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天才理論》:1萬小時以後,你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

2020-12-23 黑貓書評

總是有些人似乎生來就很優秀,我們每個人身邊可能都有一兩個這種例子,這一度讓我們覺得才能可能是天生的,然而美國暢銷書作者丹尼爾·科伊爾的調查顯示,事實並非如此。

丹尼爾·科伊爾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羅列了大量鮮活的生活實例,目的就是推翻我們對天才的原始印象,證明如果想擁有一項世界級的技能,我們需要的是一萬小時的精深練習,而不是靠天賦。

此書與其他勵志類書目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有大量的真實案例外,作者還介紹了印證這一理論的科學依據。

這本書中的內容非常豐富,不過對書中一些觀點和案例的出現順序讓我有些不適應,在我看來這樣的布局似乎有些混亂,當然這很可能是因為自己水平不夠而導致的錯覺。經過梳理以後,這本書主要給我以下幾點收穫:

一、天賦的作用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

伊莉莎白·蓋斯凱爾在《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中這樣描寫勃朗特姐妹的故事:

在一個遠離城鎮的荒涼地區,生活著三姐妹,她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對她們漠不關心。這三姐妹也都英年早逝,但是死前卻留下來許多偉大的作品,這些作品很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簡愛》、《呼嘯山莊》、《阿格尼絲·格雷》、《女房客》。沒錯,這就是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艾米莉和安妮。

蓋斯凱爾要表達的就是這三姐妹沒有學習環境卻能成為寫作大師,是因為她們有寫作的天賦。

然而歷史學家朱麗葉·巴克經過整理海量的資料,完成了一部學術巨著《勃朗特家族》,徹底推翻了人們對這三姐妹天生就有寫作天賦的印象。巴克收集到的資料可以看出這三姐妹的早期作品都是在模仿他人的作品而且水平也很業餘。

事實證明,勃朗特三姐妹的成功不是因為天賦,而是後天不斷地精深練習。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那些讓人們膜拜的大師,都是經過精深練習而成,而非靠天賦異稟。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那些世界級的技能是上天賜予的天賦,其實只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的訓練方法而已。

丹尼爾·科伊爾用一個公式表達了這種訓練方法:精深練習×一萬小時=世界級技能。

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書中提到一項統計數據:任何領域的任何專家都要經過一萬小時專心致志地練習。

在許多成功者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發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比爾·蓋茨在13歲的時候就有機會接觸到電腦學習編程,在他創建微軟公司的時候,對於程序設計的接觸已經超過了1萬小時。

米開朗基羅從6歲到10歲除了讀書識字很多時間在石匠家裡學習如何使用錘子和鑿子,後來直到24歲創作了《聖母憐子圖》才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稱讚這是天才之作,可是米開朗基羅卻說:「如果人們直到我是多麼努力地工作換來了我的成就,似乎也就沒什麼了不起了。」

莫扎特在6歲生日之前,已經在父親的指導下練習了3500個小時的鋼琴。

成功人士的故事有很多,這裡不需要我列舉很多,書中的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不同於其他精神雞湯之類的書籍,它介紹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科學依據——髓鞘質。

三、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科學依據

書中介紹說髓鞘質是「交流、閱讀、學習技能、人之成為人的關鍵」。

所有動作都是神經纖維鏈之間溝通的結果,而髓鞘質就是包裹這條鏈路之間的物質,就好比一條公路,路越寬,動作也就越熟練,相反的,每一次對技能的精深練習,都會慢慢使髓鞘質增加,無論你練習什麼技能,髓鞘質都會在那條技能的神經鏈路上生長,髓鞘質越多的人,技能掌握越熟練。

髓鞘質跟肌肉類似,如果按正確的方式鍛鍊,會逐漸強壯,鍛鍊必須持續,否則就會像停止訓練的肌肉一樣退化。

這就是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理論依據。它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世界級的技能不是靠天賦而練成的,而是通過長時間的正確練習才掌握的,這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恆。

四、我們如何踐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精深練習和保持激情。

精深練習和刻意訓練基本上是一回事,這套練習方法的核心假設是,專家級水平是逐漸地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讓受訓者按順序完成。

對於精深練習丹尼爾·科伊爾提出了三項原則:組塊化,重複練習和嘗試體會。

組塊化。

先從整體上對學習的技能有個整體的具象化認識,然後將這個技能拆解成一個個元素,再逐個擊破,在拆解練習的過程中要放慢練習節奏,因為放慢練習節奏你會更加關注錯誤,而且還可以體會技能的形狀和節奏。

