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為何會慘敗?
作者:姚堯
大約在七年半以前,也就是馬英九2008年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三個月後,我因緣際會同臺灣幾位藍營的政治人物和名嘴吃飯時說:「我極度不看好馬英九,他可能會是日後搞垮國民黨的那個人,因為他像極了明朝的崇禎。」
當時他們對我的觀點相當狐疑,因為馬英九是臺灣人氣最旺的政治明星,他所獲得的選票亦是臺灣有史以來最高。
於是,我又補了一句:「你們別覺得馬英九現在聲望高,崇禎當年剪除魏忠賢的閹黨時的聲望更高。」
然後我就在飯桌上跟他們講馬英九和崇禎的相似之處,也許他們覺得那時的我還太年輕,也許他們覺得我從來沒去過臺灣,因而根本不了解臺灣政治,也許他們不喜歡聽我說馬英九的壞話,所以儘可能把話題順著崇禎岔開後就不再討論馬英九。
又過了一年多,我在網上看到臺灣知名政論家南方朔寫了篇文章叫《崇禎併發症:自戀型領袖的誤國》。雖沒有直接點名,但傻子都知道他是在將馬英九比作崇禎。一時之間,崇禎皇帝在島內名聲大震,大家都在討論馬英九像不像崇禎。
我不認識南方朔,不知道南方朔寫這篇文章的靈感是他自己想出來的,還是與我2008年8月的那次飯局有關。
不過平心而論,南方朔這篇文章寫得真不怎麼樣。雖然他曾是馬英九多年好友,但至少他真的不懂崇禎。
時過境遷,我已經不像當初那麼關心臺灣政治。不過這次大選之後,好像對臺灣政治感興趣的人還挺多的,只是網上看到轉發的文章都實在太垃圾了,比最垃圾的股評還要垃圾。
所以,我還是再寫一篇文章,談談馬英九為什麼會敗得這麼慘。這其實不算是時政分析,更像是一篇管理學的失敗案例。
另外,南方朔那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句:「但自戀刻薄的崇禎自以為是,認為天下只有他是對的,別的人都不盡忠報國,於是他連國家最後的名將熊廷弼、袁崇煥這種人都敢殺。」
事實上,熊廷弼死於天啟五年,即公元1625年,為魏忠賢時期的閹黨所害。而崇禎皇帝是在天啟七年,即公元1627年即位的,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剪除魏忠賢。
可笑的是,南方朔作為享譽臺灣數十年的知名政論家,甚至被有些人吹捧成「臺灣第一政論家」,連這樣基本的史實都會搞錯,而當時臺灣其他政治人物和名嘴雖然積極參與討論,卻似乎未能有人指出這個歷史硬傷。
當然,術業有專攻,不了解崇禎和熊廷弼,這對於一般人來說並沒什麼好丟人的。可你既然這么正經地大篇幅分析崇禎,卻把最基本的史實都會搞錯,好意思麼?島內人才凋零至此,這讓我對祖國統一越發有信心了。
馬英九於1950年出生於香港九龍,祖籍湖南湘潭,一歲時隨父母移居臺灣。父親馬鶴凌從政四十餘年,漸升為國民黨高級官員。
1972年,馬英九在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服預備軍官役,1974年考取國民黨中山獎學金赴美國攻讀法律,1976年獲得紐約大學法學碩士,1981年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在留學美國期間,馬英九兼任《波士頓通訊》的主編,主要政治立場是打壓黨外運動(在1986年民進黨成立之前,臺灣只有一個國民黨,「黨外」就成為反對國民黨獨裁的代名詞)。
由於家庭背景和在海外的忠貞表現,馬英九引起了蔣經國的特別注意。
1981年,馬英九回到臺灣,在蔣經國身邊擔任英文秘書,1982年擔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1984年出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副秘書長,負責政黨「外交」工作。
1988年,馬英九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兼大陸委員會工作會報執行秘書,1991年馬英九升任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
1993年,連戰出任臺灣「行政院長」,邀請他曾經的學生馬英九擔任「法務部長」。那一年,馬英九43歲,是當時最年輕的「部長」。
