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教子書127 凡散財最忌有名,不可使一人知

2020-12-25 騰訊網

每日一課讀經典,這裡是爾雅書苑。今天我們讀《曾國藩教子書》第127節。歡迎你留言交流。

字諭紀澤兒:

久未聞兩江摺差入京,是以未及寫信。前接爾臘月二十六日稟,本日固安途次又接爾正月初七稟,具悉一切。餘自十二月十七至除夕已載於日記中,茲付回。

正月燈節以前惟初三、五無宴席,徐皆赴人之召。然每日僅吃一家,有重複者輒辭謝,不似李、馬二公日或赴宴四五處。蓋在京之日較久,又輩行較老,請者較少也。軍機處及弘德殿諸公頗有相敬之意,較去冬初到時似加親厚,九列中亦無違言。然餘生平最怕以勢利相接,以機心相貿,決計不作京官,亦不願久作直督。約計履任一年即當引疾懸車,若到官有掣肘之處,並不待一年期滿矣。……

餘送別敬一萬四千餘金,三江兩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合之捐款及雜費凡萬六千上下,加以用度千餘金,再帶二千餘金赴官,共用二萬兩。已寫信寄應敏齋,由作梅於餘所存緝私經費項下提出歸款。閱該項存後路糧臺者已有三萬餘金,餘家於此二萬外不可再取絲毫。爾密商之作梅先生、雨亭方伯,設法用去。

凡散財最忌有名,總不可使一人知。(一有名便有許多窒礙。或捏作善後局之零用,或留作報銷局之部費,不可捐為善舉費。)至囑至囑!餘生平以享大名為憂,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杜小航所寄匯票二張,已令高列三塗銷寄回。爾等進京,可至雨亭處取養廉數千金作為途費,餘者仍寄雨亭處另款存庫,餘罷官後或取作終老之資,已極豐裕矣。

紀鴻兒及幕府等未隨餘勘河,二十三日始出京赴保定也,此諭。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二日

