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看電影,巴西《中央車站》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影片講述了一個不太好的老女人朵拉在無奈機緣驅使下,幫助小男孩約書亞去東北部千辛萬苦尋找他沒見過面的父親的故事。這個車站,是巴西整個社會的縮影,從這裡出發,踏上尋找親人的的艱辛旅途。一路展現了巴西廣闊濃鬱的的社會畫卷,有著強烈鮮明的民族風貌。
電影《中央車站》為什麼能獲得199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我有以下三點感受。
現實故事發生在裡約熱內盧一個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的中央車站,老式的火車,偌大的候車室,爭先恐後的上下車。在這裡警察對捉拿的小偷求饒仍不依不饒動用武器;警察私下會勾結人販機構做骯髒交易獲利;廣大的背井離鄉遠道而來城市謀生的男女老少的艱難處境;靠幫人寫信寄信為生的朵拉,桌前一張張真誠淳樸滿懷希望但又焦慮膽怯的臉,一張張嘴報出要寫信的內容以及遙遠的長長的陌生的寄信地址。靠幫人寫信寄信為生的朵拉,表面上恭恭敬敬有條不紊為南來北往的人們寫信寄信,回到家私下裡卻大把地把信扔進抽屜甚至漫不經心滿不在乎地撕掉為樂,小男孩約書亞在媽媽遇難後請求多拉再寫第二封信給爸爸被朵拉嚴厲拒絕。
千裡尋找親人的旅途中,塵土飛揚的公路,廣袤的沙漠,居住的簡陋,生活用品的簡單,生產力的低下,秩序的亂象,這是發展中國家巴西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文盲率高文化低下,社會治安專橫霸道,人性冷淡冷漠的現實社會縮影。
2. 情感
影片中出現了一個火車站,那是裡約熱內盧最熱鬧的——中央車站,那裡人潮湧動,熱鬧喧囂。車來了,下車呼啦一撥一幫人,又有急急上車一撥一幫人,但期間人與人似乎缺少了點什麼。
女主本身是代人寫信為生,而她卻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撕毀他人的重要信件並以此為樂。後來在人性驅使下與男孩一同踏上了一條未知的逃亡和尋親的旅途。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從開始朵拉的惡語「你爸媽就不該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男孩的 「你不抹口紅不漂亮。」兩人的互相牴觸整天吵鬧不斷的猜疑矛盾,到巴士中轉站休息後的兩人之間的隔閡和偏見慢慢消除,彼此逐漸信任依賴牽掛,相互合作幫人寫信掙錢買禮物送裙子,建立了母子般的情感,直至後來的依依難捨。影片最後、女主朵拉坐在返回裡約熱內盧的大巴車上寫給小男孩約書亞的那封信,「當你開著大卡車上路,別忘了,第一個讓你開車的是我。」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人情慢慢展現出來,愛的力量逐漸顯示出溫暖的力量。
影片突出了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情感,女主和男孩的種種錯綜交織,與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卡車司機的短暫溫馨旅程,還是男孩找到兩位哥哥的交流相處踏實,都是那麼真實有血有肉。
3. 希望
《中央車站》這是一個關於尋找希望和相信希望的故事。
這其中,出場不多的配角伊琳,雖和正常人一樣有著這樣那樣的劣根性,但他對女主和男孩的態度最能體現人情味和愛的正能量,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帶給人溫暖和希望。在朵拉要撕掉男孩耶書亞和媽媽寫給爸爸的信時,被伊琳善意阻止了;在朵拉勾結人販用賣掉約書亞的錢換回新電視機時,伊琳及時識破並斥責了這種行為,朵拉才得以反省良心發現;在朵拉解救約書亞逃亡到車站給伊琳打電話時,伊琳激動地發自內心地說,「我就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
我想影片追尋的並不是主人公小男孩未曾謀面的父親,也不是女主消退的對生活的激情。在那個不發達困頓迷茫的年代,中央車站是整個巴西的縮影,也是有寓意,我想影片想喚起的應該是人們的真誠、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振興。
不管什麼時代我們總是需要渴望這樣的的電影,告訴我們不管眼前多麼漆黑一片迷霧茫茫,前面總有什麼值得期待……
電影《中央車站》獲得199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也讓我們記住了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沃爾特·塞勒斯出生於巴西裡約熱內盧,巴西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他拒絕用英語寫法稱謂自己國家,他讀巴西為Brasil而不是Brazil,這強烈的故鄉情結和愛國情懷,可見一斑。
