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在喜劇與悲劇的中間

2021-02-22 劇場摩天輪

很多人都是看著顧寶明演的喜劇長大的,他不過於戲劇化的喜劇特質,詮釋小人物的悲與喜,特別動人。曾經為了逃避父親的期望而想去跑船,後來卻因緣際會走上戲劇這條路,當年,在父親期望的眼神下,顧寶明看見自己性格上的扭曲與荒謬,走上了喜劇這條路,「因為荒謬,我看見:快樂的背後,不全然只有快樂。歡笑中也有悲傷,而悲傷自有來處。」

顧寶明的FACEBOOK寫著:「表演是生命的詮釋」。

臺上,他是用生命引人發噱的喜劇演員。

臺下,他是一輩子都在「尋找快樂」的人。

快樂的背後,並不全然只有快樂,還有經過悲傷淬鍊之後的淡定與寧靜。



逃避父親想跑船 卻走上劇場路


「本來,我應該是當個船員,跑船去的。」演了近四十年的戲,「連背影都是戲」的顧寶明,並非科班出身。高中時,念的是水產學校,從蘇澳、基隆一路念到東港,「我是環島旅行,高中就換了三間學校。」

顧寶明念水產學校唯一的原因:逃避父親。顧寶明說,從小,父親就對他和弟弟的期望很高,希望兄弟兩人好好念書,出人頭地。「痛苦的是,我做不到;而父親也知道我做不到。」顧寶明對念書毫無興趣,一心想著畢業後就去跑船,到外面看看世界,也逃避對父親的愧疚。

不愛念書的他,曠課時數太多,學校一所換過一所,「大過不犯,小過不斷」,顧寶明回想起來,青春年少的他,是在追尋什麼,又在逃避什麼。為了逃避無法面對父親的痛苦,他喜歡在學校同樂會上搞笑演出,看見別人笑。

當船員的規畫,終究因為志不在此,宣告失敗。退伍後,顧寶明在報紙上看到教師劇藝社招生的訊息,耐不住心中對表演的渴望,報名參加甄選,一腳踏進劇場,他的人生也走向從小就夢想、卻躊躇不敢前進的那條路。

顧寶明白天在五堵一間貨櫃場工作,晚上就去劇藝社演戲。說是演戲,也只是臺詞不多的跑龍套角色。他的第一個「喜劇」角色,是在一出反共話劇《流毒》扮演共產黨。

「那個年代演共-產-黨,就是醜化,臉上畫痲子,歪嘴斜眼,就對了。」顧寶明自嘲,那時的他,演戲是無師沒自通,但又自得其樂。用丑角的表演方式來醜化,沒想到,演起來卻變成好笑,觀眾笑開了,他看反應不錯,還自己加臺詞。

戲裡有開槍的橋段,演出時狀況不斷。臺上開槍,負責拉紙炮的舞監卻沒拉,槍沒響;沒開槍時,後臺卻傳來紙炮聲,觀眾看得霧煞煞,卻也覺得好笑。「當年,除了軍中話劇團,大家都是業餘,那有專業可言,但大夥湊起來,一臺戲也就演起來了。」演戲的,全憑熱情。看戲的,拿的是免費票。因為,賣票,沒人買,還有人為了躲雨才誤闖劇場看戲。


參加蘭陵劇坊 真正獲得戲劇的啟蒙

1980年代,臺灣實驗劇場先驅蘭陵劇坊創立,顧寶明參加《荷珠新配》演出,才算真正獲得戲劇上的啟蒙。從國外學成歸國的吳靜吉,帶領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卓明等一群對戲劇有熱忱的年輕人,進行身體的開發與探索。

顧寶明說,蘭陵的訓練,有時不是為了演一齣戲,不急於得到結果,而是為了尋找一種方法,那是一個很安定的尋找過程。當時,顧寶明也在張小燕主持的電視節目「綜藝100」演出短劇,「電視和劇場是完全不同的生態,電視講求快速,劇本只是參考,演員要大量提供喜劇素材,發展出更好笑的點子,播出後,效果出來了,也就完成;劇場不一樣,是不斷地反省、檢討與推翻。」

