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後,我和父親清理她的遺物,發現一個很舊的紅皮筆記本,裡面記了些很多年前的瑣事。其中有一篇是1964年的,只寫了半頁,開頭一句就是「我秀華會笑了」。「秀華」是我當時的名字,那時候我還不到一歲。我會笑了,這個笑竟帶給母親如此大的喜悅,以至於定格在筆記本裡,並且在幾十年後重新顯影,份量之重,讓我想起來就胸中哽咽。
時間是最偉大的藝術家,讓思想和情感中最精華的部分積澱起來,成為生命的豐碑。所以當我也終於快做母親時,我決心也要給兒子留下這樣一件凝固時間、震撼心靈的東西,那就是成長日記。
於是我準備了一個精美的筆記本,開始認真記起來。從第一次聽見胎音(象火車在隧道裡行駛),到第一次感覺胎動(象小獸在夜色中爬行),從猜測他是男是女,到擔心他是否健全,一天天,一筆筆,孩子就隨著這些日記漸漸成熟,直到呱呱墜地。
大概天下的母親都有同樣的願望,所以善解人意的產院給每個新媽媽發了一本《寶寶日記》,裡面設計了很多欄目,如身高、體重、入院、出院等等,讓你分門別類地記錄。但遺憾的是,這本花花綠綠價格不菲的日記,直到今天還乾乾淨淨地空著,而我自己的那本,也越寫越少,越寫越短了,現在當我再去翻閱兒子出生前寫的那些,竟會產生一種驚訝,那時候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想像,那麼多的語言?
關鍵是有那麼多的時間!有時間才能記得豐富!
我終於懂了,為什麼我的母親一輩子並沒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人卻那麼憔悴蒼老。一個真正的母親,兒女就是她最大的事業,是她歡樂和痛苦的源泉。就像原野,默默地哺育著樹木——我就是她懷中的樹木,我的蔥鬱就是對她的最大回報,她的生命全都給了我!
現在終於輪到我了,我的懷中也有了一棵樹,有了一棵苗,又一輪哺育開始了。
哺育註定是平凡而瑣碎的,每天餵奶,把尿,逗樂,學步,事情就是這些事情,似乎每天重複又變化萬千。孩子乖起來愛他得忘乎所以,煩他時恨不得甩他幾巴掌,時時覺得度日如年,可一轉眼孩子就大了。而我自己,除了新增幾根皺紋,就是多了許多牽掛。再不能瀟瀟灑灑出門了,甚至找不到一段清靜的時間坐下來看一會兒書。時裝早已收進衣櫃,連同許多雄心勃勃的計劃,都只好擱置起來,包括那本「成長日記」。
似乎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在上面記下過什麼了,不是我不想記,實在是沒有空閒。生活中的精彩往往是一閃而過,當時無暇彎腰拾起,過後又有了新的精彩,堆積多了,無從清理,也就乾脆放棄了。當然,這是個遺憾,兒子的歷史雖然還不長,我卻已經說不清他是哪一天開始笑,哪一天會喊「爸爸」「媽媽」,哪一天掉了第一顆牙,甚至他額頭上那條顯眼的傷疤,我也有點記不清是哪年哪月摔傷的了。我已經遺忘了很多細節,隨著他的成長,將來肯定還有更多的東西會被我遺忘。這樣看來,那本精美的日記就更像一座象牙之塔,儘管我們難得再去叩開塔門,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象徵,是生命和愛的紀念。
而更加真實豐厚的筆記,是我們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寫出的一個活生生的兒子。他是紙上的任何形象所無法比擬的,他的成長本身就說明了一切。許多東西是用不著用筆去記錄的,它在我們生命中會永久存在。縱使將來我自己已經淡忘兒子襁褓中的往事,但兒子還會有他自己的孩子,總有一天,他也會重複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那時候,歷史就會復活,一本新的成長日記又會開始。而我只希望我所記的這本,是周而復始的生命之鏈中無比美好的一環。
(摘自《與孩子一起煉愛》 魯稚/著)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轉載請與作者聯繫獲得授權。
時光有限,不妨偶爾讀點精華
伸手摘星,至少不會兩手泥汙
我在陽臺,所思所見
魯稚的陽臺:luzhi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