據馬英九後來自己說,當連戰找到他去當「法務部長」時,他內心非常惶恐,緊張得不得了。
他問連戰:「我這麼年輕,跟檢察部門也沒有任何人脈關係,你覺得我能夠適任嗎?」
連戰告訴馬英九:「我要的就是你年輕,要的就是你沒有人脈關係,正因為你沒有包袱,所以才能放手推動司法改革。」
馬英九回憶這段往事時,非常感激連戰的提攜之恩。
在連戰的支持下,馬英九因嚴辦地方黑金勢力而備受矚目,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聲望,也因此得罪了許多黨內高官,成為眾矢之的。
然而在恩師連戰的庇護下,馬英九仕途並未受到影響,1996年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仍然主管法務。
1997年4月14日,臺灣知名藝人白冰冰之女白曉燕遭綁架後又被撕票,在臺灣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反對黨趁機要求連戰辭職以示為社會治安敗壞負責。
就在連戰「內閣」焦頭爛額之際,馬英九突然於5月8日在連戰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外公開請辭,然後再將辭職呈送到連戰辦公室,直到第三天才與連戰本人見面。
馬英九用公開請辭的方式為自己塑造一種不戀權位的清高形象,卻把對他有提攜之恩的連戰陷入更加痛苦難堪的境地。
如果你是連戰,你最器重的學生和部屬,同時也是民意支持度最高的「部長」公開辭職,你這個「行政院長」還怎麼做下去?所以,三個月後連戰也被迫辭職了。
這是馬英九第一次暴露他自私自利、刻薄寡恩的政治性格,為了能夠收穫更高的政治聲譽,他不但沒有與提攜他的恩師共渡難關,反而踩著恩師的頭顱向上爬。
馬英九的夫人周美青常說:「馬英九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體貼別人,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周美青這樣說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十分得體的,可是在外人以客觀的角度而言,馬英九的「不懂體貼」其實就是自私。
1994年臺灣首次舉行臺北市長選舉,參選三方分別是代表國民黨的黃大洲,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和代表新黨的趙少康。
當時陳水扁和趙少康之間競爭非常激烈,民調經常處在伯仲之間,而國民黨的黃大洲則穩居第三。
由於新黨是由國民黨內部反對李登輝「臺獨」路線的少壯派分離出來成立的政黨,所以李登輝在眼見本黨的黃大洲鐵定當選無望之際,為了不讓趙少康當選,寧可「棄黃保陳」,將原本他能控制的一部分準備投給黃大洲的選票投給了民進黨的陳水扁,幫助與他「臺獨」理念相同的陳水扁當上了臺北市長。
到了1998年,國民黨再次面臨需要推出候選人挑戰陳水扁連任臺北市長的問題,許多人推薦已經辭職到臺灣政治大學教書的馬英九,但是馬英九多次表態不會參與1998年的臺北市長選舉,理由是「不知為何而戰」。
然則在無數人的無數次勸進後,馬英九終究還是宣布參選臺北市長,理由是他明白了要「為臺北市民而戰。」
就個人素質而言,趙少康優於陳水扁,而陳水扁優於馬英九。所以馬英九要想打敗曾經打敗過趙少康的陳水扁,就必須解決當初趙少康敗選的兩大困境:一、李登輝的棄保;二、新黨與國民黨分裂票源。
李登輝對馬英九素無好感,最初提名本黨候選人時也一直屬意章孝嚴(即蔣孝嚴),只是到最後關頭才被迫同意提名馬英九。
馬英九對李登輝也沒有任何感情可言,但為了避免重蹈趙少康的覆轍,開始極力討好李登輝。
此外,馬英九是在香港出生的「外省人」,陳水扁以「臺灣土狗對上香港貴賓狗」來比喻自己與馬英九的競爭,因此馬英九也急需「臺獨教父」李登輝來幫他鞏固本省票。
基於本黨的政治利益,李登輝在投票前四天,登上了馬英九的選舉造勢晚會。李登輝問馬英九未來要走什麼路,馬英九答稱要「走李總統民主改革的路」。
接著,李登輝用閩南話問道:「馬英九先生啊!你是哪裡人啊!你跟我說一下吧!」
馬英九則用閩南話回答:「報告『總統』,我是臺灣人啦。我是吃臺灣米、喝臺灣水、新臺灣人啦。我是臺北萬華長大的、正港的臺北人啦!」於是李登輝拉起馬英九的手,與支持者一起高喊「新臺灣人」!
