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相聲這門傳統藝術打下德雲社的大IP,郭德綱卻說自己過得剛好?

2020-09-13 每天一點冷芝士

江湖過往四十年,郭德綱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

這是改自唐寅《言志》的一句話,他們看似無求無志,其實胸有溝壑初心不改。唐伯虎不改書畫之志,郭德綱也不改他的相聲之志。

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這樣一種「佛繫心態」,也是郭德綱一直堅持的,堅持讓自己更加純粹。

《過得剛好》就是他生活的紀實,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本自傳有非常典型的郭氏幽默,也是他的清醒認知。他嬉笑怒罵生活中的榮辱沉浮,面對生活若洶湧而來,他卻從不迴避。

郭德綱七歲學藝八歲入行,他是一個從小泡在傳統罐子裡長大的的藝人,可是他生在一個舊去新來的年代,當他在被傳統醃入味的時候,這個罐子突然被外界擊碎了。

那時相聲沒落,前輩離世,科技發展,中西文化合併交融的時候,他是那個背負著傳統藝術卻走在時代前面的人。

恩師去世,當人們接受新興文化,感受科技進步,不可能再去花錢聽相聲的時候,這個被體制養大的毛頭小子,卻可以脫離體制的束縛,闖出一片天地。

他借用媒體,嘗試創新,開闢出不同的相聲藝術模式,接受各式新興平臺,隨著眾人視線的抬高,他將藝術的展現形式也抬高,尋找了一條不同的「德雲社道路」。

也許是生活所迫,老郭常常用到蘇秦的一句: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生活逼出了蘇秦的縱橫權謀,也逼出了郭德綱的「新相聲體系」——德雲社。

96年郭德綱一手創立德雲社,可這段時間正是相聲的衰弱期,傳統藝術一落千丈,特別是相聲,人們很難再「接受花錢去買個故事聽」這樣一個概念。於是老郭又開始嘗試別的路子,京劇、評劇、河南梆子等等各種曲藝形式幾乎是信手拈來。

不把傳統藝術當做掙錢的手段,給它足夠的純粹,這就是郭德綱所一直堅持的。

不求富貴,過得剛好,幾乎就是郭德綱的人生標榜,懸在心上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乾淨純粹,讓藝術更加乾淨純粹。

有人說他的相聲票價很貴,可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他用相聲給予這些票價相應的價值,就像是他付出的那些努力給他帶來的地位與聲譽,他有足夠虔誠的心,就從不會因為生活而放棄希望。

德雲社劇場演出

零幾年初的時候,他幾乎已經無法勉力維持德雲社的辦學了,他開始上節目,參加綜藝,所有人不願意的他都會去,所有人不願意嘗試的,他都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甚至參加真人秀,在櫥窗裡被眾人圍觀的生活了72 個小時。

他將相聲搬到眾人眼前,把相聲搬回舞臺,搬回大眾的視野,金錢名利比不上的,是他的責任感。對手藝的責任,對傳承的責任,對觀眾的責任,他讓每一個觀眾的票價物有所值,他是真正的把相聲這門藝術重新扶持起來的人。

如果你打開《過得剛好》這本書,會發現他洋洋灑灑的寫盡他這四十年的生活起伏,人間冷暖,自濁自清自安然,千夫所指,不改初衷。

親自在水深火熱中泡了一回的郭德綱,豁達的心態躍然紙上,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他靠著這個信念,幽默的面對清醒的人生。

這就是他的過得剛好,剛好可以生存,剛好可以延續相聲藝術,剛好可以落下筆,給這本自傳一個畫個結局。這種剛好,是一種努力,也是一種幸福,希望打開書的你也可以從這本書裡,收穫價值。

這本由郭德綱親自書寫的《過得剛好》一經上市,便在各大電商平臺頗為暢銷,僅在本店月銷量就超過2萬本!現在此書正在火熱促銷中,原價52元,現在做活動只要36元,先到先得,下手晚了就恢復原價啦!趕快搶購吧!

