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早飯身體會自動吃屎」,如此重口味的微博近日在網上瘋傳,不少因為怕遲到不吃早飯的上班族吐槽:「原來這麼多年我已經吃下了幾公斤屎。」
不過,更多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科學松鼠會網站主編「遊識猷」發表了一篇針對此條微博的文章:《便便的逆襲,只因沒吃早飯?》
【提問】@鉤子淡定等金某某:最近人人微博上瘋傳的那條九點之前不吃早飯 腸道就會吸收糞便,科學依據是神馬?
【回答】這幾年隨著清腸產品的推廣, 「宿便」對健康的危害被宣傳得令人聞之色變。最新的說法之一是,"早上九點還不吃早飯,腸道就會吸收糞便,也就是說不吃早飯,你的身體就會自動吃屎." 這條消息一出,迅速在微博上被轉了幾千次。無數不吃早飯的人哀嚎「自動吃屎幾多年」。不過,較真分析起來,這條消息並無多少科學依據,頂多算得上聊供一笑的噱頭。
精確的九點 應該給經常倒時差的出差一族一個說法
消息本身可吐槽之處甚多,首先,這個早上九點就有些令人生疑,雖說體內有生物節律,但節律管餓管困也就罷了,還能精確到早上九點整啟動「吃屎程序」?再說了,萬一跑美洲出差半月豈不是做夢都得擔心自己的腸道時差沒調好,半夜偷吃屎?再者,所謂「吸收糞便」又是指什麼呢?是因為不吃早飯腹中空虛,腸道逆向蠕動「反芻」一番?還是照舊向前進向前進,只是細細揉碎了再重吸收一遍?
糞便本身還真沒什麼特別「毒」的成分
食物入口後,歷經食管入胃,而後到十二指腸,再到空腸、迴腸——這三段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小腸——隨後進入結腸,直腸,然後就被排出體外。由於原本的傳言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裡面的食糜也還算不上糞便,那麼這裡的腸道指的應該就是結腸和直腸組成的大腸了。腸道蠕動速度正常的話,吃下的美食大概六七小時以後到達結腸,這裡,就是糞質形成之處,也是傳說中「吃屎」的地方。
吃下的食物抵達結腸時,裡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已經被小腸吸收殆盡,剩下的就是食物殘渣、腸道細菌與消化液的混合物——說白了,雖然色香都不怎麼樣,但是糞便本身還真沒什麼特別「毒」的成分。人體主要的「排毒」功能其實是靠肝臟和腎臟實現的,大部分代謝廢物也是隨著尿液而非糞便排出體外。便秘雖然令人糾結,但是通常不至於危及生命,相比起來,萬一腎臟出了毛病導致排尿減少,才是耽誤不得的大事。
只要你還在進食 就無法避免「吃屎」
從功能上說,大腸的確也有吸收功能,然而,正常大腸本身存在腸道屏障,這就決定了它不會無選擇性地一律重吸收。大腸吸收的主要是水分,讓糞便成形,附帶著還可以吸收一點兒脂溶性維生素以及礦物質。換言之,只要你還在進食,那麼大腸吸收糞質裡的成分——換言之,即「吃屎」——就是無法避免的,和你九點鐘吃沒吃早飯無關,和你昨天吃沒吃飯倒是比較相關。倘若大腸的吸收功能消失,「拒絕吃屎」立竿見影的效果恐怕就是腹瀉不止,那不但不是什麼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必須立刻就醫,因為你的腸道一定出了不小的問題。
長期便秘對身體有害
當然,大腸吸收水分過多也不是什麼好事,那樣的結果就是便秘。當代都市人的日常食譜中往往蔬果比例太少,缺乏膳食纖維的刺激,腸道蠕動緩慢,糞質在大腸裡停留時間過長,於是導致糞便幹硬以及排便困難,許多以清腸為賣點的產品就此應運而生。不過,這些產品多含有番瀉葉、大黃等等,長期使用不但會令便秘情形更惡化,還可能誘髮結腸黑變病,埋下腸癌的隱患,實在是得不償失。要安全地戰勝便秘,還是多運動,多喝水、多吃蔬果來得靠譜。還需要注意的是,有便意時不要刻意壓抑,每日儘量在固定時段規律排便。
不吃早飯確實不是個好習慣
簡言之,「早上九點不吃早飯」,並不是身體開始「吃屎」的誘因。不過,不吃早飯確實不是個好習慣,血糖過低可能引發昏厥不提,長時間不進食還會導致膽囊不能及時排空,膽汁濃度升高,增加膽結石風險。從健康角度說,早起吃一頓豐盛的早餐,才是值得提倡的選擇。
我知道,今天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一定會很怨恨康師父讓你們倒胃口,對不住啦,還是記得要三餐定時,均衡營養哦!
PS:來個留言互動吧!周末有點無聊,說說你身邊的靈異事件,告訴大閩君
______
福建生活
◎來源:科學松鼠會
👍🏻 關注「福建生活」,回復「清涼一夏」,送你貼心一帖「冷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