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突然消失了,在春節聯歡晚會裡。那幾年看春晚,相聲、小品是重頭戲,一聽到報幕,玩地正好也會坐在電視機前老實地看,看完再繼續玩。
可一年年看下來發現,相聲越來越少,後來就不見了。我不記得那是几几年,但為什麼相聲消失了這件事,就一直放在了心裡,直到郭德綱帶著相聲再次的出現。
現在想來那幾年相聲界正經歷風浪,任正非說,不死的鳥叫鳳凰,那現在的相聲就是鳳凰,浴火重生了。
與浴火重生的相聲不可分割的還有郭德綱,德雲班主,他是主心骨,是靈魂,是熱愛,是堅定。
于謙在談到郭德綱,說若他與自己一樣的性格,也就不會有如今的景象,我們都知道于謙的愛好是玩,用另一個詞來解釋就是享受,享受人生。郭德綱自己也是「花團錦簇的前夜,我要自誡。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兩個截然不同的人,可以搭檔得非常好,郭德綱怎麼看,這在書中還有專門的章節。
「萬幸,我一直在做我喜歡的事情。現在的生活我很滿意,就像你們看到的書名一樣,過得剛好。」這是最好的狀態,做喜歡的事,有喜愛的人,生活剛好。
現在還可以加上一個驕傲的作品,其長子,郭麒麟。
若非要把世間事劃分,我願分成有趣和無趣兩類,怎麼算有趣,經歷過許多事情,有一定閱歷,會笑談且心中自有清明,在這個層面上,最好理解的就是有趣的靈魂。
有趣的靈魂在美貌面前更高一籌,因為長久。《過得剛好》就是有趣的,書中郭德綱說自己無趣和乏味的,玩樂沒有,有的是看書、寫字、畫畫,但這並不影響他在臺上的伶牙俐齒。
人是多面的,你看到的是面對你,他的樣子,他什麼樣,也取決於你對他什麼樣,所以每個人看到的這個人都是不同的。
對郭德綱,我們看到的是他在臺上風趣犀利的樣子,段子裡有傳承還有過往經歷的感悟。感悟過於真實,就引起了好奇心,到底經歷了什麼,經歷了多少才有這樣的感悟。
「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親人骨肉;有錢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這段話就清醒寫實了。
而書中類似的話有許多,郭德綱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寫了下來,讓人看得有趣,也不知不覺地接軌了真實。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的張靚穎的一個算是綜藝訪談吧,她說都經歷了,最低的,最不好的,所以現在淡定了。都是經歷過的人,落井下石還是雪中送炭已然是內心的加成,好壞如此,世態炎涼,涼不過心。
每個人經歷的有限,所以可以「參與」他人的人生,得到他們的經驗,不論書還是影音作品,都是一場美好的經歷,算是有趣的碰撞。
「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得與失從來都是個人命題,就像命題作文,題只一個,但出來的文章是各有不同。
爭與不爭,得與不得,此刻是一個樣,下一刻可能就換了,得成了失,失變為得,都太多變數的事情。
掉進魔窟原本是痛苦的事,但經歷過來了,那就是磨礪的階梯。人要守得住自己,在那走過不代表會變成魔鬼,就像生活在天堂,不代表都是天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被腥風血雨,也可換身乾淨衣服,繼續前行。只要知道自己是幹嘛的,在做什麼就得了。
且我更覺得經歷過的人,懂得每一分良善的重量,也更能體察和珍惜人心中的善良。太多汙穢和黑暗,披荊斬棘的也會留一個地方,我把那個地方稱之為「淨土」。
這是在看了郭德綱在櫥窗裡那兩天,扛不下去,拉著行李,毅然要走的時候,大家讓他看了好多人的留言,郭德綱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看完後,又回去了的感受。他在櫥窗裡煎熬,外面的人也在鼓勵他,給他力量。郭德綱經歷甚多,如今心中還是有一塊淨土,裡面有師父,有善意,有許多在他低谷時給他力量的人。
「很多人問我明年還上不上春晚,這我說了也不算啊。上春晚這件事情就是人家覺得你合適,你也覺得你有合適的節目,那就上唄。沒合適的就別上了,人生也不是就這麼一種方式,還有很多其他的平臺能讓觀眾開心。我知道我是幹嗎的就得了。」
「花團錦簇的前夜,我要自誡。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這是郭德綱在書中寫給自己的話,適用他,也適用我們每一個人。
2007年6月23日,侯耀文先生去世了。
時隔多年,回憶起那時候,郭德綱還是悲痛不已,「淚如傾盆」「天塌了」「悲聲大放」「哀莫大於心死」這些很重的話,全部被寫在短短一段話裡。
「扔了電話,淚如傾盆。6月21日,我與師父在天津分手,不到三十六小時,天就塌了。窗外,暗近黃昏;室內,燈影迷離,遙望京都悲聲大放。哀莫大於心死。」
侯耀文侯先生,也十分熟悉,這麼說,守著春晚的人對這些老一輩的表演藝術家,沒有不熟悉的。看到他們就想到相聲,聽到相聲就有當初看春晚的畫面感,雖與郭德綱不同,但作為曾年年都要見好多回的觀眾,他們也被印刻在了記憶深處。
有些事是能說出來的,有些事說不出來,只能意會。郭德綱與師父侯先生深厚的情意,就是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那種。亦師亦友,父親般的存在。他的去世,也帶走了郭德綱孩童般的自己,今後遇事沒有師父,都得自己扛了。
中國傳統美德裡,對待長輩是以孝為先,孝道是根植在骨子裡的東西,不用提,也不會消失。
「我把追悼會上的遺像請到德雲社後臺,紅蠟黃綾香爐供著,初一十五,後臺老少紛紛叩拜,前臺每逢吃麵,也自會有人端來一碗供在像前,大家都知道,侯先生愛吃麵。我從不迷信,但我一直在給師父燒紙,百日、中秋、國慶、立冬……」這是日常,人不在,但也從未離開。
人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有人護著的時候,被深愛,被偏愛,被用心對待。郭德綱得到過,在經歷風風雨雨之後,再想起與師父的點滴,我想那一塊一定是柔軟的,是他的清明。
「仰望夜空,點點火星隨風而去。我寧願相信,他在看著我們。」我也相信,重要的人會看著我們,看著我們好好的生活。
古荼荼:一個在寫作路上的人,意用文字溝通心靈,一起探索內心世界的奧秘。本文為作者原創,寫作不易,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