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聽到純木吉他伴奏的《Donna Donna》開始,就迷上了瓊.貝茲。
這名有著拉丁美洲血統的女子,年輕時,披一肩黑髮,微黑的膚色,深凹的大眼睛,懷抱一把吉他,一臉憂鬱的表情,特別打動人心。
比形象更動人的,是她的歌聲。
她的嗓音是當之無愧的天籟。高音堪比林中雲雀,清越高遠。低音又如暗夜星辰,沉鬱深邃。顫音飄搖處,又似蒼鷹的勁翅拍過水麵,激起一連串的震蕩。
網路上去找她其他的歌來聽,不期然被一首《Diamonds and Rust》(《鑽石與陳鏽》)牽扯出她與鮑伯.迪倫的一段前情往事。
鮑伯.迪倫是誰?
在歐美流行樂壇,他是橫跨民謠與搖滾兩界的大拿,是大陸與港臺諸多搖滾歌手的終生偶像。他出版過多張專輯,開過無數場演唱會。就在去年,還憑藉歌詞創作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他是美國樂壇當之無愧的巨星。
但是,把這顆巨星發掘出來的人,卻是瓊.貝茲。
他們相識於60年代初的美國。
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民權運動正處在高潮期,隨後,越戰的爆發,又使得全國各地大規模反戰遊行頻仍。
那時,他們都才二十郎當歲。瓊已經是美國民謠界的風雲人物。她自己寫歌,自彈自唱,嗓音還那麼靚。在那個年代的美國,瓊獨立反叛的個性加上迷人的歌聲,徵服了許多人,被譽為民謠皇后。21歲,其個人形象就以油畫的方式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
而那個時候的鮑伯,還只是美國格林尼治這個民謠發源村裡名不見經傳的小歌手。雖然也已經出版了一張專輯,也經常去音樂節演唱,但受歡迎程度並不高。
瓊初見鮑伯,對他的印象是「像個城裡的鄉巴佬」。還因為鮑伯對她漂亮的妹妹,當時年僅14歲的咪咪獻殷勤而不滿,提醒咪咪要警惕這個人。
兩年後,兩人在加州的蒙利特爵士音樂節上再見,瓊才真正見識到了鮑伯的才華,並獨具慧眼地認定他會有非凡的成就。當下前嫌盡釋,還邀請他去自己鄉下的房子小住,一起寫歌。
此舉導致了鮑伯與當時的初戀女友蘇西的分手,而瓊與鮑伯走到了一起。
她不遺餘力地提攜他。在音樂節和演唱會上,唱他創作的歌,主動邀請他同臺演出。甚至在巡迴演出中也帶著鮑伯同行,把他介紹給她的歌迷,一步一步地,把他帶往燈火輝煌處。
他們一起在華盛頓廣場25萬人參加的反戰示威遊行中同臺合唱過。也在馬丁.路德.金髮表他那篇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時,兩人一起同臺為他造勢。
64年越戰爆發,以瓊和鮑伯為中心的反戰鬥士們,在美國三十多個城市巡演,所到之處,無不掀起反戰抗議浪潮。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亦是他們的黃金時代!
鮑伯那首由瓊先唱紅的《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風中飄》),因為歌詞中雋永的象徵意味,被視為一曲反戰聖歌,伴隨著戰火與硝煙,風靡了全世界。也一舉奠定了鮑伯在民謠史上的地位。
但是他們的感情,卻沒能走得更遠。
分歧主要來自音樂上理念上的相異。鮑伯是天生的音樂人,他的創作,更關注音樂本身。在民謠的陣營中呆過一陣後,他開始轉向搖滾和電子樂的領域。
而瓊,卻是一個高貴的理想主義歌者。受曾經當牧師的家人影響,她身上有一種聖徒的救贖氣質。她覺得木吉他和民歌的結合,最能傳達普羅大眾的心聲,就一直堅持這麼做。在創作上,她永遠保持著自由與獨立。
此外,兩人在政治立場上也有了異見。
瓊在後期越來越多地將精力放在人權運動中。她舉辦過很多場義演。抗議政府在房屋分配中實行種族隔離政策。參與和組織由父母兒童參與的反戰示威。為希臘地下反抗組織及其他流亡愛國者義演。和人合作在加州成立「非暴力抵抗」學校。
戰士瓊與歌手鮑伯,開始漸行漸遠。
直到有一天,鮑伯去倫敦巡演,瓊在旅館裡看到了後來成為鮑伯妻子的那個女人。她一聲不響,掉頭離去。這對亦師亦友的歌壇情侶,在61年相戀,65年分手。
四年時間,男孩鮑伯由瓊引領著,走過一條春光與荊棘並存的長路,變成了一個男人。
一個民謠搖滾史上教父級的歌手。分手後,足足有十年,他們沒有互相聯繫。
這期間,瓊與一名社會活動家結婚,三年後又離了婚。而她的理想主義戰爭,仍在繼續。
在西德,她領導了感恩節反戰遊行。在密西西比,她與馬丁.路德.金一起抗議在學校內實施的種族隔離政策。
聖誕節前夜,她在一所監獄外守夜,要求政府給六十四名死刑犯減刑。她還冒著美軍猛烈空襲的誤傷危險,跑到越南的河內,向美軍戰俘發送聖誕禮物。她曾兩次因抗議反戰被捕入獄,出來後,又投身人道主義運動,創辦國際人權社。
瓊在她認定的信仰之路上越走越遠,歌仍然在唱,卻基本都是為了這重信仰服務。
鮑伯則攀上了事業頂峰,因為高處不勝寒,又墜入吸毒的深淵。艱難地戒毒成功後,又重新返回了舞臺。
在他們分手十年之後的某一天,鮑伯給瓊打了個電話。那個電話講了些什麼,我們不得而知。只知後來,瓊寫下了那首她的歌唱事業中裡程碑式的經典——《鑽石與陳鏽》。
十年後,他們再度合作,一起參加巡演。
在後臺,鮑伯問瓊 :這首歌是寫給我的嗎?
