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小時定律」被推翻,最成功的人真的不是最努力的

2021-02-22 科研圈

關於刻意練習的原始論文已經被引用近 1 萬次,由此衍生的「一萬小時定律」也在大眾文化中廣為流傳。但是,最近一項研究重複了當年的實驗,發現對於優秀的小提琴手而言,練習帶來的進步並沒有過去認為的那麼顯著。事實上,那些有潛力成為世界大師的「精英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顯著少於水平略低於他們的「優秀級」小提琴手。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三水

編輯 戚譯引

許多自我管理方面的書籍都喜歡強調努力的重要性,並常常引用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中的一句話:「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一萬小時大約相當於十年以上高強度的練習。這條「一萬小時定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很多人開始用它激勵自己學習新事物。但是人們引用時似乎漏掉了後半句——「但是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實際上,最近一項研究重複了當年的原始研究,得到了不一樣的結果——對於真正的「天才」而言,練習並沒有過去認為的那麼重要。

「一萬小時定律」的誕生

自 19 世紀中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天才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一問題爭論不休。「先天論」支持者的代表人物是達爾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他也是優生學的奠基人,認為應當通過人為篩選留下「優質」的基因;而「後天論」支持者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 Watson),他認為人的所有行為、人格都是後天習得,並由此開創了行為主義學派。

優生學在二戰時期得到了納粹的大力支持,也隨著納粹的倒臺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而行為主義學派繼續發展壯大。到 1993 年,瑞典心理學家 K·安德斯·埃裡克森(K. Anders Ericsson)及其同事提出了「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嘗試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刻意練習指以提高在某領域的水平為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例如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練習。埃裡克森等人調查了不同水平的小提琴演奏者的練習時間,發現演奏者間的個體差異與其刻意練習的時間密切相關,甚至是優秀的演奏者也不例外。

埃裡克森在這篇論文中寫道:「許多曾經被認為體現出內在天賦的特徵,事實上是至少 10 年以上高強度練習的結果。」這項研究結果有力支持了「後天論」觀點,它不僅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被引用接近 1 萬次,還催生了很多暢銷書籍,例如埃裡克森自己的《刻意練習》和前文提到的《異類》,二十多年後仍然在大眾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

圖片來源:Pixabay

重複經典研究

最近,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布洛克·N·馬克納馬拉(Brooke N. Macnamara)及合作者梅格·梅特拉(Megha Maitra) 重複了埃裡克森當年的研究,發現「一萬小時定律」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有效。研究論文在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發表(DOI:10.1098/rsos.190327)。

效仿埃裡克森的實驗設計,研究者們招募了三組不同演奏水平的小提琴專業學生,分別是精英級(有發展成世界級獨奏家的潛質)、優秀級(有可能成為職業演奏家)和良好級(來自排名更低的院校,可能成為音樂教師或普通演奏家)。他們通過結構化訪談、記日記等方法獲得了參與者們練習小提琴的時間,包括獨自練習時間和在教師指導下練習的時間。他們發現:

1、練習時間與小提琴手水平間並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係,儘管精英級小提琴手和專業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都顯著多於良好級,但是精英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顯著少於專業級小提琴手。

2、 刻意練習時間只能解釋不同水平演奏者演奏中 26% 的變化,在埃裡克森等人的研究中,這一數據為 48%。(來自體育運動研究的數據甚至更加慘烈——對於精英級的運動員來說,刻意練習只能解釋差異的 1%。)

「一萬小時定律」為何失靈?

