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勒:放棄自我,你就會找到真正的自我

2021-02-19 禱告殿

耶穌是在說:「我是一位釘在十字架上的君王。如果你要跟從我,你必須背起你的十字架。」背起我們的十字架是什麼意思呢?

為我和福音犧牲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

馬可在此有意選用希臘文psyche 來指「生命」,它代表你的身份,你的個性,你的自我——讓你與眾不同的東西。耶穌不是說:「我要你失去自己作為個體的那種意識。」這是東方宗教的教導。如果耶穌真是這個意思,他會說:「你必須失去你自己,失去你的自我。」事實上,耶穌是在說:「不要把你的身份建立在汲汲營營於這個世界上面。」他實際上是這樣說的:「人就是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好處呢?

每一種文化都指向某些特定的事物並且認為,「如果你得著這些,如果你獲得這樣的成就,你就是有價值的,也知道自己是誰。」

傳統文化告訴你,如果你不能光宗耀祖,造福子孫,那麼你就一文不值,一無所是。在個人主義文化盛行的時代,情形則不同。它告訴你,如果你沒有一份好工作、好事業,沒有金錢、名聲和地位,那麼你就一文不值,一無所是。儘管這兩者之間有明顯的不同,但是每種文化都認為,你的業績決定了你的身份,你的成就決定了你的價值。

然而,耶穌說,那種價值追求根本行不通。即使你賺得全世界,你仍然覺得不夠大,不夠光彩,不足以遮掩自我無足輕重感在心靈上烙下的傷痕。無論你賺取多少,都不足以讓你確切地知道自己是誰。如果把自我身份建立在「某人愛我」上面,或建立在「我有一份好的職業」上面,當那種愛的關係或工作出了問題時,你就崩潰了。你會感到失去自我。

至此你是否開始看到耶穌是何等激進?這裡的問題不是說:「我一直過一種失敗的生活,我有道德上的問題,因此我要去教會,我要成為有教養的、體面的人。然後,我就知道我是一個好人,因為我已經來到教會,我現在是屬靈的人了。」

耶穌所說的不是這些。他是說:「我所要求你的,不只是從一種基於表現的身份認同,轉到另一種基於表現的身份認同。我要你踏上一條全新的道路。我要你失去你的老我、你的身份,以我和福音作為你自我和身份的根基。」

我喜歡耶穌說「為我和福音犧牲生命」。他是在提醒我們,不要把這些想得很抽象、很模糊。你不能說:「哦,我知道了。我不能把身份建立在父母的讚許上,因為那種讚許忽來忽去;我也不能把人生建立在成功的事業或浪漫的愛情上。我要將人生建立在神身上。」

其實,如果你只是這麼想,神對於你來說幾乎只是一個抽象概念。把生命建立在神身上,只是一種意志行動。事實上,根本沒有人因為一種意志行動,就有了生命深層的改變。真正再造和更新生命的是愛。

耶穌是在說:「僅僅把我看作一位教師或一種抽象原則是不夠的。你必須定睛於我的生命。我走上十字架——在十字架上我失去我的身份,為要讓你得著真正的身份。」

一旦你明白了神之子如此愛你,一旦你的內心受到觸動,對存在的意義有了新的感悟,你會開始獲得一種力量,一種確據,一種自我價值感和獨特感。這不是基於你所做的事情,有沒有人愛你,你是不是減肥成功,或你有多少金錢。你獲得了真自由——尋求自我身份的老路已到盡頭。

C.S.路易斯在他所著《返璞歸真》的最後兩頁,針對耶穌呼召我們「失去生命為要得著生命」這句話的評述極為精彩,無人能出其右:

我們越讓現在所謂的「自我」退居一隅,讓基督掌管我們,就越成為真實的自己。……我們真正的自我都在他之中,等待著我們去實現。……我越抵制他,越想靠自己而活,就越受自己的遺傳、教養、環境和自然欲望的約束。實際上,我如此驕傲地稱為「我自己」的那個東西,只是眾多事件的交匯處,這些事件既非由我引發,也非我能阻止;而我所謂的「自己的願望」不過是一些欲望,這些欲望或是由我的生理機制產生,或是由他人的思想注入……只有當我轉向基督,接受他的人格時,我才第一次開始有了自己真正的人格。……但你千萬不要為了人格去尋求他,只要你關注的仍然是自己的人格,你就沒有真正去尋求他。

