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在鏡像自我與符號他者之間

2021-02-08 東方出版中心



一場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的臺灣電影革新運動,給很多人帶來了難忘的光影記憶。


臺灣新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運動,是臺灣地區戰後一代新的文化精神的形象體現。


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這三位導演,他們在各種電影節上斬獎無數,閃耀國內外影壇。


著名詩人、學者楊小濱憑藉與三位導演的多年交往和睿智深入的研究探索,第一次從拉康的有關理論出發,論述了臺灣新電影以來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電影美學及各自的主要精神面向,並闡述了電影中的複雜心理—文化指向。探究三位導演所代表的三種不同的文化取向——懷舊、批判和創傷,探討了拉康三個精神領域在三位導演的電影中所佔據的地位,深入解讀了三位導演的作品。




文 | 楊小濱



在侯孝賢的電影《千禧曼波》中,舒淇扮演的Vicky逃離光怪陸離的臺北,跟日本朋友竹內康來到漫天冰雪的日本夕張。有一個場景是他們各自把頭埋進雪堆,在雪面上印出自己臉部的輪廓。Vicky 在看到這個雪面上的臉部輪廓時,有一個對這個「臉」的特寫,同時我們聽到Vicky 的畫外音說:「你看,我的臉……」(圖1)。這個場景可以看作是一次——拉康(Jacques Lacan)意義上——鏡像式的自我認同:Vicky 不是從鏡子裡,而是從雪面上,捕捉到了一個外化的自我形象,而體認到「理想自我」(ideal ego)的完整1 。之所以這裡出現了一個「理想自我」,無疑是因為侯孝賢在《千禧曼波》裡賦予夕張以理想的空間背景,Vicky 只有在這裡才把握到完整的自我——相對於破碎空虛的臺北生活,在夕張的感受似乎是自由生命的完美體現。當然,這個雪面上的「臉」,其實跟Vicky 的形象實在沒有什麼形似之處,但晶瑩剔透的雪面具有某種被形塑的能力。Vicky 雖然大叫「啊!好冰啊!好冰好冰!」,但肉體上的刺痛掩蓋不了精神上的滿足。也可以說,這個對象化的自我是否真的形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被自戀地建構為完整自我的鏡像。那麼,相對於燈紅酒綠的現代化臺北而言,夕張成為侯孝賢早期影片中的前現代原鄉的替代品。也可以說,到了《千禧曼波》,侯孝賢似乎已經對從臺灣本土的鄉土與自然景觀裡來尋求某種「理想自我」失去了信心。恰恰在一個遠離塵囂的日本小鎮,侯孝賢仿佛找回了那種人間的純淨與安寧。

圖1 《千禧曼波》


在侯孝賢新電影時期的第一部影片《兒子的大玩偶》末尾,坤樹的兒子因為一直見到父親的臉是塗成了小丑容貌的,堅決拒絕卸妝後的坤樹(陳博正飾)來抱他。絕望之下,坤樹只好重新化妝,打算繼續做「兒子的大玩偶」。作為小丑般玩偶的父親,已然不是符號性的父之名(Name-of-the-Father,影片中的父親在兒子面前也沒有任何權威感):從一開始,侯孝賢就讓這個父親形象從自我理想的大他者降格為理想自我的小他者。精神分析學家阿耶扎(JosefinaAyerza)在一次訪談中曾經談到兒童和玩偶的關係與鏡像關係之間的類似性2。這個被弱化的父親,替代了鏡像化自我的幻象,成為幼兒想像域(imaginary)的一個場所:他兒子對正常的父親形象恐懼到大哭,而對鏡像化的玩偶形象感到無比親近。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坤樹裝扮小丑的整體形態上來看:他的小丑形象本來就是電影院的廣告,在這個構架內,坤樹代表的正是電影這個被觀眾當作自我投射的鏡像構成。也可以說,電影觀眾觀看丑角形象的坤樹和觀看電影,這兩種觀看所意味的鏡像關係是同構的。在這裡,坤樹作為想像域的小他者——同時對兒子和觀眾——提供了一個虛擬的、虛幻的安慰形象。與玩偶的想像性認同在《兒子的大玩偶》裡當然是一種誤認:對觀眾而言,「三明治」人所代表的是現代的電影文化;而對幼童而言,化了妝的小丑其實是父親。

