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有感:誰的青春不放浪

2021-12-21 跑步者說

1、一條《後浪》在朋友圈刷屏,有的人白浪掀天,有的人風微浪穩,還有一些興風作浪的。

2、第一類人心中有熱血,生活有激情,被時代的勁風吹著,內心翻滾起波濤,這是情感共鳴的力量,誰不回憶自己的青春,誰不羨慕別人的青春,青春裡都是尤物,有青春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3、不為所動的第二類人,或許早就見識了大風大浪,也習慣了後浪推前浪的自然法則,不管是言之諄諄、奉承誇讚或者豪言壯語,在他們心中難起波瀾,真可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4、興風作浪的挺有意思,把轉發的人歸類為領導、年紀大的、叔叔阿姨們,好像如此就可以標榜自己的年輕、思想獨立、不受擺布。罵不聽、誇不要,油鹽不進,看起來頗有逆風惡浪的氣質。

5、《後浪》多麼完美的照顧了人性,既保全了前浪的面子,又激發了後浪的活力,風擁著後浪趕前浪,每個人都是潮頭客。

6、幾年前,我也是後浪,咄咄逼人,放浪不羈,走到哪呼風引浪,好不浪蕩。幾年後,看到一波一波的小青年,只敢自嘲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的那種。大家狂浪地笑。

7、前浪和後浪,又哪有那麼絕對,推上沙灘的前浪,一部分並沒有死,它們從沙粒間滲下去,浪子回頭、暗流湧動,昨天他還是前浪,今天可能已經成為你的後浪。別忘了,自然界的水,循環往復。

8、最怕的是隨波逐流,看著絕望的沙灘,像是找到了歸宿,罵罵咧咧地浮沉,與世無爭地死去,最後怨灘險浪邪,其實只是自己憤風駭浪。

9、人活著還是個觀念,同樣一片林一汪海,有人見鹿見鯨,有人卻是霧起浪湧。你說是運氣使然,卻不知運氣也是自己創造的。

10、所以前浪和後浪不是對立存在的,沒有前浪,你就是前浪,沒有後浪,你如何前行,前浪是兄長,後浪是兄弟,同是弄潮兒,共站浪頭上。

11、浪再大,也有靜時,誰都不可能永立潮頭,舞臺交給你的時候,大可以追波逐浪,舞臺交出去的時候,就回歸風平浪靜。

12、我們的一生就是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年輕時盡可以浪跡天涯、流浪遠方,但不論身體走得多遠,內心都要有棲息之所,浪子回頭的時候青春無悔就夠了。

13、潮起潮落,雲捲雲舒,今天的《後浪》也終究會被明天的「後浪」無情淹沒在信息的海洋,只是到時候,別只是顧影自憐空悲切,眼睜睜看著時代的船帆漸行漸遠。我們要做的是爬上去,保持同行,必要時,劈風斬浪。

14、浪啊浪,這本身就是青春獨佔的漢字,你的青春沒浪過嗎?誰的青春不放浪呢?那些說著一代不如一代的人,也許後悔自己浪得不夠,也許只是羨慕嫉妒恨。

15、青春又是久長的,從此岸開始,到對岸結束,人的一生波峰浪谷,重要的還是不為彼岸只為海。

16、

最後問一句,你……?

浪過!

