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合」二字對於喜歡武俠的同學定不陌生,《天龍八部》中姑蘇慕容的家傳絕學參合指一定是聽說過的,作為和少林拈花指、大理段氏的一陽指,並列武林三大指尖絕學。同為80後,我年少時也對著各個版本的《天龍八部》電視劇也都「潛心鑽研過」這類武學。慕容家的老宅,在姑蘇城太湖邊燕子塢,也被金庸稱呼參合莊。為什麼金大師對參合二字如此情有獨鍾呢?這其實跟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家的一場關乎大燕國生死存亡的戰爭相關。這場戰爭發生在參合陂,故被稱為參合陂之戰。後來,參合陂成了鮮卑的慕容滑鐵盧。參合陂之戰後二十年,鮮卑慕容家存在了100多年的多個大燕政權徹底消失在歷史的場合中。所以參合二字,對鮮卑慕容家有獨特含義。
要說參合陂之戰,還得從西晉八王之亂說起。西晉末期,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五胡亂華」事件,即匈奴、鮮卑、羌、氐、羯,五個少數民族輪流在中國北方建立政權。在4世紀初到5世紀上半葉,北魏統一北方前(期間前秦符堅短暫統一過北方),這短短的一百多年時間中,在中國北方先後創建了20多個政權。北魏歷史學家崔鴻將其中主要的16個國家整理成《十六國春秋》一書,從此十六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夏各一,共為十六)就這麼被叫下來了。(其實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仇池、譙蜀、翟魏等政權)
鮮卑慕容氏創建的四個燕政權,是魏晉南北朝時代不可忽視的力量。慕容家的四燕政權按時間順序分別是:前燕、後燕、南燕和北燕。前燕鼎盛時期的疆域,幾乎就是現在的華北平原加遼寧大部,包括現在的河北、遼寧、河南、山東全部,山西、江蘇、安徽的部分。如果不是慕容家有祖傳內鬥的原因,西晉之後第一次統一北方很有可能就不是前秦的苻堅,而是前燕的慕容垂了,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公元370年,前秦苻堅還是徵服了前燕。而在這之前慕容家的天子驕子慕容垂因為內鬥原因,已投奔苻堅了。慕容垂的能力太過於強大,放在邊疆領兵苻堅不放心,放在中央也不放心,於是慕容垂就做了10年的京兆尹(首都市委書記)。但是上天眷顧鮮卑慕容家,383年的肥水之戰苻堅被謝安的北府兵擊敗,前秦大廈瞬間瓦解,之前被前秦吞併的國家紛紛復國,北方又出現了後秦、後涼、北魏(之前叫代國)、後燕等政權。
後燕復國的同時,同為前秦所滅的代國拓跋氏,在拓跋珪的帶領下,在現在的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復國了。不過與慕容氏恢復大燕不同,拓跋珪並沒有恢復代國的國號,而是更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建立北魏後拓跋珪南徵北戰,在後燕的幫助,恢復了對代國舊部的控制。又向北部的遊牧民族柔然、高車、庫莫、丁零等發動進攻,取得了多次勝利,同時取得了大量的牲畜、人口和領土,為北魏後來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
北魏和後燕剛復國時度過了一段蜜月期,當時北魏忙碌著對付更北方的柔然、高車、庫莫、丁零等民族的戰爭,後燕忙著恢復前燕的地盤。此時兩國互通有無,後燕的國力也遠強於北魏,兩國度過了一段美好歲月。隨著兩國主要矛盾結束,仍各自尋求進一步擴張時,兩國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很快這種矛盾,便引發了實際衝突。公元390年,北魏和後燕合軍大破賀蘭、紇突鄰、紇奚等部落。拓跋珪非常高興,便遣秦王拓跋觚出使後燕表示感謝。然而由於後燕猜忌北魏,便扣留使者要求北魏敬獻良馬,拓跋珪大怒便與後燕絕交,轉頭與後燕的世仇西燕交好。此時翻臉的兩國還沒有爆發直接衝突。一直到公元393年,後燕出兵西燕,拓跋珪由於同西燕的良好關係而派遣5萬軍隊援助。最後,西燕仍為後燕吞併,兩國也因此正式演變為敵對狀態。北魏正式成為後燕在北方的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