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場上不少人對拼接肉充滿畏懼心理,認為其是用劣質肉品代替高品質肉的投機取巧。實際上,正規拼接肉使用合法添加劑,並利用攪拌機、重組肉全自動成型機等設備輔助生產,是可以放心實用的安全肉類。
前段時間準備點份雞排吃下午茶時候,公司小夥伴表示最近了解到一些拼接肉「內幕」,覺得雞排這種食品已經不安全了,打算日後遠離我們這個吃下午茶群體。筆者在一臉疑惑的同時上網查詢了拼接肉的相關信息,發現最先引起爭議的是拼接牛肉。起因在於澳洲電視臺曝光了這種合成牛排,並宣稱這種肉是全球行業內的潛規則。
面對國內大量媒體轉發以及引發的民眾恐慌,當時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食品安全風險解析:關於「使用卡拉膠重組牛排」的風險解析》一文,詳細闡述了拼接牛排(重組牛排)屬於藉助肉的重組技術加工而成的調理肉製品。並表示肉的重組技術起源於上個世紀60年代,在歐美國家有數十年的應用歷史,歷史悠久且製作工藝成熟,不必太過恐慌工藝問題。
重組肉本身就是得到國家認可的一種生產工藝。隨著人們對肉類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少屠宰企業開始對家禽畜類進行精細化分割以獲取更高利潤。在這一過程中,會因為切割方式不對、工人經驗不足等原因產生各類碎肉。將碎肉用添加劑進行粘合再出售,不僅解決了碎肉的處理難題,提高了碎肉的價值,還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經濟的食品選擇。
重組肉讓人難以放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添加劑。在商家、社會的宣傳下,不少消費者將添加劑視作洪水猛獸,搜尋食物總以「不含添加劑」作為要點。殊不知適量添加劑的使用不僅能讓食品口感、品質更上一層樓,還能夠解決食品無法長期存儲的難題。以重組牛肉來看,其使用的粘合劑——卡拉膠、穀氨醯胺轉氨酶等都屬於合法食品添加劑。《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規定,卡拉膠可用於調理類肉製品生產加工,須在產品包裝上明確標註。
另外各類食品機械設備也在推動重組肉的生產更為方便、安全。像重組肉中如果使用穀氨醯胺轉氨酶這種添加劑,其粘稠、需要不斷攪拌的屬性可由攪拌機代勞進行生產。需要注意的是,穀氨醯胺轉氨酶屬於高粘度物料,在為攪拌機選配攪拌器時候選用錨式攪拌器、螺帶式攪拌器等,才能夠確保對物料的充分攪拌。如今市場上還出現了重組肉全自動成型機,這種設備屬於成型機的一種,只要將碎肉和粘合劑倒入,設備就能自行進行物料攪拌混合、充填、成型輸出等工序。為加快重組肉的定型,通常與速凍機連接形成自動生產線。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重組肉是一種被國家承認的生產工藝,還能夠避免生產過程中食材浪費。無論從環保生產還是增多消費者選擇方面都有極大益處,但為何還讓消費者憂心忡忡,每次出現都造成巨大恐慌?
這主要是因為部分不良商家的存在。重組肉類對肉質經過二次加工,且在生產中可利用生產工藝、添加劑等對肉類進行改良,有商家就利用這一空缺,摻混肉類,用劣質肉、低價肉假冒,並在包裝上各種打擦邊球,讓不少消費者以為自己買到高品質肉類。另外,添加劑雖然是重組肉類必不可少的原料,但用法用量需要遵循法律規定。面對這種情況,加快研製食品快檢設備以早日實現對添加劑含量、食品成分的快速準確檢測才是正道。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讓消費者吃上放心肉類,不為重組肉擔心。
將屠宰分割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碎肉進行加工重組,並在包裝中明確註明的重組肉類符合食品安全規範,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是可以食用的安全肉類。我們真正應該抵制的是借著重組肉名頭出現的各類偷工減料、不規範生產現象。筆者打算發這篇文章diss同事去,屏幕前的你對拼接肉是什麼看法呢?你能接受這種重組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