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象 | 感受性的解釋鴻溝與人的廣延 ——論薩特《噁心》中的自我與他者

2021-02-13 頭頂礦泉水瓶的青年

 

感受性的解釋鴻溝與人的廣延

——論薩特《噁心》中的自我與他者

 

 

一切講述都會丟失細節。每當我嘗試從自己的日記裡尋一點過去生活的痕跡,我便會驚懼地發現,最詳細的記述也只能是經歷的節選,就連感受也是不完整的。真實生命中那些日日夜夜,不過是散碎片斷的拼湊和雜糅,充滿隨機和不可理喻。於是記述也方寸大亂,受了記憶的蠱惑,而無疑丟失了即時珍貴的感受性,變得殘破不堪甚至面目全非——文字「誇大一切,時時窺探,不斷歪曲真實」。當我試圖講述一個自己的生活故事,竟被迫做一個拙劣的裁縫,在文字的破布中縫縫補補,還用之後新的經驗添油加醋。我似乎是在觀察過去的廢墟,過去的光彩依稀可辨,卻再無結構和紋理——時間殘忍地令我丟失了過去的感受性,我的講述,其實是經歷的輓歌。我唯一可以確定的,只是我當下轉瞬即逝的感受,不過是「從一個現在落入另一個現在」。如果把過去對現在的講述當作對時間的反叛,那麼我無疑已丟盔棄甲。經驗的過程像是在白紙上同一位置重複地寫下文字,先前的筆跡並未消失,卻和新墨一起不可解讀。新的經驗將我變成新的我,過去的我獨立在我之外,喃喃低語,說的是另一種遺失在歷史中的語言。我與過去之間,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樣一來,與他人的橋梁也墜落在天塹中了——就連自我,也會因不同的經驗與過去形同陌路,更何況本就是從不同自然經驗和社會語境中走出的他者?通過講述的傳遞永遠是軟弱無力的,感受性的轉移退化成一種擷取和啟發:他者的自我經驗不能感同身受我的講述,只能在已有的意識堡壘上漫不經心地添磚加瓦。於是孤獨油然而生,我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孑然一身了,我所唯一確鑿的,只有當下的感受性。我開始與世界疏離,此時一切在我眼中開始變得陌生,我以一種初見的眼光饒有興致地觀察這個世界,但就像長久地盯著一個漢字,這字被莫名地解構,變得不可辨認——世界在疏離的觀察中被解構了,令人恐懼,一切都混亂不堪、渾濁、腐敗,自為排斥著自在,在拒絕物化的戰鬥中一敗塗地,這種感受揮之不去,我感到深深的噁心,我開始對自己的存在感到驚訝。

抱著同樣的疑惑,薩特在書中拋出了一個問題:人如何存在?他講述了一個人,卻沒有通過一個故事。洛根丁的日記同樣散碎蕪雜,渾濁、腐敗,生活隱匿在濃霧之中,藏在無關事件和主觀感受交織的窗簾之後。小說的傳統這樣被解構,卻無妨形象的傳達。人的感受性無法分享,卻可以相互影響啟發——這正是閱讀這本書的奇特體驗:小說作為思想實驗,用抽象的經驗傳達生命的脈絡。我不試圖理解洛根丁的感受,卻接受了相同的問題,在自己的經驗中尋找解釋,再到他的答案中尋找共鳴。這也與薩特的理論有所聯繫,閱讀即對外部世界和藝術從「自在到自為」的過程——小說最大的作用,是作為思想實驗;而讀者要做的,就是重複這個實驗,並得到自己可能迥然不同的結論。