改編自京劇《荷珠配》的《荷珠新配》,顧寶明飾演第二版的趙旺。「《荷珠新配》雖然從傳統京劇出發,又不是京劇;採用了京劇,又不唱京劇,有的只是京劇的節奏及形式。」顧寶明看到戲劇的包容性,可以類似什麼,也可以否定什麼,也可以另創一格。「大家在創造一個新的空間,以另一個角度看世界。而這個被重新創造的世界,又和現實的世界相互呼應。」

吳靜吉的訓練方式,讓顧寶明學到:面對自己,打開自己;另一位資深戲劇學者暨導演汪其楣,則深深影響顧寶明作為演員的態度:演員必須是超越一切的異類。顧寶明總要拚了命,才能達到汪其楣一點點的要求。數十年來,他把這句話奉為圭臬,永遠抱著敬重的態度、開放的心胸面對這個工作,因為,戲劇,是所有人努力才誕生出來的。

「年輕時,不明白劇場真正的價值在那裡,但觀念進來了,讓一心想成為演員的我有了方向,就跟著一路勇往直前。」劇場特殊的魅力,讓顧寶明眷戀:「臺上臺下的呼吸,可以像海浪,可以是狂風暴雨,也可以風和日麗,好像歷經一場心靈的按摩。」


演出《暗戀桃花源》 又一次全新洗禮


1986年,顧寶明參加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演出,又是一次全新的洗禮。一個舞臺,兩齣戲,悲(暗戀)、喜(桃花源)交織。「即興,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是新鮮而有趣的,開始排戲,就是編劇的開始,由導演賴聲川下狀況,演員接下來發展,最後再由導演編織、取捨。戲排了半年,劇本完成,演員也成熟了,戲就開演。」

「〈桃花源〉玩的是義大利喜劇的東西,擺明了欺負你,卻又覺得好笑。」顧寶明認為,他飾演的袁老闆看似喜劇人物,卻是不折不扣的悲劇人物。有點小聰明,耍了些手段,把老陶的妻子春花搶了過來,看似贏家,但後來的生活並不好過,袁老闆的痛苦不亞於老陶。

「〈桃花源〉笑鬧的背後,有著更沉重的課題,那就是,人的真正欲望是什麼?我們有沒有好好面對自己的欲望?人性,毫不保留被攤開來檢視。」

「〈桃花源〉的袁老闆,到手的東西不再美好;〈暗戀〉裡的江濱柳,追憶的都是在戰亂中失散的上海戀人,沒看到眼前的另一半。兩個人不都是活在錯覺裡,這齣戲讓我們學習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當下。」顧寶明認為,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賴聲川,戲劇裡常蘊含著一種能量,由小見大,在道德感已經漸漸流失的現代社會,是相當珍貴的。


惺惺相惜 李國修說:「只有他能逗我笑」

好友李國修1986年創立屏風表演班,顧寶明參與了屏風前期幾個重要作品《西出陽關》、《半裡長城》的演出。「已經25年了,回想起來好像還是昨天。」舞臺上演盡多少悲歡離合,顧寶明說,真正碰到老友的離去,還是無法接受。

「我和國修特別聊得來,好像一點就通。那時的我們,創作欲望強烈,已經快上臺了,還在推翻一些事。」「我關注的是關於人性的探討;國修則是鬼點子不斷,是經營喜劇邏輯性及結構性高手中的高手。」顧寶明形容老友有著「三溫暖」式的情懷,內心充滿了愛,不斷滋長,從未熄滅。喜歡哭,哭了以後大笑,大笑以後又哭。

1990年代以後,顧寶明把重心轉往電視電影發展,和屏風的合作機會少了,直到二○○九年才又在《合法犯罪》同臺飆戲。那年,李國修笑說,這齣戲是「中年老男人的《痞子英雄》」。

