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圖片社自主研發的翻拍儀(中國圖片集團融媒體製作)
2020 年 6 月,中國圖片社購入的那套漂亮的「文化遺產解決方案飛思 one(phase one)」,引起了「老技師」張勝利的好奇心。
他前後左右觀察一番,操作幾次,便推著一小車零件,一頭「貓」進了單位的「小二樓」——這個略顯神秘的小樓坐落在宣武門外西裡的居民樓後面,是中國圖片社傳統的暗室放大工作的地方。
此時,中國圖片社剛剛完成中國照片檔案館數位化項目的立項不久。在之後兩年間,圖片社將要完成檔案館裡約 180 萬張珍貴底片和照片的高清數位化翻拍及整理工作。這是新華社總社交給中國圖片社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工作艱巨、意義重大。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擁有最早拍攝於 1892 年的大量珍貴歷史底片和照片,這些照片的數位化工作是對我國歷史影像資料的搶救性修復與保護,也為新華社媒體融合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數字圖片資源支持。
這套幾十萬元的「飛思」設備,正是為這個項目而購置。
為了完成這個宏大的項目,中國圖片社果斷抽調精兵強將,決心不僅要把中國照片檔案館的項目完成好,更要藉此趟出一條高清數位化影像服務之路,為國家各種大型展覽、各級檔案館、博物館等機構,提供珍貴照片、檔案等文物的數位化保護方案,以此打造中國圖片社的數位化產業升級的「拳頭產品」。
工作具體執行的擔子落在了器材銷售部等一眾經驗豐富的職工張志彬、王曦、張勝利等人身上。任務重,時間緊,成本高,大家熱情很高,張勝利在投入到具體工作的同時,有了「吃螃蟹」的新想法,他決定向時任中國圖片社副總裁袁滿匯報——他想再「鼓搗」出一臺「翻拍儀」。
得到領導的支持後,「小二樓」便成了他的「研發基地」。
飛思翻拍設備。
01
2 年內,翻拍完 180 萬張照片和底片
中國圖片社真正決定立項數位化項目,始於 2019 年。
何為「數位化」?顧名思義,是將原實質物體經過各種數位化手段形成計算機內的文件。數位化文件不僅保有原文件所有屬性信息,還可以被隨時讀取,從而大大減少了檔案等實體在接觸使用中遭受各種自然侵害或人為損害,同時極大提升工作效率。
對照片、底片的數位化,目前業界主要有三種技術模式:一是採用高精度的數位相機系統進行原作翻拍;二是採用大型專業平板反射掃描設備進行掃描;三是採用滾筒式掃描儀對各類圖像原件進行直接掃描,即電分。以上三類技術均可對各類圖像進行高精度的數位化。
中國圖片社經過反覆論證,考慮到因為很多底片、照片等文物的珍貴性以及原作材質的特性,決定選擇更高精度、更安全和更具性價比的數位化方式——翻拍模式:首先,翻拍模式像素(最大)可達1億,大於電分模式和掃描模式的(最大)8000 萬像素,不僅能像另兩種模式一樣處理膠片、平面紙質類原件,還可以實現大型壁畫、手稿善本等所有平面類原件的數位化;其次,翻拍模式的工作時間要遠遠短於另外兩種,「咔嚓」不到一秒,操作臺上躺著的底片,就被拍下了一張高清數位化影像,單張照片數據量達幾百兆——這個數據量,可以輕而易舉地製作出一整面牆大的照片;最後,採用翻拍數位化模式純物理隔離的翻拍,最不容易對原作產生不可控損傷,最大程度上確保了原作的安全性,可很好地滿足珍貴底片和檔案的數位化的需求。
除了翻拍這個最重要的環節,中國圖片社還設計了一整套流程,同時對底片、照片進行專業的清潔、保護、編號、分裝,製作電子縮略圖等。也就是說,要對底片整體情況進行「盤點」:約 180 萬張、在 2 年內全部翻拍、整理、結項完畢,這意味著每天至少要完成任務約 4000 張。
掃描後的底片數字文件也需要配置容量龐大的伺服器進行儲存,最後供用戶通過無線區域網隨時調取,非常便捷。
為了完成這一系列高難度的工作,中國圖片社首先確立專班,由集團分管領導牽頭,對工作難點逐個開會探討——場地選址、保密論證、採購設備等,最終以過硬的方案得到中國照片檔案館的認可。
張勝利和他研發的二代翻拍儀。黃媛媛 攝
02
「老」技師的「新」創意
一開始,翻拍工作主要靠這套飛思設備。設備雖好,但難以滿足每日翻拍 4000 多張的工作需求。
張勝利最初摸到這臺機器時很是激動:這套設備包括可升降操作臺,所使用的翻拍相機是有效像素達到 1 億的飛思 one IXG 相機系統,操作臺是 27 英寸 Apple iMac 一體機,內置針對高精度影像的專業快速圖像處理系統 Capture One CH。