於是我問:人是什麼?人是偶然性的集合。我的出現純屬偶然,像石頭、植物、細菌一樣存在,我的生命胡亂地向四面八方生長。當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時,我早已存在了。我曾作徒勞的追溯,卻發現起源隱在一片混沌的空白之中。我終於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外部世界自在的產物,我客觀地與外部世界互動,在一個奇異的臨界點意識到了這互動,於是世界與我獨立開來,我因此對世界感到陌生,觸手可及的距離,卻又偽裝成經驗不可靠地若即若離,這是一種失去縱深感的眩暈。我似乎開始理解洛根丁的感受。雕像像是龐大而乏味的思想,藍布襯衣在巧克力色的牆壁前面目可憎,噁心像時間一樣,早就在那裡了,噁心在夜晚路燈黃色的光中,在海邊欲投擲的石子中,在蛋黃調味汁突兀的斑點上。世界在等待自己的噁心,等待自己所生不穩定的存在物的覺醒。我存在——這個世界存在——我知道世界存在——這個令人目眩的事實就是噁心。我存在,就是我「在那裡」。我拒絕回答「我為什麼在這裡」的問題,我拒絕觀念將我收編。事物的含義已經消失,一切都是人類所加,解釋蒼白無力,像是在樹皮上劃出的淺淺標記。存在並非必然性,被遇見但不能被推斷。

我開始重新審視自我與外界的關係,仿佛在新的廢墟中醒來。存在不可能是無依託的,存在不可能那麼不對稱。自我存在的模式必然是可以普遍存在的,這世界上有無數的他者。正如人因外部世界意識到存在一樣,人因他者意識到自我。薩特秉持一種觀點,即「他人是自我的先決條件」。人可以自覺存在,卻無法自覺這個存在是「我」的自為。在一篇叫《黑雲》的科幻小說裡,講述了一種以矽塵風暴的形式存在的外星生命,它充斥著整個星球,沒有自我與他者的區別,直到人類意外地將它的一部分帶回地球,這個新的它又回到原來的星球,才產生了一種奇異的感受,原來星球上的「它」,既像「我」,卻又不是「我」,這時候,它才產生了自我與他者的概念,意識到對人類的報復並不是輕微的部分損傷,而是毀滅了眾多完整的自我,而這並非它的本意。事實上,自我需要他者來確鑿自己的存在,沒有他者的存在就像獨自流落荒島的水手,久而久之連話也不會講了。

這種相互確鑿的關係在書中則體現為在洛根丁與德·洛勒旁、安妮兩者的關係上。洛根丁在為作為歷史人物的洛勒旁作傳的過程中,感嘆「他需要我為了他的存在,我需要他不為了感覺我的存在;他佔用我的生命體現他的生命,我是使他存在的手段,他是我存在的目的。」而曾經的情人安妮則是「生活的唯一目的」,洛根丁是為安妮而思考的;同時安妮也把洛根丁當作一塊界石,用他的恆定不變來衡量自己的變化,「我需要的只是你的存在」。人與人相互糾纏,痛苦不堪,似乎是薩特戲劇《禁閉》中「他人即地獄」的一種體現。但這種自我與他者的相互確鑿暗示了一種不通過講述的印證關係,自我依據他人理解在他者身上重構,自我雖仍然只有一個,卻似乎不再孤獨。

然而這種寄託也有破滅的風險。洛根丁漸漸意識到洛勒旁對歷史的欺騙,自己好像不是在寫歷史人物傳記,倒像是在虛構小說。洛根丁意識到這種虛無,他的工作便再無意義了。與安妮的重逢也是認識的轉折點。在洛根丁最為噁心所困擾時,他把安妮作為精神寄託,但最後發現安妮再一次拋棄了她,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泡影,這希望和寄託是站不住腳的。他發現安妮變得肥胖而庸俗,六年前安妮拋棄了洛根丁,為了追求「完美的時刻」,可最後卻成了荒謬世界裡疲憊的倖存者。人與人如此隔閡而輕薄,感受性的解釋鴻溝又一次橫亙在自我與他者之間。孤獨如影隨形,不可抗拒。洛根丁是沒有朋友的,自學者看似與他交往密切,卻只是一個被觀察和解構的對象,洛根丁在他身上沒有發現自學者,卻發現了自己。人如何存在?儘管與他者緊密相關,卻仍然囿在孤獨的牢籠裡,唯一能對他者產生影響的,是自我的抽象故事、思想或時空佔用性,從自我對他人的自在到他者的自為,從始至終也沒有跨越這鴻溝,一切相互作用都是主觀的創作。