同時,趙少康與馬英九私交極好,甚至一直試圖拉攏馬英九脫離國民黨加入新黨。為了能夠打敗民進黨的陳水扁,新黨當然願意讓選票集中在馬英九身上。
所以新黨候選人王建煊在選舉中卻聲稱競選只是為宣傳新黨的政治理念,為了泛藍的團結,呼籲自己的支持者投馬英九的票。
最終,馬英九如願贏得了臺北市長的選舉,這兩次投票結果如下: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馬英九能夠勝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新黨的選票全部集中到了他身上。2008年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將「監察院長」的位子留給王建煊作為對他當年雪中送炭的酬庸。
1998年的臺北市長選舉是一場沒有輸家的選舉。馬英九當上了臺北市長,為他後來問鼎大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黨如願拖下了他們認為有「臺獨」傾向的陳水扁。那麼,陳水扁是輸家嗎?從上面那張表格中可以看出,陳水扁這場選戰不但輸得不難看,甚至可稱得上雖敗猶榮。
在國民黨和新黨的聯合夾擊下,陳水扁的得票率較四年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2.91%。臺北市長連任失敗後,陳水扁旋即轉戰2000年的「總統大選」並驚險獲勝,真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002年,馬英九輕鬆擊敗民進黨候選人李應元連任臺北市長成功。2005年7月,馬英九擊敗「立法院長」王金平當選國民黨主席,同時也基本拿到了代表國民黨參選2008的門票。
同年8月,高捷弊案爆發,緊接著陳水扁團隊的弊案一個接一個被引爆,後來還引發了百萬紅衫軍上街頭倒扁的政治運動。
馬英九最終能夠在2008年高票當選,與他自身的能力並無太大關係,實在是當時的局勢已經塑造出陳水扁以及整個民進黨高層幾乎無人不貪的形象。如果那時候國民黨換別人出來,要想勝選也並非難事。
馬英九一生的巔峰,大約就是2008年3月22日以765.87萬張票(58.45%得票率)勝選的那一刻,之後他的光環就開始逐漸消退,社會聲望震蕩下跌,以至於現在成為萬眾鄙視的對象。
作為一個政治家,首要之事在於用人。
馬英九勝選時的國民黨原本人才濟濟,可就在馬英九執政八年下來,國民黨不但人才凋敝,而且許多人才甚至投奔到敵對的陣營之中。我當初說馬英九會像崇禎一樣搞垮國民黨,也主要是從他的用人上看出問題。
馬英九第一個沒有處理好的關係是連戰。
前文說到馬英九進入政壇之初曾經受到連戰的大力拔擢,可是當連戰因「白曉燕命案」身處困境時,馬英九不但沒有力挺,反倒為了自身私利而在沒有與連戰進行任何溝通的背景下對外公開辭職,陷連戰以更加難堪的境地。這是兩人第一次心結。
2004年,連戰與宋楚瑜搭檔競選,最終因「兩顆子彈」功敗垂成。事後連宋舉辦了一系列抗議活動,但是馬英九對此事態度曖昧,甚至動用臺北市的警察驅離藍營支持者,這是兩人第二次心結。
連宋配輸掉2004年的大選後,開始尋找新的出路。連戰曾力邀宋楚瑜帶著親民黨與國民黨合併,但宋楚瑜拒絕了。
宋楚瑜找的出路是試圖與民進黨保持某種程度的合作,結果被陳水扁欺騙而後出賣,作為分裂泛藍的工具,導致許多親民黨員紛紛回流國民黨,親民黨從一度可與國民黨和民進黨分庭抗禮的第三勢力淪落為宋楚瑜的個人工具。
連戰找的出路則是率團訪問大陸,展開「破冰之旅」,成為國共內戰結束後首位訪問大陸的國民黨主席,為兩岸交流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而這也成為馬英九與連戰的第三次心結。
馬英九一直極其嫉妒連戰在兩岸交流上的特殊地位和歷史定位,尤其當他發現自己就任「總統」依然無法動搖連戰的地位時,嫉妒之心更甚。
此外,馬英九心裡還始終存在一個「諾貝爾和平獎」情結。2000年6月,韓國總統金大中與朝鮮領袖金正日在平壤舉行首次南北首腦會晤,並發表了《南北共同宣言》,並因此獲得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馬英九也一直夢想能仿效金大中拿塊諾貝爾和平獎,這也是馬英九千方百計想要與大陸領導人見面,並最終在卸任前搞出個「習馬會」的主要原因。
2005年馬英九繼連戰之後當選國民黨主席後,陳水扁團隊的貪腐弊案持續爆發。馬英九口頭上說支持倒扁運動,但卻沒有任何實質性舉動,這讓連戰對馬英九極度失望。
連戰認為馬英九是個標準的政客,只想著怎樣對自己獲取權力有利。連戰曾私下說:「馬英九根本不想讓陳水扁下臺,只想讓臺灣這攤子爛到2008年,自己坐享大位。」
2010年,連戰的長子連勝文在為國民黨議員陳鴻源助選時遭到黑幫分子林正偉近距離槍擊,子彈打穿頭部,滿臉鮮血,連勝文幾乎喪命。
但馬英九並未對連家以應有的慰問,且即便當面見到連戰時也從未主動提及槍擊事件背後的原因,最後臺灣檢方只是以「誤擊」偵結起訴,這些都讓連家無法接受。
2014年,連勝文準備參加臺北市長選舉,可是馬英九怕連家班奪走他的權力,所以在黨內初選時極力支持丁守中挑戰連勝文。至此,連戰和馬英九之間的矛盾徹底公開化,且幾乎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
馬英九第二個沒有處理好的關係是宋楚瑜。
2000年「總統」大選時,宋楚瑜脫離國民黨以獨立身份參選,對陣國民黨的連戰、民進黨的陳水扁。
最終的選舉結果是陳水扁39.3%,宋楚瑜36.84%,連戰23.1%。此役宋楚瑜僅輸給陳水扁2.46%,其實是非常有希望贏的。當時由於支持連戰和支持宋楚瑜的票源高度重疊,所以彼此都想挖對方的牆角。
選舉前夕,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發布假民調,說連戰的民調已經超過宋楚瑜,呼籲選民「棄宋保連」,導致許多原本準備投票給宋楚瑜的選民最終改投連戰。
宋楚瑜一直堅信,如果沒有馬英九的假民調,他在2000年就已經是「總統」了,這是馬宋兩人的第一次心結。
陳水扁勝選後,國民黨開除了李登輝,並與原來從國民黨分離出去的親民黨和新黨組成「在野聯盟」。
2002年,馬英九尋求臺北市長連任時,宋楚瑜曾親臨造勢場合為其助選。演講到動情處,宋楚瑜眼眶泛紅落淚,突然跪在臺上要求民眾全力支持馬英九。
所謂「男兒膝下有黃金」,宋楚瑜的作為自然能夠感動相當多的支持者,可是馬英九卻相當不以為然,心想我打這場選戰本來就是輕而易舉,你現在下跪算什麼意思?