李國修說:「顧寶明是一位很好的對手,只有他能逗我笑,但他讓我孤單了十五年。」老友惺惺相惜的話猶在耳,李國修卻先從人生的舞臺謝幕,「雖然不舍,但我也為他高興,把屏風經營得有聲有色,搞起一個劇團,留下許多作品,也算功德圓滿,沒有虛度。」顧寶明說。


演員的功課 永遠的人性探索

或許因為宗教信仰,或許是年歲的增長,現在的顧寶明,安靜而淡定。問他除了演戲,有什麼娛樂、嗜好?歪著頭想了許久:「每天一杯咖啡吧!」年輕時喜歡和朋友喝酒搏感情,每天兩包煙找靈感,現在全戒了。「以前要靠菸酒解決問題,卻被它給控制住,不如靠自己平靜的心。」

顧寶明說,年輕時的他,熱情而衝動;現在的他,豐富而冷靜,生活變得更輕鬆。近十年來和顧寶明密切合作的果陀劇場導演梁志民則說,生活裡的寶哥,依舊喜歡講笑話,是個願意傾聽的好朋友;戲劇裡的寶哥,嚴謹而專注,永遠準時到排練場,對詞看劇本,導演可以放心把「任務」交給他完成。

梁志民眼中的顧寶明,怎麼看都不像女生,在戲裡扮男扮女,更能製造出反差的笑果;更重要的是,顧寶明不過於戲劇化的喜劇特質,詮釋小人物的悲與喜,特別動人,如同日本國民電影《男人真命苦》的主人翁寅次郎。

顧寶明演喜劇,看到的總是人物背後更深層的心理狀態。「《超級奶爸》某種程度是臺灣單親家庭的縮影,一個弱勢的爸爸,為了愛,完成一次最精採的『表演』,這位奶爸處理的不只是親子關係,而是男性如何在困境中處理自己。」

「人性,才是真正的角色。」顧寶明說,這是他樂於當個演員、勝過編導的原因。透過戲劇,他一直在探索:情緒背後到底是什麼?地球有幾十億的人口,人性就有幾十億種,演員一輩子的功課就是,每次的演出都是新的角色。

「一個演員,只是站在臺上說我在冬天,這是不夠冷的;只是站在臺上說我在沙漠裡,這是不夠熱的。」顧寶明說,卅多年前畫痲子演「喜劇」的他,演的只是喜劇的表象,「表面,是梳化妝師該關心的事;演員要注意的是『裡面』的東西。」

在流浪中學習 整理自己也認識人性

當年,在父親期望的眼神下,顧寶明看見自己性格上的扭曲與荒謬,走上了喜劇這條路,「因為荒謬,我看見:快樂的背後,不全然只有快樂。歡笑中也有悲傷,而悲傷自有來處。」他看到喜劇的力量,能讓觀眾在冷不設防下接納一些觀點。

年輕時沒去跑船,當了演員。顧寶明從一個舞臺流浪到另一個舞臺,這才發覺:演員、船員,都是漂泊的行業,都在流浪中學習。顧寶明在戲劇的船上看世界,整理自己,也認識人性。

過去那個帶著悲劇性格的喜劇演員顧寶明,如今,站在更高處看自己:「現在的我,走在喜劇與悲劇的中間。」顧寶明說:「人間需要點笑聲,我很樂意帶來歡樂,但希望透過喜劇談一些事情。」

人物小檔案

高中時先後就讀於蘇澳、基隆、東港三所水產學校,原計劃當船員,退伍後,加入教師劇藝社,一腳踏進劇場界。

參加張小燕主持的《綜藝100》短劇演出,打開知名度,活躍於劇場、電視、電影圈。曾參與蘭陵劇坊、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重要作品演出。