但隨著使用愈發熟練,這臺機器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逐漸出現:翻拍桌和工作檯的高度讓人只能站著工作,時間一長工作人員難以承受;燈箱在工作檯上方左右兩側,打光的角度不便於工作;飛思工作檯上所使用的照片夾只能夾住底片的兩個邊,不利於底片的固定和平整度……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讓張勝利開始思考:圖片社是不是可以製作一臺自己的翻拍儀?張勝利以前從事擴印工作,跟照片打交道多年的他不僅練就了一雙巧手,更積攢了許多巧思。他反覆研究了眼前的翻拍機器,確定一臺翻拍儀大致可以分為這樣幾個部分:相機、橫臂、立柱、工作檯、翻拍桌、燈箱和電腦。
張勝利研發的二代翻拍儀。
想要做一臺自己的翻拍儀,當務之急是找到一臺精度足夠高、可以翻拍底片的相機。張勝利再次找到袁滿,講述了自己的想法。「袁總聽後特別支持,幫忙找人拿來一臺富士 GFX100,這臺富士相機與飛思相機都是約一億像素,效果也很好。」張勝利回憶道。
張勝利研究的二代翻拍儀採用富士 GFX100 相機。
相機有了,張勝利開始著手研發工作檯、翻拍桌、立柱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他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想要做零部件,製作廠家好找,但需要自己提供設計圖紙。為此,張勝利花了差不多 3 個月的時間,摸索自學 CAD 製圖。就這樣,他一點一點地摸索,大到翻拍桌的厚度,小到一個照片夾的彈簧,都是自己畫圖、不斷打磨出來的。
張勝利自己製作的各種尺寸的照片夾。黃媛媛 攝
從廠家定製的零件被他用小推車一趟趟拉進「小二樓」,他在裡面一幹就是一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四五個月後,第一臺翻拍儀終於做好了。他管這臺機器叫「一代翻拍儀」。然而好事多磨,在測試一代翻拍儀時,張勝利他們將立柱上的橫臂升高,按下停止鍵,但橫臂沒有卡住,而是直接向下滑落。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張勝利在立柱頂端加了一個減速器,通電後減速器就可以直接把橫臂吸住,讓它留在半空中。
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飛思設備是靠皮帶來實現升降,皮帶使用時間長了會老化、變長且影響精度,張勝利在查閱大量資料以後,決定在立柱裡面改用滾珠絲槓。
張勝利在工作檯上操作機器準備翻拍照片。黃媛媛 攝
「這樣一來不僅使用壽命增加,精度也有所提高。皮帶升降的立柱精度只有 0.1 毫米,但是換成絲槓再加上減速器以後,精度已經可以達到 0.02 毫米。雖然相機有自動對焦功能,但是如果升降機比較準的話,也能起到輔助作用。」張勝利這樣解釋道。
不僅如此,他還把燈箱設計成抽屜的樣子放在工作檯底下,讓工作變得更加便捷;製作各種尺寸的照片夾,以應對各個年代大小不同的底片……每一個零部件都在一代的基礎上做了改變或提升,最後經過進一步研發的二代翻拍儀更加實用。張勝利說:「用一臺進口的、專門掃描底片的平板掃描儀掃描一張底片,生成跟照片一樣精準的電子版需要 3 分多鐘,而使用翻拍儀來拍攝的話,從按下相機快門鍵後開始計算,電子照片出現在電腦裡的 Camera Raw 軟體中,只需要 1/25 秒。」更重要的是,這樣一臺翻拍儀更符合使用者工作習慣、更加耐用。
經過大半年的研究,張勝利研製的「翻拍儀」誕生了。依照他的翻拍臺方案,整套設備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更換不同類型的相機,應用場景相應變得更加多樣。
張勝利的腦子卻根本停不下來,他又在二代的基礎上製作出了三代翻拍儀——將工作檯和翻拍桌徹底融為了一體,三代現在還在生產中,卻可預見這將會是一臺更加美觀、便捷、高性價比的翻拍儀。
03
工匠之心 薪火相傳
「老」技師萌生的「新」點子,不僅為中國圖片社高清數位化項目降低了成本,也為這項事業的後續拓展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而這正是中國圖片社從上到下重視高質量發展所結出的碩果。
今年,中國圖片社迎來了她的 70 歲生日。回首過去,中國圖片社由石碑胡同那個簡陋的手工洗印房發展成為擁有世界一流設備和人才、影響力跨越國界的集團化運作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企業,正是因為這一代又一代中國圖片社人的「工匠之心」,鑄造了企業通向輝煌未來的發展之路——而這終將會留在中國圖片社最寶貴的基因中。
為此,《攝影世界》雜誌社總編輯助理朱一南專訪中國圖片社原副總裁、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副主任袁滿。
朱一南:中國照片檔案館的數位化項目的啟動背景是怎樣的?
