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老人在快去世的時候,會自己穿上壽衣,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呢?其實這種文化由來已久,不但會讓子孫們幫忙穿上壽衣,甚至還要提前幾年置辦自己的壽衣,棺木等。
喜葬
比如我們在莫言《豐乳肥臀》當中,母親穿上了她婆婆在60歲大壽的時候縫製好的壽衣,她母親還別出心裁,在雙乳處挖了兩個圓洞,讓孩子們吃奶方便。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壽衣是死後才穿的,可是很多地方有「喜葬」的傳統,也就是說,人過60之後就是「喜葬」,要和結婚的時候一樣熱鬧,敲鑼打鼓,宴請賓客,給老人穿上,這一輩子都沒有享受過的壽衣。
壽衣由來
壽衣分為帽子、衣褲、鞋襪,至少有3套,套數一般要求單數,不能是雙數,因為雙數意味著成雙成對,還要帶走一人。山東地區對於壽衣特別講究,目前很多老人駕崩的時候,穿上9件套,上5下4。也有5件套的,上3,下2,如果歲數不到是不能享受這種待遇的,所以在壽衣上要減半。
壽衣的由來據說是清軍入關時期流行開來的,清軍入關之後不但要求蓄辮子,而且還要求穿清朝的衣服。但是這些規定沒有包含死者,於是很多人在臨終之時會穿上前朝的衣冠,這一風俗也得以保留下來。
這些壽衣非常講究,要求用棉線織成的布,還要求從被褥到內衣,還有袍子,鞋襪等都要子女親自做,這樣才能凸顯孝順。可是近些年,人們都逐漸喜歡購買成衣,不再親自做。壽衣基本上按照明朝官服來定製的,多以青色為主,也有用紅布做的,寓意為子孫紅火。因為人們相信,老人的魂魄留在祠堂,能夠保佑子孫。此外壽衣不能用紐扣,只能用小布帶,寓意為傳宗接代,後繼有人。
所以從這一套禮儀來看,古時候人們對於壽衣是非常看重的,老人希望自己能夠風風光光地去到另外一個世界,不希望毫無顏面、赤溜溜地見到自己的祖宗。即使在民國末年,兵荒馬亂的時期,很多家庭也會省吃儉用,為老人準備一套壽衣,還有棺木等。
厚葬文化
近些年很多南方地區盛行厚葬,不但在棺木上更加奢靡,在壽衣上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穿上了古代皇帝才穿的15件衣服,寓意為九五之尊,而且還要縫製上蛟龍。
如此精心的準備,是子女的心願,也是老人的夙願,所以很多老人在60歲之後就開始準備自己的壽衣,陵墓等,而且時不時會拿出來穿一下,在棺木當中躺一下,試一下是否合身。除非家道中落,或者遇到災年,人們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壽衣、棺木等進行典當的,壽衣、棺木等寄託著老人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
死後世界的憧憬
我們中國人對於死亡是非常忌諱的,不會在公開場合進行談論,尤其是建國之後,除「四舊」,打到了牛鬼蛇神,同時也消滅了我們對於宗教的敬畏。所以在城市當中,這些經過無產階級無神論教育的新一代人,對於未來世界沒有任何寄託,同時也是臨終之際也是絕望的。
而我們農村當中,「厚葬」不但會蔭及子孫,而且讓老人對來世,對死後的世界有很好的憧憬。
在很多南方地區,比如湖南、湖北等,很多地區甚至還有壽衣展,人們在結合明朝衣冠的時候,還加入了現代時尚藝術,除了不能用紐扣,奇數這些規則不變之外,很多壽衣還融入了中山裝、旗袍等元素,看上去不像離去,更像是重生。
所以這也就不奇怪,很多老人對於死亡不但沒有恐懼,甚至還有期待。有些地方老人會讓自己的子孫穿上自己的壽衣,以躲過子孫的「災年」,讓孩子能夠健健康康地成長。所以壽衣在他們看來,不但沒有恐懼,甚至是家族當中的鎮宅之寶。因此很多農村老人,在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穿上壽衣,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