點擊下方商品卡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過得剛好》如今的郭德綱,可不就是剛剛好。
    ——侯耀文放眼如今的相聲界,再也沒有比郭德綱的德雲社更好的相聲團隊了。不是嗎?《過得剛好》其實是對郭德綱對自身人生經歷的一個總結,嬉笑怒罵間,將他的學藝經歷和相聲的是是非非分,講了個透徹。更重要的是郭德綱老師領導的德雲社不拘泥於相聲的表演形式,拓展了相聲的表現形式,參加綜藝,拍攝電影,藉助網際網路將德雲社展現給了廣大觀眾。
  • 從德雲社的前世今生,看郭德綱《過得剛好》說江湖
    這當然是戲說,德雲社在北京運營了那麼多年,家大業大的,還至於指著這幾個人的綜藝來養活。曾經德雲社走過的日子比現在要難過百倍,江湖幾乎容不下德雲社。在一點郭德綱在《過得剛好》裡都有過描述,現在德雲社的幾位公子,在做好主業的同時,參加綜藝全面發展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這樣既擴大了這些相聲演員的戲路,不至於僅僅在一棵樹上吊死。
  • 郭德綱《過的剛好》?我不信
    郭德綱曾經在相聲表演中講「我最煩那種不知道什麼事,就勸我要大度一點兒的人。你知道我經歷了什麼?像這種人你得離他遠一點,因為雷劈到他的時候可能會連累到你。咣,我這被扎了一刀,血還沒擦乾淨呢,他走過來,哎,你要勇敢起來!你死不死啊 ?」
  • 《過得剛好》:郭德綱是怎麼讓相聲重回大眾跟前的?熱愛成就夢想
    郭德綱在《過得剛好》中說,一個劇院只能容納兩三百人。開場演出的老先生叫邢文昭,他說有一部單口相聲,中途聽眾的手機響了,老人停了下來,等待他接聽電話之後再繼續。郭德綱在上場之前對聽眾說:「你必須好好聽聽相聲,上廁所時必須打招呼。今天動手起來就不能跑了,我的後臺人員比你多。」觀眾們聽了都笑了。
  • 《過得剛好》:四十年江湖過往,一直堅持著做自己才能過得剛好
    《過得剛好》:四十年江湖過往,一直堅持著做自己才能過得剛好&34;說這話的不是別人,正是郭德綱。《過得剛好》是郭德綱親筆作品,講述人生四十年的江湖過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34;這句話多次出現在郭德綱的作品中,調侃是調侃,背後又存了多少血淚,多少無言。郭德綱結束了相聲界五分鐘就能演一個節目的時代,用他的話說,&34;。同行舉報,告狀,打官司,人情冷暖之間,世態炎涼之處。既然我也有嘴,你也有嘴,你可以說相聲,我為什麼不能。但是說相聲和會說相聲是有區別的。郭德綱曾在綜藝節目《相聲有新人》中說過,相聲演員成功的標誌,就是商演掙錢。
  • 郭德綱從藝30餘年立足梨園,爭議聲不斷,他卻說過得剛好
    郭德綱和徒弟他做相聲是為了給人快樂,但是為了這門技藝,他哭過。他真堅持把相聲說完了。後來在節目採訪裡,他回想起往事說:「這事現在聽起來像個有意思的玩笑,但是那時候自己真的很心酸。」後他在節目裡承諾一定要找出這位唯一的觀眾,並贈送他德雲社終身免費門票。得人恩果千年記。
  • 從無名之輩到相聲皇帝:47歲郭德綱,過得剛好
    你可能沒聽過郭德綱的相聲,但你肯定聽說過「抽菸、喝酒、燙頭」這個梗。以前總覺得他說的相聲是逗人開心,歡歡鬧鬧,讓人覺得日子過得剛好。如今一聽,那笑聲的背後,都是慘烈的人生。德雲社的名號,開始一發不可收拾。可話說多了,也容易多事,再「會說話」的郭德綱也難頂。德雲社上一次大危機還是在2010年夏天。因為和電視臺的衝突,一時封殺之聲迭起,音像作品下架,媒體集中討伐,德雲社關門整風。同時,2010年風波還有早期愛徒的背離。何雲偉、曹雲金,這兩位他花心血最多,也最得真傳的弟子,與他反目成仇。
  • 非遺相聲大會少了郭德綱,而楊少華之子加入德雲社,郭德綱賺大了
