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裡養一隻蛙,卻認識了一個隱藏的自己

2021-02-18 新京報書評周刊


撰文  |  萬齋

 

佛系玩家

「我沒有治癒感」

蛙崽姓名:大佬

我的蛙兒子叫「大佬」,取這個名字沒什麼特別的意義,就是好玩,覺得有這樣生活的蛙挺大佬的。兒子的生活很酷,一個人旅行,一吃吃幾個小時也吃不胖、勤寫日記、經常看書,這樣的習慣挺好的。我不會拿蛙和自己對比,單純欣賞這樣的蛙兒子,帶著被萌到的心情——一隻蛙誒!寫日記啊!還看書!

 

我養蛙是跟風,其實我很早就知道這個遊戲了,但是因為看不懂日文,玩了幾分鐘就卸載了。後來再下載純粹因為身邊的人都在玩,而且網上除了很詳細的翻譯和攻略。

 

但關鍵是這個遊戲不怎麼佔時間,你再急兒子也不會回來(微笑)。

 

我管自己叫「操心的老母親」,因為好玩。網上有很多表情包。蛙兒子在我心裡沒什麼地位,它很乖很萌,我會體會到一丟丟當媽的心態,比如我蛙兒子看完書就出去了,還不回來,我當時就想:好好在家待著不好嗎!但感受也僅此而已了。遊戲是遊戲,生活感情是另一回事。

 

我不會看攻略,因為我懶……不擔心蛙有沒有朋友,也不追求收到更好的明信片,我個人玩遊戲沒有體會到治癒感。

看書的蛙

小A是很典型的「佛系玩家」,一切隨緣。這種玩家不在少數,他們玩遊戲帶著極弱的目的性,同時情感代入性極低。虛擬和現實在這些玩家心中自動區分開,在遊戲中體會到現實中的情感成分時,他們不排斥也不浸入。

 

小A說她在遊戲中體會不到治癒感,這與她情感低程度代入直接相關。她玩遊戲的樂趣來源於青蛙擬人的新鮮設定,來源於網際網路互相調侃交流的有趣開心。遊戲對於這類玩家而言是一種短暫的附屬,除了好玩以外,遊戲不會帶來更多的價值。

 

低情感投入玩家

「我避免自我代入」

我的崽叫「旺財」,因為我一直想養寵物,名字早就想好了,就叫「旺財」。我平時管青蛙叫「崽」,這是我們那邊的方言,指代小孩或者寵物。我不喜歡管自己叫媽媽,這種稱呼太正式,我喜歡「老母親」,因為它帶有泥土的氣息,很接地氣。「老母親」這種說法在網絡上流傳很久了,像什麼「流下老母親的淚水」。

 

雖然我叫青蛙「我的崽」,但是我只是把它當寵物,我會避免自我代入,玩遊戲不會代入母親心理,也不把它當兒子看。我不喜歡養孩子,但養蛙很輕鬆,不耗時間。每次收到的明信片不一樣就會很開心,和一起在玩的室友分享。

 

我很排斥虛擬情感,比如戀與製作人(一款戀愛養成遊戲),比如網戀,只接受虛擬寵物。

旺財寄回的明信片

 

小B雖然說自己會避免代入自我,但是她在玩遊戲的時候已經無意識地代入自己。相較於小A這樣零情感代入的玩家,小B的情感代入程度稍高一些。這個遊戲會吸引她,除了遊戲不佔時間、設定新鮮之外,還因為遊戲裡擁有這些她熟知的元素。但是她在遊戲裡不會體會到更多,也沒有很明確的治癒感,說到底這只是一個遊戲,只是用於打發時間,沒有跟小B的生活發生太多連接。

 

角色代入玩家

「我體會到當『老母親』有趣的一面」

給蛙起名沒花多少時間,當時沒把自己當母親,就給它起了「LX之蛙」這個名字(LX是小C的網名)。但是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慎重起名,因為叫它LX之蛙太不尊重它了哈哈哈哈哈。

 

