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有網友在討論,在家族當中,叔叔和舅舅,哪個親哪個大?有不少人講舅舅要親要大。持有這種說法的人,他們可能都不懂家族的含義是什麼。只懂得農村流傳的一些老話:娘親舅大、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舅舅不到不能開席等。卻不知道農村也有老話叫,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這舅舅就是表親在這裡面。
其實在農村家族中,叔叔是大於舅舅的,原因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家族當中,叔叔比舅舅的關係,要濃厚多了
家族,是指同姓關係的幾代人所組成的,在家族中會有祠堂,也會有族譜。叔叔是父親的弟弟,也是同姓關係,你與叔叔不但可以一同進族譜,甚至百年之後,你們也可能合葬在一個地方。
而舅舅,是母親的兄弟,他是屬於外姓人氏,根本就不能算是一個家族裡面的成員。在已知的家族、族譜當中就沒有聽過,有哪個家族,是會把外姓人氏編到族譜當中。
就算是一些外姓的人氏,要編進族譜當中,但他們下一代人,還是會回歸到原有的姓氏。比如上門女婿,在族譜當中不一定非要改姓,但他的後代必將是原來的姓氏。
農村還有句老話叫,親不過三代。這裡指的是一個家族的人情持續上,過了三代關係就會變淡。但舅舅那邊過了兩代,基本上是會成為陌生人的。
從上述來看,舅舅根本就不能算是一個家族的成員。為什麼有人覺得舅舅,會大過於叔叔呢?
一、在古老的年代,有母系社會(現今一些偏遠的地方,還在保持這個傳統),在那時是以母親的姓氏,為一個家族。這樣舅舅自然也就要親,地位也就大了。
二、上千年的歷史,國人講究兄弟齊心可斷金。但是難免一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不能做到這一點。有些兄弟會為了利益產出分歧,這也意味著父輩本宗這些親戚靠不住,只能指望母系那邊的舅舅。因此,也就有娘親舅大的說法了。
三、舅舅不上席,就不開席,這裡講的是對舅舅的尊敬,其實也是當他是外人呢。
大家想下在農村辦酒,自己父母都不一定要上席,更別說是叔伯了。而為何要等舅舅來才開席,只是出於對他的尊敬。因舅舅不是本宗人,不是自家人,他是親戚當中最親的人,自然要等他的到來。
反觀自己的叔伯,這都是自家人,就不會計較他們上席的時候,落坐在哪裡。說白了舅舅就是外人,等他上席,只是尊重他,怕他不高興。
反觀自己的叔伯都是自家人,你辦酒席等同於他們在辦酒席,你見過哪個辦酒席的主人,自己要求要等他上桌,才開席嗎?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農村人情關係上,叔叔是五服中的二服,舅舅是排在五服之外。堂親五百年,表親三千裡,對於舅舅的看重無非是一些本家人關係不和睦,有利益糾究,才覺得舅舅大過於叔叔。
當然以上的論點,是以家族血緣論來講述,叔叔親大於舅舅。在現實中會受到不少人為的因素,決定誰更親誰更大了。
但有一點是不能否認,那就是舅舅其實不算家族人員,你家族的事務,舅舅是沒有權利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