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 #04 從拉康的鏡像理論看電影《花與愛麗絲》

2021-03-03 藤原楓樹

《花與愛麗絲》的三角戀關係中,每個人都從這個關係裡構建了一個理想的自我。

在影片當中, 花通過謊言塑造一個被愛的理想自我, 企圖用語言佔據宮本記憶中的空白地, 幫宮本篡改或打造一個「愛戀著花」的理想自我形象。不僅如此, 拉康認為幼兒在構建主體與鏡像關係領域還需要存在第三人稱的他者的目光, 如母親的視線。在影片中, 他者的目光是由摯友愛麗絲來幫助完成的, 花與宮本約會第一次碰到愛麗絲時, 就故意省略了宮本「失憶」的事情, 僅僅默認了與宮本曖昧的關係。花在面對理想自我的鏡像時, 還想要成為愛麗絲眼中所希望的存在———即將戀愛的花。

而第二位女主人公愛麗絲, 父母離異, 母親對生活充滿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 從片中凌亂不堪的家庭衛生環境可以看出她熱衷約會而疏於照顧愛麗絲。因此穩重成熟的父親成為愛麗絲從小就深深依戀的對象。在欺騙宮本自己是其前女友的時候, 愛麗絲隨手拈來他們共同的戀愛經歷, 一切都好像曾經發生過, 記憶栩栩如生。但細細探究就會發現, 很多時候都有愛麗絲與父親曾經相處的影子, 比如去海邊玩撲克牌, 在店裡吃涼粉, 等等。可以看出愛麗絲事實上是藉助宮本來打造「被父親所愛的我」這一理想形象。

在這一系列的謊言和欺騙當中, 宮本看似是一個被動接受的人物, 但影片隱藏了他無意識中的反抗和掙扎。宮本對花的反抗藏在其夢境當中, 宮本的兩次關於花的夢境都是負面的。也就是說, 花在重塑宮本記憶時, 宮本潛意識是抗拒且恐懼的。由花造成的身份確認困擾在不斷反噬兩者之間的關係。

宮本對愛麗絲的反抗則是在後者虛構初吻情景後, 通過女鬼愛麗絲的幻象來呈現的。但隨著後期故事的破綻越來越多, 宮本自我身份的確認越來越明晰, 這種無意識的反抗也就開始弱化。不再成為塑造他人「理想自我」的工具, 主體意識更為明確後, 宮本也在進行理想自我的構建。一直追溯與「前任」愛麗絲的戀愛故事, 告訴花自己貌似只記得前半段失去的回憶,在意紅桃A的真實意義等, 無一不顯示宮本在強化「曾愛過愛麗絲」的理想自我形象。