 

在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類傳記片《戲夢人生》裡,偶戲的主題貫穿了全片。一次,李天祿(林強飾)告訴父親(蔡振南飾),木偶劇團取名為「亦宛然」,因為木偶劇也栩栩如生(人生、生活),宛如現實。也可以說,「人生如戲」意味著人能夠從布偶的虛假形象那裡尋找到某種鏡像式認同。在這個片段裡,李天祿一邊解釋著,一邊看著木偶,仿佛是在對鏡自覽。在影片中最早的一個相當長的布袋戲演出片段裡,我們看到了許仙在湖上避雨時邂逅白娘子和小青而一見鍾情的故事,而這齣布袋戲的主要情節確與李天祿後來自述他偶遇(日後的情人)麗珠及其女伴的經歷十分相似。甚至唱詞中的「單身女子……咀嚼檳榔……等待著丈夫的出現」也令人聯想起李天祿所回憶的麗珠抽菸的情節。不管故事最後的結局如何,許仙和白娘子的愛情故事一直是以一種美好的形態被表現的,也是自我的愛情生活所可能認同的某種(至少是表面的)理想境遇。


但並非所有侯孝賢電影裡的鏡像關係都意在呈現出想像域中完整的理想自我。甚至可以說,鏡像關系所呈現的更多地是對理想自我的扭轉。我們可以從不少侯孝賢的影片中看到對(字面意義上)「鏡像」的捕捉。《童年往事》裡有一幕是阿孝(遊安順飾)照鏡子,嘴裡叼著煙,穿著筆挺的新襯衣,做出某種自我欣賞的裝酷表情(圖2)。在這一幕之前,阿孝追打索要一百元車費的人力車夫;在這一幕之後,是阿孝第一次去紅燈區嫖妓。由此來看,照鏡子的這一幕似乎意味著阿孝對成熟自我的一種認同的姿態。但不管是追打人力車夫,還是去紅燈區嫖妓,都帶有相當程度的負面色彩。那麼,這個認同的自我絕不具有理想性,也可以說是以否定或反諷形態呈現的理想自我。《童年往事》裡出現的另一次照鏡子場景同樣無法提供理想自我的可能:阿孝的母親(梅芳飾)因為發現舌頭上長了異物,張著嘴從鏡子裡察看(但鏡像本身並未直接呈現出來)。後來母親的病被診斷為喉癌,也可以說,鏡像提供的是一個病態自我的形象。《咖啡時光》臨近結尾處有一個場景是陽子(一青窈飾)在電車上,從車窗的玻璃上看到自己的鏡像,但很快就將視線移開了。《咖啡時光》裡關於探詢江文也的線索可以說是一個尋找「自我理想」(ego-ideal)的故事:江文也的愛情經歷成為陽子的符號他者(symbolic other)。相比之下,陽子對鏡像中的理想自我形象並不著迷,甚至,這個鏡頭轉瞬即逝,顯示出理想自我的無法把握(儘管那個自我理想也同樣難以捕捉)。

