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陸雨彤
「國慶」的日曆翻篇兒了,但國慶檔影片的餘溫還在。昨天,一部《我和我的家鄉》看下來,感覺花40元看了五部電影。加之前兩部《奪冠》、《姜子牙》,昨天才有種「酒足飯飽」的滿足感。
受疫情影響,電影市場關閉了大半年。影響的不僅是票房數字和觀眾的觀影心理,更重要的是阻塞了電影行業的運轉。今年的國慶檔,雖不能與往年同日而語,卻夯實了《八佰》之後影院恢復有序運轉的基石。搶跑的《奪冠》、如期而至的《姜子牙》,免不了承襲眾口難調的客觀規律,但票房是穩住了。
《奪冠》因陳可辛,鞏俐,中國女排的加持,國人骨子裡那股「不服輸「的精氣神兒無形中被激發。《姜子牙》趁著前作《哪吒》的東風,成為大部分觀眾國慶當天觀影的首選。本人便是其中一例。雖然《姜子牙》的表現有些差強人意,令期望值過高的觀眾有些小失落,但首日票房創了3.42億的日票房紀錄。
要說觀影中最過癮,感觸最深刻的還是要數《我和我的家鄉》了。這部「後來居上」的影片,從十月二號開始,就呈現出「一片獨大」的態勢。截止到前日,總票房已達22.25億元。以絕對的優勢成為票房冠軍。
這部由張藝謀總監製,寧浩總導演,張一白總策劃,以及徐崢、陳思成、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為核心的主創團隊,完成了此片最重要的創作資源集結。
都說「一山不容二虎」,如此多「腕」梁山聚會,想想這「協調」二字都會頭疼。好在有《我和我的祖國》的「拼盤」模式珠玉在前,從祖國東南西北中五個地方,在千千萬萬個家鄉故事中選出其中五個故事,最終將「決勝全面小康,決勝脫貧攻堅」的主旋律命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在以家鄉情結作為情感基調之下,通過一個接一個的包袱,將故事細膩妥帖地揉入了每一個小角度裡。
葛優《北京好人》醫保卡的錯位出借,最終引出農村合作醫療的皆大歡喜;範偉患阿爾茨海默氏症候群的《最後一課》,學生們費盡心思換回老師記憶的感動;閆妮這位從陝北走出的女娃企業家,以及為家鄉治沙傾家蕩產的鄧超,最終強強聯手的橋段;沈騰善意哄騙有孕在身的妻子最終完成「俄羅斯村長」家鄉夢。雖然影片是喜劇體裁,卻讓觀眾在「笑中帶淚」中,心甘情願地去買單去認可。
其實每個故事都有影視加工美化的成分,但觀眾可以看出,故事並沒有迴避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困境,真實、生動、質樸,就像發生在每個人身邊的家常事一樣,令人接受。
可見一部電影的好壞與題材無關。只要故事足夠溫暖,表演足夠真實,無論題材多麼硬核,觀眾自會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