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自秦始皇陵發掘開放以來每天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大家都驚嘆中國古人的鬼斧神工、天「匠」奇才,特別是那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兵馬俑。
2015年5月14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西安參觀兵馬俑,在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現場,他仔細欣賞之後頻頻提問,其中一問 「兵馬俑為何沒有女俑」,成為當天新聞的熱議。
印度總理莫迪參觀兵馬俑
兵馬俑都是清一色的「爺們兒」,這個問題很值得思考。
在西方戰場上,女人上戰場的國家不在少數,而在中國也有不少女將,如婦好、秦良玉這些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將,為什麼兵馬俑中全是清一色的爺們兒呢?
難道戰爭真將女人排除在外?
秦朝的軍制
秦始皇陵兵馬俑從其陳放的數千件陶俑大部分都身穿鎧甲、手執兵器,就可以知道這些是兵陣,而這些坑中的兵陣的用途,截至目前最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
第一:京城的駐防部隊和守衛皇宮的御林軍。
第二:象徵著秦始皇東巡時的衛隊。
第三:表彰全軍為秦國完成大統一功業而樹立的紀念碑。
第四:秦國軍隊的縮影,同時也是秦始皇的陪葬俑,讓他到地下也能夠指揮大秦帝國軍隊。
展廳中的兵馬俑
既然兵馬俑是秦朝的軍隊縮影,那麼莫迪總理的為什麼沒有女兵俑的問題就得從秦國的軍制中尋找答案了。
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實行普遍徵兵制,分為戰時編組,和平時編制,而戰時編制是在平時編制的基礎上組成的。
根據《雲夢秦簡》記載:秦國男子從17歲開始就列入戶籍為正,以預備役的形式存在,隨時聽候傳喚。戰時無論商人、貧民、甚至罪吏都要參戰或戍邊,甚至連罪犯、奴隸都去當兵,稱為「謫戍」,長平之戰時連15歲的孩子都送上了戰場,他們要到60歲才能免役。
而這些只是男人從軍的要求,但並非女人就可以不用上戰場。
女子應急預備役
中國一直主張男耕女織,所以許多人對沒有女兵俑也並不感到詫異,畢竟打仗以男人為主,而女人由於身體構造不同,在武力上很難上戰場衝鋒陷陣,但這並不代表秦朝的女人就可以不用上戰場。
秦朝一直提倡男耕女織,勤於耕織的男女,能夠繳納「粟帛」租稅的可以免除徭役,反之,就會被官府收為奴婢。
跪射俑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重農抑商,因此在《商君書.墾令篇》中規定:
」令軍市無有女子「。
秦始皇曾在碣石門刻石上寫下: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
的訓導。從這兩點可以看出秦朝的軍隊編制中並不提倡女兵,但這是平時,而非緊急時刻。
據《商君書.兵守》規定:「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
所以在緊急時刻女人也是要上戰場的,只是用途上有區別,男兵主要用來迎敵,而年輕力壯的女兵則用來修築防禦工事,老弱兵就用來負責後勤供應。
全民皆兵,戰時男女老少都上戰場,也正是這種最高效率地利用全民,才完成了秦統一六國的大業。
為何沒有女兵俑,看兵馬俑的狀態就知道
從出土的兵器可以看出,它們並非處於劍拔弩張,而是」刀入鞘,戟罩韜,弩有檠「,都是一種關閉狀態。所以坑中軍陣所體現的並非是秦軍的戰時狀態,而是常態。常態下女人是並不參與軍事活動的,所以從目前出土的兵馬俑來看,沒有女性兵馬俑也就好理解了。
步兵方陣
而目前出土的除了兵俑、包括馬廄坑中的飼養員、青銅水禽坑中的划船人,文官俑坑中的文官小吏也都是男俑的形象。但這並不代表在沒有挖掘的部分中,就沒有戰時狀態的兵陣,或者女兵上戰場的兵陣。
秦始陵一號坑是1974年一位農民打井時無意中發現的,自此揭開了秦始皇陵的面紗。在一號坑的基礎上專家又陸續發現了二、三、四號坑,但一號坑第三次挖掘自2009年才開始,而最有爭議的四號坑還未挖掘,也許女兵俑可能就存在於未挖掘的四號坑中,期待後面的發掘工作能帶來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