 圖2 《童年往事》


而在《最好的時光》的《自由夢》裡,李振亞發現的是,「藝妲獨坐妝檯前,……左半邊畫面深處則是一面橢圓化妝鏡,小女孩的模糊身影在鏡中出現,藝妲抬頭朝鏡中望去,鏡頭不動但焦點變換到鏡子裡的小女孩身上,小女孩身影頓轉清晰,兩人在鏡中對望,你我無分,好似一人」3(圖3)。在這裡,貌似無法同一化的鏡中形象卻反倒使藝妲在新來的少女身上看到了鏡像化的命運自我,這個喚起認同的鏡像化自我於是被放大為某種「大我」,或者說,追求「自由夢」但難以擺脫束縛的女性原型。本當失敗的鏡像化關係臨時性地建立起了某種同類的認同感——但難以總結為到底是慰藉還是絕望。這個鏡頭令人想起張藝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相呼應的片頭和片尾:片尾五太太入門的場景在一定程度上鏡像式地對應了片頭時四太太入門的場景,也暗示了女性被囚禁命運的悲劇性輪迴。


 圖3 《最好的時光》的《自由夢》


《好男好女》裡有兩段長鏡頭的鏡像表現:第一次是在房間內的鏡子前,阿威(高捷飾)摟抱並愛撫梁靜(伊能靜飾),觀眾可以看到鏡中二人親暱的場面,以及梁靜享受愛撫的身體動作;第二次是梁靜坐在鏡前化妝,一邊跟阿威談論要不要生孩子、孩子父親是誰、養孩子要多少錢等問題,鏡子裡可以看到梁靜一個人,阿威坐在地上,所以沒有出現在鏡子裡(圖4)。首先,這兩個場景中的鏡像觀看,目的其實都不在於自我認同:第一次更多地是為了調情,第二次基本上是為了化妝。再者,從整部影片的語境來看,我不得不把這兩次鏡像看作是對當代生活頹廢意味的呈現:不管是沉溺於肉體享樂,還是抒發物質主義的生活信念,都在與苦難歷史的比較下顯得輕薄、空虛。於是,鏡像的自我認同被賦予了一定程度的諷刺意味:完整的自我影像,卻喪失了理想自我的幻覺,或者說,徒具理想自我空殼的形象揭示出這種形象倫理意義上的衰敗(假如不是本體論意義上的不可靠)。如果說想像性的鏡像認同可以看作是對前現代的完整自我的建構,那麼這種建構在侯孝賢電影裡往往是被現代性語境所瓦解的幻覺。


圖4 《好男好女》


侯孝賢的電影往往將現代性的問題放在某種前現代的視角上來觀察,或者說,侯孝賢通過召喚某種前現代的氛圍來紓解現代性的矛盾。本文將說明這種前現代性如何建立在拉康想像域的鏡像結構上,而這種鏡像結構又如何被現代性的符號秩序不斷重整(假如我們承認現代性是一種主導性能指,是符號秩序的建構)。在想像域中,虛幻的完整自我來自與其鏡像的想像性認同,這是幼兒在尚未進入符號秩序之前的精神態勢,這種自我認同必將最終被對符號他者的認同所覆蓋和取代。在拉康理論影響下的電影理論中,銀幕上的電影便是作為鏡像提供給觀眾某種想像認同。鮑德利(Jean-LouisBaudry)便認為觀影的過程就是自我與銀幕形象的認同過程4,而梅茲(Christian Metz)則進一步認為,觀眾所認同的實際上是攝影機的鏡頭5,也就是說,觀眾將電影攝影機所捕捉和投射的影像誤認作鏡中自我,即自我投射的影像。在《風櫃來的人》中,有一個片段是阿清(鈕承澤飾)、阿榮(張世飾)和郭仔(趙鵬舉飾)三個人拿著一千塊錢想去看電影,結果卻被騙子騙到了一棟修建中的空蕩大樓上,只能從還沒裝玻璃的大窗口俯瞰高雄城。此時不知是誰感嘆道(畫外音):「他媽還真是大銀幕,還彩色的咧!」(圖5)對電影的期待,本來是預期為一種想像域的鏡像體驗,但鏡像關係卻遭到了變異。


圖5 《風櫃來的人》




1  「理想自我」(ideal ego)意為在想像域中獲得鏡像認同的自我形象。拉康認為這個鏡像自我是虛假的完整自我。下文中的「自我理想」(ego-ideal)則是指作為主體認同對象的(理想)大他者。