儘管存在的先決條件有這樣的危險,可不為外部世界和他者所印證的存在,並不能稱作自我,甚至可以說是不存在的——沒有永遠不與外界發生聯繫的思維主體。就連缸中之腦,也必須先有外界的激發,再切斷其聯繫,否則便如空白的磁碟空間,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在與他者的聯繫過程中發生的變易,但這變易卻是存在的重要部分。就像藝術創作,感受性的解釋鴻溝使得敘述和表達永遠缺乏細節,故不妨依照後現代派的觀點,把創作的第二階段交給讀者。人的真正價值在於人對存在的領悟,這是脫胎於物質世界又超越物質世界的。這種信息就像在複製中變異和重組的基因,無法精確,卻又不失其本質。人確乎是要做一個孤獨的漫遊者了,他播撒著屬於自己的信息,在他者的存在中蔓延和重構,反過來又確鑿了自我的存在;相對地,他者理解的異化也是情有可原的,他者裡的自我是自我的不穩定複製,它不是自我敘述的傳遞,而是基於他者主觀的重生;它具有自我的部分,卻不是自我的全部依存,於是自我泛化為第三人稱,這便是人的廣延,它們屬於「我」,卻不是「我」。而人應該追求的,是自我在他者的主動體現,而非被動的寄託。自我因他者而存在,卻不為了他者存在。

存在的確鑿性,便是從外部世界的持續自我發現。《噁心》提供了一種維持價值的可能,即「尋找奇遇」。噁心也許不會離開我,但我選擇不再忍受它,因為它便是我。我即世界。世界因無數自我的確鑿得以存在。「現在」的真正本性,不過是一艘忒修斯之船,新的現在將過去的現在覆蓋,從外界汲取信息,但同時也沒有限制自我選擇的空間,我可以選擇與過去形式相同,亦可以選擇面目全非。無盡的選擇擺在前面,無窮的可能等待人發現,我們不過是一群侷促的存在者,與世界的荒謬開著玩笑。人的存在源於外界,又返回外界,用對生活的追問和熱愛,反抗存在的荒謬。人的廣延是超越肉體和時間的,當最初的自我滅亡在歷史中,自我的廣延卻依然存續,它有基因一般的天性,作為人生存的主要目標和價值努力存續,當我們死去,廣延卻不被遺忘,這時候,我們就開始真正地觸摸永恆。

 

