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謊言也溫暖
——簡評影片《我和我的家鄉》
文/王奕鑑
與《我和我的祖國》一樣,國慶檔獻禮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同樣採用了分段式的敘事結構,以「家、國」為貫穿全篇的精神主線,通過大量對比和戲劇衝突,加以鏡頭的巧妙切換、演員生動自然的演技,向觀眾展現出了一部完成度相當可觀的歌頌型喜劇電影。
作為一部國慶檔合家歡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很好地把握住了影片的總體基調:歡樂中體現真情實感。五個故事雖然風格迥異,但在主題性、情節性和娛樂性上都比《我和我的祖國》有了更好地融合:或捧腹大笑,或潸然淚下,寓教於樂,既給予了觀眾深刻的觀影體驗,又將社會主旋律如春風化雨般表現出來。整部影片以「家國」為顯性線索,以「謊言」為隱性線索,五個故事,騙保、搞噱頭、為父親編織謊言的溫巢、隱瞞自己的貢獻、騙老婆,用愛串連起一個個善意的謊言,讓影片變得有溫度,有內涵。
以「謊言」推進情節的發展是導演們精心設計的一步好棋。想要完美展現喜劇效果,除了安排演員的特殊肢體語言外,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編織各種誤會和巧合,即製造矛盾,在《我和我的家鄉》中,「撒謊」就是安排的最大矛盾點。《北京好人》是典型的京味喜劇,故事通過「騙保」展開,為了維護謊言,主人公和醫生護士鬧出了許多滑稽的事。《神筆馬亮》也是延續了「騰式幽默」,依舊是開心麻花的製作班底,沈騰和馬麗的搭配依舊默契又完美。故事同樣也是通過「騙妻子自己在西方學美術,實際上下鄉扶貧」展開,也是為了維護謊言而努力。「謊言」的設置就是為了一次又一次無限接近事實真相,卻一次又一次偏離真相,一次比一次強烈、艱難,做到曲折、迴旋,將其推入絕境又峰迴路轉。為了讓謊言能夠圓下去,主人公就得做更多的事、撒更多的謊,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卻合情合理。同時能揪住觀眾的心,讓觀眾隨著故事發展而變換情緒,讓觀眾與主人公之間產生共鳴。《剪刀手愛德華》的音效剪輯師理察·安德森認為「電影要能與觀眾產生共鳴。」而「謊言」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為了圓謊所安排的一切都是空白的,都「有可寫」,給予了大量想像空間,讓人「提心弔膽」。
巧妙的鏡頭切換讓情感更加豐富,讓「謊言」更加溫暖。《我和我的家鄉》裡,最有代表性的鏡頭就是在《最後一課》這個單元裡。兩個長鏡頭,第一個是裝修房子,從搖臂到手持攝影機,鏡頭跟著人物走,跟著人物的變換轉換拍攝對象,形成短時間內密集的信息呈現。第二個長鏡頭是老範循著記憶走當年的那條路,通過平行剪輯,現在與過去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與心靈衝擊,催人淚下。巧合的是,這兩段長鏡頭,一個是在鑄造謊言的溫巢,一個卻是謊言瀕臨崩塌的前兆,讓對比更震撼人心,將情感推到最高峰。它讓觀眾先慢慢沉入海底,一點一點品嘗五味雜陳,當所有情緒在心口達到飽和之時,來了一次情感的大爆發,讓噴湧而出的情緒淹沒觀眾。平行的剪輯營造出一種錯亂感,老範所執著的、所懷念的通過錯亂的時間、時空慢慢浮出水面,大家所隱藏的也都在一一浮現。大家為了幫助痴呆老人,重現當年場景,雖然一切只是謊言,卻充斥著學生對老師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充滿「愛」的謊言,依舊能溫熱心田。
以愛為基,謊言也溫暖。
下鄉扶貧、農村醫保、家鄉振興、毛烏素治沙、農村支教……這些在我們印象中極為枯燥的專題竟然有一天能讓我們淚水縱橫。「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雖然一個個謊言都並非真實,卻都是為了國家繁榮、人民幸福而鑄就的精神家園,見微知著,從一件件小事引申到大格局、大方向,既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又表現了祖國的飛速發展與進步。
一部影片,有旱地甘霖,也有暖心篝火;有小人小物,也有高屋建瓴,以小見大,娓娓道來,既能讓人捧腹,也能讓人拭淚,便擁有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