好像我是靠你下跪才贏的一樣,以後還得欠你人情。但在宋楚瑜看來,自己對馬英九不計前嫌,反而如此賣力為其助選,卻遭到馬英九的冷嘲熱諷,心中感到相當憋屈窩火,這是兩人的第二次心結。
前文說到,連宋配在2004年大選失敗後,馬英九對遊行反抗之事態度曖昧,甚至動用臺北市的警察驅離藍營支持者,導致連戰對馬英九不滿。可對於宋楚瑜來說,那就不僅僅是不滿而已了。
宋楚瑜始終認為,馬英九對於連宋這次敗選其實是樂觀其成的。因為按照連宋最初的協議,連戰2004年當選後不再尋求連任,下一任由宋楚瑜來參選2008。
如果宋楚瑜在2008年當選又再連任的話,馬英九可能得到2016年才有機會參選「總統」了。再過十二年,天知道那時候會是什麼情況,還不如現在打著世代交替的旗號搶班奪權,把連宋都淘汰掉。
馬英九參選2008時,宋楚瑜曾舉全黨之力鼎力相助。
可是馬英九在當選之後,不但沒有給宋楚瑜他最想要的「行政院長」之職,而且最終沒有給他任何職位,而且最終沒有給親民黨應有的酬庸,而且對重回國民黨的宋楚瑜舊部也照顧不夠,這讓宋楚瑜極其惱怒。
為了回應馬英九的忘恩負義和不尊重,宋楚瑜在馬英九競選2012年連任時也宣布參選。
可是馬英九發動各方勢力(包括中國大陸)對宋楚瑜施壓,稱其參選會導致蔡英文漁翁得利,宋楚瑜被迫在2012大選時極度克制,最終得票率只有2.8%。
宋楚瑜認為自己再一次為了成全馬英九而被迫做出犧牲,可馬英九2012年連任後依然沒有給宋楚瑜任何酬庸,依然不尊重宋楚瑜。
宋楚瑜與馬英九的成長背景極其類似,同樣都是湖南人,同樣都是國民黨官二代,同樣都有留洋求學的經歷,返臺後同樣都是從蔣經國的英文秘書開始做起,在國民黨官僚體制中獲得歷練拔擢。
正是由於如此高度的相似性,使得馬英九一直擔心宋楚瑜會替代自己。更何況宋楚瑜自擔任臺灣省長以來,就贏得了行政能力強的名聲。
馬英九最受人稱讚的則是他的清廉,而非能幹。不但不能幹,甚至被認為是「無能」、「缺乏魄力」。宋之長處,正是馬之短板,這使得馬英九對宋楚瑜處處提防打壓,最終徹底將宋楚瑜逼到敵對面。
2016年大選時,宋楚瑜為了證明自己,也為了向國民黨討回公道,以74歲的高齡再次參與大選,最終獲得了12.83%的得票率,較2012年整整高出10%。
馬英九第三個沒有處理好的關係是王金平。
2005年7月,馬英九擊敗王金平當選國民黨主席,同時也等於拿到了代表國民黨參選2008年大選的門票。
可是,馬英九自始至終對王金平心存忌憚,因為馬英九真心覺得自己有外省人的「原罪」,而王金平是臺灣本土派的代表。
在臺灣的族群分布中,1945年後隨國民黨政權到臺灣的外省人只佔14%,所以馬英九始終覺得王金平是臥榻之側的猛虎,必欲除之而後快。
因此,馬英九一方面在政策上試圖討好本省人,從而與王金平爭奪市場;一方面通過權力鬥爭整王金平,甚至開除他的黨籍。
然而悲催的是,馬英九討好本省人的政策並沒有人買帳,反而得罪了原本支持他的深藍。馬英九宣布開除王金平黨籍後,王金平到法院上訴要求國民黨撤銷黨籍的處分,並最終打贏了官司。
就這樣,馬英九好端端把自己同黨同志逼到敵對一方,卻又被敵人打敗。不管在是民間的聲望,還是在黨內的地位都隨之一落千丈。
說完馬英九,我們再來說崇禎。許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明末時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非常厲害,明朝將領都不是他的對手,直到袁崇煥橫空出世,在寧遠孤城屢次挫敗努爾哈赤的進攻,並最終導致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受傷病死。
皇太極繼位後,又是屢屢敗在袁崇煥手下,於是他仿效《三國演義》中的「群英會蔣幹盜書」實施反間計,故意把袁崇煥投靠皇太極的事「不慎」讓被俘的明朝太監聽到,然後又「不慎」讓明朝太監逃脫而報告給崇禎。
結果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將袁崇煥千刀萬剮,從此大明朝再也沒有皇太極的對手了。
用《明史·袁崇煥傳》結尾的話說就是:「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
