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糞便移植如何改變認知功能?

2020-12-24 騰訊網

文/陳根

人類腸道中有超過 1 億個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於是,腸道神經系統通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進行交流,通過免疫途徑、神經內分泌途徑和迷走神經途徑形成「腸-腦軸」。

因此,腸道也被認為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

事實上,腦-腸軸在維持體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認可。然而,作為腸-腦功能關鍵調節者之一的微生物群的出現則使人們構建了微生物-腸-腦軸的平衡模型,並逐漸認識到微生物-腸-腦軸的重要性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腸道菌群參與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免疫力等。腸道菌群還可以影響更高級的功能,比如影響各種神經系統的功能,諸如認知能力、學習和記憶力等。腸道菌群甚至還可以調節智力發育及日常行為。

正是因為腸道菌群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使其也成為學界努力的方向,而糞便移植正是利用腸道菌群的有效醫療手段之一

糞便移植,顧名思義,即把經過處理的健康人的糞便液,灌到患者腸道內。操作過程需要通過嚴格的篩選和實驗方案來實施,1958年美國醫生用糞水挽救感染垂死的患者,這是英文文獻記載最早的案例。

近日,東英吉利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糞便移植可能幫助認知功能恢復。這項最新研究發現,將老年受試者的細菌移植到年輕受試者身上,會引起與記憶力和學習力惡化有關的腸道細菌變化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老年小鼠的糞便移植到年輕小鼠身上,令它們的腸道細菌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研究人員報告說,齧齒動物的記憶力和空間學習能力下降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過程對海馬體關鍵功能的蛋白質表達產生了影響,其中,海馬體是大腦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記憶、學習等多種功能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空間導航、情感行為和情緒中發揮著作用。簡而言之,年輕的小鼠在認知功能方面開始表現得像老年小鼠

這意外著,逆轉程序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將年輕、健康的受試者的糞便移植到老年受試者身上,可能會引起腸道細菌的有益變化,從而逆轉受試者的認知能力下降。當然,是否會發生這樣的效果,還需要對此進行研究。

