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百年巡禮(一)

2021-02-08 人民音樂出版社

清末民初,留日歸國的一批國民音樂教育家造就了一個學堂樂歌的時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留學歐美的一批專業音樂家率先拉開了藝術歌曲創作的大幕。「五四」時期,在藝術歌曲創作領域引人矚目的音樂家主要有青主、蕭友梅、趙元任、陳嘯空、邱望湘和錢君匋等,青主於1920 年創作於德國的《大江東去》成為真正意義上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


青主(1893—1959)的音樂創作僅限於歌曲作品,其「亡命樂壇」幾年間出版的近20首藝術歌曲主要收集在《清歌集》和《音境》兩本歌集中。《清歌集》共有10首樂段體歌曲,歌詞皆為古詩詞,五聲性的質樸旋律,伴奏為簡單的柱式和弦。青主認為當時的中國人還難以消化真正的藝術音樂,因此就創作了這些歌謠體的歌曲。這些歌曲過於短小簡單,因此從其誕生以來沒有在聲樂舞臺上得到傳唱。歌集《音境》共包括18首藝術歌曲,其中《我住長江頭》等9 首作品為青主所作,餘《易水的送別》等9首為其德國夫人華麗絲(Ellinor Valesby,1895—1969)創作,歌詞為古詩詞或青主本人所作詩歌。這些歌曲多數篇幅不長,但比《清歌集》中的歌謠更具藝術性,從中可以看出德國古典歌曲的影響,但也有頗具民族韻味的作品,如膾炙人口的《我住長江頭》。《我住長江頭》和《大江東去》已成為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經典之作。


《大江東去》歌詞為宋代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代表作,青主的音樂很好地表達了詞作慷慨激昂的情感與意境。歌曲為帶尾聲的二段體結構,從e小調開始的起句氣勢如虹、深沉有力,後半句離調到降B大調,呈開放性終止,而後轉向其關係調g小調,旋律帶有宣敘朗誦的特點,音樂充滿不穩定感,從呼應歌詞中嗟嘆英雄的歷史滄桑感。第一樂段的間奏寫得極富表現力,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貫穿的節奏型,在調性和音區上作出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建立在g小調上,後半部分則轉向e小調,連續的重音與強力度音樂進行,引出後面「亂石崩雲,驚濤裂岸」的壯景,營造出驚心動魄的歷史感。第一樂段後半部分調性建立在e小調上,左手伴奏中純五度與純八度的進行塑造了一種空曠回聲的意境,「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一句旋律迂迴上揚,由前句的意境描繪轉向內心豪邁之情的抒發,II₂—V的和聲進行帶來強烈的意猶未盡之感。第二樂段轉向e小調的同主音大調,從「遙想公瑾當年」開始,與前一樂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歌的旋律與分解和弦流暢的三連音音型,如詠嘆調一般,抒發了對周瑜及其歷史佳話的讚賞之情。「雄姿英發」一句出現離調,和聲使用了E大調關係小調升c小調的屬和弦,和聲色彩的變化使得「雄姿英發」的歌詞變得非常生動。「檣櫓灰飛煙滅」一句結束在半終止上,同樣令人回味無窮。歌曲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結尾,終止式和聲使用了II₂—I 的變格進行,吟誦般的感慨和把酒當歌的豪邁之情令人久久回味。青主的第一首藝術歌曲——也是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可謂先聲奪人,出手不凡。


與頗受德奧藝術歌曲影響的《大江東去》相比,為宋代詞人李之儀名作《卜算子·我住長江頭》譜曲的這首作品,則具有較為鮮明的民族風格。原作抒發的是男女相愛的思念之情,青主將其譜寫成藝術歌曲後,有人認為他同樣是表達了忠貞不渝的愛情,也有人認為其表達的是在大革命失敗後對戰友的懷念。歌曲依詞分為上下兩闕,上下各四句。上下兩闕的調性主要建立在e小調和G大調兩個關係調基礎上,旋律舒緩優美,一字一音,字字真情,伴奏流水般的起伏音型如東流而去的長江之水,襯託出綿綿不絕的思念之情。全曲熾烈的情感無疑是在下闕四句,因此,作曲家不但將鋼琴伴奏右手改為一字一個柱式和弦,聲部加厚,而且為了強化這種極致的思念之情,將後面四句做了情緒高漲的兩次反覆,一再表達了「定不負相思意」的情感主題。青主同時也是一位詩人,因而他在歌曲創作,尤其是詞曲關係上,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樂必要能夠脫離詩的羈絆,然後才能夠成為一種藝術,一如詩必要不受樂的限制,然後才能夠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一樣;詩和樂……可以交相為用,以不至戕賊了自己的獨立生命為度,然後才可以說是詩中有樂,樂中有詩。