瓊惡狠狠地回答:你以為是寫給誰的!
1975年,他們在分別十年後,在傑德民謠城,十年前他們初相識的地方。鮑伯抱著吉他,坐在瓊的身邊,兩人再度合唱起《答案在風中飄》。底下的歌迷群情激沸。一曲唱畢,鮑伯匆匆離開,剩下瓊,淚眼迷離地唱《鑽石與陳鏽》。
那次同臺後,他們重拾聯繫,再度一起參與巡演。但是鮑伯已經不再是十年前那個鮑伯,他變得傲慢古怪,這令瓊難以忍受。於是,她不再參與他的巡演。但是,依然會在各個演出場合唱他的歌。甚至,還精選了他部分歌曲錄製了一張精選集。
她的鬥爭也始終未曾停歇。在北愛爾蘭,參加和平組織發起的以反暴力為主題的遊行。多次參加反核冷戰示威遊行。幫助人權組織將藥品,食物運到柬埔寨西部地區。為支持在巴黎進行的非暴力抵抗運動舉行免費音樂會,吸引了十二萬觀眾。到中東為以色列及加薩走廊的人民義唱。在紐約舉行義演,抗議美國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在弗朗西斯科為愛滋病基金會義演募捐。在國際難民組織的邀請下來到飽受戰亂之苦的波赫地區,呼籲國際社會給予該地區更多的關注。
自始至終,他們都沒有說過彼此的壞話。而那些歌,曾經熾烈地點燃過他們共同的理想。
他們的故事,讓我想起一部老電影《往日情懷》。
一個激進的共產主義者,活得嚴苛認真的猶太女孩,和一個看透了政治的醜陋,情願隨波逐流的男作家之間,惆悵難言的愛情故事。
女孩做了一生的鬥士,以失去心愛的男人為代價。值不值得無法評述,卻為她的純粹和勇敢暗暗擊掌。
我總覺得,諾貝爾給了鮑伯一個文學獎,卻欠瓊一個和平獎。雖然她根本不在乎這個。說不定會像鮑伯一樣,拒絕出面去領獎。在精神的獨立與性情的自由上,兩人保持著同等的高度。
百歲光陰一夢蝶,當年風華正茂的一對璧人,如今俱垂垂老矣。然風骨絲毫未改。他們依舊各自出沒於不同的演唱場合。
瓊年近80,孑然一身,一頭雪白的銀髮,不變的吉他,眼神依舊堅定而灼熱。去年,她還被著名時尚雜誌《Glam'mag》評為全球100位最性感女星之一。
鮑伯呢?結婚又離婚。從叛逆的搖滾轉向對宗教的叩問,最終,又重回民謠的懷抱。臉上紋路縱橫,戴著禮帽的他,像一位來自古城邦的行吟詩人。而他的身份標籤裡,已經又加多了一個畫家。
《鑽石與陳鏽》這首歌,是瓊與鮑伯之間一場情事的結案陳詞。歌詞中那一句「Ten years ago I bought you some cuff links」,瓊從十年唱到二十年,一直到五十年,句式中的年份始終在變化。
往事並沒有隨風而逝,每過一個十年,這首歌就要增加十道年輪。瓊百轉千回地吟唱著愛情裡最難釋懷的部分。他們沒有成為怨偶,也沒能做成一對佳偶。但彼此生命裡最好的年華,曾並肩走過。
在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用同一個麥克,兩把吉他,在幾十萬人的簇擁中,同唱一首歌,為同一個理想而抗爭。
那是他們生命裡的鑽石,散發的璀璨光芒足以抵擋光陰的鏽蝕。聽的時候,腦中一直浮現一句詩詞: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瓊.貝茲與鮑伯.迪倫,是一個時代的兩種傳奇。
他們像兩顆相鄰又獨立的孤獨星球,在茫茫宇宙中,遙相輝映。註定要圍繞著彼此,恆久地運轉下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