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電影中的生命鏡像

2021-02-10 守望新教育

發現電影中的生命鏡像

——星光班新生命兒童電影課程敘事

南師大附中仙林小學 劉玉豔

每當電影《夏洛的網》主題曲響起時,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其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電影給我帶來的教育思考和人生哲思。

2013年9月,我遇到了小榮。他剛從城裡的一所名校轉來,他皮膚白淨,眼睛炯大,戴著眼鏡,看上去很好學,很斯文。一段時間的關注、了解,我漸漸發現他並不如我期待的那般美好:上課不聽講,課後不寫作業,跟同學關係緊張,大家對他都敬而遠之。他最愛尋找昆蟲,有時一隻螞蟻都能玩上好長時間。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一次,他居然將螳螂和蜜蜂放在蛛網上,樂滋滋地看著它們決鬥。而昆蟲、蛛網這些情景讓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夏洛的網》。正是這次不經意的聯想,成全了我們之間一幕幕基於電影課程的精彩故事。2013年11月中旬那麼幾個寂靜的午後,我和孩子們輕輕翻開了《夏洛的網》這本書,接著欣賞了電影《夏洛的網》,然後撰寫影評,開展電影論壇,在共讀共賞共討論中,我們發現電影中的生命鏡像,找到共同的生命密碼,追問我可以是誰的「夏洛」。關於友誼和生命,夏洛說:「我為你結網,因為我喜歡你,再說,生命到底是什麼啊?我們出生,我們活上一陣子,我們死去。一隻蜘蛛,一生只忙著捕捉和吃蒼蠅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也許可以提升一點我生命的價……誰都知道人活著該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班長萱說:「我們幫助朋友,其實也是賦予和提升自身生命意義的過程。」我說:「怎麼樣才能成為夏洛?夏洛為威爾伯所織的文字就是最好的榜樣。『王牌豬』『了不起』『光彩照人』『謙卑』,這些字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拯救威爾伯的生命本身。它同時賦予威爾伯的生命以意義,是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的雙重拯救。」說完,我滿是期待地望著小榮:小榮,你會是咱班的「威爾伯」嗎?他只是無語地笑著。

值得慶幸的是,在表演情景劇《生死相許的友誼》時,小榮成功地扮演了夏洛和坦普爾頓正反兩個角色。表演結束時,教室裡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孩子們封他為「表演英雄」。漸漸地,孩子們都成了小榮的「夏洛」,為他織了一張張友誼之網。小榮的弱小心靈,也如同一顆小種子,慢慢地被捂熱、喚醒,綻放出生命應有的光彩。

這一次關於電影課程的嘗試,成全了小榮生命的精彩綻放,也矯正了他的一些行為路徑,更引發了我關於新生命教育和電影課程的深度思考。

新教育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蹟。對待生命的態度通常要在生命的真實情境裡去體驗。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只能體驗到一種生命樣態。而生命的蹤跡在電影中無處不在,思索生命、體驗生命、感悟生命、張揚生命也正是電影藝術永恆的主題。一部部電影其實是一個個生命的發展史,短暫的浮世光影,是我們省視生命的媒介。著名導演楊德昌說,電影可以讓人的生命延長三倍。愛因斯坦也曾說「電影,作為一種對人類精神幼年時期的教育方法,是無與倫比的。」電影是實施新生命教育最生動活潑的載體之一。

於是,我進行了新生命兒童電影課程的研發與實踐。2013年10月,我們的「光影星播客」兒童電影課程在五年級「星光班」正式開啟。我們的電影課程主要由四個板塊組成:

1.自然、科幻主題電影敬畏自然,珍愛生命,認識多彩世界,讓生命之舟幸福起航。《帝企鵝日記》《人工智慧》《ET》等影片讓兒童了解到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意義,探尋人類的科技倫理。

