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人社部門作為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的民生部門,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來,福建全省人社系統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傳承發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閩東扶貧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突出職能優勢,聚焦精準,督戰一體,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
精準施策 就業扶貧增收入
「以前除了幹家務活、照看小孩等外,我從未想到能在家就有穩定收入。如今,我不出門就能接收訂單,兼顧家務活的同時,又增加了家裡的收入,感覺特別好。」龍巖市永定區溪口村貧困人員沈旺洪是永定區旺達服裝加工廠的法定代表人,在加工廠門口,「扶貧車間」四個大字特別醒目。
2016年,沈旺洪在縣、鄉人社部門、脫貧辦和包村工作隊的政策宣傳和思想引領下,及時轉變就業觀念,通過免費農民技能培訓、小額貼息貸款等扶貧政策,創建了扶貧車間,吸納了貧困人員進行再就業再生產,實現扶貧「輸血」向「造血」的轉變。該扶貧車間採用「公司+貧困戶+農戶」的運營模式,主要生產拉鏈、腰帶等製衣半成品,是全鎮唯一的貧困人員註冊企業。
「能有今天得感謝人社部門的幫助和支持!扶貧車間還有6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每人年均可增收3萬多元。」沈旺洪說。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和沈旺洪一樣,越來越多貧困勞動力通過就業扶貧拔掉「窮根」。記者從福建省勞動就業服務局獲悉,截至目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中,有就業意願127999人,實現就業127835人,就業率99.87%。
要做到精準扶貧,對貧困戶就得有精準的了解。2018年初,福建省建立精準就業扶貧實名制資料庫,數據實現到村到戶到人,涵蓋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15.52萬戶、43.98萬名貧困人口的姓名、年齡、學歷、家庭成員等個人基礎信息,以及貧困勞動力的就業現狀、就業經歷、培訓意向、技能培訓、就業扶持等情況。通過摸清家底、核准到位、及時更新,做到全省就業扶貧工作「心中有數」。
2019年年初,福建省研發全省就業扶貧信息監測平臺,實現全省就業扶貧「掛圖作戰」。在監測平臺大屏幕上,記者看到,輕點滑鼠,每個縣的就業扶貧、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安置等落實情況一目了然。
福建省勞動就業服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精準就業扶貧實名制資料庫已實現省、市、縣、鄉四級聯網,從資料庫中比對出的綜合分析和監測情況每月會自動更新到監測平臺上。平臺對有就業意願但未實現就業的貧困勞動力從多方面進行精準分析,提出針對性就業幫扶舉措,同時建立就業扶貧監測月調度通報制度,督促各地就業服務機構制定「一對一」就業幫扶計劃,讓有就業意願的貧困勞動力早日實現就業。
針對年齡偏大、技能偏低、經多次推薦仍難實現就業的貧困勞動力,福建省通過開發綠化、保安、保潔、護林、養老、河道清理等公益性崗位,精準就業兜底,打通就業扶貧「最後一公裡」。截至目前,全省已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能力特別弱的貧困勞動力10462人。
精準培訓 技能扶貧強素質
「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職業能力是就業創業之基,貧困人員要實現穩定就業,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掌握一技之長,提升勞動能力。
三明市寧化縣城郊鎮社背村村民邱位飛因病雙目失明,家中還有兩個念小學的孩子。他家在2014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經過縣人社局及縣殘聯推薦,他參加了省裡舉辦的盲人按摩培訓班,並在人社部門的幫助下開辦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由於技術精湛,他的生意做得很是紅火,每年收入幾萬元,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挺直了腰杆,撐起了全家脫貧的希望。
南平市順昌縣嵐下鄉東坑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張惠和參加縣鄉舉辦的燈籠工藝培訓班後,開始了靠這門手藝活的增收路。2018年,做起燈籠還沒那麼熟練的他就增加了1萬多元的收入,2019年增加了2萬元的收入。如今,他還帶了徒弟共同致富。
為提高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技能水平,福建全省人社系統緊緊圍繞政策搭臺、技能培訓、職業教育,依託技工院校、龍頭企業所屬培訓機構等資源,深度對接貧困家庭子女、貧困勞動力等就業困難群體,免費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並按規定給予培訓補貼和生活費補助,努力實現每個有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的貧困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有效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助力技能扶貧。