《大江東去》和《我住長江頭》兩首歌曲,可謂是他上述詩樂觀的生動寫照。


留德歸國的蕭友梅(1884—1940)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的聲樂作品,多數作品是為音樂教育而創作,分別收在為中等以上學校唱歌課所編寫的教本《今樂初集》《新歌初集》 和為初級中學編寫的《新學制唱歌教科書》 中。此外,還有作為單行本出版的藝術歌曲,如《楊花》和生前未發表的歌曲作品若干首。其中一些帶有藝術歌曲品質的作品大都篇幅不長,從中可見其深受德國藝術歌曲的影響,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問》(易韋齋詞),其起始句會令人想起貝多芬藝術歌曲《我愛你》的開頭部分。《南飛之雁語》(易韋齋詞)是一首借景抒懷之作,歌中借一年一度鴻雁南飛徵途苦、無奈南北分歧冷暖殊的「雁語」,表達了無奈的離別之情,同時也隱喻了當時南北分割的社會現實。歌曲大量使用了蕭友梅常用的三連音音型,上行迂迴的歌唱旋律與伴奏中左手下行起伏的旋律線條形成一定的對比,右手伴奏同時奏出歌唱聲部旋律,和聲簡單清晰,旋律優美而又悵然感慨。由四個並列樂段構成的《楊花》(易韋齋詞)則以借景生情的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由庭院中花開花落之景而對時光與人生的慨嘆。不過,整體而言,這首歌曲寫得過於平淡,無論是歌唱聲部還是伴奏聲部,樂句、樂段之間均缺乏鮮明的對比。蕭友梅廣為傳唱的歌曲作品不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與詞作者易韋齋大量使用舊體詩詞格律創作的歌詞不無關係。易韋齋的古體詩詞非常考究,喜用典故,但讀起來常令人有生僻拗口之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歌曲的傳唱。


趙元任(1892—1982)是「五四」時期真正開始有意識探索民族風格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是1928 年出版的《新詩歌集》。歌集中的14首作品均創作於1922—1927 年間,除《茶花女中的飲酒歌》為劉半農譯詞,和《瓶花》前半部分使用了宋代詞人範成大的一首七言絕句外,其餘均為「五四」時期著名白話詩人的詩歌作品。作為語言學家和音樂家的趙元任,通過為新詩譜曲的方式對這一時期的新詩創作表達了由衷的支持和敬意,中國近代音樂史上也因而誕生了第一部以新詩為歌詞的個人藝術歌曲集。歌集中的大部分歌曲為人們所耳熟能詳,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詠唱至今。這些以新詩為歌詞的藝術歌曲,大都體現了「五四」時期要求民主、平等、博愛、自由的進步精神,音樂創作既能較好地借鑑西方古典藝術歌曲的作曲技法,注重鋼琴伴奏的寫作,使伴奏成為烘託音樂氣氛、表達歌曲情感的有力手段,同時又表現出較為鮮明的民族風格。特別是他非常注重詞曲關係,其突出特點是漢語語言音調與歌曲旋法緊密配合,相得益彰。有的作品甚至是用方言音調譜寫而成,如以無錫方言音調創作而成的《賣布謠》。值得一提的是,趙元任利用藝術歌曲創作,最早開始進行和聲民族化的探索,即他所謂「中國派」和聲的實驗。上述嘗試與探索,為「五四時期藝術歌曲創作積累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蕭友梅在評價趙元任的《新詩歌集》時曾說:

趙先生這本歌集出世之後,教我們不能不稱呼他做「中國的Schubert」……希望他在最短期間內,出版他的第二、第三……集,供給我們聲樂科做教材之用,因為聲樂一科是萬萬不能專唱外國作品的。


就當時的音樂創作和聲樂教學現狀而言,蕭友梅的上述評價與期許應是發自內心的,時至今日,「聲樂一科是萬萬不能專唱外國作品」的建言依然不失其現實意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20年代後期,在杭州有一個非常活躍的音樂社團——「春蜂樂會」,其主要人物錢君匋(1906—1998)、邱望湘(1901—1977) 和陳嘯空(1903—1962)等,創作了不少在當時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 其作品以《摘花》(包含12首歌曲)和《金夢》(包含16 首歌曲)兩本歌集為代表。這些作品大都先在《新女性》雜誌發表,後於1928 年和1930年結集由開明書店出版,而《摘花》比同年出版的趙元任《新詩歌集》還要早幾個月。這些歌曲在「五四」時期的青年人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錢君匋在晚年編選的《戀歌三十七曲》中收錄了《摘花》和《金夢》中的大多數作品,並對這些歌曲的創作背景與影響做了介紹:

這裡所收的創作抒情歌曲……其寫成的年代是在1925 年前後……那時我國音樂界正處在荒蕪的沙漠時期,《摘花》和《金夢》的出現仿佛是沙漠中的一點小小的綠洲,為「五四」以後思想上獲得解放了的青年男女所崇奉,所喜愛,這正因為和他們的實際生活相互起了共鳴所致,這兩本小冊子就不脛而走,顯得供不應求,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重版。


錢君匋的上述文字使讀者進一步了解了這些以愛情為主題的藝術歌曲創作的初衷,以及它們在當時何以深受青年人青睞的社會背景。大量使用輕快、活潑的或拍子是春蜂樂會藝術歌曲創作的一個共同特點,輕盈的圓舞曲節奏是與多數歌曲抒發浪漫愛情的題材特徵分不開的。從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創作的歷史來看,「春蜂樂會」作曲家群的作品鮮有影響至今的經典之作,但這些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誕生在西子湖畔的藝術歌曲卻如一縷春風,為20 世紀20 年代的中國樂壇帶來難得的清新與「洋氣」,成為中國新音樂初創中清脆的百靈之聲,這些歌唱愛情的甜蜜之作與它們的釀造者們一同為中國近代新音樂的發展留下了一道「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靚麗風景。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李惟寧和李樹化的藝術歌曲創作。李惟寧(1906—1985)於1926 年創作了他最早的藝術歌曲作品《偶然》(徐志摩詩),但不為人所熟知。作品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降E大調。舒展的旋律線條,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和6/8拍子的節奏,使音樂顯得輕快優美、格調清新,詩句中那瞬間激發的愛情因而表現得靈動而富有朝氣,足見年輕的李惟寧才華橫溢。儘管我們還不清楚《偶然》在當時的國內是否曾有人演唱,但毫無疑問,它是一首值得讚賞的藝術歌曲。留學法國的李樹化(1901—1991)出版的《樹化歌曲集I》 收錄了他創作於1927—1930年間的9首藝術歌曲,歌詞大都為其本人創作,多為詠唱大自然、愛情、藝術,以及個人生活經歷的內容,如《春》《星》《表白你的心》《我懷想的音樂女神妃》等。但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其他作曲家的創作相比,李樹化的歌曲創作無論從旋律、詞曲結合還是伴奏織體寫作等方面,都大為遜色乃至很不成熟,這也應是他為數不多的藝術歌曲在當時未能引起關注的主要原因。


概而言之,儘管「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佳作與精品並不多見,但它的起步卻不可謂不高。從青主的藝術歌曲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對西方藝術歌曲創作的細心揣摩與大膽創造;從趙元任的《新詩歌集》、李惟寧的《偶然》,我們看到了新的音樂形式與新詩語言的高度結合,民族風格的探求已經在趙元任的歌曲創作中展露,這些為新詩而創作的藝術歌曲,成為新的文化時代的生動寫照;從春蜂樂會青年音樂家群體的音樂創作中又可以驚喜地發現,藝術歌曲這一聲樂體裁在「五四」時期的青年人中已經產生了超越「陽春白雪」的社會影響,它從形式到內容都成為新時代、新青年精神與藝術追求的一個表徵。「五四」時期的藝術歌曲創作,為下一個歷史階段的音樂創作積累了經驗,營造了新的音樂藝術氛圍。


(原文刊載於《音樂研究》2020年第4期)