2 見Cathy Lebowitz interviews Josefina Ayerza, 「Heidi II,」 Lacanian Ink 16, pp.94-95。


3 李振亞:《閨中天下:〈自由夢〉的靜默之聲(兼談〈最好的時光〉的歷史敘事)》,見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著:《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臺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2014),頁173。

 

4 Jean-Louis Baudry, 「Ideological Effects of the Basic CinematographicApparatus,」 in Bill Nichols (ed.), Movies and Methods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540.

 

5  Christian Metz,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 (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82), pp.49-50.



本文摘自《新電影三大導演》





《新電影三大導演》


楊小濱 著

58. 00元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本書從拉康有關理論出發,論述了臺灣新電影以來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電影美學及各自的主要精神面向,並闡述電影中的複雜心理—文化指向。本書探究了三位導演所代表的三種不同的文化取向——懷舊、批判和創傷,探討了拉康三個精神領域在三位導演的電影中所佔據的地位,深入解讀、論述了三位導演的作品。






相關焦點

  • 欲望機器與他者的奴役,深度解讀拉康鏡像理論
    這個功能在於建立機體與它的實在之間的關係, 或者說, 建立內在世界(Innenwelt) 與外在世界 (Umwelt) 之間的關係」5。然而,這種意象關係卻是以自我否定的顛倒形式出現的:身處幼時的「我」在鏡像中的異化認同 (identification) ,這也是「我」之初始具象。這個意象建構是以犧牲內在世界 (「我」) 對象化為偽現實外在世界為代價的, 這種對象化即黑格爾意義上的本體異化。
  • 胡易容|論鏡像:意義奇點與符號演繹
    圖片來源於網絡首先要弄清楚,當我們說「鏡像」時,我們在說什麼?其中的一般性規律對我們理解意識具有何種價值最基礎的,至少是界定鏡像是否身處符號的討論範疇之內。如上所述,鏡像的諸種複雜象徵意涵是一個顯見事實,但符號學家卻一度考慮將鏡像從符號家庭中除名,重要的文獻之一是艾柯為其英文版《符號學與語言哲學》撰寫的《鏡像》一章。
  • 解讀拉康鏡像理論
    這種根本性的異化似乎始終伴隨人的存在,在後來的象徵域中, 主體因使用語言符號統一世界與自身的社會文化實在, 卻失去了存在本身。因為語言即主體存在之死, 那就是異化之異化(第二個本體異化即主體異化) 。在此處, 鏡像異化只是第一個本體異化 (自我之異化) 的第一個層面。這是由於鏡像式的想像認同,「造成了一個只有身體和器官、卻缺乏一種現象學的中心」的世界, 個人至多是一種「鏡像與自身的疊加」16。
  • 電影|#01 拉康的鏡像理論在電影解讀中的運用
    雅克·拉康是法國思想家、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理論,描述了嬰兒在成長過程中「主體」的形成過程。6—18個月大的孩子在鏡子前面,這時孩子還無法辨識自己的鏡中像,會把鏡中的孩子指認為他人。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認出了自己在鏡中的形象,他將鏡中的影像看作是自己,把自己與鏡中的形象認同了起來。
