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有些人似乎生來就很優秀,我們每個人身邊可能都有一兩個這種例子,這一度讓我們覺得才能可能是天生的,然而美國暢銷書作者丹尼爾·科伊爾的調查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丹尼爾·科伊爾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羅列了大量鮮活的生活實例,目的就是推翻我們對天才的原始印象,證明如果想擁有一項世界級的技能,我們需要的是一萬小時的精深練習,而不是靠天賦。
此書與其他勵志類書目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有大量的真實案例外,作者還介紹了印證這一理論的科學依據。
這本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不過對書中一些觀點和案例的出現順序讓我有些不適應,在我看來這樣的布局似乎有些混亂,當然這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水平不夠而導致的錯覺。經過梳理以後,這本書主要給我以下幾點收穫:
一、天賦的作用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中這樣描寫勃朗特姐妹的故事:
在一個遠離城鎮的荒涼地區,生活著三姐妹,她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對她們漠不關心。這三姐妹也都英年早逝,但是死前卻留下來許多偉大的作品,這些作品很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簡愛》、《呼嘯山莊》、《阿格尼絲·格雷》、《女房客》。沒錯,這就是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艾米莉和安妮。
蓋斯凱爾要表達的就是這三姐妹沒有學習環境卻能成為寫作大師,是因為她們有寫作的天賦。
然而歷史學家朱麗葉·巴克經過整理海量的資料,完成了一部學術巨著《勃朗特家族》,徹底推翻了人們對這三姐妹天生就有寫作天賦的印象。巴克收集到的資料可以看出這三姐妹的早期作品都是在模仿他人的作品而且水平也很業餘。
事實證明,勃朗特三姐妹的成功不是因為天賦,而是後天不斷地精深練習。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那些讓人們膜拜的大師,都是經過精深練習而成,而非靠天賦異稟。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那些世界級的技能是上天賜予的天賦,其實只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的訓練方法而已。
丹尼爾·科伊爾用一個公式表達了這種訓練方法:精深練習×一萬小時=世界級技能。
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書中提到一項統計數據:任何領域的任何專家都要經過一萬小時專心致志地練習。
在許多成功者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發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比爾·蓋茨在13歲的時候就有機會接觸到電腦學習編程,在他創建微軟公司的時候,對於程序設計的接觸已經超過了1萬小時。
米開朗基羅從6歲到10歲除了讀書識字很多時間在石匠家裡學習如何使用錘子和鑿子,後來直到24歲創作了《聖母憐子圖》才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稱讚這是天才之作,可是米開朗基羅卻說:「如果人們直到我是多麼努力地工作換來了我的成就,似乎也就沒什麼了不起了。」
莫扎特在6歲生日之前,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練習了3500個小時的鋼琴。
成功人士的故事有很多,這裡不需要我列舉很多,書中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不同於其他精神雞湯之類的書籍,它介紹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科學依據——髓鞘質。
三、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科學依據
書中介紹說髓鞘質是「交流、閱讀、學習技能、人之成為人的關鍵」。
所有動作都是神經纖維鏈之間溝通的結果,而髓鞘質就是包裹這條鏈路之間的物質,就好比一條公路,路越寬,動作也就越熟練,相反的,每一次對技能的精深練習,都會慢慢使髓鞘質增加,無論你練習什麼技能,髓鞘質都會在那條技能的神經鏈路上生長,髓鞘質越多的人,技能掌握越熟練。
髓鞘質跟肌肉類似,如果按正確的方式鍛鍊,會逐漸強壯,鍛鍊必須持續,否則就會像停止訓練的肌肉一樣退化。
這就是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理論依據。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世界級的技能不是靠天賦而練成的,而是通過長時間的正確練習才掌握的,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恆。
四、我們如何踐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精深練習和保持激情。
精深練習和刻意訓練基本上是一回事,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
對於精深練習丹尼爾·科伊爾提出了三項原則:組塊化,重複練習和嘗試體會。
組塊化。
先從整體上對學習的技能有個整體的具象化認識,然後將這個技能拆解成一個個元素,再逐個擊破,在拆解練習的過程中要放慢練習節奏,因為放慢練習節奏你會更加關注錯誤,而且還可以體會技能的形狀和節奏。
重複練習。
練習並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練習才能使之完美。
重複練習的前提是掌握練習的最佳狀態。所謂的最佳狀態就是我們要把技能拆分成一個個小任務,每個任務剛剛超出練習者自己的水平,每個任務不能超出自己能力太高,要是稍微努力一點就能達到的情況,這樣的重複練習才是有效的。
嘗試體會。
體會自己對最有成效的練習的感覺,讓自己感受離成功越來越近的感覺,這樣就會對自己形成一種緊迫感,我們會覺得自己離目標就差一點點。
保持激情。
精深練習會消耗大量的精力,這需要我們有堅持下去的動力,這動力的來源就是激情。
至於如何保持自己的激情,每個人會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通常人們以為激情是一種內心的品質,但是丹尼爾·科伊爾經過探訪諸多人才之後發現,激情首先來自外部世界,是那些讓我們意識到「我就想成為那樣的人」的瞬間。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用髓鞘質和大量的鮮活實例推翻了我們以往對天才的認識,它讓我明白,天才並非天生就是天才,而是經過了大量的精深練習。所以對於學習一項技能,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並持之以恆,讓自己的髓鞘質高速公路越來越寬闊,只要有正確的精深練習,和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