相關焦點

  • 中國一百年藝術歌曲演唱會 黃耀明獻唱《南泥灣》
    鐵路像記憶一樣長懷舊演唱會南都訊記者朱燕霞實習生孫靜發自香港辛亥革命100周年、鐵路、百年藝術歌曲,黃耀明、許茹芸、盧凱彤……如果將以上零散的元素融成一臺演唱會,你能否想得到舞臺上那一番光景?宣傳小冊子的封面寫著活動全稱: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年,中國百年藝術歌曲演唱會,鐵路像記憶一樣長。讀起來有點長,感覺一點也「不流行」,不好玩。不過,小冊子主圖上黃耀明、許茹芸和盧凱彤三位唱華語流行曲的歌手的出現,又給演出帶來了不一樣的味道,讓人期待。11月底,一連四場的演出如期在香港尖沙咀文化中心舉辦。入場觀賞過的欣眾一致叫好。
  • 經典詠流傳 放歌新時代 | 上音將舉辦「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
    原創 小音 上海音樂學院「回溯百年,重新出發」1920 年,廖尚果(青主)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被認為是中國藝術歌曲的肇端,「把我國的歌曲創作,從學堂樂歌的起點上,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帶進了一個新領域」。
  • 廖昌永: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我心裡有一個遺憾
    讓世界聆聽中國藝術歌曲之美繼5月18日我音隆重發布「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活動項目,引發全國20餘家主流媒體廣泛關注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再度聚焦「中國藝術歌曲」推廣的文化價值和世界意義,並對我音校長廖昌永教授進行專訪。
  • 中國藝術歌曲百年 全球最古老音樂出版社出版了這16首經典
    1920年,中國作曲家青主在德國留學時創作出《大江東去》,被認為是中國藝術歌曲的肇端。100年後,收錄《大江東去》的《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16首》由全球最古老的音樂出版社——大熊出版社出版。藝術歌曲是十九世紀以來最重要的聲樂體裁之一,細膩的表現力、多樣的音色以及吐字與氣息的考究,使其成為衡量演唱者藝術表現力和演唱水準的試金石。廖昌永認為,中國藝術歌曲歷經百年發展,已成為除了德語、法語、英語、俄語等藝術歌曲之後又一重要語種。
  • 《中國藝術歌曲16首》出版,上音連線德國大熊出版社
    11月23日,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之際,廖昌永以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身份,發布了學校的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包括出版《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16首》,後者更是在中德兩國跨越8500公裡,在線上舉行了出版儀式。
  • 以歌聽史以情帶聲 海歸音樂家講唱結合演繹藝術歌曲百年史
    陳靜 攝   中新網上海7月8日電(記者 陳靜)從一百年前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用音樂的豪放氣勢書法懷古的感慨,到外來的創作技法與中國民族情趣相結合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再到著名作曲家陸在易譜曲的《我愛這土地》抒發強烈的愛國情懷……中國的藝術歌曲走過百年歷史,見證著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歷程
  • 廖昌永院長:讓世界聆聽中國藝術歌曲之美
    專訪後,《縱橫經典》欄目完整播出廖昌永與孫穎迪2019年5月於維也納Akzent音樂廳攜手呈現的「中國古典詩詞與書畫——廖昌永中國藝術歌曲獨唱音樂會」。讓世界聆聽中國藝術歌曲之美。這是 繼5月18日上音隆重發布「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活動項目,引發全國20餘家主流媒體廣泛關注後,媒體對廖昌永院長的又一次專訪。
  • 中國藝術歌曲一百年:歌唱家廖昌永帶你見證一路風華
    1920年,正在德國柏林留學的青主基於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並借用德奧藝術歌曲的形式,寫下的《大江東去》唱響了中國藝術歌曲的開篇。一百年來,藝術歌曲這種伴隨近代歐洲文化及現代西方文明進入中土的舶來品,通過幾代中國音樂人的努力,在神州大地上生發出別樣的魅力。而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中國第一所音樂專業高等院校始終參與、見證著這一藝術的發展與傳播。
  • 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男低音歌唱家彭康亮帶你賞聽《大江東去》| 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線上課堂
    2020年是中國藝術歌曲誕生100周年,本期國家大劇院經典藝術講堂邀請男低音歌唱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彭康亮先生為廣大音樂愛好者講述我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本期內容中,彭教授從藝術歌曲起源、中國藝術歌曲的特點和演唱特點、《大江東去》的創作,以及從歌唱家自身角度對作品的詮釋感受等幾個方面,帶領觀眾朋友們一同走進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大江東去》。
  • 中國當代歌曲創作精品工程——「聽見中國聽見你」2020年度優秀歌曲推選活動結果揭曉
    ,大力繁榮音樂創作,培養、扶持優秀青年詞曲作家隊伍,在中宣部和中國文聯的支持、指導下,中國音協已連續四年主辦了中國當代歌曲創作精品工程「聽見中國聽見你」年度優秀歌曲推選活動。(名單附後)2020年度「聽見中國聽見你」活動得到了中國音協各團體會員單位和廣大音樂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廣泛關注,包括詞曲名家、專業學者、資深媒體人在內的近百名評委嚴格把關,歷經五輪評選,從439首有效報送作品中精選出20首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歌曲。這些歌曲一經公示即獲得強烈反響,好評不斷,得到了媒體、專家和群眾的認可。