大概許多對明史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故事,很可惜,這個故事是假的。因為篇幅的關係,今天不做細緻剖析,我直接說結論:
崇禎殺袁崇煥並非是因為中了什麼反間計,崇禎也絕不相信袁崇煥會投奔皇太極。崇禎會殺袁崇煥,而且是用千刀萬剮的方式殺袁崇煥,是因為他認定袁崇煥結黨,結黨的對象是內閣大學士錢龍錫。
袁崇煥在天啟七年遭到魏忠賢的閹黨陷害憤而辭官,旋即崇禎登基剷除魏忠賢的閹黨,靠的就是錢龍錫進行朝政的「災後重建」工作,而袁崇煥也正是錢龍錫極力推薦擔任遼東統帥的。
後來袁崇煥以「不聽號令」為由斬殺皮島主帥毛文龍,崇禎雖然心裡不滿,但最後還是接受現實了。可是當他懷疑袁崇煥是在錢龍錫的支持下殺毛文龍時,這才讓動了殺機。錢龍錫是朝廷重臣,袁崇煥是邊關統帥,這兩個人結黨,那還得了?
崇禎在提審袁崇煥時,要他交待錢龍錫在斬殺毛文龍一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袁崇煥義正言辭地說,此事完全是自己的主意,與錢龍錫毫無瓜葛。
可正是袁崇煥這種一人承擔的態度,越發讓崇禎疑心他和錢龍錫結黨,否則為何如此設法維護?為了震懾群臣,這才要用千刀萬剮的極刑來處理袁崇煥。
袁崇煥死後十五天,崇禎開始處理結黨的另一方錢龍錫。群臣普遍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之事確實與錢龍錫無關,錢龍錫的差錯在於失察,而不在與袁崇煥密謀。
對此,崇禎非常不滿,除了因為群臣不認可他的觀點外,也因為錢龍錫居然在朝中能夠獲得如此多的同情。
於是,崇禎判錢龍錫死刑,且不待秋後立即執行。然而,就在行刑前的一剎那,崇禎又下旨說錢龍錫並無謀逆之心,還是先把他關起來。
崇禎不殺的錢龍錫的原因,是看到錢龍錫在臨終上疏中提到:「袁崇煥在殺毛文龍後感覺自己這個簍子捅大了,所以才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希望我能和他一起承擔。」
錢龍錫懷疑袁崇煥在受審時為了逃脫罪責亂咬,將自己拖下水,害得自己現在受牽連被判死刑,所以才在臨死前向崇禎分辨清楚。
直到這個時候,崇禎才明白錢龍錫和袁崇煥沒有結黨,因為兩者言辭之間沒有絲毫默契。
然而,大錯已經鑄成,錢龍錫雖然躲過一死,可袁崇煥卻死後不能復生,崇禎也只好默默獨吞苦果了。
崇禎多疑又自卑的性格,不僅使得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良將賢相,還帶壞了整個朝廷的管理文化。
最後在朝堂上立足的都是一群沒有行政能力,卻樂於互相攻訐的人。因為缺乏行政能力,所以不會有個人崇拜,也就不可能結黨。因為樂於互相攻訐,所以仇人必多,同樣也不可能結黨。
大明朝這些年雖然誤殺了許多良將賢相,可依然不乏經天緯地之才。真正出現空前的人才危機,是因為崇禎的領導風格,使得那些良將賢相人人自危,根本不敢有所表現,這才給了小人可乘之機。
我們再說回馬英九。倘若他能夠將兩岸事務委託給連戰,將內政委託給宋楚瑜,將黨務委託給王金平,自己垂拱而治,並大力拔擢年輕人才,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政績,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的。
可惜的是,馬英九根本不敢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他嫉妒連戰在兩岸交流上的地位,嫉妒宋楚瑜在行政方面的幹才,嫉妒王金平在人脈方面的通達。
馬英九認為,如果讓這些人在各自的專才有所表現,他們就會形成朋黨,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所以馬英九對這些本來可以幫自己大忙的貴人極盡打壓之能事,而他真正敢用的都是一些能力不如自己,凡事需要自己幫忙指導的人。惟其如此,馬英九才覺得自己的領導地位是穩固的。
曾子說:「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馬英九隻敢用徒,而不敢用師友。不但不敢用師友,而且把師友逼成敵人,這樣的領導者焉能不敗?