袁滿:中國照片檔案館是唯一的國家級照片檔案館,保存了大量黨和國家歷史上重要節點事件、重大建設成就、社會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沿著歷史的時間線留下來的影像瞬間。早在 1999 年,新華社就啟動了最早的數位化項目,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照片的掃描數據量都比較小,在今天看來無法滿足日常發稿和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因此,現在再次啟動高清數位化項目,是新華社黨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遠見卓識。
新華社黨組將這一重要的政治任務交給了中國圖片社,任務艱巨、意義重大。中國圖片社從 2019 年開始立項,2020 年開始論證。2020 年 6 月 4 日,中國圖片社完成購買飛思設備,中國照片檔案館數位化項目正式啟動。
這些年,很多國家大型展覽,比如《輝煌「十一五」》大型圖片展、「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大型展覽」,以及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裡的陳列內容都用到中國照片檔案館的歷史照片。所以說,這項工作的立項是基於新華社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和國家重大主題展覽的需要。
朱一南:高清數位化項目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袁滿:中國照片檔案館保存最早的底片是 1892 年的,大量底片都具有唯一性,可以說它們屬於文物。每次調用都容易對文物造成損壞,而在高清數位化掃描之後,底片可以進行封閉管理。這樣,無論是媒體發稿使用,還是大型展覽的製作需求,我們只要調用相應的高清數據文件即可。這樣,既能將底片文物重新「盤活」,又對底片文物起到非常好的保護作用。
其實,這些年陸續有一些單位找到中國圖片社,希望將自己單位的一些照片、文件等有歷史價值的文物進行數位化掃描。我們發現,市場上數位化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比如全國各類各級檔案館有四千多家,還不包括各類紀念館、博物館、地方志編纂室等,他們都有相似的需求。所以說,我們這次立項以及成立相關工作團隊,是完全符合社會需要、市場需要的。在這項工作中,加大技術投入,提升科技含量也體現了中國圖片社在數位化產業升級上的決心。
朱一南:中國圖片社為此做了哪些前期準備工作?
袁滿:其實在項目前期,中國圖片社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數據採集、場地設置等。因為中國照片檔案館的照片部分涉及不宜公開的內容,相應的場地要嚴格按照「三鐵一器」(鐵門、鐵窗、鐵櫃、報警器)的保密要求進行裝修。中國圖片社邀請了相關檔案保護的專家,一起來論證,通過了目前的場地設置、工作流程等項目方案。中國圖片社非常重視這個項目,為此採購了包括世界文化遺產解決方案飛思 one(phase one)、數字儲存伺服器、高速網線、高配置電腦等,保證了項目數位化升級的硬體基礎。
朱一南:承接這個項目,中國圖片社具有哪些優勢?
袁滿:首先,中國圖片社是一家傳承 70 年「紅色基因」、具有高度政治可靠性的企業;其次,現在全國只有中國圖片社還保存有最完整的傳統影像工藝,中國圖片社還工作著一批精通這些工藝的老技師,他們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因此在翻拍工作中,有些底片歷史比較長,出現反銀、手印、黴變等問題,都可以得到清洗和保護。
朱一南:剛才您提到中國圖片社正在做數位化產業升級的工作,請談談您對此的看法。
袁滿:就像剛才所說,我們目前所做的是數位化產業的上遊產品,哪裡有數位化翻拍需求,哪裡就有我們的客戶。但我在想,中國圖片社的服務是可以逐漸覆蓋整個影像數位化產業鏈,比如,我們為某個機構翻拍好歷史文物的高清影像,同時圖片社還有其他部門可以為歷史文物進行編輯分類,開設網際網路展館,建設線上、線下展覽,包括開發數字影像等下遊產品,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編輯 / 張丹雨
(點擊圖片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