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確實不該叫《中國女排》,它應該叫《郎平傳》

2020-10-03 牛魔王子說電影

經歷了大半年的波折,電影《奪冠》終於上映了。

這部原名《中國女排》的電影,剛開拍就廣受關注。一方面,「中國女排」代表了幾代人的回憶;另一方面,一度流出的鞏俐劇照,讓人直嘆她完美地演繹了郎平的形象。

然而上映之後,觀眾們才發現這真是一部奇怪的電影。

全片中除了郎平和新女排的隊員們擁有姓名之外,其它人物全部沒有名字,哪怕在片尾字幕裡也沒有為他們署名。

所以我們看到,老女排的功勳教練袁偉民,在片中叫「教練」;彭昱暢和黃渤飾演的主要角色陳忠和,在片中叫「陪打教練」;就連後來在病去世的老女排「拼命三郎」陳招娣,在片中遺照上的名字也很「巧合」地被家屬的手指蓋住。至於老女排的其它成員,在片中也只是被「1號」、「9號」這樣的代號指稱。

這就讓人看得非常尷尬了。

更讓人尷尬的是,如果你有耐心將片尾字幕看到最後,會發現一行小字: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哦,敢情中國女排五連冠都是「虛構」的啊!

經歷過大時代的我們自然知道,這部電影的大多數劇情都是真實的,但也難保95後00後們不會從心底發出靈魂之問:這事兒是不是真的呀?如果是真的,為什麼片裡的人物沒有名字?

《奪冠》是一部主旋律電影,按理說這樣的電影雖然由香港人陳可辛執導,但有關部門一定是大開綠燈。然而事實其實沒有那麼簡單,這和我們特有的電影審查制度有關。

一般來說,在國內上映的電影都需要經過電影局的審查,不過如果電影涉及軍隊、警察、體育、少數民族等特殊領域,除了電影局外,電影還需要其它相關部門審查。比如《奪冠》涉及體育,於是就要接受排球中心的審查。

電影局至少懂點電影,排球中心則不然。如果你是排球中心的管理者,自然希望拍的是一部宣傳中國排球的電影。不過這卻不是導演陳可辛的本意。

從最終上映的電影來看,陳可辛的野心很大,他想把這部主旋律電影從普通的「愛國主義」轉變為探討人性。所以也就有了電影中郎平的改革:打排球首先你得愛排球,你打排球不是為了其他人,而為了你自己。

這種「享受運動」的思想,回歸到了人的本性,確實要比單純的愛國主義要高明很多。只不過,對於《中國女排》這個半命題作文來說,這樣做真的可以嗎?

顯然有些人對陳可辛這樣的表達不太滿意。為了表達不滿,他們放棄了在電影中的署名權。

到了最後,竟然連「中國女排」四個字都不能用,只能叫帶有劇透色彩的「奪冠」,還正好跟去年《我和我的祖國》裡的一個故事撞名了。

你可以想像這部電影受到的挫折有多大。

而即使叫《奪冠》,但因為片中主要人物只有郎平是有名字的,所以看完後很多人都覺得這更像是一部《郎平傳》。

陳可辛堅持了他的創作思想,不過為了影片能上映,他也作出了妥協。影片中大段大段空洞的愛國標語以大號字幕的形式顯示在銀幕上,用一種廉價的方式演繹出了某些人需要的愛國主義。

雖然這破壞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讓一部傳記電影看起來更像是紀錄片,但至少有關方面滿意了,電影得以如期上映。

但實際上愛國主義可以有更高級的表現方式,只是拍慣了商業電影的香港導演們,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陳可辛如此,李仁港(《攀登者》)如此,劉偉強(《中國機長》)亦如此。

你覺得《奪冠》這部電影怎麼樣?歡迎在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歡迎關注我們的「牛魔王子說電影」頻道,每天閱讀有趣的電影娛樂資訊。