我喜歡這個遊戲的弱目的性,不像其他遊戲要得分,要養卡,養蛙每天要費的精力很少,獲得滿足感很容易。我不會去查攻略,這樣就破壞了遊戲的弱目的性。收到明信片我就很開心這款遊戲讓我感到治癒,就像畫畫、寫字一樣,獲得一種內心的平靜。

 

我發朋友圈會說「你媽……」,生活中我媽有時會這麼說「你是不是以為你媽好脾氣。」我有當老母親的感覺,但是用老母親指代自己怪怪的。我收到明信片會對比蛙和朋友的關係,兒子和誰關係好真是太好猜了。

 

我覺得『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形容操心的程度,在外面和誰玩啦,有沒有交到好朋友,什麼時候給我寄照片,總在期待和盼望;另一方面是,擁有這種心態的往往都是孩子長大在外的媽媽,符合年齡老的特徵。

 

玩遊戲的時候會讓我想起我媽媽,但是這不算角色互動體驗。因為我只感受到當『老母親』有趣的一面,當媽的辛苦和操勞在遊戲中我完全不用體會。養蛙撫慰了家庭關係帶給我的煩惱。

外出旅行的蛙

與前兩位訪談對象不同,小C對遊戲有更多的思考。小C討論心理問題時經常會討論「缺失」。小C強調弱目的性,影射她目前正處在複雜、變化多端的情境之中,她有些厭倦高效能驅動的社會,需要簡單的、低效能意義的活動來平復內心的焦躁。低效能意味著低評判,意味著從複雜的社會中短暫地釋放和解脫。(事實也正是如此,小C正面臨招聘季極大的不確定性和壓力)

 

對於「旅行青蛙」,小C有較高的情感代入程度。她很注重與遊戲相關的親子關係的思考,養蛙也給她提供了一種替代性滿足——與蛙和諧的親子關係舒緩了家庭緊張關係壓力。

 

透過遊戲改進現實的玩家

「我在尋找歸屬」

我的青蛙叫「Kido」,這是「kid」一詞的日語發音。起這個名字是受網絡語境影響,我想玩遊戲是因為看到網絡上以老母親口吻擔心蛙社交恐懼的調侃圖,蛙在我眼裡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所以起名「Kido」。

 

我不覺得我在養兒子,我更像在幫一個蛙崽找朋友。我的蛙得到了「獨自旅行」的稱號,我看著不舒服,我想讓它在旅途中遇到很多很多朋友。我會看攻略,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歐氣十足的明信片。(歐氣,指運氣好,歐氣足的明信片指有很多朋友在場的明信片)

 

我不會叫自己「老母親」,我沒什麼代稱,會叫蛙「我的蛙」。我玩遊戲最大的樂趣在於幫蛙找朋友,然後跟其他養蛙的人分享。我很喜歡看網絡上跟蛙有關的段子和插圖,有很多人在跟我做一樣的事情,我很開心。

最開始蛙經常獨自旅行,故被調侃有社交恐懼

 

在小D心裡,「旅行青蛙」是一款幫蛙崽找朋友的遊戲。小D分享遊戲動態時都會提及青蛙找朋友,她會看攻略,研究如何搭配旅行行李能讓青蛙交到更多的朋友。她想讓青蛙走遍遊戲世界,得到和朋友濟濟一堂的明信片。蛙在寫東西的時候,她解讀為在給朋友寫信。看著蛙崽不再自己一個人旅行,慢慢地有更多的朋友,小D感到很開心。

 

小D不會叫自己「老母親」,也不叫青蛙「蛙兒子」,而是叫它「我的蛙」。她在儘量弱化遊戲中的親子關係成分,雖然她也喜歡看關於「老母親」的調侃,但是她自己不會這麼說,親子元素會讓她想到沉重的事情。小D還喜歡看網絡上的關於青蛙的插畫和段子,也喜歡和朋友討論自己的蛙,這讓她找到一種微弱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我的蛙」不同於「某某之蛙」,它暗示了某種與自我更緊密的聯繫。小D認為需要幫助的青蛙,也許正是一個需要幫助的自我,她擔憂青蛙的社交恐懼也許實際在擔憂的,是自己。青蛙讓她與網絡上其他正在養蛙的人聯繫起來,以遊戲這種輕鬆的方式去尋找自己與世界的歸屬。