  • 主旋律歌曲《夢回初心》獻禮建黨百年,歌唱家張鶴用正能量首開先河
    如何讓更多熱愛音樂的普通百姓真正融入到正能量的音樂作品中去,用優秀的主旋律作品深情表達我們14億中國人民由衷的心聲……一首為獻禮建黨百年而特別創作的主旋律歌曲《夢回初心》的問世,為中國音樂界困擾探討了多年的難題尋求到了最好的解答。沒有空洞的口號,沒有說教的語言,由余晉湘作詞、張宏光作曲、張鶴演唱的《夢回初心》,用樸實真切的筆觸將「兒時的夢想」和「夢回的初心」融匯在一片家國深情之中。
  • 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公布
    核心閱讀  「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標識,積累了豐富的曲目,迄今為止已經是當代音樂標誌性、導向性、代表性的作品  今年20首入選歌曲,更加突出創新,更敏銳地捕捉時代特徵,具有鮮明的主題性、突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近日公布,20首聲樂作品名列榜單。
  • 《文藝熱搜榜》: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發行新專輯《相信》,上音出版「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系列叢書
    藝術歌曲是音樂與詩歌、文學的完美結合,而中國藝術歌曲歷經百年發展,已經成為了除了德語、法語、英語、俄語等藝術歌曲之後又一重要語種的歌曲。近日,上海音樂學院在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之際,在廖昌永院長的牽頭下,首次進行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的梳理和總結,以跨學科聯合作業模式推出了「中國藝術歌曲研究大系」系列叢書(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16首》(德國布萊特克普夫與黑特爾出版社)。
  • 黃自藝術歌曲風格
    中國藝術歌曲在上個世紀20年代發展起來。 那時候,中國製作了許多藝術作品。 大量專業音樂家進入了中國音樂界。 黃自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他的一生中,他創作了許多仍然人們還在演唱的傑出藝術歌曲。 黃自一直致力於將西方演唱與中國發音相結合。
  • 獻禮建黨百年!以趙志全先進事跡為創作靈感的歌曲《最亮的火焰》發布
    日前,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魯南製藥集團聯合出品的歌曲《最亮的火焰》發布,歌曲由著名詞作家王曉嶺作詞、著名作曲家欒凱作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傾情演唱,是一首為慶祝建黨100周年而特別創作的作品,是一首獻給共和國優秀共產黨員和時代奮鬥者的讚歌。
  • 【藝術歌曲展播】晏敏敏演唱版《春雨西堤》——陳力生作詞、戴建明作曲!
    《春雨西堤》由詞作家陳力生作詞,歌唱家、作曲家戴建明作曲,音樂人趙洋編曲,青年歌手作曲家晏敏敏唯美獻唱意境女聲版,是一首用藝術歌曲的創作方式悉心打造的歌曲,「遊人不見,唯有天地,還有雨花雨景雨中記憶,滴滴點點,點點滴滴,或許身在江南,或許身在此地.朦朦又朧朧,紅男攜綠女;六橋臥清波,愛侶行畫裡」歌詞簡潔淡雅
  • 浙江廣電慶祝建黨100周年歌曲創作徵集活動啟動
    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徵程。這100年來,它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建立了新中國;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使中華民族煥發出蓬勃生機。在這100年裡,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量謳歌時代,反映人民心聲的優秀歌曲,傳唱至今。
  • 解讀趙元任藝術歌曲
    趙元任的第一部歌集被就被命名為《新詩歌集》,「是五四以來第一部融會貫通中西音樂藝術的歌集,其中大部分歌曲都是以中國獨特的音調――五聲音階為基礎而作,只有歌曲《他》和《小詩》選用的是西方的大小調體系。」在此之前,常見的歌曲創作風格主要是延續學堂樂歌模式,採取集體詠唱的方式來表演,而歌曲的內容和歌曲傳授的目的也主要在於教化。
  • 《人民是天》入選「中國夢」新創作歌曲
    來源:北京日報 《人民是天》入選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作曲家王黎光:這首歌是我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北京日報記者 韓軒「人民是天,這是你的誓言。人民是天,血脈緊緊相連。」近日,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名單公布,由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作曲,詞作家冀楚忱作詞,歌唱家雷佳演唱的《人民是天》入選。說起創作這首歌的故事,王黎光說,這是他內心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 蜀韻飛歌唱中國——「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集即將出版發行
    蜀韻飛歌唱中國——「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集即將出版發行!此次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徵集活動匯聚了省內外音樂創作骨幹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精心創作,把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匯在藝術語言、藝術情感中,融匯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中,以巧妙的藝術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展現中國夢的精神內涵,謳歌中國夢、闡釋中國夢、唱響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