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對孩子要做到「三不慣兩不管」,這樣未來才少走彎路

2020-12-25 踽踽懂家居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想要教育出優秀孩子,父母首先要認清自己的位置,絕不僅僅還是一個「飼養員」而已,要給孩子傳遞良好的教育。

可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常常無法掌握這個度。很多時候家長雖然都是出於好心,想要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可總是陷入一個誤區,中國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古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李玫瑾見過許多走到彎路上的人,所以她的理念,能夠反映大部分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一些問題。

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12歲的男孩,只因為媽媽說了他幾句,竟然跳樓自殺了,很多家長都很疑惑,年紀輕輕的孩子怎麼會知道自殺呢?

李玫瑾教授的回答是:「那是因為母親的愛,在孩子的眼裡是沒有限制的,孩子會用你的愛還威脅你,只是他不明白死的含義。

這句話能夠反映出現代社會很多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巨大問題,當孩子小時候犯錯誤,家長沒有及時地正確引導,漸漸的養成了更多的壞毛病,等到孩子長達後做出任何事情,父母都沒有後悔的機會。

對孩子要做到「三不慣兩不管」,這樣未來才少走彎路

孩子不尊重人不能慣現在都是一家獨大,全家都很寵孩子,導致孩子變得「無法無天」。動不動就朝著長輩呼來喝去,甚至動手打人。這是很不好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把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裡面。

孩子沒有責任感不能慣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不敢承認錯誤,想盡辦法推卸責任,這樣就是沒有責任感的行為。若是任由孩子這樣發展,他就會變得肆意妄為、毫無擔當的人。

孩子觸碰原則不能慣原則就是家長給孩子立下的規矩,所謂原則,便是底線。當孩子發生一些觸碰到原則的問題時,父母是絕對不可以讓步的。比如孩子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父母沒有及時地做出批評,孩子就會覺得這種行為是正確的,以後就很有可能會犯下更大的錯誤。

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這個不管是全國父母的「通病」,現在的父母都溺愛孩子,恨不得把吃飯、穿衣這種事情都替他幹。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逐漸喪失自理能力。

所以孩子能夠獨立完成事情的時候,父母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做,這樣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可以鍛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生活中總是出現孩子輕生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孩子缺乏受挫能力,遇到一點點失敗,就會鬧情緒甚至做出極端的行為。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肯定會遇到挫折,它們有大有小,最開始的時候,孩子遇到小挫折的時候,第一反應可能就是哭鬧,這個時候父母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孩子,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挫折教育並非只是讓孩子過苦日子,幹點苦活,重點而是在於,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堅強品質。所以父母需要視挫折的大小來決定是否要幫助孩子,這樣才可以鍛鍊出孩子一顆堅強的內心。

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良行為,這個時候家長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不讓孩子養成不好的性格,家長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對於一些沒有經驗的父母來說,可能會力不從心,這個時候家長不妨藉助一下書籍的力量。

給大家推薦這套《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是我在教育孩子路上最有用的一本書了。

這本書教會了我不吼不叫,就能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真正成為一位合格的父母。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棘手的問題,這些問題很多是孩子方面的,家長方面的引導更是不容忽視。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總是感到力不從心,但是這5本書貼近生活案例幫助家長全面的梳理問題,能夠正確地引導孩子

一整套書有精裝全五冊,是專門為家長解決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而寫的。

新手父母的進階秘籍,別讓孩子輸在家庭教育上,讓孩子變身乖萌小天使 3大場景,6個細節,120種方法,只要用心,總能找到合適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擁有一個安全健康的童年。

想讓孩子變得優秀,最根本改變還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成為一個好的父母是尤為重要的。

學習從來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要帶著孩子跑,才能跑對方向,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共勉!