得獎紀錄:1982年,《他不重,他是我兄弟》獲金鐘獎最佳男演員獎;1992年,電影《暗戀桃花源》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獎;2006年,《炮彈與菜刀》獲金鐘獎迷你劇集最佳男配角獎。

劇場演出作品:《荷珠新配》、《今生今世》、《暗戀桃花源》、《圓環物語》、《西出陽關》、《半裡長城》、《ART》、《公寓春光》、《合法犯罪》、《動物園》等。

本文轉載自網絡,出處為《PAR表演藝術》,作者李玉玲,圖片來源於網絡

楊小亂:當年剛剛接觸臺灣的戲劇作品,就常看到別人談起臺灣的「劇場三寶」,分別是金士傑、顧寶明、李立群。其他兩位常有作品在大陸上演,但是顧寶明雖然也常在大陸拍戲,但是都並非主要角色,也缺少如其他兩位的曝光率,所以知名度沒有那麼高,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92年電影版《暗戀桃花源》裡欣賞到他原汁原味呈現的原版袁老闆。

再過一周,由果陀劇場帶來的,由顧寶明和郎祖筠主演,陳樂融編劇,梁志民導演的舞臺劇《接送情》即將於上海人民大舞臺進行首演。

《接送情》講被時代撕碎的人生,如何靠著小人物之間相儒以沫的感情拼接縫合,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互相倚靠與扶持的愛,浮沉於人世的我們將不知會毀壞到何種地步。

所以接送情的落腳點還是在一個「情」字上。時代是背景,人與人相儒以沫的情感才是重點,也是放諸任何年代都成立與存在的。

真情好戲,切勿錯過,劇場見!