可以發現這三人的共同之處在於都是藉助他者來實現構建的, 也就是所謂的「無意識是他者的言語」。

相關焦點

  • 解讀拉康鏡像理論
    摘要:對拉康來說,黑格爾的關係性自我意識-主奴辯證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關係式, 個人主體不能自我確立, 它只是在另一個對象化了的他人鏡像關係中認同自己的, 可是,拉康的新發現是, 這種認同卻以他者對主體自己的取代而告終。我們知道, 在黑格爾的這一理論中, 欲望和勞動是這一取代關係的轉換要件。
  • 欲望機器與他者的奴役,深度解讀拉康鏡像理論
    從自戀到畸鏡之戀  ——拉康鏡像理論解讀作者張一兵,原載《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P12-18,74頁摘要:對拉康來說,黑格爾的關係性自我意識-主奴辯證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關係式, 個人主體不能自我確立, 它只是在另一個對象化了的他人鏡像關係中認同自己的
  • 中國少女電影的鏡像結構
    說到「鏡像」,我們必然遭遇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鏡像階段」。所謂「鏡像階段」是指人在第六至十八個月的生命經驗,這一階段也是「主體」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鏡像階段」的第一時期,孩子把鏡中像視作與己無關的另一個人;到了第二時期,孩子認出鏡中像,並把它當作自己。對拉康而言,「鏡像階段」包含了雙重的誤認過程:其一是把自我當作他者,因而無法辨識;其二是把幻象當作真實,因而認出自己。
  • 電影|#01 拉康的鏡像理論在電影解讀中的運用
    雅克·拉康是法國思想家、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理論,描述了嬰兒在成長過程中「主體」的形成過程。6—18個月大的孩子在鏡子前面,這時孩子還無法辨識自己的鏡中像,會把鏡中的孩子指認為他人。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認出了自己在鏡中的形象,他將鏡中的影像看作是自己,把自己與鏡中的形象認同了起來。
  • 實在界之快感:齊澤克電影批評對拉康理論的應用
    在紀錄片《變態者電影指南》的結尾,齊澤克說:「為了理解今天這個世界,我們真的需要電影。只有在電影中,我們才能得到我們在現實中不準備去面對的殘酷一面。如果你們想在現實中尋找比現實更加現實的東西,就去看故事片。」[1]那麼,從電影中去看些什麼呢?齊澤克所說的比現實更加現實的東西,究竟是指什麼?
  • 電影 花與愛麗絲.
    04年的片子。/因為網易雲給我推的一首歌 《fish in the pool ・花屋敷》看了評論之後跟這部電影有關係我就查來看了/劇情並不是十分特別但是<青春> 就擺在眼前只覺得太過美好 便一口氣看完。
  • 看人 | 拉康,一面久經考驗的鏡子
    在構造自己的「鏡像階段」理論的時候,拉康所推敲的正是再普通不過的照鏡子行為,他說人是從照鏡子開始理解自我的,小嬰兒第一次照鏡子,就會認出鏡中的自己,他會興奮,而不會像其他一些靈長類動物那樣,一旦發現鏡像是空洞的就不再感興趣。然而,他實際上面對的是一塊光滑的平面而已——那個鏡像融合了想像中自足的自我,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虛幻的。
  • 侯孝賢:在鏡像自我與符號他者之間
    著名詩人、學者楊小濱憑藉與三位導演的多年交往和睿智深入的研究探索,第一次從拉康的有關理論出發,論述了臺灣新電影以來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的電影美學及各自的主要精神面向,並闡述了電影中的複雜心理—文化指向。探究三位導演所代表的三種不同的文化取向——懷舊、批判和創傷,探討了拉康三個精神領域在三位導演的電影中所佔據的地位,深入解讀了三位導演的作品。
  • 一體兩面的女性「鏡像」 —評電影《七月與安生》
    什麼是「鏡像」?它來自法國後現代理論家拉康的「鏡像理論」,而其「鏡像理論」則源自瓦隆的「鏡子測試」實驗。因此如果說此前那個自我鏡像是一個「小他者」,而這裡的「父親鏡像」(社會系統)則是一個代表社會的「大他者」,故整個說來,所謂的自我主體統統是個騙局,它只是由誤認而「鵲巢鳩佔」的替代物。此後由鏡像理論拉康又提出了主體三界結構模型,即來自原始本我的「實在界」、來自自我鏡像的「想像界」和來自社會語言文化系統的「象徵界」。
  • 鏡像與夢(電影是普通人的精神分析工作室)
    精神分析電影學是電影理論最重要的一個理論基礎之一,它從前承接了結構主義的電影批評的傳統,以麥茨為代表,依據弗洛伊德、拉康以及一部分克萊因的理論,建立起了一個完備的話語系統,被稱為「第二電影符號學」的誕生。它又影響到了後續的女權主義、解構主義、意識形態分析等其他電影批評話語的建立。雖然德勒茲等後現代主義者的出現搶走了精神分析電影學不少風頭。
  • 白惠元|哪吒之死:鏡像、幻想與縫合——近年中國少女電影的文化症候