為什麼會出現與前人不同的研究結果呢?研究者們認為有三種可能。

首先,實驗參與者專業水平不同,而實驗表明刻意練習時間對高專業水平小提琴手的影響會變小。在馬克納馬拉等人的研究中,精英級和優秀級小提琴手都來自克利夫蘭音樂學院(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而在埃裡克森等人的研究中,參與者來自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Music Academy of West Berlin)。儘管它們都是國際知名的音樂院校,但是考慮到年代的差異,例如今天的小提琴手參加的國際比賽要比 1993 年多許多,馬克納馬拉這項研究中的小提琴手可能整體水平更高。

其次,埃裡克森等人的研究中沒有採用雙盲實驗,研究結果可能受到了實驗者期望效應和反應偏差的影響。埃裡克森等人在訪談中告知了參與者實驗目的,參與者可能會有意識或潛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反應來迎合實驗者的期待。而馬克納馬拉等人在研究中使用了雙盲的研究方法,即實驗者不知道參與者的組別,參與者也不知道實驗的分組設計和真實的實驗目的。

最後,埃裡克森等人在統計中可能犯了 Ⅰ 型錯誤(又叫棄真錯誤),指拒絕了實際上成立的正確假設。

天才究竟有何不同?

學習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只有精神高度集中、有針對性地練習,並且能夠得到專業人士的即時反饋,才能達到提升水平的效果。而就像同一個班的學生成績也有差異一樣,即使每個人都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訓練,最終能夠達到的水平也各不相同。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會忽略一點,那就是努力並不是練習時間的簡單累積。為了更好地闡述刻意練習,埃裡克森將其和玩耍與工作這兩種活動做了對比。例如,普通愛好者打籃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即使他們打籃球的時間累計超過一萬小時,也很難達到精英級水平,因為他們是在玩耍。而對職業籃球運動員來說,打籃球是工作,這種活動存在一定的重複性勞動,而且往往還存在競爭;儘管他們會刻意練習籃球技巧,但是工作的驅動力在於外部獎賞(例如薪水),所以當他們對現狀感到滿意的時候,可能也就失去了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動力。也就是說,工作也很難讓人達到精英級水平。

圖片來源:Pixabay

那麼,當人們達到專業級水平,朝著精英級努力的時候,「一萬小時定律」為什麼失效了呢?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精英級往往採取不一樣的評價標準,這些相關能力不一定能夠通過刻意練習得到提升。馬克納馬拉等人的研究發現,對於專業級小提琴手來說,練習能夠提高他們演奏的可重複性,即減少演奏中的變化,讓發揮更加穩定;但是想要達到精英級小提琴手的水平,僅僅發揮穩定可是不夠的。事實上,在馬克納馬拉等人的研究中,精英級小提琴手的練習時間顯著少於專業級小提琴手。

馬克納馬拉說:「從統計和理論的角度來看,刻意練習無疑是很重要的。它只是沒有人們認為的那麼重要。」不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更準確的說法可能是:只有當刻意練習不再能夠幫助你和周圍的人拉開差距的時候,你才能說刻意練習不重要。

論文信息:

Macnamara Brooke N. and Maitra Megha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expert performance: revisiting Ericsson, Krampe & Tesch-Römer (1993)6R. Soc. open sci.

http://doi.org/10.1098/rsos.19032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在「科研圈」後臺回復「轉載」,或通過公眾號菜單與我們取得聯繫。

參考資料: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4-07/afps-bae070214.php 

Hambrick, D. Z. , Oswald, F. L. , Altmann, E. M. , Meinz, E. J. , Gobet, F. , & Campitelli, G. . (2014). Deliberate practice: is that all it takes to become an expert?. Intelligence, 45, 34-45.