臺灣果陀劇場《接送情》

時間:2016年1月15-16日19:15、1月17日14:00

地點:上海人民大舞臺

票價:880/680/480/380/280/180

相關焦點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四大悲劇
    今天帶來的是6月第一篇推送~作者最近終於拜讀了莎翁最著名的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四大悲劇包括:麥克白、李爾王、奧賽羅、哈姆雷特。四大喜劇包括: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今天這篇主要是會給大家介紹一下每本書的大概故事情節,還有每本作品的一個大致風格和作者個人閱讀感受。
  • 莎士比亞四大喜劇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經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莎士比亞說」這樣的句子,說到莎士比亞,不得不提的是莎翁的四大喜劇與四大悲劇。
  • 高開低走的《我是餘歡水》:悲劇,喜劇?人生哪有這麼多逆流而上
    《我是餘歡水》這部劇,在豆瓣上演了一出高開低走,剛開播時高達8.6分,前段時間因為很多爭議被狂刷一星跌倒7.2分,最終定格在7.4分。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餘歡水》的亮點在於,這是一部無法界定是悲劇還是喜劇的作品。雖然如果我們打開彈幕,看到最多的就是「哈哈哈」,中間有很多橋段都很有意思,但是喜劇化的手法,卻無法避免悲劇內核。什麼是好的喜劇?
  • 你看的喜劇其實是悲劇,另類解讀周星馳電影,他演的男主無一善終
    作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戲劇大師,周星馳的帶給了我們數不清的經典喜劇,但是他也曾不止一次在採訪中說道,自己演的是悲劇而不是喜劇。幼年的我無知一笑而過,成年之後再回味這些經典的時候,隨仍舊大笑,心頭卻多了一份沉重。《審死官》宋世傑一家全被害死。
  • 《我是餘歡水》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寫到:「不過在戲臺上罷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譏諷又不過是喜劇的變簡的一支流。」而在電視劇《我是餘歡水》中,觀眾可以同時感受到悲劇、喜劇和譏諷的交織存在。
  • 《棟篤神探》:喜劇or悲劇!
    實在無法想像一部如此輕鬆詼諧的喜劇竟然要用這樣的大悲劇來結尾。TVB的編劇又一次讓我大跌眼鏡,實在該罵!這個莫探員手腳慢體能差,樓梯爬不動,七旬老婦也追不上,更是一跑步就會犯哮喘,沒半點英勇神探的樣子,不過他頭腦聰明,智商一流,總是能在微細的蛛絲馬跡之中發現事情的真相,用常人想不到的辦法布局引罪犯入甕,而且每每成功,算得上是非典型的另類神探。與神探相對的,應該是奇案,不過這裡基本不關探案什麼事情,裡面幾個案件的水準,別說CSI了,就連TVB本身偵破劇的平均水平都沒有達到,幾無懸念可言。
  • 《武狀元蘇乞兒》:喜劇與悲劇 一枚硬幣的兩面,回顧經典!
    《武狀元蘇乞兒》這部電影在電視上估計已經看了無數遍了,以前不論什麼頻道,只要一放必定會看完,那些熟悉的劇情早已爛熟於心,甚至不用多想就能說出接下來的臺詞,是星爺經典中的經典,而且是一部悲劇和喜劇相結合的電影,悲中帶喜,喜中帶悲,這跟之前看的那些是不一樣的。
  • 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
    他一生的創作非常豐富,主要有兩部長篇敘事詩,154首14行詩和37個劇本。莎士比亞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其中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戲劇作品,又以「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最為突出。他的作品常常成為藝術家的靈感之源,文藝復興以後大量的繪畫作品取材於他的創作。
  • 從《新喜劇之王》解讀喜劇片的喜劇外殼和悲劇內核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個觀點也早就被業內業外的人所接受,可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理解這個觀點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從《新喜劇之王》入手,分析喜劇片的喜劇外殼和悲劇內核,回答三個問題:1.《新喜劇之王》真的一無是處嗎?2.喜劇片憑藉什麼讓我們發笑?
  • 從《摩登時代》小人物的荒誕境遇,分析如何運用喜劇因素講述悲劇