截至目前,福建全省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中,有培訓意願的45749人,成功培訓45736人,參加培訓率99.97%。
精準兜底 社保扶貧保生活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對於勞動能力弱的老、病、殘等貧困人員,具有保障基本生活的兜底功能。
建甌市玉山鎮上房村的陳麗英,6年前患重病,巨額的手術費、醫藥費不僅花光了她多年的積蓄,也令她負債纍纍,加之重病後一直無法行走,喪失勞動力,種種打擊令陳麗英的生活直接跌入谷底。建甌市城鄉居民社保中心工作人員開展精準扶貧入戶調查走訪時,了解到陳麗英的具體情況,並著手為她辦理社會保障卡。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陳麗雲參保的必要材料全部缺失,是典型的「三無」人員。經過一番研究,工作人員決定,排除萬難為陳麗英辦好參保事項。經過數月的努力,2019年6月20日,建甌市城鄉居民社保中心工作人員、玉山鎮勞動保障所所長、玉山鎮農商銀行工作人員為陳麗英上門辦理社會保障卡。一應手續全都完成後,陳麗英的生活從此有了保障。
針對因特殊情況未參保及領取養老金的人員,福建省人社部門多次組織入戶走訪調查,並將核實掌握的情況第一時間反饋至各鄉鎮、街道,及時動員符合參保條件未參保的困難人員參保。
對於一些特殊類型人員沒社保卡的,福建省要求各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員協調金融機構上門辦理;對於外出務工的困難人群,直接電話或微信建立聯繫,儘量協調其在工閒或者假期回鄉辦理參保登記;對於更換號碼及住所的「失聯人員」,通過走訪鄰居及親戚,多方取得聯繫方式,並協助困難人員參保,點對點逐個擊破難題,全面掃清社保扶貧道路上的障礙,做到應保盡保。
全省人社系統堅持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持續加強養老保險參保動態管理,不斷完善養老金發放預警和監控機制,全面推進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最低繳費標準200元全額代繳政策,確保貧困人員基本養老保險應保盡保、應發盡發、應繳盡繳。今年上半年,福建省貧困人員已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7.25萬人,實現應保盡保;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23.85萬老年貧困人員領取養老金,實現應發盡發;繳費階段貧困人員中已完成代繳36.78萬人,實現應繳盡繳。
精準引才 人才扶貧促發展
2018年7月25日,福建省寧德市閩東醫院耳科全體醫生早早到崗,迎接一次難得的「實訓課」——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馬芙蓉帶領黨員醫療專家團隊第6次來到這裡,手把手教他們開展高難度的人工耳蝸植入術。「我們科室來幫扶的人員有臨床經驗豐富的專家、還有基因篩查專家、聽力專家。哪天我自己走不動的時候,後面還有人繼續堅持下去。」馬芙蓉說。兩年來,馬芙蓉教授共籌集慈善救助經費293萬元,救治貧困家庭的聾啞兒童26位。
為了響應習總書記「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號召,福建省人社廳推出「師帶徒」精準扶貧模式,由福建當地推薦優秀的中青年醫生,經過遴選擇優,以拜師模式與京城國家級名醫結為對子,當地政府在政策和經費上予以保障配合,不僅創造了高端醫療人才服務基層的創新模式,還引發老區、原中央蘇區高位嫁接高端醫療人才的「回歸效應」。
2017年以來,福建省人社廳共41次組織22批136名北京醫務專家赴連城、長汀、政和、浦城等20個革命老區及扶貧開發重點縣進行醫療幫扶;累計義診病人9870人次,開展大小講座88場,解決疑難病例109例,指導危重患者搶救39例,免費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手術213人、減免費用584.1萬元,並資助73位癌症家庭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讓「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基層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最高醫療待遇。他們還建立名醫工作室和導師工作室82個,培養基層醫療骨幹336人。
據了解,「師帶徒」活動開展以來,福建已成功探索出以「送出去」培養為主的「龍巖模式」、以「請進來」幫扶為主的「漳州模式」、以「團隊幫扶」和「慈善救助」相結合的「寧德模式」,促成了83名京滬醫療專家的柔性引進、174名中青年醫療骨幹與專家結成師徒關係。
人才智力是民生之擎,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在人的觀念、能力、幹勁,貧困地區最缺的是人才。福建全省人社系統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雙促進,通過開展「智惠八閩」專家服務鄉村振興專項行動、海歸英才八閩行、「師帶徒」引鳳還巢計劃等別具特色的引才舉措,柔性引才、拴心留才、幫扶育才,著力構建體制活、政策優、環境好的人才生態環境,聚天下英才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突出職能優勢 踐行初心使命——福建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社扶貧工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