2.成長、勵志主題電影----積極向上,樂觀交往,經歷成長之旅,讓生命之花傲然怒放。從《聽見天堂》《想飛的鋼琴少年》等電影中,孩子們發現了成長的秘密,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3.藝術、教育主題電影---認識生命的價值,沐浴愛的光澤,讓生命之光燦爛明亮。我們在《音樂之聲》《蒙娜麗莎的微笑》中感受經典之作的藝術美,也受到了價值的引領。

4.人性、生活主題電影----對話人生,直面人性,叩問人生的意義,讓生命之聲快樂飛揚。《勇敢的心》《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的名單》等電影深深震撼我們的心靈,也引發了我們思考和探尋人類的深層次問題。

每一個板塊的主題電影,我們都建立了資源庫。我還號召、鼓勵家長把自己所看到的又適合孩子們看的電影,掛在班級網頁上與大家共享。每個學期每個板塊的電影,我們都會精選某一部經典的影片,開展系列化的讀、看、演、評活動。我們從閱讀電影原著出發,到觀看電影、改編電影、表演電影片段等,把一個個充滿哲思的生命故事搬上舞臺,把電影編織進我們的日常生活。

電影帶領我們穿越時空,了解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讓我們的生命獲得更多的體驗、更多的滋養。隨著觀影的深入,電影已經成了一面鏡子,和我們形成了一種鏡像關係。它讓我們思考「我」是誰,究竟該如何生活,更好地了解自我,而這恰恰是更好地了解與他人和社會的開始。我們從電影裡學習,反思,內省,找到自我的生命原型、鏡像、榜樣,從中汲取靈感,獲得生命的滋養,引領我們的行為,而後再回到電影中,用自己的經歷去反觀電影,從而形成了「我」和電影的互動關係。

在《聽見天堂》和《小鞋子》的觀影比較討論中,孩子們體驗到了執著、夢想的力量。他們說米克和阿里都是倔強的小孩,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讓人覺得感動和憐愛。其實,每個人都會倔強、有夢想。這是我們能夠不斷超越,成為最好的自己的基礎。然而,太多的時候我們不敢嘗試,不能堅持。於是,我們繼續觀賞電影。《風雨哈佛路》講述一個最貧困的哈佛女孩永不退縮的奮鬥故事。《卡特教練》呈現了一個籃球教練率領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為夢想而戰的歷程。這些電影激發了孩子的夢想和對成長的思考。

看完《卡特教練》後,我以「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一幕」來打開話題。從孩子們不同角度、不同思維中流淌出來的是五彩繽紛的畫面。我引導孩子們聯繫實際,進行理性思辨。我拋出了這樣一個話題:「里奇蒙球隊最終以兩分之差輸掉了比賽。他們真的輸了嗎?」我以為這樣的提問不僅契合影片主題,而且容量大,能兼容兩極看法,利於思想的交鋒與碰撞。最初,學生大多認為他們是贏的。正如小萱所講的那樣「所有的人都為了自己而努力打拼,為了自己喜歡的事而拼命學習,有些事往往表面上輸了,但內心和精神上都勝過敵人,這樣的輸不算輸,說不定成功會屬於哪一方。」

小藝卻說:「他們輸了,體育只承認勝者為王。現實也是這樣,我們考試、各類比賽、升學,更多時候只能成功,不許失敗。誰會在意失敗者的眼淚?」大家陷入沉默,開始認真思考。此時,有的基於現實立場說得言之有據,有的站在哲學高度,辯證地看待贏與輸的關係,顯得言之有理。可貴的是,孩子們說的都是心裡話,而不同觀點的碰撞讓大家得以察覺各自思想上的盲點。「現實儘管黑暗,心靈也要永遠向著明亮那方」我最後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而家長和我,也在共賞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生命。榮爸表示:「我們在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許多時候我和片中的家長一樣只重輸贏,卡特教練告訴我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要看到孩子的未來。」我想說:「是什麼讓卡特教練改變了一群看不到出路的孩子?卡特教練又擁有什麼品質讓學生說出『先生,我感激你,你拯救了我的生命』這樣的話?作為一名教師、班主任,從卡特身上要學的東西太多!」