2020.3.8

相關焦點

  • 美國恐怖和科幻電影中的自我與他者
    比如《海底兩萬裡》中19世紀的鸚鵡螺號潛艇,《時空大挪移》、《兩世奇人》和《熱浴盆時光機》中的時間機器,《回到未來》系列中的德羅寧汽車,以及兩版《變蠅人》中出了故障的時空傳送機。自我與他者在歐洲哲學和精神分析領域,這種人與非人之間衝突可以被稱為自我和他者的衝突。
  • 小人物逆襲《大贏家》的真相,是「自我」和「他者」合力的狂歡
    嚴謹這樣的「軸人」在我們生活中也有不少,他們的處境和嚴謹類似,但是很難像嚴謹一樣成為「大贏家」,而是處處顯現「自我」和「他者」的較量。縱觀影片,「大贏家」的實現,有「自我」的堅持,更離不開「他者」的助力,總體來說,是「自我」和「他者」合力的勝利果實。
  • 不得不了解的心理學知識:感受性
    這都是人的一種感受,長時間在寒冷的環境中,猛然進入溫暖的房間,馬上會覺得很暖和,待的時間長了以後,又感覺不到一點暖;而當再次進入到寒冷的環境時,溫度形成巨大的反差,才又感受到之前的溫暖。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感受性」,它是感覺系統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不論是愚鈍的人還是敏感的人,都有感受性,只不過敏感的人感受性更強。為什麼我要講「感受性」呢?
  • 感受性變化的一般規律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感受性變化的一般規律是考試的重點。其最常見的出題角度是呈現一些實例,問體現了感受性變化的哪條規律,因此在日常備考中,我們需要把握每條規律的關鍵詞,通過典型例子加深對規律的理解,進而輕鬆應對考試。1.感覺適應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
  • 侯孝賢:在鏡像自我與符號他者之間
    也可以說,「人生如戲」意味著人能夠從布偶的虛假形象那裡尋找到某種鏡像式認同。在這個片段裡,李天祿一邊解釋著,一邊看著木偶,仿佛是在對鏡自覽。在影片中最早的一個相當長的布袋戲演出片段裡,我們看到了許仙在湖上避雨時邂逅白娘子和小青而一見鍾情的故事,而這齣布袋戲的主要情節確與李天祿後來自述他偶遇(日後的情人)麗珠及其女伴的經歷十分相似。
  • 《無主之作》《不愛鋼琴師》:透過他者、愛或電影,完成自我辯證
    不過,這個疑問並不是寇特的意識所能經驗到的,因為它與寇特的自我存在有關,而直到寇特t改變了自己的創作形式前、都不能清楚地意識到。若如法國精神分析學者拉岡 所言、人的主體性透過他者的肯定和語言命名來驗證 ,那麼這兩部片中的主要角色於這個層面上均透過了他者、對於「自我的存在」進行了辯證。
  • 心理學知識:感受性變化的規律
    感受性變化的規律這部分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考試頻率較高,可能以例子型單選、概念型單選進行考查,在備考過程中主要以例子型單選進行備考,因此需要把握每個概念的關鍵詞以及掌握相應的例子。(1)感覺適應感覺適應是指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 《東京物語》以美好對抗「他者即地獄」的小津
    觀影感受極度舒適,故事平緩但不平淡,在時代巨變的同時,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鴻溝也急劇擴大,子女和父母都成為了彼此的「他者」,但在這「他者即地獄」的現代社會,小津膠片裡的人物卻以日式的物哀美、幽玄美和淡泊美將這種無奈與矛盾上升成為一種值得細細咂摸的心靈感受,不可謂不妙。
  • 教師招聘考試—感受性變化的規律
    感受性變化的規律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比較常考的知識點,事例也通常是跟生活實際相聯繫的,所以在學習中需要結合生活事例進行理解。(1)感覺適應由於刺激物持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感覺適應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 任行:論文推介|目光的重量 ——《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他者凝視」與「自我凝視」