通過這套書,家長能清楚地知道,教育孩子需要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和策略。

不會摸著石頭過河,模稜兩可,耽誤孩子,耽誤家庭。

一整套五本書,原價將近兩百,這裡只要99.9元

不過一頓飯錢,收穫的卻是豐富的有關孩子教育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別再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教育孩子,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沒有底線的教育很重要,李玫瑾:學會怎麼教育很重要相信身邊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李玫瑾教授對此指出,孩子的這種表現正是父母過於無私的愛造成的,作為孩子身邊最親近的人,有時候你所謂的對他好,其實正是害他的「毒藥」。
  • 別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想養出好孩子,試試「三不慣兩不管」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父母都會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以為這樣就能養出好孩子,結果孩子在自己的掏心掏肺下,卻變得沒心沒肺,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城城從小生長在一個離異的家庭環境裡,父母離異那年他才三歲,媽媽帶著妹妹離開了這個家,留下他和爸爸相依為命,也許是因為離異的緣故,爸爸對兒子特別好,事事都順著兒子,只要兒子想要的,他都會努力滿足兒子。
  • 李玫瑾: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 李玫瑾: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不放手孩子怎麼成才?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 父母要做好「兩不管」和「三不慣」
    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在談及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家長往往在該管孩子的時候不作為,而在不該管的時候卻常常施加幹預。」 管教孩子是一門藝術,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 李玫瑾:家長懂得「養兒3忌,養女5忌」育兒法,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李玫瑾教授我們都熟悉,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見解,經常在節目中和家長討論育兒問題,給許多家長解決了疑惑,她的育兒觀也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在網絡上非常火爆。
  • 尹建莉: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前段時間在尹建莉老師的公眾號裡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文章中主要表述的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觀點主要在於管教孩子、控制孩子、預防犯罪,對孩子來說過於殘忍。此觀點一出,立馬就引起的軒然大波,而網友們的也都是一邊倒的支持李玫瑾教授,認為尹建莉言過其實、偷換概念,借著李玫瑾教授的話題蹭熱度。
  • 李玫瑾:少說少管才有效
    其實不光賈女士,我想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做,為了孩子學習成績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這樣就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嗎?為啥絕大多數孩子邁入中學會成績陡降?李玫瑾:少說少管才有效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為什麼你的孩子邁入中學後成績會陡降?
  • 孫金龍|尹建莉真的「怒批」李玫瑾了嗎?
    我沒讀過李玟瑾教授的任何一本書,但認真聽過三遍她的那個關於家庭教育的完整視頻。我認為,我們要理性看待尹建莉「不建議你再聽」李玫瑾的育兒課,她們兩位沒有誰對誰錯,也不存在誰勝誰負。假如,李玫瑾支持家長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並將來成為少年大學生,而尹建莉不支持,你能說她們兩個其中有一個錯了嗎?尹建莉的《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一文我也看了兩遍。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嘮叨講大道理,高層次父母這樣教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專家,而她認為,在孩子3-6歲之間,父母嘮叨是有點用處的;但是在孩子12歲以後,父母再嘮叨,那就完全是無用功了。李玫瑾教授還表示道: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級父母這樣教娃。
  • 李玫瑾坦言:當孩子不想讀書時,父母這樣回答,要比打罵更管用
    儘管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但是孩子卻完全不吃這一套,對此很多父母,立馬就失去了耐心,有的對孩子的學習不再多問,有的甚至對孩子動手逼孩子學習,其實我們與其做這些無用功,不如試試李玫瑾教授的方法。李玫瑾教授作為我過為數不多的育兒類網紅專家,她的育兒觀可以說是火遍全網,並受到了很多家長的推崇,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談到孩子不愛學習、不想讀書的問題,並表示:現在很多孩子不想學習,主要是所處環境的問題,現在的孩子生活得過於安逸所以缺少了頑強拼搏的精神,對學習自然會失去欲望。
  • 李玫瑾育兒專家的「人設翻車」?全國各地開講座,女兒卻是普通人
    作為孩子家長,很少有人沒看過或聽過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李玫瑾是一名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教授,在與罪犯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不少家庭教育的弊端和失誤,並積極指出。李玫瑾教授的理念一出,迅速在育兒領域有了很高的地位,不少家長紛紛按照李玫瑾教授的方式育兒。
  • 李玫瑾:別再對孩子嘮叨講道理了,眼界高、見識廣的父母都這樣做
    我國著名心理犯罪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說到:「孩子6歲前,父母的嘮叨是黃金,但是到了12歲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他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你說的那些我都懂,而且你都講了十多年了。」而孩子長大後出現的問題,多半是3-6歲沒有教育好!
  • 李玫瑾:娃的這四個方面使勁管,孩子未來不僅情商高,做事也利落
    李玫瑾教授強調,在孩子6歲前,家長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這時候孩子頂多會撒嬌打滾,等他知道這一切不奏效時,就會停止這種行為,學會自己控制的情緒與行為,這樣子等以後孩子長大,他會更有理智的做事情,更不會輕易做出離家出走這種事情。
  • 李玫瑾:家有女娃,謹記這4句忠告,將來女孩能少走不少彎路
    吳尊帶著女兒Neinei上節目,在節目中談到了未來的擇婿標準,吳尊回答:不敢想,還特意定製了一個衣服上面有很多條款,都是給未來的女婿準備的。我記得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說過這件事,還給了大家4個意見。1、晚上九點一定要回家在一次節目中,李玫瑾談到了,女孩子如果想要更多尊重的話,原則性是很重要的。這種原則性需要孩子從小就開始培養。
  • 【教育】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 李玫瑾教授:是性格而非智力
    可要說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是什麼?我聽到過很多答案。在父母和孩子的眼中能夠決定命運的,大多數選擇的是智力。 在很久之前我也覺得命運和自身的智商、學習有很大關係,不過在我看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讓我的想法有了改變。 李玫瑾教授認為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是性格而非智力」,並提出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 李玫瑾說「人性」,是一個人生來具有的一些特性,是最基本的自然屬性。而「性格」是指一個人他的行為跟別人有關的、固定的方式。
  • 李玫瑾:在這四個方面使勁管,孩子未來不僅情商高,做事也利落
    而我認識到這點,也是通過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在一次講座中,她說道: 有些人脾氣暴躁,容易激動;有些人平和大度;前一種人早年撫養是虧欠的;後一種人早年撫養一定是非常到位的。——李玫瑾
  • 李玫瑾:要抓住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在講座中提到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家長要抓住好好引導孩子的性格。堅毅、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樂觀、熱情和社交能力。這些性格,在教育領域稱之為一個孩子獲得成功的七個關鍵性格,而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觀點,其實也是間接培養這7種性格。
  • 李玫瑾尹建莉兩位育兒專家「掐架」,作為普通父母,我們該站誰?
    她說:「孩子小的時候,還是應該對某些事情有些敬畏之心的,這樣才能更好的約束他們的行為,才能更好的指導他們的成長」;比如在給孩子定規矩的時候,李玫瑾教授表示:「6歲前要給孩子定好規矩,超過6歲就真的晚了」等等等等,李玫瑾的案例是很多爸爸媽媽曾經面對過的,給出的方法也是切實可行,改變孩子效果很好的。所以近些年來,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視頻才會火到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