上篇文章:自律一旦上癮,困難迎刃而解

關注我的視頻號

「瘋狂老爸」

每天都有好事發生

 ⬇️

相關焦點

  • 不要後浪,不要狂浪,要巨浪
    前幾年有個歌挺有意思,說「狂浪是一種態度,狂浪在起起伏伏,狂浪狂浪,狂浪狂浪」。
  • 放浪兄弟想當「國民弟弟」
    「國民姐夫」AKIRA領軍EXILE放浪兄弟助陣臺視除夕特別節目「超級巨星紅白藝能大賞」,下午搶先與媒體見面。AKIRA一開口就是流利中文,並在記者會上不時提攜後輩,為後輩們爭取發言機會。
  • 鄭鈞《青春的葬禮》:不管前浪還是後浪,浪就完了
    最近關於前浪和後浪的討論火遍朋友圈,一代又一代後浪不斷奔湧、揮灑著青春,而前浪們卻不得不向青春告別。最新一期《我是唱作人2》中,52歲的鄭鈞用一首《青春的葬禮》,獻給高曉松、老狼,獻給那些老兄弟、老姐妹兒們,還有逝去的青春。
  • 青春的歲月,放浪的生涯
    2015年10月29日,歌手大春在小粉橋深情地唱:「有沒有人曾告訴你,我很在意這座城市的距離。」 「我聽見有人歡呼有人在哭泣。」小周2014年時25歲,工科生.後改行作酒吧駐場歌手.他的夢想是去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留學,希望回來後能改變流行音樂的現況.站在繁華的長江路口,年輕人有他的夢想。可現實中的都市生活,又會不會擊破他的音樂夢?
  • 《二十不惑》青春不定義 後浪勇敢「衝鴨」
    預告片尾的「後浪」宣言也為觀眾展現了當下二十代的青春態度:「二十歲,怎麼樣都好,怎麼樣都對。」《二十不惑》中的「後浪」們在從校園步入社會的過程中,勇敢地選擇遵從內心,堅定地做主自己的青春。追夢的途中,沒有一帆風順,成長的路上,總會布滿荊棘,生活工作中的捶打暴擊,不能阻擋這群大四女生一往無前的衝勁,乘風破浪、披荊斬棘,這才是「後浪」們面對困難時會堅定選擇的態度。
  • 放浪兄弟想當「國民弟弟」
    林志玲的禮數周到,與AKIRA為每位成員都準備了禮物,並親筆寫下「Welcome to Taiwan」,讓放浪兄弟相當感動。身為團體中的前輩,放浪兄弟以AKIRA為首,加上兩位主唱ATSUSHI、TAKAHIRO共三人負責發言。AKIRA率先用中文問候:「大家久等了,我們來了。我們是EXILE,很久沒有在臺灣表演,希望你們喜歡。」
  • 這部嗨片是青春的放浪狂想曲,迷幻又活色生香
    但,現實中的美帝大學生,真的有人這樣過春假。給個新聞標題就不放圖片了,免得又要感嘆自己的青春被狗吃……所以也有人說:這是一部美國大學生的放浪狂想曲,用肉體書寫迷幻青春,卻藏著批判美國夢的精神內核。賽琳娜·戈麥斯飾演的菲斯(Faith),在被捕後就選擇離開,回到正常生活的軌道。應該都知道她跟賈斯汀·比伯的分分合合吧?
  • 從《青春有你2》的《薔薇騎士》,看前浪與後浪的代際隔閡
    不要討好年輕人,但不妨礙販賣後浪的青春給前浪。前些天和幾個同事去樓下買飯,等待之際,幾個辦公室的成熟小姐姐興奮地聊起了綜藝選秀《青春有你2》。昨天,其中一位強烈安利節目裡的《薔薇騎士》,說很好聽,並要求我觀看舞蹈,並向其匯報心得。面對毫無人道的霸權主義,我乾脆地——答應了。
  • 這部活色生香的青春放浪曲,看過的人直呼嗨嗨嗨!
    有人說:這是一部美國大學生的放浪狂想曲,用肉體書寫迷幻青春,卻藏著批判美國夢的精神內核。上面的這種狂歡,對影片中四個女大學生主角來說,有著致命誘惑力。上課、在宿舍走廊玩玩幼稚遊戲,這樣封閉的生活讓她們厭倦。
  • 《二十不惑》青春無畏 「後浪」破風而來
    最近熱播的《二十不惑》相信大家都在追劇,它是一部青春成長話題劇,用最共鳴,最獨特的腳步記錄都市人的成長史,也是國內第一部聚焦95後群體,講述95後成長的電視劇。宣傳片片尾的點睛之筆也為觀眾解答了何為二十歲的不惑:「不惑不是無惑,二十歲的人永遠在找自己的答案,沒人知道二十歲的一腔熱血會收穫成功,還是徒勞無獲,但就算二十不獲,也要二十不惑。」
  • 《二十不惑》青春無畏「後浪」破風而來
    最近熱播的《二十不惑》相信大家都在追劇,它是一部青春成長話題劇,用最共鳴,最獨特的腳步記錄都市人的成長史,也是國內第一部聚焦95後群體,講述95後成長的電視劇。 宣傳片片尾的點睛之筆也為觀眾解答了何為二十歲的不惑:「不惑不是無惑,二十歲的人永遠在找自己的答案,沒人知道二十歲的一腔熱血會收穫成功,還是徒勞無獲,但就算二十不獲,也要二十不惑