    郭德綱也曾在自己的段子裡內涵其他同行,而一些相聲名家也和郭德綱斷了聯繫,當然也不乏也有相聲名家加入德雲社。,還是他的徒弟們,一個個走紅,收穫眾多粉絲的喜愛,同時也成就了相聲這門傳統藝術現在的繁榮景象。但這也許並不是非遺相聲大會排除郭德綱的原因。但缺少最火的相聲團體德雲社的加入,和表演風格有很大的關係。在相聲界很多觀眾的眼中分為了主流和非主流。主流更多是傳統相聲風格,體制內的相聲演員。
  • 聽相聲不能帶螢光棒?看如今郭德綱與德雲社 還得從侯寶林說起
    所以說相聲的從小學藝是相當嚴苛的,不亞於學戲的科班,郭德綱就說過自己7歲學相聲就是被大嘴巴抽大的,等到當了師父,終於有機會抽徒弟了,張雲雷小時候背「貫口」也是背不對上來就是一個大嘴巴。當然體罰孩子不對,但也說明這個行業的不容易。德雲社作為非主流的民間團體,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還遵循著解放前拜師學藝的那些規矩,甚至還有從小生活在家裡的「兒徒」,一邊兒學藝一邊兒給師父家裡幹活。
  • 郭德綱《過得剛好》:屢敗屢戰風雨交加,路途再坎坷也不後悔
    但無論如何,郭德綱通過自己堅韌的意志力和對相聲事業的熱愛,他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就。按照他自己的來說就是:「現在的生活我很滿意,過得剛好。」,在他的自傳《過得剛好》這本書,除了寫著郭麒麟成長的秘密,也有郭德綱自己的讀書心得和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 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郭德綱的德雲社,誰才是第一大藝術社團?
    作為喜劇界和春晚的殿堂級人物,趙本山給人留下過無數經典的舞臺作品,只可惜現在已經是退休狀態,怕是很難再看到他登臺表演了。不過趙本山並沒有將自己的手藝荒廢,私下收了很多弟子,例如宋小寶、小瀋陽、王小利等人,都是現在有名的喜劇人物。
  • 郭德綱《過得剛好》:人生無非是笑笑,或者待會兒再笑
    《過得剛好》:人生無非是笑笑,或者待會兒再笑提到如今的相聲界,就繞不開一個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從默默無名的小劇場,到今日花團錦簇的德雲社,眾人對郭德綱始終褒貶不一。有人捧他,說他拯救了相聲。外界的事,自己的事,相聲的事,德雲社的事,他本人如何說?不如看看這本《過得剛好》。郭德綱在書中說,自己私底下是個特別無趣、乏味的人,唯獨熱愛相聲,希望能說一輩子相聲。對待相聲,他在書中說了很多:相聲對我來說就是我的生命。
  • 《過得剛好》: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對,看郭德綱的人生百態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我叫郭德綱如果將時鐘倒回20年,你絕對不會相信,身材不高,相貌平平的&34;會成為明星,而且還是一個將相聲這門&34;的傳統藝術,重新&34;活躍起來的明星。不僅如此,郭德綱還堅持不懈的發掘整理傳統段子,並將它們融入全新的包袱,憑藉其收放自如的表演賦予了這些&34;新的&34;。也正是因為這麼經典的段子,讓郭德綱和德雲社成為傳承相聲這門藝術的的新時代領路人,讓年輕一代人,重新接受這門傳統的藝術形式。
  • 郭德綱:人生贏家,也不過是「過得剛好」