相關焦點

  • 一萬小時定律,成功之路必經的隘口
    凡事都是滿足10000小時定律的,真正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10000個小時的時候,那麼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比你天賦高的人,比你更加努力,你感覺可怕麼?2朗朗,世界鋼琴的大師,中國的驕傲。3歲開始練琴,每次學習一兩個小時。10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郎朗每天要完成8個小時的訓練。鋼琴練習是一項超級枯燥寂寞的事,這種難耐的寂寞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沒有外力的監督是難以為繼的。
  • 請相信一萬小時定律:不是你沒天分,而是你努力不到位
    正如現在大家說的,你只有足夠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這些話中都在強調努力的重要性。我在知乎上也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以今天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而言,根本輪不到拼天賦。01 一萬小時定律的來源近幾年「一萬小時定律」被廣泛傳開,意思是說,要想成為某一行業的專家,一萬小時是起步標準。
  • 算法思維:看透成功底層邏輯,科學做事,跳出一萬小時定律陷阱
    而達·文西的這個老師當時是最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名字叫安德烈·德爾·韋羅基奧。所以,這個故事純粹就是瞎編的,我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要編這麼一個誤人子弟的故事,真的坑害了不少人。不過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人單靠勤奮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從小崇尚「勤能補拙」的價值觀是有問題的。
  • 對「一萬小時定律」的兩大誤解
    根據他們的統計模型,同樣是在7~8歲開始練習,「最有才」的小提琴家們到20歲時平均積累了10000小時以上的刻意練習;「有才」的小提琴家們20歲時積累了平均約7800小時的練習。而那些最後去做老師的小提琴家平均只積累了約4600小時的練習。 為了證明練習和成就的關係不局限於小提琴,他們又找來了專業和業餘的鋼琴家進行比較。
  • 什麼是10000小時定律,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標準?
    什麼是一萬小時定律,如果你堅持一件事10000小時會變得怎樣?什麼是10000小時定律,怎樣才能達到這一標準?所謂一萬小時定律,最早出自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一書,其中列舉了世界上許多名人成功的例子,並對他們的事跡做了總結,最終得出結論。這個結了就是:一個人如果想要在某領域成功變為專家,或成為一個享譽世界的名人,那麼就需要在他專注的一件事上至少要用心堅持一萬小時。這一定律被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 張藝興成立染色體娛樂,再行一萬小時定律
    這個連續三年的男團製作人,再行一萬小時定律,5年成立了染色體娛樂集團。熟悉張藝興的人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努力的藝人,17歲到韓國訓練,他的練習時間不是按照小時計算,而是根據汗溼的衣服件數來計算。5年前,24歲的張藝興接受某採訪時說過,30歲的自己想要擁有一棟大樓,在那棟大樓裡,培養中國最棒的音樂人,今天,是張藝興29歲的生日,5年的時間,張藝興再次用事實證明努力的價值。
  • 《刻意練習》,打破一萬小時定律,真相在這裡揭秘!
    本書在開篇,便否定了前段時間炒的大火的一萬小時真相定律。什麼是一萬小時真相定律呢?就是無論什麼事情,只要做夠一萬個小時,你就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了。說話光是聽這樣的宣言,確實會讓我們覺得熱血沸騰,不就是一萬個小時嗎?做到專家聽起來好像也不是很難。但是這條定律真的適用於現實生活中任何的失誤嗎?而刻意練習就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
  • 張藝興成立染色體娛樂,再行一萬小時定律
    這個連續三年的男團製作人,再行一萬小時定律,5年成立了染色體娛樂集團。在2018年,張藝興首次成為張PD時,他曾帶著《偶像練習生》的優秀學員們登上過一次《快樂大本營》,而那次,「快本」就專門為張藝興策劃了一場一萬個小時專題。
  • 做交易必須要知道的10000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 心理學:「一萬小時理論」真的靠譜嗎?天才更容易成功嗎?
    百忙之餘看一看那些聚光燈下的成功人士、勵志人物的激情宣講,或者是溫一杯心靈雞湯,但往往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但這也並不妨礙我們追逐夢想的熱情。有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1萬小時以後,你也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