    作為上世紀最負盛名的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特別擅長運用肢體語言和誇張行為講故事,他影片裡的世界,誇張、怪誕、讓人捧腹,仔細回味又讓人笑不出來。喜劇通過人物荒誕不羈的行為,讓觀眾對人物遭遇產生同情,繼而帶來片刻優越感以產生歡愉。喜劇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悲劇。卓別林的影片,無一不在講述悲劇,不同年齡段觀看會產生不一樣的人生理解,看懂他時,多已明白生活的沉重,包括我在內,所以我想從三個方面寫寫影片如何巧用喜劇因素,表達其悲劇內核。
  • 喜劇之王周星馳:我其實是一個悲劇
    喜劇喜劇,顧名思義,情景歡喜,只為博人一笑。然而,著名的喜劇演員陳佩斯曾經說過:「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話看似有些矛盾,卻是道出了喜劇人歡笑面龐下潛藏的孤獨靈魂。你盡可以從《唐伯虎點秋香》中搞怪卻又倜儻的唐伯虎愛上他,可以從《九品芝麻官》中不著調卻代表正義的白面包青天愛上他,更可以從大話西遊裡那個喜感卻悲情的孫悟空愛上他。但是無論你是通過哪部電影愛上他,你最終一定都會迷戀上他的一部作品,《喜劇之王》。
  • 黑色喜劇下的悲劇現實《大佛普拉斯》
    慈悲的佛像中也能藏著屍體,在壓抑的市井中,又有多少悲傷的人間喜劇在上演。《大佛普拉斯》大概是2017年最值得觀看的電影之一了,荒謬的事實以平靜的敘述,殘忍與柔情並列在一起。黑白與彩色畫面的巧妙運用以展現社會底層小人物生存的艱辛,充斥著黑色幽默的喜劇卻映照著現實的悲劇命運。
  • 你們喜歡看悲劇還是喜劇?
    你們喜歡看悲劇還是喜劇?我們都知道,文藝作品有喜劇和悲劇之分,魯迅曾經這樣說: 「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話出自於魯迅,講得也很透徹。其實,這句話一開始是這樣的,「不過在戲臺上罷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卓別林究竟是喜劇之王還是悲劇之王?他放棄了世俗的低級趣味
    有些影迷們為了表達自己與世俗不同的觀點,總是說高級喜劇的內核是悲涼的色彩。作為人類電影史上喜劇的老祖宗,這麼一來卓別林的定義就模糊了,他到底是喜劇大師還是悲劇大師呢?卓別林的喜劇為什麼可以稱之為高端?就是因為他喜劇裡面的的悲劇因素往往照射出這個社會最陰暗的一面。
  • 《半個喜劇》,其實是整個悲劇
    這世界上的電影分為喜劇和悲劇,可是《半個喜劇》又是悲劇又是喜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他的眼中,這些就像是沒有發生過一樣,或者是這些就是家常便飯。他和鄭多多是多年的同學,家裡條件不好,卻有自己的音樂夢。沒有住所,他住在鄭多多家裡,工作在鄭多多爸爸的公司,而且鄭多多還答應給他解決戶口的問題。所以,他不敢忤逆鄭多多的意思,也不敢不聽鄭多多的話,他的前途和命運全部掌握在鄭多多的手裡。
  • 《暗戀桃花源》:愛情的喜劇與悲劇
    某劇場這晚迎來現代愛情悲劇《暗戀》和古裝愛情喜劇《桃花源》兩個不相干的劇組,因為都與之籤定了當晚的彩排合約、又都是演出在即,雙方發生爭執只為獨佔唯一的舞臺,結果誰都不願相讓只能間隔著排戲。現代悲劇裡,江濱柳(金士傑)和雲之凡(林青霞)在上海戰亂時生出愛情,無奈一別竟是杳無音信大半生,江濱柳幾十年來不間斷的尋找雲之凡從來無果,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他拿看似美滿的家庭事業比對永藏在心間的對雲之凡的單純愛戀,只覺空落。
  • 由周星馳抵押房產的悲劇聯想到其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演員?
    我們公認的對周星馳的標籤是喜劇演員,而且是無釐頭式的喜劇的代表。那麼何為周氏喜劇?何為無釐頭式的喜劇?一直以來都不能有一個很好的界定。我們觀看周氏的喜劇,我們發現他的笑點經常是抽瘋式的,亦或是自殘式的,又或者是虐人式的。表情誇張,灰頭土臉,被人狂暴。
  • 周星馳的《喜劇之王》:真正的喜劇,其實是悲劇
    第一遍看星爺的《喜劇之王》時,笑得合不攏嘴,只知道星爺的人設,從來都是一個喜劇演員,從來都是來搞笑的。可是現在再看,竟從頭到尾笑不出來,一直有種悲涼。沒有悲劇的鋪墊,怎麼可能演出真正的喜劇?所以很多人說喜劇不過是悲劇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罷了,那麼這種悲涼到底來自哪裡呢?
  • 吳孟達:喜劇演員的一生通常是悲劇
    文/席不畏有人說:「喜劇演員把歡笑帶給觀眾,把悲傷獨自承受,喜劇演員的一生通常是悲劇。」就像醫生救死扶傷無數,卻無法讓自己擺脫病痛的折磨;畫家能把所見事物畫得栩栩如生,卻無法畫出一張滿意的自畫像;喜劇演員能帶給所有觀眾歡笑,卻無法笑面自己的人生。2021年2月27日,陪伴無數90後成長的憨厚大叔,吳孟達走了,享年70。
  • 喜劇中也會發現悲劇的部分
    晨報記者 殷 茵20世紀90年代,《我愛我家》開創了中國內地情景喜劇先河,自那以後,各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情景喜劇,上海也有著別具一格的海派情景喜劇,《緣來一家門》《七彩哈哈鏡》《老娘舅》《開心公寓》紛紛登上螢屏。近年來,海派情景喜劇逐漸式微,縱有新節目上檔,也如流星般匆匆而過,難覓真正有市場號召力的作品,成為整個行業人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