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熱搜,這三個詞聯繫起來,不是因為疫情,也不是因為學術成就or醜聞,而是因為「去教學樓的唯一通路被屎擋住了」。
正所謂同屎不同命,一般屎被乖乖衝走,激進屎衝出化糞池「找存在感」,精英屎可是要重新利用,當做靈丹妙藥再被「吃掉」的!「吃屎」能治病?
沒錯,「吃屎」真的能保持腸道健康!
荒唐!吃屎的娃更健康?
就在這個月,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公布了一項極為重口味的研究成果:給剛出生的嬰兒「吃屎」,反而讓嬰兒更健康。實驗的對象是剖腹產嬰兒,具體操作是在嬰兒出生後進行母乳餵養時,將孩子母親的糞菌摻在母乳中餵給孩子。所以剖腹產嬰兒做錯了什麼,要在正常分娩的娃吃奶的年紀又吃奶又吃屎?這要從剖腹產嬰兒特殊的出生途徑對其免疫系統的負面影響說起。
剖腹產嬰兒由於不經過產道,失去了獲得母親體內微生物的機會,這個「缺失」會讓剖腹產嬰兒有更大的風險患上哮喘和過敏性疾病。那麼如何補上這個「微生物獲取缺口」呢?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辦法:糞菌移植(FMT)。
經過三個月的實驗和連續跟蹤監測,研究者對比「吃過屎」和「沒吃過屎」的剖腹產嬰兒,發現前者的腸道菌群與順產嬰兒更相似。也就是說,剖腹產嬰兒通過糞菌移植,可以獲得跟順產嬰兒一樣的健康腸道菌群,由於微生物缺失造成的疾病風險也就大大降低了。
拉肚子的產物,也是治病的藥方?
糞菌移植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其原理就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在現代醫學領域,這種治療方法首先被用於對付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導致的嚴重腹瀉和炎症性腸病。
艱難梭菌到底有多「艱難」?其實這個名字更像是科研人員對這種病菌的吐槽——分離培養起來太困難了。正確來講,它是一種厭氧型細菌,巧了,人體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腸道的各種細菌會維持一個動態平衡,抑制致病菌的繁殖。然而出於治療目的服用抗生素後,原來的病原體固然被殺滅了,但病人結腸內的微生物種群也會被誤傷,這就給了艱難梭菌趁虛而入的機會。
這種細菌「活力滿滿」且血槽極厚,很容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抗生素界的「狠角色」諸如萬古黴素、甲硝唑等在它面前也常常敗下陣來。根據不完全統計,在美國,每年感染這種細菌的總人數就超過了30萬,其中約1.4萬人因此喪生。
1958年,美國內科醫生本·艾森曼使用了「糞水灌腸」的方法治療偽膜性腸炎,並將這種荒誕卻有效的治療方法記錄在自己的論文中。面對「油鹽不進」的艱難梭菌,束手無策的醫生選擇「抄作業」,再次啟用了這種重口味的「反哺」療法:將健康人的糞便與鹽水混合過濾後,通過插在鼻子上的塑料軟管,把混合物直接注入到患者的腸道內。
病人心裡的陰影面積是不是已經三室兩廳了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個怎麼看都不靠譜的治療方法居然真的奏效了。
81歲的女性患者在接受了她兒子的糞便移植治療三天後,腹瀉症狀竟完全消失了。接下來的6名感染患者中也有4名在接受糞便移植後短時間內恢復了健康。2013年,科學家針對43名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患者,做了一項隨機對照臨床研究,驗證了接受糞便移植的患者治癒率高達90%。
迎風都長肉?那不如試試吃屎
瘦的人都是相似的,胖的人卻各有各減不下去的「胖」。
但科學家們發現,胖瘦群體之間腸胃菌群的差異確實可以導致體重不同。而糞便移植本質上是對腸道菌群的移植。對,就是你想的那樣,通過糞便移植來減肥。
既然理論上可行,那就試試吧。2013年,美國麻省總醫院進行了一項實驗,選取體型偏瘦和肥胖的兩組人,從其糞便中提取微生物群,然後分別植入兩批實驗鼠體內。結果,植入了纖瘦者糞便的小鼠明顯變瘦,腸道內細菌多樣性也增多了。
三年後,麻省總醫院進一步展開了一項臨床試驗。實驗參與者服用以身體纖瘦者的糞便製成的口服膠囊,連續8周後,參與者均沒有出現體重減輕的情況,不過其體內的膽汁酸產量明顯上升。
膽汁酸是膽汁的重要成分,有助於增強脂肪代謝。也就是說,「吃屎」雖然不是立竿見影的減肥靈藥,但其增加膽汁酸分泌的效果明顯,可以達到增強肥胖者的脂肪代謝並改善肥胖症以及相關的代謝紊亂的效果。
別急著拒絕:不妨吃口屎冷靜一下
是西醫在胡鬧嗎?
認真說起來,「借糞治病」這個靈感中國自古就有了。早在東晉時,葛洪就在著作中記載了一種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的「黃龍湯」。別被這個漂亮的名字蒙蔽了,先仔細看看「黃龍湯」是啥吧——「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是不是一言難盡了?別急,後面還有四個字的補充:「陳久者佳」。
而國外最早的記錄出現在1697年,一位德國醫生把這種方法記錄在自己的醫學著作中。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
被古今中外都盯上,也是「黃龍湯」表現太過優秀。但研究歸研究,有個問題也一定要注意:儘管經過了一系列處理,糞便中潛藏的各種致病菌與病毒也值得警惕;腸道裡上千種細菌相互作用、影響的機制,人類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搞明白,因此糞便移植尚未大規模推廣。
潛臺詞:需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普通人可千萬別DIY。
不過隨著研究實驗的進行,糞便移植治療的可行性正在不斷提升。除了在安全性層面的反覆考量和試驗,科學家也在想辦法消除從鼻腔或肛門直接「灌湯」的噁心體驗。無色無味的人類糞便冷藏萃取液和糞便膠囊問世,在保留病人所需微生物品種的基礎上,其功能效用「不輸」新鮮糞便,同時也能達到傳統移植法同樣的療效。
儘管在現在看來,「吃屎」療法對大家來說還是難以接受,但我們不妨用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項研究。畢竟「吃屎」治病這件事,在治療效果↑、噁心體感↓的基礎上,通過人體自身菌群「自救」的方式未嘗不是現代醫學發展的新方向。也許有一天,「吃屎」也能成為體貼的關懷:腸胃不舒服嗎/胖了嗎?吃口屎試試吧~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