不敢用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是因為內心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但自卑之人往往又非常自負,希望趕緊做出些成績來讓質疑者閉嘴。崇禎如此,馬英九亦是如此。
袁崇煥擔任薊遼督師時曾經提出「五年復遼」的口號,此事顯然不太現實,但袁崇煥會這麼說不是搞不清楚狀況或者吹牛,而是為了迎合崇禎急於求成的心態,希望能夠暫時寬慰他的心,結果卻成為君臣溝通不暢直至最後反目的導火索。
袁崇煥雖然應該要負一定責任,但起因也是在於崇禎急於求成。洪承疇負責遼東時曾經堅持與清軍進行持久戰,可是崇禎又是急於求成,一再下達死命迫使洪承疇主動出擊,導致洪承疇在松錦大戰中兵敗被俘,明朝在遼東的防禦體系完全崩潰,關外明軍精銳盡失,僅剩下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這最後一道防線。
而馬英九在證所稅改革、兩岸服貿、王金平案等一系列事件中同樣表現出急於求成的心態,在民眾還沒有取得共識,甚至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強渡關山,結果被民進黨利用,最後還爆發了所謂「太陽花運動」,直接導致了國民黨政權走向崩潰。
急於求成,是希望做出成績來獲得大家認可。可出了差錯,卻不敢承擔責任,反而諉過於部屬,此乃領導者的大忌。這個毛病,崇禎有,馬英九也有。
崇禎讓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滿清議和,消息洩露後朝廷輿論譁然,崇禎為了推卸責任,說這都是陳新甲背著他幹的,把陳新甲殺了。
從此朝臣中再也沒有人敢提議和之事,明朝失去了與滿清哪怕短暫和平的機會,最終在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下致使李自成農民軍可以迅速做大做強。
當明朝軍隊無法抵禦李自成時,崇禎曾多次考慮南遷。可是當有朝臣反對南遷時,崇禎既不能乾綱獨斷,又不能保護提議南遷的大臣,以致於沒什麼人敢建議南遷,此事就被一直延宕下來。最終崇禎被李自成圍困在北京城,自縊於煤山的歪脖子樹。
馬英九也是如此,他上任後任命劉兆玄擔任「行政院長」,什麼事都將劉兆玄推到第一線,自己退居第二線。可事實上,每次有功勞,馬英九都會及時跳出來攬到自己身上,出了問題則讓劉兆玄和「閣員」們自己承擔,致使團隊士氣低迷,許多官員在民進黨的攻訐下最終都辭官離去了。
崇禎在煤山自縊前曾留下「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的名言,僅就個人素質而言,崇禎勤政簡樸,在中國歷代皇帝中排名應該算是靠前的,比起他的哥哥天啟和他的爺爺萬曆更是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
所以當時和後代都有不少人對崇禎抱有同情,可是如果細究的話,歷史並非沒有給崇禎機會。崇禎將責任全部諉過於臣下是極其不恰當的,而不肯擔責本身就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樣地,馬英九是個好人,卻不是好領導,他至今仍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輸,他總是在怪民進黨惡意攻擊,怪自己身處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的不利環境,怪宋楚瑜和王金平拖後腿,可是他卻沒認真反省過,歷史曾經給你如此高的權力和民意支持,為什麼你會搞成現在這樣。
班固在《漢書·景十三王傳》最後寫道:「昔魯哀公有言:『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信哉斯言也!雖欲不危亡,不可得矣。是故古人以宴安為鴆毒,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
馬英九出生在國民黨官宦之家,是家裡唯一的男孩,還有四個姐妹。從小得到很好地啟蒙教育,長大後獲得很好的學校教育,一直讀到哈佛法學博士,回臺後被安排在蔣經國身邊擔任英文秘書,人長得高大帥氣,形象陽光清新。
他的履歷看似完美,但仔細考察就會發現他的每一步都有貴人提攜,真正就是「未嘗知憂,未嘗知懼」。
縱觀馬英九的一生,沒有品嘗過苦難,所以不知道怎樣將心比心;沒有經歷過挫折,所以不知道怎樣在困境中鼓舞士氣;沒有忍受過屈辱,所以他不知道怎樣承擔應有的責任。
馬英九太帥也太順利了,所以他覺得他天生就該是被誇獎的,他覺得別人對他好都是應該的,他覺得別人指責他都是因為誤解。馬英九的失敗,是一個標標準準的、一生順遂的優等生的失敗。
來源:姚堯(ID:yaoyaostrategy)
延伸閱讀
臺灣變「綠」,還要加入亞投行嗎?