  

青年心態萬花筒

你玩的遊戲裡,藏著你自己

 

養青蛙的玩家很多,不養青蛙的人也很多。遊戲的有趣和治癒只有特定的人才能體會。喜歡目的性強或者競技性強遊戲的人,一般會覺得「旅行青蛙」相當無聊。「旅行青蛙」的目標玩家,是一群追求不用花時間、不必負多餘責任的輕鬆感的人,他們追求弱目的性的消遣,以逃脫繁重社會生活的壓力。

 

前文四個簡短的訪談涉及了四種玩家類型,情感代入程度由淺到深。代入淺的玩家止於有趣,而代入深的玩家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治癒感。不過這並不能概括所有的青蛙遊戲玩家。有玩家雖然在遊戲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卻在與遊戲有關的討論和二次創作中獲得快樂。網絡討論提供了微弱但自由的人際連結,身在其中的人們不用承擔會帶來壓力的責任,卻能得到認同的慰藉。有網絡作者談自己的創作時說到,她畫畫最開心的事,是影響一大批人跟她「一起掉進坑裡」(意為喜歡上同樣的事物)。

 

從問世到流行,「旅行青蛙」只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對於中國玩家來說,它是有接觸障礙的——全篇都是日文,沒有正式的中文版,玩家們憑藉著「愛」,讓遊戲登上了手機遊戲下載排行榜的第一名。

 

對比中日遊戲下載排行榜,在日本排名第一的是中國手遊「荒野行動」,「旅行青蛙」排名並不靠前。網友們調侃,中日友好靠遊戲。

 

短時間內獲得如此大規模的關注和討論的遊戲,必然因其設計契合社會集體心理。結合四個訪談對象的分析,不難看出,「旅行青蛙」是一隻當代中國青年心態萬花筒。

 

前文四個訪談對象都是離家在外、孤身在大城市的年輕人。隨著社會發展,類似這樣的「空巢青年」數量在中國越來越龐大,此類青年也是「旅行青蛙」玩家的主力軍,他們能從遊戲中感受到「兒行千裡母擔憂」的心情,並熱衷在社交媒體上衍生出諸多話題。

不同人的遊戲體驗不同,由此拼合出一個遊戲青年萬花筒——有人只感受到有趣,有人感受到治癒;有人因為青蛙簡單的操作模式短暫逃離了緊張的生活,有人因為和青蛙和諧的關係緩解了人際關係壓力,有人因為玩遊戲和別的玩家建立聯繫,獲得認同和歸屬感……

《遊戲的人》

作者:  [荷] 約翰·赫伊津哈 

譯者: 何道寬 

版本: 花城出版社 2007年9月

 

由此可見,真正被遊戲俘獲的玩家,最喜歡的是遊戲的治癒感。那麼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遊戲的治癒感究竟來自於哪裡?不玩遊戲的人猜測,治癒是否與遊戲中親子關係互換體驗有關,或者與人類照顧他人的天性有關?

崽,阿媽阿爸今天割了好幾茬三葉草,終於能幫你換你最愛吃的餅和頭巾。對不起崽今天抽獎又只抽到安慰獎,阿媽阿爸會努力為你抽更好的獎品,去見更多的朋友。明信片我們收到了,好開心,田鼠姐姐在跟你說什麼?崽外面冷,晚上記得帶頭巾,不著急回來,記得給我們寄明信片就好。外面有更大的世界等待你去遊歷,阿爸阿媽永遠在家裡等你。

其實,治癒並不直接來源於扮演青蛙的「老父親」「老母親」,也不直接來源於照顧天性作用。照顧青蛙只是一種形式,遊戲的治癒感源於它緩解了真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焦躁,獲得了某種替代性滿足。家庭關係緊張的人看到和諧的親子關係,社交障礙的人看到青蛙的朋友遍天下,尋求歸屬的在和其他玩家的交流中獲得歸屬,所以說「你玩的遊戲裡,藏著你自己」。