相關焦點

  • 陳可辛說《奪冠》絕不是《郎平傳》網友咋犀利回應?
    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幾代人的傳奇經歷。對許多觀眾來說,中國女排的輝煌堪稱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奪冠》從開拍到上映也一直備受關注。日前,影片導演陳可辛接受媒體訪問,就觀眾關心的問題給出解答。》絕不是《郎平傳》」這個題材跨越30、40幾年,確實是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怎麼樣去取捨?
  • 《奪冠》也能申奧?愛國情懷下掩蓋不了的爛片,它也能代表中國?
    我們今天來聊一聊一部被愛國主義情懷包裹,看似熱血勵志,實則矯揉造作、惡意曲解「功臣」的大片——《奪冠》,並且它還成為今年代表中國競爭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電影。《奪冠》確實只能叫《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它代表不了中國女排,更代表不了女排精神!
  • 為啥《中國女排》被刪成《奪冠》了?
    特別是《奪冠》,我不止一次的覺得它將會成為「春節檔」「國慶檔」的黑馬。因為我覺得這樣的熱血運動題材再配合著現在推崇的主旋律,怎麼都是爆款相。》之前叫《中國女排》,但是在疫情之前,好像是出現了一些風波,導致電影改名。
  • 陳可辛:《奪冠》不是《郎平傳》,白浪為演郎平辭掉工作
    所以他不確定這樣的評價是好事還是壞事。想跟鞏俐合作很多年,她只要站在那就是郎平《奪冠》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是郎平,對於該角色的扮演者鞏俐,陳可辛坦言和她合作這件事,自己已經想了很多年,以前也聊過一次,但一直沒能嘗試,這次很幸運,「她確實是飾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 難產528天後,中國女排燃爆中國!但別再捧殺《奪冠》了
    當中國女排在日本的主場上奪冠時,那一刻,女排對於中國來說遠不只體育那麼簡單了。就像電影裡演的,女排比賽時,不管老人還是小孩,城市、有農村、大院、弄堂。不可否認,《奪冠》真的很燃。它用女排隊員們一次次受傷,一次次艱苦訓練,一場場比賽告訴我們什麼叫女排精神。
  • 陳可辛,你真的曲解中國女排了
    微博上乍現的零星熱搜只是為了證明鞏皇的演技,而關於片子本身,毫無熱度,難道說,《奪冠》真的不好看嗎?不過真要讓我憑出個好壞,還真挺難辦,畢竟這部電影承載的精神早已經跳出了世俗的高度,不需要普通人的眼光去上下打量,毫無疑問,它就是好片。
  • 《奪冠》|你真的看懂它了嗎?
    是,很多人會說什麼《奪冠》,什麼《中國女排》,這不就是一個《郎平傳》嗎?其實不然,縱觀那三場比賽來看,郎平是唯一串聯起的關鍵點。而這只是一個切入點,至於為什麼最後呈現出的感覺是郎平傳,我想是刻意而為的,別,先別口吐芬芳,聽我分析一下。
  • 《奪冠》獲金雞獎最佳故事片,但我覺得它不真誠
    但有一種反饋的聲音是這樣的:為什麼和我期待中的不太一樣?除了郎平,電影成功地沒有讓我記住任何一個人?這部電影難道不應該叫《郎平傳》?只能這麼解釋,電影沒有驚喜。《奪冠》確實很用心地把中國女排最經典的賽事還原了,又把那些為人所知的新聞剪輯在了一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新東西。換句話說,《奪冠》拍了觀眾已知的一切,有種王菲唱的「如果再見不能紅著臉,是否還能紅著眼」的感覺。
  • 看完《奪冠》,我把感動留給中國女排
    《奪冠》圍繞它進行敘事。跨時三十多年,那麼多塊金牌,中國女排的發展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電影裡好像看不太見。  青年郎平,飾演者白浪是郎平的女兒郎平,對於中國女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電影中的戲份也實在太重,甚至有人戲言,《中國女排》不該改名《奪冠》,應該叫《郎平傳》。
  • 《奪冠》為何是一部引發爭議的「女排」電影?
