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溫愛小E(微信號 littleprincecj) 的內容拒絕未經授權的轉載。轉載及合作請直接在文末留言。當然歡迎你私人轉發到朋友圈、微信群、QQ群.愛你們!
一份紅頭文件忽然間刷了屏。朋友圈裡叫好的有,憤憤不平的有,失落地表示再也不要想雞娃的也有。
而我,卻忽然想寫寫這個周末和孩子一起看的一部記錄片,有一個非常文藝的名字——《子非魚》。
聽起來好像一部浪漫的文藝片,但其實是一部從孩子視角寫實香港底層的記錄片。在這裡,貧窮以及貧窮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夢魘般困擾著這些人們,通過努力學習擺脫貧窮成了他們對孩子的全部期許。
紀錄片的主角是同在鮮魚行學校上學的佘偉豪和黃俊修,他們是一對好兄弟,每天清晨都會一起去上學。
佘偉豪在單親家庭長大,生活窘迫,房子狹小,但是,他成績好,性格好,在學校十分受歡迎。
黃俊修長相憨厚可愛,家庭情況比起佘偉豪要好很多,但是他的學習成績卻很差,差到不得不留級。
佘偉豪羨慕黃俊修,因為他有一張大大的床,黃俊修也羨慕佘偉豪,因為同學們都喜歡他。
所以,儘管他們倆關係很好,有時候看起來又像是「塑料友誼」。
但其實這樣的家境好和學習好,其實也只是局限在小小的鮮魚行學校裡,如果你把目光跳脫到整個香港,這兩個孩子,無疑都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無論是家庭收入還是教育資源。
所以,即使佘偉豪是優等生,即使他的媽媽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但卻仍然不得不向貧窮低頭,電視臺來訪,她在鏡頭前哭訴生活的不公與不易,無助而又無力。
她沒有錢去給孩子報更好的補習班,居住的房間侷促到難以施展,每一餐飯都要精打細算,甚至當她遭到來自鄰居的威脅,都無法自救。
他們想要通過接受教育改變命運,但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他們已經被趕到了角落裡。
這一場悖論,有點像學校做的一場活動,活動要求通過抽籤決定每個人午飯吃什麼,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分到可口的盒飯,大部分學生只能分到簡單的白麵包。
就像人的出身,隨機分配,沒有人能夠決定自己生於何處。
但是,創辦鮮魚行學校的校長,卻一直在告訴這些孩子,英雄不問出處,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
他去家訪,臨走時叮囑成績不好的女學生,「你的樣子就很漂亮,反應又好,聲音又好,不讀書就浪費了,知道嗎?」
但這樣的振奮人心可能只存在於校長的美好期待之中,就像他自己說的,這些來自香港底層的孩子,每日蜷於窮閻漏屋。他們所面臨的直接問題,就是跨代貧窮,他們的父母大多從事低收入的重體力勞動,因此,這些孩子一開始就處於資源的劣勢,他們有極大的可能會繼續長期處於貧窮狀態。
所以,在旁人看起來,鮮魚行校長的舉動,有點像和風箏作戰的堂吉柯德——他希望教育能幫助這個人群改變理念,能夠幫助他們消除無知所帶來的焦慮和恐懼,卻被導演加入了一個意味深長的鏡頭——當他說出「知識改變命運的口號」時,孩子卻在臺下百無聊賴的打起了哈欠。
看完整個片子,不得不承認,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傾向於悲觀地認為,這群孩子,大概率地,仍將延續父母的生活。但是,我還是被校長打動了——就像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影片的開頭,佘偉豪穿著校服,站在廣場上朗誦著《播種》的那一幕。
一位慈祥的老人,在無邊的大地上播種
你老人家播種的,是麥子嗎?是稻子嗎?
還是什麼穀物的新品種?
老人眯著那充滿智慧的眼睛 微笑地答道
我播種的
是勇敢的 善良的 不怕困難的 奮鬥到底的 火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