不像戀愛養成遊戲那樣提供虛擬的情感替代體驗,從而直接提供滿足,「旅行青蛙」是通過間接互補的方式提供替代滿足。玩家們也都明白,遊戲僅僅是遊戲,無論我們如何通過它體會「育兒焦慮」,它只能給我們帶有有趣的片面感受;無論我們如何在遊戲中獲得滿足,養蛙並不能幫我們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但正是這種間接的緩衝感,給我們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提供了一種貼近自我的慰藉。

所以即使只是一款虛擬遊戲,我們卻在打開手機的那幾分鐘裡,透過跟蛙的相處,毫無壓力地感受著自己的情緒,難得地擁有跟自我相處的時間。也正是如此,我們仍然需要這樣的「安慰劑」,就像不著邊際的「遠方理想」一樣,遊戲在以一種不那麼直接的方式撫慰現代人的心理。

你養蛙了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養蛙心情。

相關焦點

  • 現實版蛙爸:他養的蛙比遊戲中的乖 一隻身價上萬
    李舒是這些蛙的爸爸,這些蛙都是他生的,打開箱門,捧出蛙崽兒放進大池子裡,原本慵懶的角蛙彈彈短腿,調皮的活動筋骨,不小心還要蹦出水池,掉到地上,摔得蛙爸一陣肉疼。餵食、搓澡,這是李舒每天的幸福時光。   「來摸下嘛,很光滑。」沒養過蛙,還是有些膽怯,青蛙尿噴來會眼瞎的各種傳說讓人不敢靠近。在蛙爸的鼓勵下,摸摸,看似粗糙的背部滑溜溜,沒有溫度,比我的手還涼。
  • 手機裡養著這隻想走就走的蛙兒子,為啥會很治癒
    這隻有著看起來很兇的表情的青蛙,明顯來自一款手機遊戲。並且通過其日文的節目和充滿日式萌系畫風的畫面,我們也可判斷出這是一款日本遊戲。據說安卓平臺有中文版,用安卓手機的同學可以試試。好消息是,這款遊戲目前在國內的App store已經上線,搜索名字就能找到。即使手機不能打日文也沒關係,搜索框裡打一個「旅」字就可以在下面的聯想推薦裡找到。並且,遊戲本體免費。
  • 重慶現實版蛙爸:他養的蛙兒子比遊戲中的還乖 一隻身價上萬元
    李舒是這些蛙的爸爸,這些蛙都是他生的,打開箱門,捧出蛙崽兒放進大池子裡,原本慵懶的角蛙彈彈短腿,調皮的活動筋骨,不小心還要蹦出水池,掉到地上,摔得蛙爸一陣肉疼。餵食、搓澡,這是李舒每天的幸福時光。「來摸下嘛,很光滑。」沒養過蛙,還是有些膽怯,青蛙尿噴來會眼瞎的各種傳說讓人不敢靠近。在蛙爸的鼓勵下,摸摸,看似粗糙的背部滑溜溜,沒有溫度,比我的手還涼。
  • 養娃如養「蛙」,《旅行青蛙》裡的3個育兒理念,教你佛系養娃!
    遊戲裡,我的蛙兒子非常省心,只需要在它旅行的時候為它準備好乾糧、雨傘、帳篷就好。等我回到遊戲,可能它已經回來自己看書、吃飯了。有時候,它也會給我寄回明信片和特產。據說,不同人養的蛙,性格也不同,有的是宅蛙,有的是浪蛙,有的特有良心,總拿東西回來,有的是小白眼狼,就知道自己浪。
  • 《旅行青蛙》攻略,教你養一隻愛回家的蛙...
    最近7棟醬又被安利了一個小遊戲《旅行青蛙》一隻高冷又爆萌的小青蛙迅速佔領了7棟醬的心只是我家這個小蛙已經離家三天三夜了...人家的蛙蛙出門各種明信片寄回家我家養了一隻不愛回家的蛙...老母親的心碎成片片於是7棟醬便去收羅了巨多的攻略 和各位老母親老父親分享一下...
  • 「七夕孤寡青蛙」刷爆全網,不如養只寵物蛙?