    《過得剛好》就是這位人生贏家自己親筆寫的書,親口講述他的人生江湖四十年,郭式幽默,果然「嘴毒無比」「辣味十足」,裡面還有老藝術家們的珍貴圖片。看了《過得剛好》這本書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大林子自己的意願。並且,離開學校,郭麒麟也沒少看書,不對,是反而看了大量的書,知識淵博,底蘊豐厚,遠超同齡人。
  • 過得剛好:郭德綱的相聲江湖
    的《過得剛好》,書名諧音他的名字,郭德綱。過得剛好,郭德綱好。 這本書,無意之間翻到的,此書的編輯寫的一篇廣告,吸引了我。他說,之前在一個小城市打拼,生活潦倒,天天帶著耳機,聽郭德綱的相聲,鼓舞了自己的鬥志,現在成為了一名編輯。 很多人留言,說他寫得不好,不像是書評,甚至讓他寫寫自己的勵志故事,覺得蠻有意思,就找來了這本書。
  • 郭德綱自傳《過得剛好》:40年江湖過往,自濁自清自安然
    最近這幾年的德雲社大火,火爆到什麼程度呢?演出的票,剛放票十幾秒就被一搶而空,能進場的都是牛人。演出當天觀眾冒雨排隊,場外還有幾百人在等待。演出結束以後,粉絲們送的禮物得用輛卡車才能夠拉回去。提到德雲社,那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創建者郭德綱了。
  • ​相聲的成長,真的要仰仗於郭德綱嗎?是否是郭德綱拯救了相聲?
    相聲作為一門傳統類的語言藝術,其發展歷史幾乎能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間,再往後就是1829年,相聲祖師爺之後像這樣的大型節目中,相聲就很少出現了,漸漸地被一些東北民間的二人轉藝術所取代。曹雲金、李菁、劉雲天」等人因為種種原因相繼離開,但是依舊沒有打垮德雲社,反而痛定思痛,繼續吸納新鮮血液,現在已經是一個有400多人的一個大團隊,旗下各隊隊長也是身懷絕技,當然小鮮肉也很多,可以說,德雲社除了將相聲發揚光大,還是將一些愛蹦迪的男男女女招回看相聲了。
  • 郭德綱玩心機,白養侯震?不,他在知恩圖報,且過得剛好
    而侯震是侯門的長子長孫,在相聲界的地位相當有分量,44歲的侯震在圈內可是有著有「少侯爺」之稱。郭德綱想要表露的很簡單:只要侯震這位正統的侯家傳人在德雲社上班,何人敢說我的公司是野路子,不是主流的相聲?由此可見,這是郭德綱知恩圖報的回饋,他活得通透,活得精彩,過得剛好。另外,對於郭德綱的心性,從現如今的明星直播帶貨熱潮一事中也可「窺一斑而知全豹」。在年初受疫情影響、商演暫停的情況下,德雲社堅持初心,幾乎無一人出來直播撈金,這讓我大為震動。
  • 從無名之輩到相聲皇帝:47歲郭德綱北漂生活,如今《過得剛好》
    從無名之輩到相聲皇帝:47歲郭德綱北漂生活,如今《過得剛好》你可能沒聽過郭德綱的相聲,但你肯定聽說過「抽菸、喝酒、燙頭」梗。以前總覺得他說的相聲是逗人開心,歡歡鬧鬧,讓人覺得日子過得剛好。德雲社的衣食父母換了,原來的相聲愛好者們慢慢退場,粉絲們買票不是為了聽相聲,而是為了看臉,和偶像開各種無下限的玩笑。德雲社不再是以前的德雲社了。這些郭德綱也明白,人生四十年的江湖過往,他都寫在了一本《過得剛好》裡。
  • 郭德綱《過得剛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路途再坎坷也無悔
    這本書裡收錄了郭德綱記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的文章,原本他起名為《人在江湖》,可後來編輯建議換了一個書名《過得剛好》。而郭德綱對於自己這些年經歷的評價也很符合這個書名:「萬幸,我一直在做我喜歡的事情。現在的生活我很滿意,就像你們看到的書名一樣,過得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