路易斯說,如果你到基督面前,是要得到一種新的人格,你尚沒有真正靠近耶穌。只要你在尋求你的真我,你的真我就不會出現。但是,當你尋求基督時,你的真我就出現了。

路易斯那段關於「失去生命是為了得著生命」的論述是這樣結尾的:

放棄自我,你就會找到真正的自我,喪失生命,你就會得到生命。每天順服於死亡,順服於自己的抱負、摯愛的心願的死亡,最終順服於整個身體的死亡,全心全意地順服,你就會發現永恆的生命。要毫無保留,你尚未放棄的東西沒有一樣真正屬於你,你身上尚未死去的東西沒有一樣能從死裡復活。尋找自我,最終你只會找到仇恨、孤獨、絕望、狂怒、毀滅、朽壞,但是,尋找基督,你就會找到他。有了他就有了一切。

《十架君王》通過完整的《馬可福音》講道,透過耶穌基督的身份與工作,展現福音的本質和具體文化處境中的應用。

讀者也可以從中一窺凱勒如何在解經中,將系統神學、歷史文法釋經、聖經神學的原則,救贖歷史的聖經主題,及聖經的文學性熔於一爐的綜合能力。

《十架君王》:理解耶穌的生與死

¥ 51.80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作者: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美國神學家、護教學家,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牧師。其著作《為何是他》和《一擲千金的上帝》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其他作品包括《婚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慷慨的正義》《為何是他》等。

你為何想要工作?為何工作如此艱辛?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本書將幫助你尋找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凱勒憑藉紮實的神學功底以及豐富的牧會經驗向讀者闡明,基督教的工作觀如何,聖經中的智慧何以幫助我們理解並應對工作中那些最棘手的難題,以及如何將信仰與工作結合起來。讀者會發現,基督教的工作觀,即服侍他人而非服侍自己,是擁有美好職業生涯的關鍵。

《工作的意義》:在職場中活出信仰

¥ 42.05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凱勒以聖經為基礎,結合自己與妻子凱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經驗,為我們揭示了婚姻的意義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徑。本書既適合已婚和單身的信徒,也可幫助非信徒認識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婚姻的意義》¥ 39.20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正如尼採在《偶像的黃昏》(Twilight of the Idols)裡所說,「在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實的事物還多」,因為人心本是製造偶像的工廠。許多人把信心寄托在成功、金錢、愛情和所謂的美好人生之,相信這些就是通往終極快樂的鑰匙。這些無形卻閃耀的偶像在人們尋求意義、保障、安全和滿足的路上,佔據了人心中極重的位置,人們依賴和信靠它們。

《諸神的面具》:金錢、性愛與權力的空洞承諾,以及脫離它們的盼望

¥ 41.75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凱勒在書中剖析了行義就是懲罰罪惡、行義會帶來純正教義和靈性活力的虧損等錯誤觀念,指出施行正義就是關心窮人和弱勢群體,這是聖經的重要教導,與正統教義和福音使命不相矛盾。凱勒借著對聖經經文的分析和生動實例,讓人感受到上帝對於窮人和弱勢群體深切的愛,同時讓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會在行義上深深的虧欠。更重要的是,凱勒指出,上帝的恩典是行義的動力,正如信心必然帶來行為,蒙恩必然使人行義。本書讀來讓人心裡火熱,想要將信仰付諸實踐,以愛的行動去關心困苦的人群,並建造充滿慷慨正義的人類社會。

