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人類腸道中有超過 1 億個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於是,腸道神經系統通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進行交流,通過免疫途徑、神經內分泌途徑和迷走神經途徑形成「腸-腦軸」。
因此,腸道也被認為是人類的第二個大腦。
事實上,腦-腸軸在維持體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認可。然而,作為腸-腦功能關鍵調節者之一的微生物群的出現則使人們構建了微生物-腸-腦軸的平衡模型,並逐漸認識到微生物-腸-腦軸的重要性。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腸道菌群參與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免疫力等。腸道菌群還可以影響更高級的功能,比如影響各種神經系統的功能,諸如認知能力、學習和記憶力等。腸道菌群甚至還可以調節智力發育及日常行為。
正是因為腸道菌群不可忽略的重要性,使其也成為學界努力的方向,而糞便移植正是利用腸道菌群的有效醫療手段之一。
糞便移植,顧名思義,即把經過處理的健康人的糞便液,灌到患者腸道內。操作過程需要通過嚴格的篩選和實驗方案來實施,1958年美國醫生用糞水挽救感染垂死的患者,這是英文文獻記載最早的案例。
近日,東英吉利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糞便移植可能幫助認知功能恢復。這項最新研究發現,將老年受試者的細菌移植到年輕受試者身上,會引起與記憶力和學習力惡化有關的腸道細菌變化。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老年小鼠的糞便移植到年輕小鼠身上,令它們的腸道細菌發生重大變化。這種變化對認知功能有負面影響,研究人員報告說,齧齒動物的記憶力和空間學習能力下降。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過程對海馬體關鍵功能的蛋白質表達產生了影響,其中,海馬體是大腦的一個重要部分,在記憶、學習等多種功能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在空間導航、情感行為和情緒中發揮著作用。簡而言之,年輕的小鼠在認知功能方面開始表現得像老年小鼠。
這意外著,逆轉程序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將年輕、健康的受試者的糞便移植到老年受試者身上,可能會引起腸道細菌的有益變化,從而逆轉受試者的認知能力下降。當然,是否會發生這樣的效果,還需要對此進行研究。
顯然,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可能以獨特的行為途徑影響人類健康,而這如何保護腸道健康也對每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