作者:無界新聞記者 張帆
1月16日,兩件大事的時間「撞車」了。
當日上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AIIB)開業儀式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席出席並致辭。與此同時,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開始投票;至晚間,被認為帶有「臺獨」色彩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獲勝。
臺灣是否加入由大陸主導的亞投行,一直是個熱門話題。民進黨確定將組建臺灣下一屆政府後,這個話題變得更加耐人尋味。
1月17日,臺灣陸委會表示,依據亞投行協議第三條第二款相關規定,臺灣可以亞洲開發銀行(以下簡稱「亞行」)成員的身份加入,名稱以「中華臺北」為底線。
同一天,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記者會上回應「選舉將如何影響臺灣申請加入亞投行」一事時,則援引了亞投行協定第三條第三款規定:「不享有主權或無法對自身國際關係行為負責的申請方,應由對其國際關係行為負責的銀行成員同意,或代其向銀行提出加入申請。」
分歧顯而易見。
亞投行也被納入「逢中必反」
在馬英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期間,臺灣當局對加入亞投行持積極態度,認為「有助於臺灣融入地區區域經濟集成,並且增加參與國際事務和廠商國際商機,進而提高未來加入其它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的機會」。
2015年3月30日,臺灣當局正式決定申請加入亞投行,計劃將意向書經陸委會拜託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遞交給亞投行籌備秘書處。很明顯,這是依據亞投行協定第三條第三款的規定。
然而,馬英九的這一決定引發了臺灣島內部分民眾的不滿。3月31日晚,包括臺左維新、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民主鬥陣等臺灣學生團體的約30名成員舉行集會,抗議臺灣當局在加入亞投行問題上「主權矮化」、「黑箱操作」。抗議者還試圖衝擊「總統府」,遭到警方強勢阻攔。
臺灣經濟研究中心兩岸發展研究院副主任吳孟道在接受無界新聞(微信ID:wujienews)記者採訪時表示,「主權矮化」、「黑箱操作」是臺灣島內「逢中必反」聲音的核心內容,甚至成為臺灣輿論場的「主流」。
「只是所謂的主流,或許應該稱為大眾媒體的聲音(包括網路平臺等),而非指認同『逢中必反』的人數。因為不『逢中必反』的多數人,通常也是較為沉默的一群。這種情緒在政黨輪替後,勢必更加放大,當然也不利兩岸未來的發展。」吳孟道說。
2014年3月至4月,臺灣島內曾爆發「太陽花學運」,反對兩岸經貿部門力推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與之相比,目前臺灣島內反對加入亞投行的聲勢很小。多位兩岸問題專家告訴無界新聞(微信ID:wujienews)記者,「有限的產業衝擊」是島內輿論尚未形成龐大反對聲勢的核心因素。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李沃牆教授認為,雖然亞投行和服貿協議都是大陸所主導,然而兩者實則是不同的議題,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濟考量。
「服貿運動對很多島內的產業會產生影響,而臺灣加入亞投行的話,實質就是投入一筆資金在這個裡面,參與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島內產業不會感到競爭的衝擊。」
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服貿協議所涉及的陸資進入、企業併購、產業合作等問題勢必會對島內民生經濟產生比較大的衝擊,增加島內民眾的憂慮感,而亞投行則不一樣。
吳孟道則表示,「服貿協議是兩岸間FTA架構(ECFA)的延伸,而AIIB並不僅侷限於兩岸,而是一個面向國際的金融組織。臺灣一向很熱衷參與這類的國際金融組織,因為某種層面上來看,這代表臺灣又爭取了一些國際政治或外交的空間,即使這是由中國大陸主導。因此相對於服貿協議,臺灣對AIIB的反感度本來就不會那麼強烈。」
「從海峽走向大陸」還是「從世界走向中國」
談及臺灣島內對於產業衝擊的憂慮時,信強指出,近年來臺灣島內的經濟競爭力一直走低,執政黨礙於「選舉政治」,在與大陸經貿合作上又顧慮重重。如今,臺灣島內百姓實則是缺乏產業競爭的信心。
李沃牆表示,2000年至2008年是中國大陸騰飛的8年,但臺灣的陳水扁政府顯然無視了這個和中國大陸一起發展的機遇,臺灣產業也失去了提升競爭力的良機。馬英九上臺之後,試圖進行補救。
「馬政府實際上是有貿易自由化的一個想法跟做法,具體來講就是自由經濟示範區,但由於朝野的對立沒有通過。」
馬英九早在「黃金十年」初期(2012年)便提出了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概念,甚至早於大陸於2013年設立的上海自貿區。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第一階段,包括六海一空(基隆、蘇澳、臺北、臺中、高雄、安平6港及桃園航空城)自由貿易港區及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不過,礙於對陸資等問題的爭論,這一法案目前仍卡在臺灣「立法院」。