重複練習。

練習並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練習才能使之完美。

重複練習的前提是掌握練習的最佳狀態。所謂的最佳狀態就是我們要把技能拆分成一個個小任務,每個任務剛剛超出練習者自己的水平,每個任務不能超出自己能力太高,要是稍微努力一點就能達到的情況,這樣的重複練習才是有效的。

嘗試體會。

體會自己對最有成效的練習的感覺,讓自己感受離成功越來越近的感覺,這樣就會對自己形成一種緊迫感,我們會覺得自己離目標就差一點點。

保持激情。

精深練習會消耗大量的精力,這需要我們有堅持下去的動力,這動力的來源就是激情。

至於如何保持自己的激情,每個人會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通常人們以為激情是一種內心的品質,但是丹尼爾·科伊爾經過探訪諸多人才之後發現,激情首先來自外部世界,是那些讓我們意識到「我就想成為那樣的人」的瞬間。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用髓鞘質和大量的鮮活實例推翻了我們以往對天才的認識,它讓我明白,天才並非天生就是天才,而是經過了大量的精深練習。所以對於學習一項技能,我們要找到正確的方法,並持之以恆,讓自己的髓鞘質高速公路越來越寬闊,只要有正確的精深練習,和持續不斷地努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萬小時理論」真的靠譜嗎?天才更容易成功嗎?
    有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你只要在這個領域堅持練習了一萬小時就能成功。可是這真的靠譜嗎?我們不妨細細思考一下:一個保安看了一輩子大門,少說也有一萬小時了吧,可是他成為專家了嗎?
  • 1萬小時就可以培養「天才」嗎?是的,只要你選擇了正確的方法
    袁棟梁說:「他相信,堅持訓練一年的學員大部分都可以成為世界記憶大師。」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傑出是源於天賦,而「天才」卻說:我的成就源於「正確的練習」。江蘇衛視有一檔綜藝節目《最強大腦》,節目中的選手們都有著令人驚嘆的記憶力、辨別力、空間感知力等技能。他們都天賦過人嗎?他們的能力是我們普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達到的嗎?《刻意練習》這本書告訴我們:「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 6招教你成為音樂天才
    與其把自己做不到,或者不願努力的事情都歸咎於誰誰誰是天才,甚至酸別人,攻擊別人…那我覺得你不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天才,這篇文章將分享我遇過、教過的天才背後的真相。關於天才的研究,在「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我比別人更認真」有詳盡的解釋。這些研究天才的人共同發現的結論就是,「練習」是變成天才最重要的主因。
  • 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專家?
    一個人十年時間堅持在一個行業,一個崗位上,按照十年成就一個專家的理論,可現實中,並沒有幾個,更多的是碌碌無為的普通人。很多人喜歡看電影、電視劇,每天都會抽時間看,長年累月,看電影的時間也達到了一萬個小時,但是他們卻沒有成為演員或者導演。究其原因,一萬小時成為專家是有條件的,練習一萬小時不是重複再重複,而是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及時反饋,大量的高效練習。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凡事都是滿足10000小時定律的,真正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10000個小時的時候,那麼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你天賦高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感覺可怕麼?2朗朗,世界鋼琴的大師,中國的驕傲。加拿大暢銷書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在《異數》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是什麼概念?那大約是每天練習三小時,風雨無阻,連續十年。這是凡人難以做到的事情。
  • 天才不可複製?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有意思嗎?
    我們不僅要告訴大家,重複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習慣,而且要讓大家了解一個理論,重複1萬個小時就能直接造就偉業。馬爾科姆帶來更直觀、更勢利的觀點,他在新作《異類》中高喊:你想成功嗎?那重複做一件事,堅持10000小時。其實,馬爾科姆的1萬小時理論是借鑑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精髓部分。
  • 別被一萬小時理論騙了,真正拖垮你的是無效的努力
    加拿大著名的暢銷書作家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說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就是著名的10000小時定律,它指的是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的訓練。
  • 「一萬小時定律」被推翻,最成功的人真的不是最努力的
