可辛堅持了他的創作思想,不過為了影片能上映,他也作出了妥協。影片中大段大段空洞的愛國標語以大號字幕的形式顯示在銀幕上,用一種廉價的方式演繹出了某些人需要的愛國主義。
雖然這破壞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讓一部傳記電影看起來更像是紀錄片,但至少有關方面滿意了,電影得以如期上映。
但實際上愛國主義可以有更高級的表現方式,只是拍慣了商業電影的香港導演們,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陳可辛如此,李仁港(《攀登者》)如此,劉偉強(《中國機長》)亦如此。
你覺得《奪冠》這部電影怎麼樣?歡迎在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歡迎關注我們的「牛魔王子說電影」頻道,每天閱讀有趣的電影娛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