沃爾特·塞勒斯導演的作品注重聚焦普通底層群眾,關照社會現實,而且拍片時注意啟用非職業演員,造就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的混搭天成表演。《中央車站》就是如此,這應該也與他很長時間的紀錄片拍攝經驗有關吧。
正是沃爾特·塞勒斯優秀的品性和特質,在拍攝《中央車站》影片中更大規模地啟用了非職業演員,光挑選演員就花費了一年時間。而從一千五百名人選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央車站》的小男主角的奧利維拉原本在裡約熱內盧機場當擦鞋童,與導演沃爾特·塞勒斯偶然邂逅碰撞,擦出了了亮麗的火花,憑靠自己的善良和良好的本色演技,驚豔了眾人。
《中央車站》贏得了多項國際大獎,電影背後的故事也同樣精彩。
這個故事是誰寫的又出自哪裡我都找不出來了,因為被人轉載的太多,但確實精彩令人感動淨化靈魂,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一天,為此一籌莫展的沃爾特到城市西郊辦事,在火車站的站前廣場上遇到了一個十多歲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問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嗎?」沃爾特低頭看看自己腳上剛剛擦過不久的皮鞋,搖搖頭拒絕了。就在沃爾特轉身走出十幾步之際,忽然見到那個小男孩紅著臉追上來,眸子裡現出祈求的光:「先生,我整整一天沒吃東西了,您能借給我幾個錢嗎?我從明天開始多多努力擦鞋,保證一周後把錢還給您!」 沃爾特看著面前這個衣衫襤褸、肚子乾癟的小男孩,不由得動了憐憫之心,就掏出幾枚硬幣遞到小男孩手裡。小男孩感激地道了一聲「謝謝」後,一溜煙的小跑著離開了。沃爾特搖了搖頭,因為這樣的街頭小騙子他已經司空見慣了。
半個月後,沃爾特已經將借錢給小男孩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不料,在他又一次經過西郊火車站時,突然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影離的老遠就向他招手喊道:「先生,請等一等!」等到對方滿頭大汗地跑過來把幾枚硬幣交給他時,沃爾特才認出這是上次向他借錢的那個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氣喘籲籲的說:「先生,我在這裡等您很久了,今天總算把錢還給您了!」沃爾特看著自己手裡被汗水濡溼的硬幣,心頭陡然蕩漾起一股暖暖的熱流。
沃爾特再次端詳面前的小男孩,忽然發現他很符合自己腦海中構想的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爾特把幾枚硬幣塞進小男孩衣兜裡:「這點零錢是我誠心誠意給你的,就不用還了。」沃爾特神秘的一笑,又說:「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業公司導演辦公室來找我,我會給你一個很大的驚喜。」
第二天一大早,門衛就告訴沃爾特,說外面來了一大群孩子。他詫異的出去一看,就見那個小男孩興奮地跑過來,一臉天真的說:「先生,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樣沒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們也渴望有驚喜!」
沃爾特真沒想到一個窮困流浪的孩子竟會有一顆如此善良的心!通過反覆觀察和篩選,沃爾特發現在這些孩子中,確實有幾個比小男孩更機靈,更適合出演劇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後還是僅把小男孩留了下來,並且在錄用合同的免試原因一欄中只寫了這樣幾個字:善良無須考核!因為他覺得小男孩很善良,在自己面臨困境的時候,卻把本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希望,無私的分享給別人,這是怎樣的一種善良啊!而電影中的孩子,正是這樣一個善良、博大、無私的人。
這個小男孩叫文尼斯基。在沃爾特的執導下,文尼斯基在劇中成功扮演了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中央車站》也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等諸多桂冠。這個男孩,成為了巴西家喻戶曉的明星--文尼西斯·狄·奧利維拉。
若干年後,已成為一家影視文化公司董事長的文尼斯基寫了一部自傳《我的演藝生涯》。在書的扉頁上面,是沃爾特的親筆題字:善良無須考核。下面則是他給予文尼斯基的評價:「是善良,曾經讓他把機遇讓給別的孩子;同樣也是善良,讓人生的機遇不曾錯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