《慷慨的正義》上帝的恩典如何讓我們行義

¥ 42.05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相關焦點

  • 探索心靈之旅——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
    找到真正的自我——這個也正是我自己想了解的課題。在尋找真正的自我之前,要先了解「心智成熟」這個詞。何為心智成熟呢?心智成熟就是敢於直面問題,積極主動去解決,有擔當。當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 心理學:當你合群時,你其實已經放棄自我了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旦我們跟別人都一樣,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個性,發生「從眾現象」。 按照心理學的觀點,從眾現象以及從眾心理是指人們的態度以及行為容易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受群體所支配。 比如,在一個和諧美滿幸福的生活環境中,你也就會變得和善,容易相處,舉止大方。
  • 鈕承澤:不憚於自我剖析,只為合理的自我放棄
    鈕承澤:不憚於自我剖析,極擅長自我放棄豆導的風流成性和不尊重女性,已經窺一斑而知全豹。你以為這樣就很渣了嗎,並不是,在接下來,發現女友的緋聞在電視中被爆出來後,怒氣衝衝的找到女朋友在不經過女朋友同意的情況下,強行和其發生關係。
  • 你是什麼樣的自我,就會相逢什麼樣的愛情
    愛情,更像是買一送一的遊戲,你想要的美好越多,被贈送的痛苦強度也越大。倘若你理智得從來不曾淪陷,你不會有什麼痛苦,也就體會不到什麼美好。有很多人可能會想,如果我早知道了,在愛情裡,我是不是就會收斂自己,不撞上痛苦呢?愛情的本質是滿足,是放大一個人的欲望。
  • 在電影中找到自我
    並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屌絲和高富帥,所有人在人性上而言都是共同的,經歷生老病死,重複著快樂和痛苦的情緒。而觀眾期望得到的共鳴也就在這些平凡的生活中。在滿足了視覺愉悅後,你收穫只是跟人吹牛侃大山時的談資。 我們很難從《港囧》和《泰囧》中獲得什麼,因為我們的旅行總是奔波和等待中度過;我們無法在美國隊長身上找到太多共鳴,因為真實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困難就會讓我們望而卻步;我們也不可能在《匆匆那年》中看到自己的青春,因為那時候大多少年都迷失在書山題海中。
  • 什麼是真正的自我接納?
    所以自我接納的定義應該補充為「個體對自我的特徵和感受、生活經歷等與自我相關的一切內容採取一種積極的態度,以促發自我的整合與成長」。眾所周知的是,以上三個因素與一個人的幸福感是息息相關的。而那些自我接納程度較強的人,有著穩定的自我觀,可以對自己做出客觀現實的評價,信任自己的想法和感覺,那麼他們在人際關係中就會更加遊刃有餘(不能接納自己的人,也較難接納他人),也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和成功感。此外,不可否認的是,由於人類單一個體的弱小,那些善於與他人合作的人,其社會適應性會更好,這無疑會反過來促進一個人的自我接納程度。
  • 《認識自我》:你是誰,就會做什麼事
    你是誰,就會做什麼樣事。其實有這樣的感慨,源自於最近看的一本書,叫《認識自我》,這本書是由英國的作家英格麗·羅西裡尼所著,是由宇華、周希翻譯的一本書。而這本書中,作者就告訴了我們認識自我的重要性,在書中,作者說:認識自我的基本含義,其實就是:由於你賦予生命的意義就是推動你行動的動力,所以當你在問自己該做什麼的時候,先問問,自己到底是誰?
  • 克裡斯汀·斯圖爾特終於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比男人還帥氣
    從那之後,克裡斯汀找到了新的自我,變得灑脫又酷又帥,被大家稱為「人間扳手」。克裡斯汀·斯圖爾特1990年4月9日出生於美國洛杉磯。從小便和父母分離,這也是她性格偏「獨立」和「自我」的根本原因。
  • 孤獨患者,自我拉扯是真正孤獨
    如果你覺得孤獨,不要通過偽裝自己,到人多的地方去,那並不能真的解決你的問題。相反,你應當以一種更加鮮明、堅決的姿態,做你自己。做你想做的事,踐行你認可的價值。把孤獨轉化成獨處,從而提升自己經常習慣一個人獨處的人,不是孤獨患者就是懂得一直堅持自己生活態度的人,這兩者的區別我認為在於孤獨患者是與真正的生活脫節的人,他們不需要一切, 也不被一切需要。 一心扎在工作裡或者某件自己覺得有些許意義的事情裡 。不敢停下來 ,怕自己一停下來 ,就會被黑暗跟折磨包圍, 用自己一天大多數時間來思考 。
  • 孤獨患者:自我拉扯,真正孤獨
    如果你覺得孤獨,不要通過偽裝自己,到人多的地方去,那並不能真的解決你的問題。相反,你應當以一種更加鮮明、堅決的姿態,做你自己。做你想做的事,踐行你認可的價值。把孤獨轉化成獨處,從而提升自己。