加入爾雅書苑,讀懂中國經典,涵泳儒雅人生。

溫故知新

日課溫故

相關焦點

  • 【歷史頻道】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按照西方標準,這種規費收入當然屬於腐敗,但是「中華帝國的朝廷和百姓都不認為收取規費有什麼不妥或者是腐敗,只要此種行為保持在習慣性的限度以內就行」。 而這個習慣性的限度,據張仲禮的研究結果,督撫級的官員平均是十八萬兩。如果真的如此,我們差不多可以說曾國藩是大清帝國的頂級富人之一了。曾國藩畫像(圖片來自網絡)然而,頂級富人曾國藩卻活得像窮人一樣。
  • 縱觀曾國藩一生經歷,曾國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體現在這9個字
    曾國藩在家書中有這樣一句:男雖身在禮部衙門,為國家辦照例之事,不苟不懈,盡就條理,亦所深願也。不苟不懈,盡就條理,就是這裡的事有歸著。曾國藩每一天都寫日記,曾國藩通過寫日記進行修身,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還規定自己每一天必須堅持看歷史不下十頁,飯後寫字不下半小時。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循外為人,每日以十頁為率。 五、讀史:丙申購二十三史,每日讀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七、養氣:氣藏丹田。養吾浩然之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 曹德旺:曾國藩這12個字遺言,掛在我辦公室50年,讓我百戰百勝
    後世對曾國藩的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曹德旺的身上擁有 許多的稱號,慈善家、玻璃大王,百億富豪…可他卻與一般的創業者不一樣,他工作作風獨裁卻又不張揚穩進,他抱誠守真,又極端化自信滿滿,他不屈不撓,卻又能在商業界順通圓融,他一面大把地賺錢,又一面散財布施……曹德旺一輩子堅信曾國藩!
  • 曾國藩教子書141 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今天我們讀《曾國藩教子書》第141節,歡迎你留言交流。 字寄紀瑞侄左右: 前接吾侄來信,字跡端秀,知近日大有長進,至以為慰。 吾家累世以來,孝弟勤儉。
  • 曾國藩:利不可獨,謀不可眾
    曾國藩說: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洩。 人心趨利避害。有利益好處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著。 曾國藩早期以道義號召眾人與他一起抵擋太平軍,認為有道義就足夠了,就能感召別人,「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但是他慢慢發現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裡,於是就問幕僚趙烈文:「眾皆出我下,奈何盡歸胡公?」 趙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財,不走何待?」 曾國藩又問:「當如何?」
  • 曾國藩:寫字好的人,最值得深交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無癖,不可與交。俗話說:字如其人。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六弟與我信,字太草率。此關乎一生福分,故不能不告汝也。」古人認為,心氣不穩,字就寫得潦草,這種人很難留住福氣。
  • 曹德旺:曾國藩這12字遺言,掛我辦公室50年,讓我至今順風順水
    因為家道中落,很小的時候曹德旺就不得不輟學打工補貼家用,因為沒讀過什麼書,所以在開始做生意的時候,經常受挫。後來情況逐漸好轉,1987年,曹德旺捐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筆捐款,2000塊,給了自己的母校。隨著事業越做越大,曹德旺捐款的數額直線飆升,有人說,曹德旺這是把慈善當成了自己的事業在經營。
  • 曾國藩: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這是曾國藩教弟弟們讀書的一封信件。作為一代鴻儒,曾國藩自己十分熱愛讀書,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教導諸弟和子侄們讀書學習。在這封信中,他闡述了自己關於讀書治學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這樣一位對中國歷史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人物,史學界和公眾對他的評價是多樣化的,有關他的爭議從未停止過,但他治家與教子的理念卻一直被大家所讚賞和學習。曾國藩曾經多次與其弟曾國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間,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
  • 「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肺腑之言:為人不可太聰明,說話不能嘴太笨
    於是才有了"為官必學曾國藩,千古智謀一奇人"這句話。雖然曾國藩在官場上、為人處世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曾國藩卻告誡後人:為人不可過於"聰明",易招致禍患;說話不能嘴太笨,小心討人嫌。接下來我們就來細說一下曾國藩的大智慧:曾國藩:"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洩"意思是說,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私吞,謀略要隱蔽而不可公之於眾;一心想獨得利益必定失敗,眾人謀劃策略必遭洩露。
  • 曾國藩人生六戒五勤: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讀懂曾國藩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獲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嚮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說:不可貪求過多!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
  • 【微歷史】左宗堂李鴻章劉銘傳是如何走進曾國藩視野的?
    ,他曾經專門研究曾氏用人得失,並將其用在自己的識人、用人上。  在選人時,曾不喜歡用官氣重、誇誇其談的人,並以「德大於才」為用人第一要旨,對此他有過精闢的闡述:「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    其三、量才適用  曾國藩不僅善於發現人才,還善於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認識到,「世人聰明才力,不甚相懸,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
  • 曾國藩:不要多管閒事,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曾國藩的四弟曾國潢就屬於後者。一、希望四弟不要多管閒事曾國藩和曾國荃兩兄弟在外做官,而且都身居高位,做出了很大的功業。曾家人在家鄉湖南湘鄉有著很高的地位和聲望。曾家的老四曾國潢是一個愛慕虛榮、好出風頭的人,他仗著兩位兄弟的地位,經常帶著十多人到長沙、衡州等地走動。
  • 曾國藩,親手將四個女兒推落火坑的奇男子
    曾國藩不是賣女求榮之人,出身貧寒農家的曾國藩向來警惕那些官宦人家的子弟與家風,甚至為了避免掌權者的猜忌,他在聯姻之時刻意迴避門第觀念、貧富等級,所以他擇婿盡力避免政治或經濟地位上的門當戶對,更多地選擇那些知根知底的書香人家。
  • 曾國藩一天道求缺,不可求全
    天道求缺 不可求全[原文] 兄嘗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復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
  • 曾國藩語錄,君子坦蕩蕩
    曾國藩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真君子、真男人、真正的成功人士。他在平庸的環境條件下不甘平庸,持之以恆,終於得以在科舉考場和官場上無往而不利,成就了一番曠世偉業。他的語錄裡蘊涵著一個成事之人能吃苦耐勞的決心,下定決心後堅韌不拔的品質和處事的智慧,授人以漁,值得收藏。
  • 三十而立的曾國藩是如何修身養性的
    在曾國藩看來,人的認識,相對容易達到較高層面,但人的行動,卻往往離自己的思想很遠。這種知與行的分離,讓人們很難修得正果。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重要的是自己的行動,只有積跬步,才能至千裡。雖然曾國藩此時只不過是三十歲左右的青年,但他的志向之高,對自己要求之嚴格,實屬難得。以這樣的綱常來要求自己,身心疲憊之程度可想而知。
  • 曾國藩抓了李秀成後,他們之間談了一個交易,對此曾國藩一直保密
    一直到七月份,曾國藩親自和李秀成秘密談了很久,兩天後,李秀成開始寫所謂的自述書。後來,有人說,李秀成曾經在獄中向曾國藩投誠,希望能保全性命。也有人說,他的投降其實只是緩兵之計。其實,筆者覺得,按照李秀成被捕前的表現,他是很難投降清王朝的,投降招供應該是緩兵之計。而且,在他的陳述書中,有很多假消息,對清軍之後的搜捕工作造成了不少的麻煩。
  • 曾國藩:修身養性有四大法則
    曾國藩在給曾紀澤、曾紀鴻的書信中曾談到修身養性的四大法則:曾國藩認為「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獨知之。」一個人心裡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儘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惡,這就是自欺欺人。自欺不自欺自己心裡知道,因此一個人「慎獨」的功夫就特別重要。