就這樣,一部電影就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發現了自我生命的鏡像,從過去一直看到現在,從現在一直看到遙遠的尚未寫成的將來。

電影和生命互為鏡像,我們於電影中體驗多樣生命,也於生命中尋找電影意境,築造生命的精神家園,最終是為了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演繹屬於自己的「電影人生」。我們的新生命兒童電影課程研發就是用電影和名著溫暖孩子生命,滋養孩子心靈,陪伴孩子生命成長的過程。

兩年來,我和星光班的31個孩子及家庭相遇並穿越了50多部電影,閱讀了上百本名著,排演了數十部微電影,在共讀共賞、共演共評中實現了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神靈的對話,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生命成長的故事。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和孩子們將繼續攜手電影,尋找光影中的生命鏡像,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守望新教育微信號:swxjy_cdq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匯聚新教育的創造,探尋好教育的真諦,分享追尋者美好,助力有緣人的夢想。守望新教育,追尋真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什麼是新教育?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相關焦點

  • 影像研究所 | 電影中的鏡像
    在電影中的鏡子運用得當的話,通常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不但可以塑造人物、營造氣氛、分格畫面及空間、調度人物等,更多運用於隱喻和象徵。在1975年,蘇聯電影大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用一部電影《鏡子》,重組記憶碎片,影像時序的相互錯在畢贛執導的電影《路邊野餐》中,反轉的時鐘與人物疊加在同一畫面上,造成輪迴般的時空感。
  • 中國少女電影的鏡像結構
    說到「鏡像」,我們必然遭遇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鏡像階段」。所謂「鏡像階段」是指人在第六至十八個月的生命經驗,這一階段也是「主體」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鏡像階段」的第一時期,孩子把鏡中像視作與己無關的另一個人;到了第二時期,孩子認出鏡中像,並把它當作自己。對拉康而言,「鏡像階段」包含了雙重的誤認過程:其一是把自我當作他者,因而無法辨識;其二是把幻象當作真實,因而認出自己。
  • Docker Hub鏡像中首次發現名為Graboid的加密挖礦蠕蟲病毒
    【IT168 資訊】Palo Alto Networks (派拓網絡)威脅情報團隊Unit 42近日宣布發現一種新型加密挖礦蠕蟲病毒,已有2000多臺Docker主機因保護不力而受到感染。Unit 42將該病毒命名為Graboid,是向90年代電影《異形魔怪》致敬,其行為與電影中的沙蟲相類似,移動速度較快但總體來講相對笨拙。
  • 電影|#01 拉康的鏡像理論在電影解讀中的運用
    雅克·拉康是法國思想家、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理論,描述了嬰兒在成長過程中「主體」的形成過程。6—18個月大的孩子在鏡子前面,這時孩子還無法辨識自己的鏡中像,會把鏡中的孩子指認為他人。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認出了自己在鏡中的形象,他將鏡中的影像看作是自己,把自己與鏡中的形象認同了起來。
  • 漫威電影中的鏡像反派,能力不輸超級英雄,無奈主角光環太厲害
    不知道看過超級英雄電影的小夥伴們有沒有注意到其實電影中擁有很多的鏡像反派,所謂的鏡像反派就是擁有和主角相同能力的超級反派,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看看這些超級英雄電影中的鏡像反派
  • 創造鏡中世界:用鏡像酶製造出鏡像DNA