    丹尼爾·科伊爾在《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中羅列了大量鮮活的生活實例,目的就是推翻我們對天才的原始印象,證明如果想擁有一項世界級的技能,我們需要的是一萬小時的精深練習,而不是靠天賦。此書與其他勵志類書目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有大量的真實案例外,作者還介紹了印證這一理論的科學依據。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是的,也許你進入了「努力」的誤區,不是你付出的越多,堅持的時間越久,就離成功越近。選對方向只是一個方面,如果方法不對,即使再努力也是在原地踏步,離成功還差的遠呢。01成功需要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並不靠譜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要想成為一個行業的大師,只要努力,肯吃苦,每天堅持練習
  • 為最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努力,才是人生贏得勝利的要義
    這本書一直在試圖引導讀者找到自己最重要的事,並從中找到最最重要的一件事,然後再全神貫注於這一件事。這就是成功的秘訣。聽起來很容易是嗎?實則不是,因為「道理易講,實踐彌難」。02我們在成功路上也會遇見很多披著真理外衣的謊言,《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為我們列舉了六個阻止成功的謊言:1、每件事都很重要(實則並不是)、2、同時處理多件事(以為自己很牛X實則並不是)、
  • 練習一萬小時都能成為專家?
    很多人喜歡看電影、電視劇,每天都會抽時間看,長年累月,看電影的時間也達到了一萬個小時,但是他們卻沒有成為演員或者導演。究其原因,一萬小時成為專家是有條件的,練習一萬小時不是重複再重複,而是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及時反饋,大量的高效練習。「學精」而不是為了「學會」一萬小時練習目的是成為專家,而不是熟手。
  • 你的努力是次要的,二八定律揭示:成功靠的是洞悉本質和利用規律
    原創 | 汨羅江上一葉舟本期文章主題:28定律人人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成功,二八定律揭示了一種精準努力的方向、價值規律,但80%的人把它想簡單了!同樣用二八定律解釋,20%的人在問題中找答案 ,80%的人在答案中找問題。實際上難的不是發現二八定律,而是搞清楚為什麼20%的關鍵能決定80%的收益。就像一個人不想吃飯,但突然知道自己明天要死了,他一定會飽餐一頓,不做個餓死鬼。
  • 植物界2大成功定律:荷花定律、竹子定律!
    有些人不動腦子,直接說第十五天,錯!是第29天,29天開滿一半,到30天的時候翻倍變成滿池子。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這個定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想要成功,就得每天堅持用功,只要比前一天努力,就能厚積薄發,迎來成功的一天!
  • 矽谷鋼鐵俠馬斯克:SpaceX真正的秘密,和他的「一萬小時陷阱」
    看到朋友圈裡,被那些夜貓子和時差黨們刷屏了,時間標註3小時前,大家在歡呼SpaceX成功將NASA太空人送上了太空。有些人的興奮程度,堪比上次Musk把他那輛櫻桃紅色特斯拉跑車送上太空的那次。馬斯克的「一萬小時陷阱」搞出這麼多瘋狂計劃的馬斯克,背地裡也是個時間管理大師,24小時能過出來48小時那種,但是他沒有黑眼圈,不知道用什麼眼霜。(幫問,在線等挺急的)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他在接受採訪時經常提起的。
  • 10000小時定律了解一下,有意思嗎?
    我們常常驚嘆,別人天賦異稟, 殊不知,在這「天賦」的背後要付出多少努力,無論我們身處老、中、青每一個年齡階,努力,真的沒有年齡界限。這位頭髮蓬亂名叫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人因寫成《引爆點》而名噪一時。馬爾科姆帶來更直觀、更勢利的觀點,他在新作《異類》中高喊:你想成功嗎?那重複做一件事,堅持10000小時。其實,馬爾科姆的1萬小時理論是借鑑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精髓部分。
  • 別被一萬小時理論騙了,真正拖垮你的是無效的努力
    加拿大著名的暢銷書作家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說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這就是著名的10000小時定律,它指的是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的訓練。
  • 什麼人最可怕?是那些一眼看穿事物本質和規律的人!定律大合集風靡世界,成功人士必懂!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我們在事前就應該儘可能想得周到與全面,對出現的問題,要善於應對和總結而是不是掩蓋,這更有利於我們走向成功!  定律知多少:  備份定律:學會用左手做一些事情,因為右手不是永遠都管用沉默定律:在爭辯的時候,最難辯倒的觀點就是沉默動力定律:動力往往來源於兩種原因:希望或絕望受辱定律:受辱時的唯一辦法就是忽視它,不能忽視它,就藐視她,如果能藐視它也不能,你就只有受辱了價值定律:當你擁有某一項東西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種東西並不像你原來所想的那樣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