    無論是雲養蛙,還是點一隻「七夕青蛙」,都不如自己養一隻寵物蛙,在家就能提供「孤寡孤寡」服務。 養寵物蛙成潮流 雖然在傳統的養寵觀念裡,貓和狗最受喜愛,但隨著寵物在當代越來越受歡迎,不少稀奇的品種進入了養寵人士的視野中,比如爬寵。
  • 一隻巧克力蛙
    一隻巧克力蛙 作者:Hermione 一個紅髮長著雀斑的男孩問。 「當然可以啦!」哈利微笑著。 「我叫羅恩韋斯萊,你呢?」 「我叫哈利,羅恩你好」 羅恩驚訝極了,故意放低聲線問:「什麼什麼,難道傳言是真的?那個傷疤...」
  • 這組圖告訴你「旅行青蛙」中蛙兒子隱藏的秘密!
    沒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家家也都有個不出窩兒或不著家的蛙兒子…這個小傢伙很是「高冷」要麼窩在家裡一天不出門要麼幾天不回家操碎了一眾蛙爸蛙媽的心在家時常常是孤孤單單一隻蛙看書、學習、做手工、吃飯…雖然小蛙總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裡但誰不希望有自己獨立自由的空間呢?
  • 【熱點】這款養蛙遊戲刷爆朋友圈,但女生們的錢包也被程式設計師盯上了
    「你別看有的人表面光鮮,背地裡可能連一隻蛙都沒有…」沒錯,上面這些都來自最近超級火爆的一款遊戲——《旅行青蛙》,相信你的朋友圈一定已經被刷屏了。繼年初《戀與製作人》火了,許多妹子開啟了雲寵男友模式後,如今一隻青蛙又讓無數妹子「當了媽」。
  • 《旅行青蛙》日本網友把蛙當老公養,而你卻把蛙當兒子
    (圖片來自採訪視頻截圖)看來養老公的激情果然沒有養兒子來的高漲啊。這裡小編還有一個迷思——既然是老公的話,那幹嘛不直接設計成一個帥氣逼人的美男子呢?這樣養蛙的中國爹媽們就完全不會誤解了啊。「青蛙在日語裡是平安歸來的意思,在日本是保佑商販生意繁榮的寓意,也是旅行必須的護身符之一,單純的是用旅途歸來的音譯命名的(日本的回家和青蛙同音)」,上村真裕說。
  • 又一個當紅女明星整容失敗,還自嘲自己是一隻「悲傷蛙」
    又一個當紅女明星整容失敗,還在直播間裡自黑,稱自己埋完線做完雙眼皮之後竟成了一隻"悲傷蛙"。看多了熒幕前的各種整容臉,還是覺得過去女演員天然雕琢的顏值,可鹽可甜,自然分明,非常耐看。景甜眼部術前術後對比照片7月30號,「景甜」在直播帶貨的過程裡,坦誠自己整容,引發熱議。其實「景甜」長得挺清秀,身材也不錯。
  • 還有【瘋狂怪物蛙】全解析! | 肆養周報
    一般的蛙類再產完卵後都會由其自生自滅,而負子蟾則會照料自己的後代,在繁殖期間,雌性負子蟾的背部的皮膚會變得鬆軟厚實,並在上面長有一個個小空洞。當雌雄完成交配後,雄蛙會小心翼翼的將受精卵一個個塞入洞中。比起一般原地不能動等著被吃的卵來說,在母親的移動堡壘中發育肯定更加安全。
  • 我在《旅行青蛙》裡養的蛙兒子,居然是個老爺!
    幼年的老爺樹蛙和網絡熱圖裡那種小巧可愛的樹蛙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鮮亮的草綠色。如果你是在小時候見到它,把它帶回家,長大以後一定會嚇你一跳。第一次見到老爺樹蛙,大概都會被它憨憨的表情所吸引。老爺樹蛙是蛙類愛好者比較推薦的一種入門寵物蛙,因為它很好養活。不僅身體結實,基本上也什麼都吃。從麵包蟲到蟋蟀或其他蟲子它們都吃得津津有味,也很好餵進去。