    Zhu)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蛋白的鏡像形式,可以行使兩個最基本生命功能:複製DNA並將其轉錄為 RNA。來自麻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分子生物學家 Jack Szostak認為,這項工作使得製造鏡像生命形態前進了「一小步」。他的哈佛同事 George Church 補充道,「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裡程碑。」
  • 楊德昌《一一》中的鏡像運用
    導演在電影中討論的主題,正是令我感到困惑,因而時常思索的。這部電影的風格是獨特的,導演使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大量的中遠景,極少的特寫,極有層次的錄音,以及,多次使用到鏡子、玻璃這類鏡像的鏡頭。而這些表達技巧的選用,恰當又精準地體現了電影的主題。作為一個初級的電影愛好者,我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和大家分享我對《一一》的理解。
  • 印度發現全球首例「鏡像人」 內臟器官全部逆位
    印度發現全球首例「鏡像人」  內臟器官全部左右逆位  深圳特區報訊 據英國媒體2月9日報導,印度一名男子日前被診斷為「內臟逆位」,他的全部內臟器官幾乎都是左右倒置的。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作「鏡像人」,儘管此前曾有患者被確診,但醫生稱這名內臟全部錯位的「鏡像人」很可能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活病例」。  現年64歲的希夫納尼原本要在孟買一家醫院接受外科手術以切除腎臟腫瘤,可主治醫生在給他做術前檢查時卻發現,他胸部和腹部的大部分器官和很多血管都長在了與正常人相反的位置上,這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 侯孝賢:在鏡像自我與符號他者之間
    但並非所有侯孝賢電影裡的鏡像關係都意在呈現出想像域中完整的理想自我。甚至可以說,鏡像關系所呈現的更多地是對理想自我的扭轉。我們可以從不少侯孝賢的影片中看到對(字面意義上)「鏡像」的捕捉。《童年往事》裡有一幕是阿孝(遊安順飾)照鏡子,嘴裡叼著煙,穿著筆挺的新襯衣,做出某種自我欣賞的裝酷表情(圖2)。
  • 漫威電影中鏡像一樣的幾對角色,第一之間的鬥爭已有幾十年
    在漫威的漫畫中,美國超級英雄幾乎都會有一個和自己有著類似能力鏡像一般的反派對手,這些對手大多成為了他們的終身宿敵。但是到了電影中,就很少有這些角色,下面咱們就來看看電影中有哪些英雄擁有這樣的鏡像宿敵。電影中二人起初關係十分要好,但是劍齒虎在史崔克將軍的策劃下殺死了金剛狼的未婚妻銀狐,導致二人徹底決裂。漫畫中他倆也算是終身對手,二人只要見面必定會打上一架。2、美國隊長-紅骷髏美國隊長和紅骷髏都是超級血清創造出的產物,不同的是紅骷髏用的三無產品,最終導致面部畸形,只能終身帶著紅色的骷髏面具。
  • 電影《追捕》曝戚薇&VAVA《鏡像》MV
    由吳宇森執導,張涵予、福山雅治、戚薇等人主演的電影《追捕》上映3天票房已破7400萬,「從槍戰到雙雄,那個熟悉的吳宇森又回來了」。電影中震撼刺激的槍戰動作場面讓許多觀眾直言「看爽了」。而張涵予與福山雅治二人兄弟情誼更是戳中每個觀眾的心,「又燃又感動,無畏生死的友情實在太有魅力」。今日,片方還曝光了由戚薇與VAVA合作演繹的電影推廣曲《鏡像》的MV, 唱出了張涵予、福山雅治戲中的兄弟情深。「原以為,畢竟你我不是誰的誰,卻誰料這雙雄,竟然會是絕配」,當歌詞配上MV之中的電影片段,將兩人相互對立又共同追捕真相的情節徐徐道來,網友直呼「被虐到了」。
  • 《鏡像世界》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是什麼
    小夫妻發現新家有扇隱形門,兩人進去一探究竟,卻被嚇了一跳《鏡像世界》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短篇《鏡像世界》,如果家裡忽然出現一扇通往其他世界的隱形門,那麼你會選擇穿過它,進去探險嗎?這個故事的男女主是一對剛搬了新家的新婚夫婦。