「馬政府一直支持臺灣確實要靠貿易來帶動經濟的增長,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必須是要經濟自由化,(在服貿、TPP上受阻)不單純是貿易自由化決心脆弱的問題,實則是島內整個政治氛圍的問題阻礙了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李沃牆對無界新聞記者表示。
新當選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談及臺灣對外經貿往來時,曾提出「從臺灣走向世界,從世界走向中國」。
對此,信強認為,大陸市場已經成為了全球企業的必爭之地,臺灣自外於大陸市場,是沒有前途的。「從世界繞道中國不是易事,海峽兩岸這麼近,不去做,有點捨近求遠了。」李沃牆也如是表示。
亞投行對臺灣究竟意義何在
亞投行可以說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實踐。而「一帶一路」倡議明確將臺灣列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表明將「為臺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作出妥善安排」。
對於臺灣若能加入亞投行之後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譚瑾瑜女士表示,加入亞投行後,臺灣可以參與國際聯貸,有助於銀行走向世界;同時,臺灣可以突破政府採購和國內壟斷的基礎設施建設陋習,參與亞投行基礎設施互聯體系。當然,此舉也可加速臺灣申請加入RCEP(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李沃牆也認為,除了給一些島內企業帶來基礎工程建設招標的機會外,臺灣加入亞投行這種國際性的經濟組織,可以提升自身的國際能見度,也能彰顯臺灣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氣度心。
「透過與成員國的交流,會為臺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RCEP帶來更大機會,讓他們看到我們的氣度心。」他對無界新聞記者表示。
不過,吳孟道認為臺灣加入亞投行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ADB(亞行)之前預估亞洲基礎建設十年有高達8兆億美元的商機,而臺灣作為會員國,這些年的投入比例微乎其微。即使加入亞投行,在多國的分食下,臺灣能分到多少,令人存疑。」
信強則表示,臺灣加入亞投行,除了會給臺灣帶來更多基建項目的招投標機會,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看,也會在增加就業等具體民生層面產生積極影響。
臺灣加入AIIB之路終將何去何從?
民進黨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臺灣能否繼續加入亞投行的步伐成為了兩岸關注的焦點。
1月18日,臺當局「行政院長」毛治國提出「內閣」總辭,雖暫未獲馬英九批准,但未來建立新的看守內閣已成必然。馬英九政府幾乎沒有機會在未來的幾個月內加速推進臺灣正式加入亞投行。
即將成立的蔡英文政府,顯然成了整件事情的關鍵所在。李沃牆認為,蔡英文獲選後,在相關內容上的發言也呈現出謹慎的態度,在她當選的初期階段,可能不會馬上著手討論這件事情。
對於未來臺灣加入亞投行的關鍵因素,吳孟道告訴無界新聞記者,除去臺灣島內的反對聲音,「基本上,稱謂問題大概就是目前臺灣加入亞投行的癥結所在。」馬英九曾表示,關於名稱,臺灣的底線是「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不能接受以「中國臺北」的名義加入。
復旦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則表示,蔡英文能否認同「九二共識」,是臺灣今後能否加入亞投行的關鍵所在。
「以往,兩岸交往基於九二共識,通過陸委會、國臺辦、海基會和海協會等『白手套』進行溝通協商。如果蔡英文不認同九二共識,從技術上來說,就切斷了兩岸交往的可能。另外,站在中國大陸的角度,也不會縱容這種『臺獨』思維,任其加入亞投行。」
來源:無界新聞
本文圖內容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轉發僅用於學習、參考,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微信:13983799405.
渝商公眾號法律顧問微信號:T1234567887654321
廣東德而賽律師事務所 舒新穎律師
點擊自定義菜單中的精品文選
可查閱瀏覽量超100萬的好文章
比如
9月2日的
寫在9.3大閱兵之際:美國及歐洲都靠不住
8月29日的
國務院高層智囊的考察報告:清醒認識中日間的巨大差距
8月13日的
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逐條批駁網際網路思維,真正戳到痛點了
……
主編:劉皇叔 | 編輯:張富 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