  • 西天取經讓孫悟空找到自我/失去自我正方一辯稿
    在此問候主席及到場各位,今天我方觀點為西天取經讓孫悟空找到自我。開宗明義,定義先行,自我亦稱自我意識,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存在狀態的認知,找到自我,則是以本性為基礎在社會規範下追求自我,進行自我覺悟的過程。自我不同於天性的地方在於自我是經過後天的實踐和約束找到的自然本我。
  • 《每一天夢想練習》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遇見更好的自我
    可是他們中不放棄對於音樂夢想不放棄,最後站在夢想的舞臺,被大家所熟知。回想自己,沒有什麼夢想可追。「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關於夢想,一本《每一天夢想練習》,讓我不再焦慮和迷茫,重拾曾經的夢想,用行動努力朝著目標努力前進。
  • 暴瘦張譯傾情演繹,迷失自我的偵探,教給人們如何找尋真正的自我
    秦馳作為涅槃的英雄,是否能夠慾火重生找到心中的答案,能否為自己洗脫嫌疑找到證據。可以說這是一條充滿疑惑的重生之旅。伴隨著劇情的深入,在觀看的同時就像自己也一同開啟了尋找自我的旅程。我是誰?找尋過去的影子,重新塑造正確的自我半失憶的秦馳腦子裡一開始最大的疑問可能就是,我是誰?
  • 性格比較固執,不會容易放棄自我,總是吃軟不吃硬的生肖
    性格比較固執,不會容易放棄自我,總是吃軟不吃硬的生肖 生肖兔 生肖屬兔的朋友,他們是一個性格比較固執的人,平時在生活中往往都會非常透徹,從來都不會輕易放棄自我,而且他們總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 一個人的真正自我不容置疑
    他說我的,不是全部沒有道理,只是我認為,對於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沒必要這麼較真。我也經常會想,他和我在一起,是因為喜歡還是因為合適?我真的很希望他是那個能讓我做自己的人。 好的感情就像木桶理論:對方不是因為你的優點而接納你,而是因為能夠寬容你的缺點,你的缺點就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條木條,決定了桶裡能裝多少水,當對方認同這個容量的時候,這段關係就是和諧的。
  • 關注他人而喪失自我,就會失去療愈能力《活的教導》13
    你如此強烈地吸收了對方的能量以致於你喪失了自我感,你會不自覺地開始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負擔。 當你因別人的受苦而轉移了中心,並且開始使用過多力氣想幫助他們時,你就拿起了自己的邊界。你所給出的過多的能量會給你造成麻煩。這些多餘的能量被投向別人,然而卻沒有對他們的問題起到任何作用。
  • 如果做到真正的自我,人生贏家就是你,皆你所願
    但是出於自身對做事的態度與內心的不堅定,讓他無法持續堅持幹下去,所以就會有,幹過了但是沒有成績。容易半途而廢,細想一下身邊的人包括自己,難道不是嗎?明知追求但是就是不能左右自己。清醒自我,認知自我達到一種深度,就能發現自己內心真正追尋的,這屬於一個過程,也是從「想幹什麼」這個階段過來以後,深知為什麼很多事,別人可以做好,而自己就做不好的原因,也就從此開始思考人生,思索「為什麼」?
  • 寫給傾向自我懷疑的你
    但是,恰恰是在這個時候,根據你此刻的心情和狀態,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你更加深入自己的內心,找到這個正困擾著你的問題的真正答案。不過,你得讓自己先冷靜下來,把所有這些正困擾著你的問題全都拋開,閉上眼睛,深呼吸,並利用你有意識的覺知進入一種近似於空無的狀態,這裡你什麼都不需要去想,也什麼都不需要去做。你只需要閉上眼睛,放空內心就好。
  • 《項鍊》的心理學啟示:從否定自我到接受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馬蒂爾德一開始是沉浸與幻想之中的,後來通過丟項鍊的事情,終於認清了現實、找到了自我、重新面對生活,花費了10年的時間還清了債務之後,接受了真正的自我,開啟了全新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從自我心理發展的三個階段:找到自我、發展自我、接受自我來看看,我們應該如何從變化的視角重新理解自我和自我的發展。
  • 成為真正的自我,還是被記憶操控的人偶?一切由你決定
    因此,當我們認為「這件事這樣做不會順利」的時候,我奉勸大家,站在「我什麼都不知道,真正意義上什麼都不知道」這一「察覺」的基礎上行動。「察覺」,是我們的尤哈內(意識)能做的工作。「察覺」到這一點,自己內心湧出的罪惡感、想要譴責和裁決他人的判斷、憤怒等情緒就會脫離。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夠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