  • 【容山中學體驗式生命教育系列報導】電影敘事陪伴生命成長,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因為電影,我們相遇,一起體會生命的美好與神奇,一起感受生命的成長與喜悅,一起領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這些電影,我寫下了「愛是人類不變的信仰」「家是最溫馨的港灣」、「朋友永遠是最溫暖的力量」、「夢想永遠是前行的動力」等生命感悟,我相信以後在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時,我會更有勇氣、更樂觀。
  • 白惠元|哪吒之死:鏡像、幻想與縫合——近年中國少女電影的文化症候
    說到「鏡像」,我們必然遭遇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鏡像階段」。所謂「鏡像階段」是指人在第六至十八個月的生命經驗,這一階段也是「主體」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鏡像階段」的第一時期,孩子把鏡中像視作與己無關的另一個人;到了第二時期,孩子認出鏡中像,並把它當作自己。對拉康而言,「鏡像階段」包含了雙重的誤認過程:其一是把自我當作他者,因而無法辨識;其二是把幻象當作真實,因而認出自己。
  • 鏡像與夢(電影是普通人的精神分析工作室)
    電影對精神分析的影響也不僅僅作為科普教材而已。《國際精神分析雜誌》成立了一個電影評論的專欄。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星球大戰》中的俄狄浦斯情結,《搏擊俱樂部》中的被壓抑的施虐性客體的回顧,以及《沉默的羔羊》中的創傷心理學。精神分析界的影評逐漸從當初單純地對創作者和角色個性的分析,進展到劇本分析,對聲音和鏡頭運動的分析,對電影和觀眾關係的分析,對電影所蘊藏的無意識結構的分析等等。
  • 第八賢:於彭獨自的神遊鏡像
    畫中有我,我在畫中。胸中有壑,靈魂出竅,是為神遊。他說:「臥遊千裡,你趴在那裡睡,其實不用尋找自然,千年江山都在腦子裡轉。你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神遊歸一,回到自已,回到分子裡、細胞裡,回到生命的源頭。」 確立「神遊」作為觀看的方式與生命實踐,與中國古典繪畫的精髓(古意)建立了血緣關係,並貫通了他創造鏡像的獨有法門:內外不分、「有」「無」不分、主客體的邊際互為性是他認識論的觀照方法。 2、鏡像的虛擬性與文本的符號性 至今無人發現,這是他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 《雙面情人》:從孿生和鏡像中,探尋女性的原生欲望與本體圓滿
    她搬來與保羅同居,在整理物品時,看到了一本舊護照,上面赫然寫著「路易斯」的名字,克洛伊起了疑心,追問無果後,便開始自己尋找答案,當她發現保羅有一個性情迥異的孿生哥哥後,一切開始失控。,隨後鏡頭一轉,私密部位疊化為湛藍的眼睛,滴落淚珠,從欲望到靈魂,在脫離與融合中,揭開了整部電影的主旨。
  • 鏡像神經元
    今天探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叫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每個人都有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顧名思義就像照鏡子一樣,把別人的感受照到自己身體裡面。       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都有感知別人的能力,都有感知社會、感知宇宙、感知未來的能力。
  • 波蘭斯基:我的電影都是切合實際出發,而我的電影就是我的鏡像
    童年的陰影讓波蘭斯基往後的電影創作都帶有一種強烈的抑制氣息。一個1968年夏末曾拜訪過波蘭斯基家裡的記者描述到:「導演把自己的房間變成了一個燭光巖洞,窗簾把房間遮得嚴嚴實實,其中主要的裝飾就是幾十朵鮮紅的玫瑰簇擁著一個白森森的頭蓋骨後來發現是一個無害的複製品。」
  • 一體兩面的女性「鏡像」 —評電影《七月與安生》
    法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兒童心理學家亨利·瓦隆1931年發表了比較嬰兒和大猩猩面對鏡子時不同反應的文章,他發現嬰兒看到鏡子中的自我形象時會痴迷於這一鏡像並靠近做更仔細的觀察,揮動四肢去探究形象與現實的關係,而大猩猩則很快會失去興趣,轉向其他事物。[1]這就是他的著名的「鏡子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