    說到「鏡像」,我們必然遭遇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的「鏡像階段」。所謂「鏡像階段」是指人在第六至十八個月的生命經驗,這一階段也是「主體」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鏡像階段」的第一時期,孩子把鏡中像視作與己無關的另一個人;到了第二時期,孩子認出鏡中像,並把它當作自己。對拉康而言,「鏡像階段」包含了雙重的誤認過程:其一是把自我當作他者,因而無法辨識;其二是把幻象當作真實,因而認出自己。
  • 拉康的性別特徵理論
    ▼ 拉康與性差異 文 | Nathalie Charraud譯 | 鄭鳴我們可以把拉康的性別特徵理論分為四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他重新採用了弗洛伊德的觀察結果,認為在無意識當中,對兩性而言,性別特徵都只有一個表象:陰莖,它的視覺完形給人以強烈印象,性別的分配在擁有它的男人和沒有它的女人之間進行,因此兩性的區分是以視覺為基礎,
  • 拉康派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解讀
    拉康的理論原型裡並沒有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他只把人格發展水平分為精神病結構、神經癥結構、性變態結構,其中強迫型結構、癔症型結構都歸入到了神經癥結構。後期拉康派在臨床上,在拉康的理論視角下對邊緣狀態也有關注,只不過把邊緣狀態歸入神經癥結構。為增強本篇文章的可讀性,我試著分析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來闡述拉康派對邊緣型狀態的解讀。
  • 《兩生花》: 一部女性主義的悲劇神話
    《兩生花》又名《維羅妮卡的雙重生活》,由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指導,上映於1991年。一、電影的精神分析潮流20世紀70年代,隨著電影理論家克裡斯蒂安·麥茨的《想像的能指:精神分析與電影》一書問世,電影符號學理論進入了&34;階段。
  • 經典恐怖片《閃靈》的鏡像解讀和真正的涵義所在
    然而,這樣一部經典的大師級心理恐怖電影在初次觀影時,並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看懂和理解片中的某些情節。但是,如果我們從拉康的「鏡像」理論來解讀《閃靈》中男主人公傑克意識中的自身與「他者」的鏡像出現的錯位,從而導致了其因認知錯亂而出現的所謂超感官知覺,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影片的大部分情節和其經典的真正涵義所在了。
  • 電影推薦 | 《花與愛麗絲》
    花喜歡上了一個名叫宮本的男孩,每天在他乘坐電車的地方偷偷地拍著他的照片,和愛麗斯竊竊私語。   這就是初戀。心儀的男孩,總是穿著整齊的校服,專注地看著手中的書,安靜內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宮本由於偶然事故喪失了記憶,恰好在一旁的花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告訴宮本:「我是你的女友,你曾經求愛表白過的女生。」
  • 周末補片第六十八期:《花與愛麗絲的殺人事件》
    最初《花與愛麗絲》是為紀念巧克力Kit-Kat誕生30周年而拍攝一部在網絡播出的短篇電影,而04電影版的故事完整地講述這對中學密友花與愛麗絲之間的友情,以及穿插在其中的一段奇妙的三角戀情。除了04版外,在2015年上映的《花與愛麗絲的殺人事件》則作為04版的前傳故事,講述兩位少女初次相遇相識的故事。
  • 《盜夢空間》:諾蘭的電影自反,影像的精神分析
    在電影中現實裡留下的是空姐,第一層是藥劑師,第二層是亞瑟,第三層是埃姆斯。在電影製作層面,他們就像是電影的放映員。這些是對夢本身的討論,但是在對《盜夢空間》影片的討論中,很多影評都使用了拉康的理論。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鏡像理論」被作為一個概念提出。拉康認為意識的確立發生在嬰兒前語言期的「鏡像階段」,在這個階段,嬰兒通過認識到鏡子裡的人是自己,充分認識自我,建立自我意識。而拉康從這一理論出發,將所有混淆了現實和想像的情景意識稱作「鏡像體驗」。
  • 從愛麗絲到花木蘭,看迪士尼十年真人電影宇宙
    🎐這是一個全民超級英雄的時代 🎐神仙姐姐劉亦菲飾演的真人版《花木蘭》終於在內地院線上映了,不過,這部電影剛在迪士尼線上上映沒幾天,豆瓣的評分已經直接跌倒了4.8,創了迪士尼真人改編電影的新低分。 《花木蘭》真的只值4.8分嗎?或者說,《花木蘭》的4.8分給了誰呢? 其實,《花木蘭》在外網的口碑倒還沒有豆瓣這麼糟糕,一部典型的合家歡爆米花電影,一個被神眷顧的生而無畏的公主,即使放棄了歌舞向史詩靠攏,但也算是迪士尼的經典套路。
  • 人生長恨水長東:通過鏡像理論,淺析《長恨歌》王琦瑤的悲劇命運
    拉康曾提出過「鏡像」這一概念,在新生兒還沒有對世界有明確認知時,第一次照鏡子時所觀察到形象會成為他以後觀察和學習的對象,實現對自身的塑造,鏡像與本體相互影響、相互塑造。此時的王琦瑤,便是以「上海三小姐」為參照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