  • 美國恐怖和科幻電影中的自我與他者
    星際迷航中的人與非人在這種背景下,人類和非人之間的矛盾轉變成了更宏觀的人性和非人性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矛盾中,人類和非人為了人類的利益並肩作戰。自我與他者在歐洲哲學和精神分析領域,這種人與非人之間衝突可以被稱為自我和他者的衝突。在此範疇中,「自我」包含那些讓個體不同於萬事萬物的品質,「他者」則是指那些自我之外的東西——其他的人、物種、物體和世界,以及其他的性別、性取向、種族和階級。
  • 中國少女電影的鏡像結構
    本文試圖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少女電影的鏡像結構?在精神分析的維度上,女觀眾如何在雙主體之間完成自我認同?關於「哪吒」的叛逆者神話是如何被改寫的?在文化寓言的意義上,叛逆少女又為何必須死去?對弗洛伊德而言,匱乏指向母子同體狀態的分離;而對於拉康,匱乏指向嬰兒對世界的不完整感知,恰恰是鏡像讓嬰兒產生了可以支配自我與他人的權力幻覺。在精神分析的維度上,我們或可理解少女電影之鏡像結構的哲學意義。
  • 小人物逆襲《大贏家》的真相,是「自我」和「他者」合力的狂歡
    嚴謹這樣的「軸人」在我們生活中也有不少,他們的處境和嚴謹類似,但是很難像嚴謹一樣成為「大贏家」,而是處處顯現「自我」和「他者」的較量。縱觀影片,「大贏家」的實現,有「自我」的堅持,更離不開「他者」的助力,總體來說,是「自我」和「他者」合力的勝利果實。
  • 電影 | #04 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花與愛麗絲》
    《花與愛麗絲》的三角戀關係中,每個人都從這個關係裡構建了一個理想的自我。在影片當中, 花通過謊言塑造一個被愛的理想自我, 企圖用語言佔據宮本記憶中的空白地, 幫宮本篡改或打造一個「愛戀著花」的理想自我形象。不僅如此, 拉康認為幼兒在構建主體與鏡像關係領域還需要存在第三人稱的他者的目光, 如母親的視線。
  • 王小英 祝東 | 穿越小說的情節理路:雙重世界身份與自我——以《夢回大清》為例
    [3](3−4) 照鏡子是個重要的隱喻,也是一個人確認自我的重要階段。「鏡像,是一種釋義者與發出者具有同一身份的自指性元符號。簡言之,鏡像是』符號自我』的基本形式。」[4]「鏡像」是確立自我和主體身份的一個重要途徑。鏡像是確認「自我」的重要憑藉,人通過照鏡子的行為,建立一個自我形象。
  • 他者凝視下的雙重人格,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影片《黑天鵝》
    ,患了極度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其間多次出現性慾和殺人的幻象,最終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在舞臺上完美謝幕。影片以獨特的精神分析視角,將他者的凝視和鏡像理論在片中巧妙運用,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完美詮釋了尼娜成長過程中的掙扎和矛盾心理,是一部極具藝術表現力和社會反思作用的影片。一、他者的凝視(一)母親的凝視。
  • 互象 | 感受性的解釋鴻溝與人的廣延 ——論薩特《噁心》中的自我與他者
    我與過去之間,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樣一來,與他人的橋梁也墜落在天塹中了——就連自我,也會因不同的經驗與過去形同陌路,更何況本就是從不同自然經驗和社會語境中走出的他者?通過講述的傳遞永遠是軟弱無力的,感受性的轉移退化成一種擷取和啟發:他者的自我經驗不能感同身受我的講述,只能在已有的意識堡壘上漫不經心地添磚加瓦。
  • 一體兩面的女性「鏡像」 —評電影《七月與安生》