  • 觀《後浪》 與《東周列萌志》有感
    昨天是五四青年節,b站發布了何冰老師的演講,《後浪》。又可以戲稱為時代的音浪,音浪太強,不晃,會被撞到地上。
  • 以青春之名,漕湖「後浪」再燃激情
    漕湖「後浪他們在舞臺上,盡情展現青春活力,帶來一場又一場關於青春與夢想的視聽盛宴!從前期的籌備到初賽的舉辦,再到今天的決賽,有太多美好動人的歌聲留在了這個舞臺,每一位選手都全身心地用歌聲動情傾訴,盡情演繹著青春的活力與張揚!
  • 李誠儒罕見誇後浪,王執臣作詩調侃其「雙標」
    他說:「現在這麼多出色的後浪們,該給他們多一點的寬容和成長空間,沒有人要有義務活成我們想像中的模樣,感謝在疫情當下許多網友紛紛表示難以置信,說不適應李誠儒老師忽然煲「雞湯」。更有甚者,憑藉綜藝節目《喜歡你我也是》吸粉無數的王執臣,他的反應堪稱一絕,直接賦打油詩一首,對李誠儒老師進行公開挑釁:「人間自古多雙標,我勸前浪繼續挑。少了李叔鞭策嘴,後浪驕傲誰來懟?」這還不算,在落款上還特意加上了「後浪王執臣」。
  • 1分鐘認識林志玲新人夫AKIRA 與放浪兄弟
    結婚對象竟然不是言承旭,而是日本天團 「放浪兄弟」 (EXILE) 成員之一,Akira。圖片截取:popbee.com我們都認識臺灣第一名模林志玲,但誰是Akira?誰是「放浪兄弟」呢?Chapters 簡單整理他們的資料,讓你在1分鐘迅速了解Akira 以及放浪兄弟。Akira 篇
  • 新區「後浪」宣講團 奏響青春最強音
    新區「後浪」宣講團 奏響青春最強音 2020-09-08 16: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放浪兄弟家族成員本周日本公信榜奪冠
    周榜冠軍的是放浪兄弟家族的成員Generations from Exile Tribe,新碟《眼淚》首周銷售量高達9.3萬張,成績不俗。周榜冠軍的是放浪兄弟家族的成員Generations from Exile Tribe,新碟《眼淚》首周銷售量高達9.3萬張,成績不俗。而排名第二的是南天星群主唱今年60歲的桑田佳佑,新碟《良子小姐》是他單飛作品以來,第16張打入前十的作品,首周銷售量緊咬在冠軍位置,有8.1萬張。
  • 中國足球「後浪」何時「狂浪」出來哈蘭德,掀起中超青春風暴?
    中超「後浪」成績單中超U23成績單至少可以反饋出來這幫年輕人很努力,抓住了機會,對比數據顯得單調,但是幾乎都是球隊的主力球員,更有多人入選國家隊經歷,足以證明他們表現夠優秀;數據名單人名能夠得出來中國足球一直不缺足球「浪」,要不是U23,肯定沒有機會看到這幫「後浪」的成績單,要不是給「後浪」年輕人的機會
  • 麥當勞版的《後浪》,為什麼「浪」不起來了?
    然而最根源的問題在於,後浪價值觀本身就十分複雜,在年輕群體中也褒貶不一,異質化聲音引起討論,從而讓後浪實現了持續的破圈傳播。 用這樣一個不穩定的理念來包裝產品,且並非深入結合,僅僅是表面形式上的移植,翻車也是必然。
  • 我們為何膜拜「青春」?《後浪》背後的年齡文化
    bilibili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後浪》截圖,目前在b站播放量已超過1300萬。比起和《後浪》一起歌頌青春,更多的文章表達了對這一視頻內容的反思。比如,視頻中多處提及年輕人生活環境的優越,而《中國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可能面臨著更為嚴峻的生存環境,社會分配機制的不均衡、資源的集中、民粹思潮的加速、高速發展的紅利時代的落幕等都成為阻遏「後浪」的威脅,新冠疫情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比起享受優越的環境,「後浪」們可能更需要考慮如何應對「後疫情時代」。此外,也有文章指出視頻表達的觀點內部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