    周翹楚:復旦大學2016級外文學院英語系本科生目光的重量——《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他者凝視」與「自我凝視」       在張愛玲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中,主人公葛薇龍,「一個極普通的上海女孩子」,從投靠至香港姑媽家開始,深深捲入香港所謂上流社會糜爛之風的漩渦
  • 《西力傳》:伍迪艾倫的「他者」困境
    儘管關於人格塑造的觀點眾說紛紜,但在長久的語境中,爭議各方總是傾向於將人格描繪得如同一株植物:栽培與風雨或許會改變生長的進程,但深扎入土的根(或許是本性、基因、童年境遇)決定了生長的方向。而在七八十年代,關於人格出現了這樣一種解釋:人格是一根柔軟的彈簧,在善與惡之間徘徊,在多重角色之間搖擺。
  • 託妮·莫裡森新書出版 講述排外視角下的「他者」
    在新書《他者的起源》(The Origin of Others)中,莫裡森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上述主題。她深入研究了美國文學中的各種思維及行為定式,探討了這些定式如何在不經意間決定了「自己人」與「外人」的界限:一部分人得到接納,另一部分則被視為「他者」。
  • 欲望機器與他者的奴役,深度解讀拉康鏡像理論
    當自身與外部現實都還處於無法界劃的非統一狀態中的嬰兒,在鏡子中看到相對穩定的自己的影像, 即誤將這個並不是自己的「他者」 (為了區別起見, 我們把它叫做小他者Ⅰ,這時的他者是一個長著「我」的臉和身體的他人) 認同為「自我」 (作為a的視覺格式塔心像的a') , 這是一種自戀式的虛假自居。請注意,格式塔心理建構在拉康這裡經常是一個否定性的造假功能。
  • 他者、身體——張家界文化研究關鍵詞
    感謝中國從事文化研究的翻譯者們,將西方文化研究中的「他者」概念翻譯得如此直白、平易,它直截了當地指出了「他者」的文化立場:一種非「我」的文化視角;同時,它還暗示了「我」與「他」既融合又區分的反抗敘事。這一發端於葛蘭西文化霸權主義的「他者」 概念,在薩伊德的「後殖民主義——東方學」中閃亮登場,所有的文化研究者都被這一概念的語詞魔力所吸引。
  • 王嘉軍讀《時間與他者》|列維納斯:死亡、愛欲、生育與未來
    通過生育,自我除了可以在與他者的關係中存活之外,甚至還可以更切實地通達將來。在此之前,無論是面對死亡還是女性,主體實質上都不能通達將來。通過生育,通過生下一個兒子,主體真正意義上出離了自身,從而變成了自身的他者。兒子就是父親自身的他者,因此是兒子使得父親出離了自身。
  • Trends in Neuroscience:感知、整合、解釋和調節身體的信號
    頂刊導讀目錄 1,新興科學-內感受:感知、整合、解釋和調節身體內部的信號2,內感受的神經環路3,內感受功能:從能量調節到自我體驗4,內感受的疾病、失調和共病5,內感受的幹預和調控6,內感受和身體調節的計算模型
  • 【心智能力】他者即地獄,人跟人沒有可比性
    本期周日讀書推薦人:人間秋荷梁冬:薩特說過:「他者即地獄。」
  • 遊鐵輝:「感受性繪畫」教學課例分享丨侃點課堂2017.07.29
    ,大家都表示意猶未盡,同時,很多老師對感受性繪畫教學新觀念,尤其是教學引導方面還不太了解,所以,本次萬人群課,遊老師將跟大家分享一些實用的感受性教學引導課例。 素描教學是我尋找新的教學思路中的一個點,這個點對於當初的我來說是困難最多,難度最大,也最不被人接受的。
  • 《利刃出鞘》:作為他者的移民「謀殺者」
    瑪爾塔作為哈蘭的護工進入斯倫比家族,因此在這裡,她實則以雙重身份存在著:一是作為斯倫比家族的外人;二是相對於斯倫比家族這些原生的美國人,她是移民。正是瑪爾塔這一雙重「他者」身份,導致她其實始終游離於斯倫比家族,雖然電影中斯倫比家族的每個人都強調她是「家人」,但我們發現這僅僅只是禮貌上的,而非真正的接納。
  • 孫柏|他者的扮演——《酒神的伴侶》中狄俄倪索斯的缺席在場
    古希臘人對待酒神的複雜情感表現為一種極其矛盾的心理:一方面,酒神教儀在傳播過程中不堪回首的血腥和殘忍給遭受侵略的古希臘原著民帶來了揮之不去的創傷記憶;另一方面,卻又正是狄俄倪索斯自我犧牲、自我獻祭的悲壯和慘烈,激揚了一股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悲劇魅力,使人沉迷於捨生忘死的宗教狂熱——而這兩方面矛盾情感的對立統一恰恰建立在人對神的替代扮演也即「代言體」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