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包括: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惡口,
五、不兩舌, 六、不妄語,
七、不綺語, 八、不貪,
九、不嗔, 十、不痴。
或稱十善業道,就是十種善行的道,法。
一、不殺生
是指不殺害生命,不殺害所有動物的生命,就是不殺生。做到對一切生命一視同仁,不只對人,一切生命都不去殘殺加 害。因為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提倡慈悲救世,因此釋迦摩尼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生命呼籲,指示眾生皆有覺性、靈性,因此不能殺。而孟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覺性、靈性,也是出於仁愛,而憐憫被殺害的生命。由此看來,能慈心於眾生,不殺害生靈,所有的生命界、尤其是人則可盡其天然,爭鬥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慧明認為這才是佛陀倡導不殺生的本意!
二、不偷盜
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必然要經由勞動付出所得, 必依正義,因為偷盜就是習慣佔便宜的念頭,這個念頭是盜心。佔別人的便宜,佔公家的便宜,這太容易犯了。這個偷盜的罪又是極大的,危害,對人類的危害也是極大的。知利己而須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
即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慾,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後,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毛主席早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就號召我們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所有人的第一需求,人縱然大富大貴,如果身體不健康,也是終身的遺憾,尤其人到中年以後,健康是真正的福報,過度的淫慾決定損害健康,年輕時不懂事,中年以後所有的毛病都會出現。
所以十善業我們一定要熟讀,好好思維學習,用十善業來檢點我們的思想、身心,這是正修。
四、不妄語
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別人,這個罪很重,其次,有意無意的傳播妄語傷害別人,別人包括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因此言語不能不謹慎。
以術愚人,以言詐人,現在這種人很多。
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縱觀歷史的興衰,天下大治,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社會所呈現的是一個怎樣的現象?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這時又是怎樣的現象?歷史是一面鏡子,拿這面鏡子就能清楚這個世間到底有沒有災難?社會的治亂,吉兇禍福,根本在於家庭,而家庭的核心是夫婦,從前夫婦是道義的結合,有恩、義、情、愛,如今這四個字沒有了,夫婦結合是利、欲,這是多麼可怕的現象!
五、不兩舌
兩舌,是挑撥是非,造謠生事。
所有的是非、邪正、真妄、利害、都是從人心生出來的,從什麼心生的?從妄想、分別、執著心。
口業最嚴重的是兩舌,兩舍的危害超過妄語。
兩舌小則搬弄是非,破壞一個家庭的和睦、夫妻的感情,大則挑撥國家不合,甚至發生戰爭,傷害許多無辜的生命!
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
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那還有是非爭端? 所以,因要正,十善業就是正因!
六、不惡口
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說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一個人說話粗魯,音聲、態度、詞句難以入耳,現在一些所謂是命令的句子。縱然是你的下屬,充其量也是表面不得已而服從,心裡不服,這對於管理者是失敗,往往在某種關頭時,下屬背叛了。為什麼會叛離?必有原因,而因素裡決少不了平時言語不當,這是也可以說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
道理很明顯,但意思無盡深遠。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言語是德行的表現,一個人德行如何,從言語、表態、動作上,就能一目了然。
七、不綺語
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 取樂,都叫做綺語。綺語的人,不惟無益自己,還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於禮儀,不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綺 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十善業道的排列順序是身三、口四、意三,但《無量壽經》的排列,則是把口業排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口業,是口業的總說,不譏他過,他是指一切人事物,包含範圍非常廣,意義甚深,要細心去參究。
八、不慳貪
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 名、食、睡五欲,就會做出種種罪業,因此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 用外,對於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經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 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因貪而違法亂紀,危害他人社會。
佛教勸人慈心舍施,來對治慳貪。
九、不嗔恚
嗔恚即遇事不順,埋恨於心,發怒於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 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發,動怒於人,以至動武打鬥,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得淨光。因此要以慈悲容忍對治 嗔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
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後方知忍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
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業。
貪、嗔、痴是三毒煩惱,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人們身體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從這裡來的。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甚至可以超越六道,轉凡成聖!
十、不愚痴
愚痴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痴,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痴。
佛陀對龍王說,比如一切城市村落,都要依靠大地方能建立,一切藥草花卉樹木叢林,也要依憑大地才能生長。這十善業道就像大地一樣。
人非生而知之 皆是學而知之
希望每一個人通過學習
都可以去除障礙
積累福報
開啟智慧
學習加老師微信報名☝
一次學習一生成長✊
一群人 一輩子
證善道 立正念
分享知識就是分享愛
分享快樂就是分享健康
分享愛知識健康快樂就是分享財富
記得點讚關注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