    毫無疑問,中國女排主場敗給了美國女排,而此時距離中國女排五連冠已有很長時間。第三段則是贏了中國隊的郎平在鬱鬱寡歡中,毅然決定回到祖國,並大刀闊斧的進行了女排的機制改革。一時間眾說紛紜,唯獨老戰友陳忠和選擇了義無反顧的支持。一場並沒有把握的新中國女排開始了新的徵程。最後,出徵2006年巴西裡約奧運會上,創造了第二梯隊逆襲,戰勝東道主巴西女排,重返奪冠的歷程。
  • 《奪冠》評分7.4,首映僅5500萬,這個成績到底該不該慶賀
    ,確實值得可喜可賀,在蟬聯單日票房冠軍數日之後,《奪冠》的到來,直接將它趕下了神壇。改名:從《中國女排》到《奪冠》《奪冠》最初的名字叫《中國女排》,自從《戰狼》火了之後,國內電影市場掀起了一波愛國潮,後續的《
  • 《奪冠》鞏俐對空氣演戲,3頁臺詞一條過,輕鬆打破陳可辛紀錄
    因此,這也導致了有不少觀眾看完電影之後,覺得該片更適合叫《郎平傳》。看過《奪冠》之後,其實電影沒有毀掉「中國女排奪冠」的原型故事,並且在此基礎上,很好的為後輩觀眾呈現了中國女排一路奪冠背後的艱辛和付出,電影能夠達到7.3的評分,對於紀實類電影來說,還算是不錯的成績。
  • 中國女排奪冠——觀自己的影,讓別人說去吧!
    第1次看到這部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時,評分僅7分開頭,一堆差評,例如:1、電影改名背後的負面流言 2、乾脆改為
  • 中國女排《奪冠》熱映,英文名就一個單詞!絕了
    相信大家在國慶期間一定看過這部電影——《奪冠》和《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一樣作為國慶檔電影,它的上映率先拉開了國慶票房奪冠大戰。相信很多影迷都知道,《奪冠》在上映過程中,發生了對其衝擊不小的改名事件。它原名叫《中國女排》。
  • 有一種信仰叫中國女排,有一種奇蹟叫郎平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於8月17日發布再定檔海報,宣布於2020年9月30日全國公映。因疫情原因,原定於春節檔上映的電影《奪冠》於公映前夕宣布撤檔,如今王者歸來,熱血再戰!有一個民族叫中華民族,有一種精神叫女排精神,不論遇到何種困難,打不垮、拖不爛,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共渡難關。
  • 鞏俐黃渤也不扛票房了,《奪冠》就這麼撲了?
    中國女排史的影迷來說,確實是一部激動人心的電影。,就會發現整部電影真心配不上「奪冠」的名字,更不用說開始選定的「中國女排」。老女排精神之所以能激勵一代人,更多是因為這個集體的團結拼搏精神,每個成員的努力都不應該被忽略。
  • 電影《中國女排》,是怎樣一步步被改成《奪冠》的
    10月25日,電影《奪冠》上映。隨著看這部電影的觀眾越來越多,《奪冠》票房在不斷上漲的同時,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議聲也越來越大。和其他電影不同的是,《奪冠》的爭議焦點,並不在這部電影是不是好看上,而在大部分觀眾,都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評價這部電影上。
  • 《奪冠》:我不知道現在人們還需不需要中國女排,但我需要
    一個多月前,在《奪冠》重新定檔的當天,導演陳可辛在微博中感嘆道:「拍了二十三年電影,以前歷盡的所有酸甜苦辣,在這都不算什麼。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四個字。中國女排是精神,是信仰。因此,自從得知陳可辛要拍《中國女排》之後,我已經又期待又忐忑了。一方面,體育類的電影確實不好拍,一不小心就會拍成一部賽事紀錄片,缺少藝術感。
  • 《奪冠》的白與黑
    《奪冠》等於《郎平傳》?電影《奪冠》開播時,就以郎平初入中國女排為影片的切入點。不可否認,作為一部"體育電影",《奪冠》中對女排姑娘球場內外的展現手法確實不俗,尤其是幾乎在影片中大到打球細節,小到服裝配置,將賽場上的真實情況進行一比一還原都盡顯用心。
  • 《奪冠》:打碎中國女排濾鏡,還是不是一部好的體育電影?
    中國女排》)是陳可辛內地化的又一次大膽嘗試,雖有爭議,卻還好看。陳忠和抗議,遭遇到刪改,整體像「郎平傳」不是「中國女排」,袁偉民和老女排沒有名姓,郎平和陳忠和後半段戲份較多像CP,黃渤的感覺不太像運動員……所有這些缺點我都先說,這是本片繞不過去的巨大爭議。但《奪冠》,就真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