    這三個人構成了彼此互為「鏡像」的關係,而手段則是「情書」(渡邊博子與女藤井樹之間的信件,還可以包括影片中畫有女藤井樹肖像的英語試卷和寫著「藤井樹」之名和同樣畫有女藤井樹肖像的借書卡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自我主體是靠「自我的鏡像」形塑而成的,而自我鏡像畢竟只是一種假象,不等於真實的自我,因此,拉康認為這是一種帶有想像性的「誤認」,即把鏡中之象當成是真實的自我了。
  • 當侯孝賢徹底放飛自我,就成了王家衛
    Vicky與小豪的愛情,與捷哥介乎愛情與親情間的情感,以及與竹內兄弟之間的友情,這三種情感的濃度是依次遞減的,可牢固程度卻是相反的。最親密的小豪,分手了;可以依靠的捷哥,消失了;只剩竹內兄弟,繼續陪著Vicky瘋狂。有人說,《千禧曼波》是最不像「侯孝賢」的一部侯孝賢電影。從基隆到臺北再到日本,紛飛的濫情男女,晝夜輪播不停。
  • 《西力傳》:伍迪艾倫的「他者」困境
    而在七八十年代,關於人格出現了這樣一種解釋:人格是一根柔軟的彈簧,在善與惡之間徘徊,在多重角色之間搖擺。其中,情境是外在的拉力,對群體認同的渴望是內在的推力。記得曾經看過一場辯論,評委投票後,唯一一位投給正方的評委在點評時是這樣開頭的:「我不喜歡成為少數派,因為少數派意味著一定要發言。」
  • 《無主之作》《不愛鋼琴師》:透過他者、愛或電影,完成自我辯證
    不過,這個疑問並不是寇特的意識所能經驗到的,因為它與寇特的自我存在有關,而直到寇特t改變了自己的創作形式前、都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若如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 所言、人的主體性透過他者的肯定和語言命名來驗證 ,那麼這兩部片中的主要角色於這個層面上均透過了他者、對於「自我的存在」進行了辯證。
  • 白惠元|哪吒之死:鏡像、幻想與縫合——近年中國少女電影的文化症候
    本文試圖提出的問題是:如何理解少女電影的鏡像結構?在精神分析的維度上,女觀眾如何在雙主體之間完成自我認同?關於「哪吒」的叛逆者神話是如何被改寫的?在文化寓言的意義上,叛逆少女又為何必須死去?  一方面,鏡像結構關乎主體認同的形成,在後結構主義的視閾中,他者甚至只是由自我製造出來的、用以認知自我的鏡像裝置;另一方面,這種主體認同的本質又是誤認,它讓自我迷戀於鏡像,並將他者投射為理想自我。李珥如此渴望成為黎吧啦,正如七月如此羨慕安生,這源自一種本能的匱乏感,而他者之所以不可抵達,恰恰因為那是自我的鏡像。因此,他戀即自戀。
  • 經典恐怖片《閃靈》的鏡像解讀和真正的涵義所在
    但是,如果我們從拉康的「鏡像」理論來解讀《閃靈》中男主人公傑克意識中的自身與「他者」的鏡像出現的錯位,從而導致了其因認知錯亂而出現的所謂超感官知覺,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影片的大部分情節和其經典的真正涵義所在了。
  • 有人總結了侯孝賢作品的四項原則
    侯孝賢的歷史探索從不滿足於停留在過去,而總是延展至人物當下的境遇。其作品中的王蓮生等人物以一種內在的差異所區別開來,即在侯孝賢的電影中打破了所有統一的「美好的分離」(引自布爾多)。對侯導來說,一個畫面就是漂浮著的符號和情感的集合。侯導的影像通常看似是對未來記憶的預感(引自雅克·莫裡斯),而不是對當前事件的再現。
  • 他者、身體——張家界文化研究關鍵詞
    「他者」是最為顯赫的關鍵詞。   20年來的張家界文化劇場,在他者的籠罩下慘澹經營。他者的威逼利誘,在這一劇場塑造了兩大他者類型——觀光者與領導者,與此同時,我們也為自己塑造了兩個相對應的角色——被看者與被奴役者。   熱切地尋找他者,這是幾乎所有的中國旅遊城市都有的一個通病。
  • 原鄉情結·城市「他者」·家園「構境」——中國城市移民電影的家園想像
    作品不乏對原鄉情結的症候描摹,也注重對城市「他者」生活情態的刻畫,以及外來移民通過自我調適,與城市達致身心和諧的影像記述。城市移民電影以個體故事或群體畫像的影像敘事方式予以展開,對家園主題的感性書寫與意義追尋成為其中不容忽視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