    關於刻意練習的原始論文已經被引用近 1 萬次,由此衍生的「一萬小時定律」也在大眾文化中廣為流傳。但是,最近一項研究重複了當年的實驗,發現對於優秀的小提琴手而言,練習帶來的進步並沒有過去認為的那麼顯著。事實上,那些有潛力成為世界大師的「精英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顯著少於水平略低於他們的「優秀級」小提琴手。
  • 做交易必須要知道的10000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 矽谷鋼鐵俠馬斯克:SpaceX真正的秘密,和他的「一萬小時陷阱」
    因為,衣服好看與否關乎於人們是否能對宇宙重燃熱情,他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小孩子會想要穿這套衣服,每天醒來都興奮的那種。(這個種衣著魅力法的操作技巧和大眾心理根源,我們會在未來的內容中詳細展開,敬請期待。)一邊博出位,讓你為他捏一把汗,一邊又頗具章法,總能化險為夷柳暗花明。大有「佛心鬼手」的意思。
  • 算法思維:看透成功底層邏輯,科學做事,跳出一萬小時定律陷阱
    這篇文章講的是偉大的畫家達·文西剛開始學畫畫的時候,他的老師讓他從不同角度畫不同形狀的雞蛋,達·文西聽了老師的話,然後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畫,長大以後就成為最偉大的畫家。當時有些小朋友深受啟發,也開始畫起了雞蛋,可是畫了沒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當然成不了畫家。
  • 請相信一萬小時定律:不是你沒天分,而是你努力不到位
    01 一萬小時定律的來源近幾年「一萬小時定律」被廣泛傳開,意思是說,要想成為某一行業的專家,一萬小時是起步標準。它的來源是《異類》一書, 作家格拉德威爾提出了這個觀點:「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作者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他們提出:那些所謂的「天才」其實是10年以上高強度練習的結果。 Ericsson等人找了一些音樂家,讓他們回憶自己在職業生涯中每周刻意練習樂器的量。他們發現那些成就高的音樂家積累的刻意練習量要比成就低的音樂家高出許多。
  • 成就感才是真正造就」吉他天才」的大魔王
    於是我拿出我的」高感度調音器」等待我的屁,車晃啊晃,終於等到了,用力一擠,響徹雲霄,他跟我說,你這音很高更容易辨認,是「A」。各位觀眾……真的是A。在音樂圈這行也幾年了,有沒有看過真正的天才?當然有,但那是極極極極極少數(莫扎特不也200年出現一次)。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都歸咎於誰誰誰是天才,甚至酸別人,攻擊別人……那我覺得你不了解什麼是真正的天才。這篇文章將分享我遇過的、教過的天才背後的真相。
  • 什麼是10000小時定律,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標準?
    什麼是一萬小時定律,如果你堅持一件事10000小時會變得怎樣?什麼是10000小時定律,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標準?所謂一萬小時定律,最早出自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一書,其中列舉了世界上許多名人成功的例子,並對他們的事跡做了總結,最終得出結論。這個結了就是: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某領域成功變為專家,或成為一個享譽世界的名人,那麼就需要在他專注的一件事上至少要用心堅持一萬小時。這一定律被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 天才眼中的天才!東大生選「現代日本天才TOP10」
    東京大學是日本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公認為日本最高學府,在不少日本人眼中,東大生擁有天才、怪人等多重標籤。
  • 所謂「天才」,不過是99%的努力+1%的天賦
    不是沒有天賦,只是取決於你是否願意努力。當我們真正投入工作,為自己的選擇而努力時,那些資歷平平的人也能發光。我記得在我高三的時候,我們班上有一個天才學霸。當我們急著要高考時,他很開心,帶著燦爛的微笑,經常看見他帶著籃球走進教室,這不符合課堂緊張的學習氣氛,但他總是能輕鬆地應付每一次考試,他的成績在整個年級的排名中遙遙領先。
  • 費德勒39歲問鼎收入最高運動員:天才,是世人對我最大的誤解
    瑞士網球名將費德勒以1億630萬美元的收入,力壓C羅,梅西等體壇名將,成為全世界過去一年中收入最高的運動員。同時,他也成為首位登頂該榜單的網球運動員,創下了網球史上的記錄。作為費德勒的小粉絲,我重新看了一遍紀錄片《天才之擊》。紀錄片裡,費德勒團隊的一位工作人說的話讓我感慨良多。
  • 微精通勝過1萬小時
    微精通勝過1萬小時羅伯特·特威格爾
  • 愛因斯坦又一理論成真,科學家:果然是天才的大腦,與眾不同!
    文/仗劍走天涯愛因斯坦又一理論成真,科學家:果然是天才的大腦,與眾不同!愛因斯坦生前曾經研究出了很多著名的研究理論,比如相對論,甚至現在有很多人都沒有看懂,如今愛因斯坦又一理論成真,時空竟然是圍繞著一顆恆星作旋轉運動的,科學家:果然是天才的大腦,果然與眾不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愛因斯坦又為什麼要闡述這樣的論點呢?參考系拖拽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所闡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