  • 沒有一隻蛙,能活著跳出成都!
    當年電影裡的一句「怎麼可以吃兔兔?兔兔那麼可愛!」變成了成都人最經典的笑話。就連最近人手一隻的青蛙兒子,嘿嘿···,令我母性大發的這款遊戲,讓我更愛吃蛙了。今天就來盤點成都幾家響噹噹的吃蛙聖地,指不定你離家出走的青蛙兒子就在這裡等著下油鍋喲!自貢好吃客 十多年老味道每回口中無味,腦子第一想到的就是去吃自貢好吃客!
  • 重慶現實版「蛙爸」:生了呱蛙子 丟了女朋友
    小遊戲「旅行青蛙」開啟「雲養蛙」,「蛙爸」「蛙媽」們不時刷手機收三葉草,為「蛙兒子」牽腸掛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而在重慶巴南,有位現實版「蛙爸」李舒,為養蛙建起了養殖場,還攻克了角蛙在國內的「不孕不育」,生了成千上萬隻「蛙兒子」。
  • 除了蛙兒子,她們說刺蝟小鳥狐狸都能帶來治癒感
    自從一隻「旅行蛙」風靡朋友圈以後,許多以前看見青蛙都要蹦三尺的女孩子,突然收起嫌棄,扮成心靈手巧的老母親捧著手機翹首以盼:我的蛙兒子什麼時候回來
  • 角蛙等地棲性寵物蛙怎麼養?耐心看完,你就會明白
    這是我很滿意的一隻收藏,但是可惜表現寵物蛙的品種很多,地棲性寵物蛙的習性也不盡相同,有喜水的,比如東方鈴蟾等,有偏旱的,比如饅頭蛙等,所以雖然都可以說是地棲性寵物蛙,但在日常飼養照顧中還是有所區別的首先要講的是,很多朋友會看到一些商家的朋友圈,角蛙都是直接養在淺水中,這種方法其實是錯誤不可取的,長久下去對角蛙等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之所以商家會這麼養,一是因為他們只需要短暫的飼養,二是淺水養更方便他們進行清理維護,畢竟作為商家,通常都是需要屯一些量的。
  • 城事|重慶現實版「蛙爸」:生了呱蛙子,丟了女朋友
    小遊戲「旅行青蛙」開啟「雲養蛙」,「蛙爸」「蛙媽」們不時刷手機收三葉草,為「蛙兒子」牽腸掛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在重慶巴南,有位現實版「蛙爸」李舒,為養蛙建起了養殖場,還攻克了角蛙在國內的「不孕不育」,生了成千上萬隻「蛙兒子」。蛙棚裡透明的塑料箱在鐵架子上有序排列著。
  • 自從養了蛙,我就再也沒理過李澤言了
    這四個野男人一個比一個勢利,想跟他們好好談戀愛就得可勁兒氪金,要不人家根本不搭理你。而養只蛙就不一樣了,只需要採摘自家大院門前的三葉草,就能給蛙兒子換來口糧和出行工具。他出去旅行回來還會想著給你寄明信片、帶土特產。就是這麼乖巧可愛的小東西,讓大批李澤言太太甘心淪落為一個天天盼著兒子回家的空巢老人。
  • 旅蛙歸來|朋友圈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每天就打開收收三葉草,看看它在幹嘛,有沒有吃東西、有沒有看書、有沒有出門旅行.尤其是一次次打開,看到空空的屋子裡仍舊冷清~這真是一款無欲無求的佛系養蛙遊戲啊!小青蛙的灑脫,率性讓每一個忙忙碌碌的我們都嚮往於是我們的呱娃子好像變成了我們心中的自己其實啊,玩家們除了在小青蛙身上看到了自己嚮往的生活而在做小青蛙的娘親和爹地時呢,也是操碎了心~擔心自己的呱娃子不出去玩被憋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