顯然,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可能以獨特的行為途徑影響人類健康,而這如何保護腸道健康也對每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沒錯,又是腸道菌的「功勞」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我們聯想到的都是將健康人的糞便移植到患者體內,從而幫助患者治療某種疾病。來自東英吉利大學、佛羅倫斯大學和Quadram研究所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就把老年小鼠的糞便移植到了年輕小鼠身上,並且發現年輕小鼠的學習與記憶能力受到了損害。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團隊了解到這種移植其實對參與海馬體關鍵功能的蛋白質表達產生了負面影響。海馬體是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記憶、學習、空間導航、情緒行為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吃屎竟然也能治病,糞便移植是什麼鬼?
    聽過骨髓移植和器官移植,那你聽過糞便移植嗎?骨髓移植是指將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入病人體內治療疾病,而器官移植則是將正常人的器官轉移到另一個個體,那顧名思義,糞便移植當然就是把一個人的糞便轉移到另外一個人體內了。那要怎麼轉移?難不成是…吃屎?
  • 妹妹糞便救哥哥 上海醫生使用糞菌移植治腸道疾病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普外科李幼生教授團隊採用「糞菌移植」新技術巧妙地為嚴重腹瀉患兒解除痛苦。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7月6日電 (陳靜秦晉)由免疫缺陷引起的腹瀉遷延不愈,導致患兒重度營養不良,甚至危及生命。糞便移植成為「救星」。
  • 糞便移植有大作用?就像是換了一個人,被稱為人體「第二大腦」!
    糞便移植有這麼大作用?就像換了一個人!大腦是操控人身體的重要器官,每個人只有一個,如果大腦出現意外,身體將無法正常的揮動,我們還從未聽說過有誰擁有2個大腦,如果每個人都有2個,那麼一個大腦壞了就能使用另外一個了。很明顯,這是根本不可能會實現的,在醫學界,最近宣布發現了人身體的「第二顆大腦」,這是怎麼回事呢?它到底在哪裡呢?
  • 陳根:蘋果眼鏡解體式開發,不同的鏡腳不同的功能
    文/陳根今年來,有關蘋果眼鏡的專利不斷被討論,近日,據外媒報導,Apple Glass可能擁有可拆卸鏡腿,其可以被替換成擁有不同功能的鏡腿,其中包括控制現實世界中的設備。這些鏡腳可以有不同的功能,但玻璃框架本身可以互換。不同的用戶可能對給定的頭戴式設備提供的組件和功能有不同的偏好,例如高解析度顯示和長電池壽命,而其他用戶可能需要其他功能,例如較小的外形尺寸。蘋果公司認為,也許可以提供一組功能性較差的手臂,但「在家外時電池壽命長」,或者用戶可以換成能提供「在家高解析度顯示」,以犧牲電池壽命為代價。
  • 糞便的「翻身革命」:「吃屎」有益健康
    那麼如何補上這個「微生物獲取缺口」呢?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辦法:糞菌移植(FMT)。經過三個月的實驗和連續跟蹤監測,研究者對比「吃過屎」和「沒吃過屎」的剖腹產嬰兒,發現前者的腸道菌群與順產嬰兒更相似。也就是說,剖腹產嬰兒通過糞菌移植,可以獲得跟順產嬰兒一樣的健康腸道菌群,由於微生物缺失造成的疾病風險也就大大降低了。
  •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2:55:0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Willem M. de Vos小組發現,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 糞便能救命?!女子嚴重腹瀉致休克,醫生竟用糞便治好了她…
    這次,醫學前沿科技告訴我們,健康人的糞便,還能治腹瀉!11月中旬,南京醫科大第二附屬醫院就用糞便菌群挽救了一名1000公裡外福建患者的生命。到底怎麼回事呢?36小時後,該患者成功接受了糞菌移植,脫離了生命危險。
  • 陳根:人造視網膜修復損傷視力,為逆轉視力喪失提供可能
    文/陳根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其最晚期階段導致中央視力逐漸喪失甚至失明。隨後,研究人員將它們生物功能化,使視網膜細胞能夠粘附,並在它們上生長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最後,他們對生物雜種的結構和功能特徵進行了體外研究。結果顯示,這種生物混合視網膜能夠通過在患者眼中植入健康細胞來重建受損視網膜的細胞。
  • 身體裡能釀酒的男子,被自己女兒的糞便治好了
    除了血液,他身體的一些其他器官也傳達出了酗酒的信號:測試顯示他的肝功能受到了一定損傷,但又排除了病毒或免疫功能引起的肝臟疾病。難道是他的身體偷偷喝了酒嗎?醫生得出的結論還真的差不多——他的身體偷偷釀了酒。
  • 陳根:減少恐懼會導致大腦縮小嗎?
    文/陳根 家養動物的特點是有一套連貫的表型特徵,通常被稱為馴化表型。這些表型特徵包括花斑斑紋、身體比例的改變和繁殖能力的提高。早期的馴化可能是由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馴化選擇驅動的,並且有人假設這可能通過遺傳機制,如連鎖或多效性來驅動其他表型性狀。
  • 陳根:腸道菌群改善焦慮狀態,健康飲食的意義之重
    文/陳根當今社會,以擔心或恐懼為特徵的焦慮障礙和抑鬱症已經成為人們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新的關涉,同時,焦慮和抑鬱往往也是最難查明的問題之一。儘管科學已經證實腸道菌群對人體的大腦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但科學上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微生物和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具體應該如何調節腸道微生物群落以使其對人體有利。
  • 妹妹的便便成哥哥的「良藥」,上海醫生用糞菌移植治腸道疾病
    第九人民醫院普外科李幼生教授團隊採用「糞菌移植」新技術,治療了一名深陷腹瀉痛苦的患兒。醫院普外科供圖因為哥哥長期腹瀉,妹妹的便便成了醫治哥哥的良藥。小羽(化名),今年12歲,身高155cm體重只有26公斤。
  • 小米MIUI官方發布MIUI 12相機功能移植說明
    IT之家5月23日消息 今日MIUI官方發布MIUI 12相機功能移植說明,包含一些相機功能移植的細節信息。相機功能移植說明原文:隨著近期新品發布,我們陸續推出了 電影相機、魔法相機、流光相機、MIUI12全新相機 等眾多大家喜愛的功能。在微博以及論壇上也受到了大家很高的關注,非常感謝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在這裡也跟大家再講功能移植的時間以及移植過程做一下簡單的說明。
  • 陳根:全球最快相機重磅出場,每秒70萬億幀
    陳根:全球最快相機重磅出場,每秒70萬億幀 2020-05-07 1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JNNP:腦外傷後認知功能與日常生活功能的關係
    超過一半的輕度腦外傷患者在6個月時報告功能受損,更嚴重的是,殘疾可能會持續多年。但是,認知障礙與日常功能之間的關係還不完全清楚。認知的多個維度與格拉斯哥結果量表(GOSE)相關,解釋了31%的結果差異。然而,這些研究相對較小,平均樣本量為135(範圍37-334)。因此,關於不同功能恢復水平的認知表現的信息很少。據報導,GOSE評分為恢復良好的個體在認知測試中表現受損。
  • 糞便入藥,到底是愚昧還是科學?
    當然這都是常見的中藥,還有一些中藥可能大家都沒有聽過,他們是用糞便做成的。給大家例舉一些糞便類中藥名稱,比如蠶砂(是桑蠶的糞便),雞矢白(是雞糞上白色的部分),五靈脂(是鼯鼠的乾燥糞便),左盤龍(是鴿子的糞便),望月砂(是野兔子的糞便),還有人中黃(是人類的糞便,用甘草末放置在竹筒內加工而成的藥材)。
  • 王德華組發現動物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
    食糞行為(coprophagy)是指動物取食糞便的行為,包括取食自己的糞便和其它動物的糞便(種內、種間),可對營養物質進行重吸收,還可為動物提供必需胺基酸、維生素B、維生素K等,許多小型哺乳動物以此滿足自身對營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