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在說:「我是一位釘在十字架上的君王。如果你要跟從我,你必須背起你的十字架。」背起我們的十字架是什麼意思呢?
「為我和福音犧牲生命的,必救了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
馬可在此有意選用希臘文psyche 來指「生命」,它代表你的身份,你的個性,你的自我——讓你與眾不同的東西。耶穌不是說:「我要你失去自己作為個體的那種意識。」這是東方宗教的教導。如果耶穌真是這個意思,他會說:「你必須失去你自己,失去你的自我。」事實上,耶穌是在說:「不要把你的身份建立在汲汲營營於這個世界上面。」他實際上是這樣說的:「人就是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好處呢?」
每一種文化都指向某些特定的事物並且認為,「如果你得著這些,如果你獲得這樣的成就,你就是有價值的,也知道自己是誰。」
傳統文化告訴你,如果你不能光宗耀祖,造福子孫,那麼你就一文不值,一無所是。在個人主義文化盛行的時代,情形則不同。它告訴你,如果你沒有一份好工作、好事業,沒有金錢、名聲和地位,那麼你就一文不值,一無所是。儘管這兩者之間有明顯的不同,但是每種文化都認為,你的業績決定了你的身份,你的成就決定了你的價值。
然而,耶穌說,那種價值追求根本行不通。即使你賺得全世界,你仍然覺得不夠大,不夠光彩,不足以遮掩自我無足輕重感在心靈上烙下的傷痕。無論你賺取多少,都不足以讓你確切地知道自己是誰。如果把自我身份建立在「某人愛我」上面,或建立在「我有一份好的職業」上面,當那種愛的關係或工作出了問題時,你就崩潰了。你會感到失去自我。
至此你是否開始看到耶穌是何等激進?這裡的問題不是說:「我一直過一種失敗的生活,我有道德上的問題,因此我要去教會,我要成為有教養的、體面的人。然後,我就知道我是一個好人,因為我已經來到教會,我現在是屬靈的人了。」
耶穌所說的不是這些。他是說:「我所要求你的,不只是從一種基於表現的身份認同,轉到另一種基於表現的身份認同。我要你踏上一條全新的道路。我要你失去你的老我、你的身份,以我和福音作為你自我和身份的根基。」
我喜歡耶穌說「為我和福音犧牲生命」。他是在提醒我們,不要把這些想得很抽象、很模糊。你不能說:「哦,我知道了。我不能把身份建立在父母的讚許上,因為那種讚許忽來忽去;我也不能把人生建立在成功的事業或浪漫的愛情上。我要將人生建立在神身上。」
其實,如果你只是這麼想,神對於你來說幾乎只是一個抽象概念。把生命建立在神身上,只是一種意志行動。事實上,根本沒有人因為一種意志行動,就有了生命深層的改變。真正再造和更新生命的是愛。
耶穌是在說:「僅僅把我看作一位教師或一種抽象原則是不夠的。你必須定睛於我的生命。我走上十字架——在十字架上我失去我的身份,為要讓你得著真正的身份。」
一旦你明白了神之子如此愛你,一旦你的內心受到觸動,對存在的意義有了新的感悟,你會開始獲得一種力量,一種確據,一種自我價值感和獨特感。這不是基於你所做的事情,有沒有人愛你,你是不是減肥成功,或你有多少金錢。你獲得了真自由——尋求自我身份的老路已到盡頭。
C.S.路易斯在他所著《返璞歸真》的最後兩頁,針對耶穌呼召我們「失去生命為要得著生命」這句話的評述極為精彩,無人能出其右:
我們越讓現在所謂的「自我」退居一隅,讓基督掌管我們,就越成為真實的自己。……我們真正的自我都在他之中,等待著我們去實現。……我越抵制他,越想靠自己而活,就越受自己的遺傳、教養、環境和自然欲望的約束。實際上,我如此驕傲地稱為「我自己」的那個東西,只是眾多事件的交匯處,這些事件既非由我引發,也非我能阻止;而我所謂的「自己的願望」不過是一些欲望,這些欲望或是由我的生理機制產生,或是由他人的思想注入……只有當我轉向基督,接受他的人格時,我才第一次開始有了自己真正的人格。……但你千萬不要為了人格去尋求他,只要你關注的仍然是自己的人格,你就沒有真正去尋求他。
路易斯說,如果你到基督面前,是要得到一種新的人格,你尚沒有真正靠近耶穌。只要你在尋求你的真我,你的真我就不會出現。但是,當你尋求基督時,你的真我就出現了。
路易斯那段關於「失去生命是為了得著生命」的論述是這樣結尾的:
放棄自我,你就會找到真正的自我,喪失生命,你就會得到生命。每天順服於死亡,順服於自己的抱負、摯愛的心願的死亡,最終順服於整個身體的死亡,全心全意地順服,你就會發現永恆的生命。要毫無保留,你尚未放棄的東西沒有一樣真正屬於你,你身上尚未死去的東西沒有一樣能從死裡復活。尋找自我,最終你只會找到仇恨、孤獨、絕望、狂怒、毀滅、朽壞,但是,尋找基督,你就會找到他。有了他就有了一切。
《十架君王》通過完整的《馬可福音》講道,透過耶穌基督的身份與工作,展現福音的本質和具體文化處境中的應用。
讀者也可以從中一窺凱勒如何在解經中,將系統神學、歷史文法釋經、聖經神學的原則,救贖歷史的聖經主題,及聖經的文學性熔於一爐的綜合能力。
《十架君王》:理解耶穌的生與死
¥ 51.80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作者: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美國神學家、護教學家,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牧師。其著作《為何是他》和《一擲千金的上帝》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其他作品包括《婚姻的意義》《工作的意義》《慷慨的正義》《為何是他》等。
你為何想要工作?為何工作如此艱辛?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滿足?本書將幫助你尋找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凱勒憑藉紮實的神學功底以及豐富的牧會經驗向讀者闡明,基督教的工作觀如何,聖經中的智慧何以幫助我們理解並應對工作中那些最棘手的難題,以及如何將信仰與工作結合起來。讀者會發現,基督教的工作觀,即服侍他人而非服侍自己,是擁有美好職業生涯的關鍵。
《工作的意義》:在職場中活出信仰
¥ 42.05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凱勒以聖經為基礎,結合自己與妻子凱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經驗,為我們揭示了婚姻的意義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徑。本書既適合已婚和單身的信徒,也可幫助非信徒認識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婚姻的意義》¥ 39.20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正如尼採在《偶像的黃昏》(Twilight of the Idols)裡所說,「在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實的事物還多」,因為人心本是製造偶像的工廠。許多人把信心寄托在成功、金錢、愛情和所謂的美好人生之,相信這些就是通往終極快樂的鑰匙。這些無形卻閃耀的偶像在人們尋求意義、保障、安全和滿足的路上,佔據了人心中極重的位置,人們依賴和信靠它們。
《諸神的面具》:金錢、性愛與權力的空洞承諾,以及脫離它們的盼望
¥ 41.75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
凱勒在書中剖析了行義就是懲罰罪惡、行義會帶來純正教義和靈性活力的虧損等錯誤觀念,指出施行正義就是關心窮人和弱勢群體,這是聖經的重要教導,與正統教義和福音使命不相矛盾。凱勒借著對聖經經文的分析和生動實例,讓人感受到上帝對於窮人和弱勢群體深切的愛,同時讓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會在行義上深深的虧欠。更重要的是,凱勒指出,上帝的恩典是行義的動力,正如信心必然帶來行為,蒙恩必然使人行義。本書讀來讓人心裡火熱,想要將信仰付諸實踐,以愛的行動去關心困苦的人群,並建造充滿慷慨正義的人類社會。
《慷慨的正義》上帝的恩典如何讓我們行義
¥ 42.05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